03.08 俄羅斯未來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香堂風子


俄羅斯是全球領土最大的國家,有著輝煌的歷史。從沙俄到蘇聯,俄羅斯的實力由世界一流大國發展為超級大國。

只是,蘇聯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大量疆土,國家的經濟體系也被破壞,實力大損。

不過,解體後,俄羅斯依舊擁有170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憑著蘇聯遺留的家底,依舊是與中、歐並駕齊驅的世界級大國。

但,俄羅斯家底雖厚,國家面臨的形勢卻較為嚴峻。內部層面來看,俄羅斯的經濟體系已崩盤,國家的生計依賴資源的出口。國家的地緣結構有著西重東輕的缺陷,民族隱患嚴重——集居邊緣地區的少數民族對俄羅斯文明缺乏認同感;而從外部層面來看,俄羅斯地處亞歐大陸北部中央,與幾乎所有外部主要勢力(美國、伊斯蘭、歐洲甚至中國)都有著結構性的地緣矛盾。即使因為種種理由,一些國家沒有與俄羅斯翻臉,但只要條件和時機恰當,它們會願意與俄羅斯拼一拼。

俄羅斯身處這樣的內憂外困的處境,沒有“守”的空間,只能激流勇進,而最後的結果也只有兩種,要麼重回蘇聯時期的光輝,要麼再次解體退出主流國家的行列。像現如今這樣半死不活,不是俄羅斯的常態。

那麼,對於俄羅斯而言,哪種結果的可能性更大呢?雲石君就眼下的形勢認為,在未來,俄羅斯二次解體的可能性稍大一點,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俄羅斯在地緣結構上存在缺陷。俄羅斯的版圖形狀看起來較為緊湊,但其本部核心區——東歐平原在國土最西端,北亞領土遼闊不僅與本部的距離遙遠,而且緯度較高,環境惡劣,因此,北亞的開發利用以及對本部影響力的接收均被大幅削減。東歐平原不是世界一流的地緣板塊,地緣潛力有限,因此俄羅斯在地緣結構上存在著不穩定性。國家強大時,邊緣區域能被本部控制,但國家實力衰退時,邊緣地區很容易脫離,蘇聯解體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俄羅斯經過蘇聯解體後,內部的分離主義傾向已經被大大減弱,但俄羅斯的西重東輕,以及東西跨幅巨大的格局並未改變。因此隨著俄羅斯國力的衰退,其分離主義傾向逐漸顯現。

其次,俄羅斯困頓的現狀。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雖然因為普京的上臺,經濟下滑趨勢得到一定緩解。但並未扭轉在經濟上的困頓格局,加上烏克蘭危機以及經濟制裁,俄羅斯再次受到重大打擊。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短暫的,階段性的。畢竟俄羅斯在歷史上受到過重大挫折,並且用不長的時間恢復了元氣,併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這樣看來,只要俄羅斯穩定陣腳,重新崛起也有可能。

當然,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俄羅斯有17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僅憑這家底,似乎也足以支撐俄羅斯東山再起重回巔峰。

但,這只是表象,現今俄羅斯面臨的形勢與蘇聯時期並不相同。

首先,在經濟層面上。蘇聯成立時已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業的尾聲,革命成果進入普及時期。這為蘇聯對荒漠國土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撐,蘇聯由此成為大型工業國。

只是,蘇聯的工業規模雖然快速變大,但其質量並不高(除了軍工以及配套的少數重工業外,其他體系甚至能被稱為粗製濫造)。不過,這在當時並不算是問題,世界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普及期,成色差距並不明顯。而且機器製造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在絕大程度上是以單位產量和單位資源消耗作為質量評判的標準。因此,有著大量待開發土地以及大量礦產資源的俄羅斯,可以用工業規模來彌補。

但蘇聯解體時,已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期。這次科技革命是以產品科技含量為評判標準,這就代表著同一類型的產品,科技含量的高低決定其價值的不同。

而俄羅斯除軍工外的工業體系科技含量先天不足,曾經能用規模彌補質量上的差距,但這個方法用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就顯心有餘而力不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迭代速度非常快,這讓俄羅斯無法用時間彌補在工業體系上與主流國家之間的差距,反而被越甩越遠。蘇聯解體已過去二十多年,俄羅斯的工業體系依舊未能規模性重建,這也證明其不適應第三次科技革命。

同時,經濟發展規模的改變,也制約著俄羅斯。蘇聯成立時,通過對廣闊的領土進行開發利用創造收益。但這個方式在現代並不適用了。在當代,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潮流。列強通過全球經濟鏈條的整合,將全球絕大部分已開發地區演變成讓自己獲利的平臺。

這就大大消解了俄羅斯的優勢。俄羅斯的領土再大,也大不過全球;而且俄羅斯大部分領土開發程度十分低下,產生的收益也遠比不上通過全球已開發地區經濟整合的收益。

當然,俄羅斯也願意加入全球化鏈條之中。但俄羅斯的工業體系已經崩盤,沒有具有競爭力的工業品。就算俄羅斯的工業體系追趕上了時代的步伐,但其本身對美、中、歐、伊斯蘭就存在威脅,因此這些主要勢力,無法對它完全敞開胸懷。至於其他邊緣勢力,體量小且與俄羅斯相隔遙遠,無法讓俄羅斯通過全球化受益。再加上中國的崛起,使得全球化在西方的發展勢頭有所減弱,俄羅斯拓展利益的觸角也就變得更為渺茫。

我們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俄羅斯的未來形勢,也非常不利。

俄羅斯因地緣區位,與美、中、歐,伊斯蘭等全球主要地緣勢力都存在著結構性矛盾,這給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格局帶來了隱患。

當然,這些主要勢力不會齊心對付俄羅斯。所以,有些人認為,俄羅斯的處境並沒想象中那樣艱難,畢竟當年中國都能衝破重重封鎖。

但實際上,俄羅斯的處境遠比中國惡劣。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邊緣,與歐洲不存在結構性地緣矛盾,與伊斯蘭的衝突也不明顯。而中國與俄羅斯雖然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地緣衝突,但因聯合抗美的局勢,這種矛盾被有效壓制,再加上中國的強勢崛起,中俄關系中,中國更佔據主動。因此,僅美國與中國存在結構性矛盾,這就減緩了中國在政治上的壓力。而且美國的資本性國家特質,使中國能夠較為容易的通過經濟捆綁,進行有效制衡。

反觀俄羅斯則不同。俄羅斯的地緣區位和龐大的領土,讓其與美、中、歐,伊斯蘭等全球主要地緣勢力都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俄羅斯與歐洲、伊斯蘭之間的戰略轉圜餘地,不如中國與二者之間廣闊。

中國與俄羅斯的格局也發生重大變革。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俄羅斯曾對中國佔盡優勢的局面發生逆轉。這代表著,俄羅斯在復興的路上,將面對一個強大的中國。在加上俄羅斯與中國接壤的北亞,是貧瘠且邊緣的板塊,完全無法與中國相鄰的華北、東北、西北三大板塊相比。因此,中俄戰略格局中,俄羅斯將被中國嚴重掣肘。

雖然現在中俄因聯合抗美而處於“蜜月期”,但當中國建成東亞新秩序,有實力與美國抗爭時,中俄的“蜜月期”很可能終結。以那時中國的實力,和中俄的地緣關係,中國對俄羅斯的威脅或許將超過美國。這就代表著,俄羅斯始終有著極大的地緣壓力,缺乏一個僅憑物質利益就能打開局面的戰略空間。

簡單來說,俄羅斯如果不能在中國崛起實現前完成自身的復興,那時俄羅斯極有可能會面對一個不遜於美國的敵人——中國,且無外力幫助。

俄羅斯在地緣結構上的不足,對新經濟模式的不適,以及複雜的外部條件,讓俄羅斯的復興之路艱難重重。再加上國際大環境和中國破局東亞的躍躍欲試,俄羅斯沒有足夠的時間轉變。因此,俄羅斯未來的結局現在較難猜測,但二次解體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當然,俄羅斯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主觀上的努力就不說了,客觀層面,地球氣候的變暖,和北冰洋的解凍和新航道的開闢,困境中的俄羅斯,有可能迎來一次千年一遇的國運轉機。

為什麼北冰洋航線對俄羅斯如此重要?地球變暖,會給俄羅斯帶來哪些具體的改變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31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答案是否定的。俄羅斯雖然具有題目描述中所說的眾多優勢,但是俄羅斯的劣勢也顯而易見。要想成為超級大國,就必須擁有超越絕大多數國家的國家實力,具有與世界主要大國相當的綜合國力。但是,俄羅斯雖然有著世界頂尖的軍事實力,但在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上都已經落後於其它主要大國,而且面臨著差距越來越大的風險。一個國家,如果自己的綜合國力已經被其它對手越甩越遠,如何能成為超級大國?俄羅斯具有很多地緣優勢,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劣勢是人口增長乏力,老齡化會使得俄羅斯不再有支撐國家崛起的人口。而俄羅斯的對手們,大多數都是人口眾多的人口大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當然,可能有些人會說俄羅斯的核力量如何如何,如果爆發世界大戰如何如何。沒錯,這僅僅是個理論上存在的可能。然而,您是否想過,在人類的核武器時代,如果爆發這種規模的戰爭,人類還有多大生存下來的可能?即便能生存下來,石器時代的超級大國又有什麼意義?


照理說事


話說2024年,72歲的普京即將完成他最後的總統任期,回想起當年初登大寶之時,何等意氣風發,並稱昭告全俄: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如此豪邁,就連已經垂暮的普京回想起來,都是熱血沸騰。不過熱血沸騰之後,是無盡的悵然,20多年過去了,強大的俄羅斯並沒有出現。

然而,突然有人進來,是普京得意的接班人X。X遞交了一份向全俄宣佈的講稿,讓普京審審。普京對這個接班人不甚滿意,但是也沒什麼別的更好的了。拿過講稿一看,開頭一句話:“給我20年,還你一個超級大國俄羅斯!”

普京氣得回手將講稿甩到地上:“什麼超級大國!我連強大都沒做到,你還真敢說,要做超級大國!你有這個本事嗎?!”

“可是,我會努力的。”接班人X一臉懵,從沒見過普京這麼不高興。

“我也很努力啊,你瞧瞧今天這局面。我們的戰略空間完全沒有了,咱們的夥伴都跑美國人那邊去了,也就剩下白俄羅斯了。現在美國人已經徹底圍堵了我們,我倒是想發展國防,可是有錢嗎?咱們經濟不行啊,國民經濟比我剛上臺那會也好不了多少,我們現在全靠賣油賣氣賺點錢,美國人還總是掐我們的脖子。你想想這種局面你能實現超級大國夢嗎?!你又要給俄羅斯人畫餅20年?”

X拿起地上的講稿,驀然退出,思考著該如何修改講稿...

未完,待續。


北玄武


當然是真的,畢竟未來很長,千萬年後,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在當下可預見的時期內,俄羅斯一定不會發展成超級大國。因為俄羅斯想要成為超級大國,需要同時滿足的條件太多,缺一不可。而阻礙其成為超級大國的因素,一個就足夠了。

但現實情況是,這樣的因素還不止一個,而且每一個都能輕易終結俄羅斯的超級大國夢想。

事實上,今日的俄羅斯連實現所謂普京“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俄羅斯”的目標都難以達成,更遑論成為超級大國。

在靜夜史看來,俄羅斯無法成為超級大國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尷尬的地理位置

迄今為止世界公認的超級大國總共有4個,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蘇聯以及美國。

從這4個超級大國的共性可以看出,超級大國在地理位置上一定是相對偏遠的,要麼是島,要麼是半島,總之鄰國各種少,幾乎不用為國土防禦發愁,只有這樣的國家才能騰出大部分精力去爭霸世界。

蘇聯雖然鄰國眾多,但貴在緯度較高,且幾乎佔據了亞歐大陸所有的戰略要點,特別是中亞,這也是得蘇聯無需為國土安全擔驚受怕。

而今天的俄羅斯雖然脫胎於蘇聯,但卻失去了東歐、高加索、中亞等一系列戰略要地。而尷尬的是,這些戰略要地無一例外都落入了西方國家手中,這讓俄羅斯從蘇聯解體後的那一刻開始就始終處於四面受敵的狀態。

今天的俄羅斯,面對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時,突圍尚且力不從心,何談走向國際爭霸世界?

2、無奈的招黑體質

今天的美國作為超級大國,至少有60個所謂的盟友,而俄羅斯的盟友數量連美國的零頭都不到。

之所以出現如此尷尬的情況,首先是因為歷史上的俄羅斯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極其野蠻,周邊國家無一例外都深受其害,而這種屈辱在俄羅斯不斷強大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揮之不去的恐懼。

所以當蘇聯解體,昔日的蘇聯衛星國和加盟國絕大多數都投向了西方陣營,成為對抗和圍剿俄羅斯的急先鋒。

另一方面,因為歷史上的俄羅斯社會發展長期落後,發展節奏始終和世界潮流無法同步,這是得即使超級大國的蘇聯時期俄羅斯的經濟模式仍然無法與世界接軌。而沒有高效而廣泛的經濟互動,即便能夠利用軍事力量強行吸納小夥伴,長期貧窮落後的小夥伴也註定“身在曹營心在漢”。

概括起來,因為與眾不同的發展歷程,俄羅斯始終無法和國際社會打成一片。而單打獨鬥的俄羅斯,想要成為決定世界的超級大國,註定只能是一廂情願。

3、畸形的內部體制

理論上說即便俄羅斯與國際社會格格不入,但只要俄羅斯足夠強大,註定會吸引別人的忠實追隨。一句話:沒人跟錢有仇!

但今天的俄羅斯彷彿就只和錢有仇,蘇聯解體,受夠了斯大林模式的俄羅斯拋掉中亞這樣的拖油瓶,本以為可以輕裝上陣、再鑄輝煌。無奈十年“休克療法”,俄羅斯不僅沒有脫胎換骨,反而每況愈下、瀕臨崩潰,要不是普京的力挽狂瀾,俄羅斯可能就此打住了。

但普京終歸不是斯大林這樣的鐵血人物,雖然普京上臺後,雷厲風行地幹掉了不聽話的寡頭,但無法改變寡頭影響和左右俄羅斯命運的體制模式,畢竟普京也是寡頭的一員。葉利欽的政績雖然乏善可陳,但他創造的寡頭政治模式卻深深植入俄羅斯的基因,為俄羅斯的重新崛起設置了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寡頭政治下的俄羅斯,不僅沒有實力重建蘇聯時期完整而強大的工業體系,更沒有推動俄羅斯民主進程的動力。普京執政20年,二人轉玩得風生水起,經濟形勢卻始終一蹶不振,俄羅斯始終只能以出賣資源為生,人口大量外流。今天的俄羅斯,相比於擔心能否成為超級大國,眼下關心一下沒有普京之後的俄羅斯走向才是正事。

4、錯失的意識旗幟

蘇聯不僅是俄羅斯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也是俄羅斯成為超級大國的唯一機會。

可惜,幾乎所有的俄羅斯人都拋棄了蘇聯,雖然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開始懷念蘇聯,但他們追憶的只是那個令人自豪的國際地位,而蘇聯的內核,他們是深惡痛絕的。

但尷尬的是,不管俄羅斯人是否承認,蘇聯的內核就是俄羅斯超級大國的必由之路。

蘇聯最恐怖的地方在於無與倫比的集中和動員能力,這使得蘇聯能夠在基礎薄弱的低起點上迅速崛起,僅僅用了28年就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另外,蘇聯奉行的共產主義路線使得蘇聯與美國有了並駕齊驅的能力。

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國際社會呈金字塔型,超級大國美國高居金字塔頂,吸血其他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如果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在資本主義世界擊敗美國,將其取而代之;

二是另闢蹊徑創立共產主義陣營,成為共產主義陣營領袖。

蘇聯最終選擇了第二條路。

而蘇聯解體後,共產主義陣營瓦解,俄羅斯改弦更張實行資本主義路線,意味著葉利欽放棄了第二條路線。但俄羅斯無論如何也無法在資本主義世界和美國匹敵,所以等於俄羅斯放棄了超級大國的野心。

而一旦放棄,想要重拾起來就難上加難了。

另外,古往今來的歷史一再證明:想要成為超級大國,戰爭甚至是世界大戰是不可避免的。但自從1945年7月美國有了原子彈,人類進入核武器時代,大規模的戰爭就基本絕跡。

而沒有戰爭對傳統國際秩序的顛覆和新秩序的塑造,俄羅斯想要“富貴險中求”談何容易?

而更要命的是,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今日俄羅斯這樣半死不活的狀態,即便戰爭的洗牌大潮來臨,俄羅斯也無法傲立潮頭。

概括說來,自從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的超級大國之夢就徹底終結了。除非世界推倒重來!而屆時的俄羅斯,還是那個雄心勃勃的俄羅斯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對於俄羅斯,可能永遠不會成為超級大國了。目前歐亞媒體經常這樣報道:“俄羅斯已經不是超級大國,她很虛弱,強大的T-14阿瑪塔坦克買不起,蘇-57戰鬥機也負擔不起。俄羅斯只是一個地區大國,她的目的是威脅鄰國、讚美蘇聯的過去以及壓迫獨立的媒體。普京掌控著一切,這是一個謎。”

《亞洲時報》(Asia Times)刊登了理查德·比津格(Richard Bitzinger)的一篇文章。在他看來,如果俄羅斯被認為是超級大國,那就是現有的最弱的超級大國,真正的超級大國是美國。

分析家認為,俄羅斯的軍隊是“舊垃圾”,而不是軍隊。俄羅斯軍隊幾乎沒有什麼現代化的東西。自本世紀初以來,俄羅斯海軍已經部署了大約12艘新的水面艦艇。差不多20年了,大多數新船隻是小型艦艇只,沒有新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此外,這些小型艦艇大多部署在黑海和裡海的輔助艦隊中。誠然,海軍還購買了幾艘新的“北風之神”戰略導彈核潛艇,其中兩艘部署在太平洋艦隊,另有三艘正在計劃中。俄羅斯還非常緩慢的建造了“少數”柴油電動潛艇。

自1990年代末以來,俄羅斯一直沒有購買任何新的驅逐艦!幾年來,一個排水量萬噸的“領袖”級導彈驅逐艦計劃一直在拖後腿,該艦可能要到2020年代中期才能建造。

建造一艘新的俄羅斯航空母艦和一艘新的兩棲登陸艦的計劃似乎陷入了“計劃階段”漩渦。在未來10年裡幾乎不可能開始建造。俄羅斯空軍和地面部隊使用的大多數設備主要是蘇聯時代的現代化武器。在現代化的軍事技術中,作者列出了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首次起飛是在1970年代末)、中型圖-22轟炸機和T-72坦克。

這並不是說俄羅斯沒有生產相當好的武器系統。就在最近,俄羅斯人推出了新的T-14阿瑪塔坦克和蘇-57,這是第5代戰鬥機的原型。至於阿瑪塔坦克,這輛48噸重的重型坦克裝備125毫米大炮,改進了裝甲和更好的防禦系統,每輛價值400美元,這對俄羅斯軍隊來說太昂貴了。蘇-57也是如此,它被困在研發中近20年,據說它不會大量交付俄羅斯空軍。有專家認為,蘇-57戰鬥機不是一個“成熟的設計”,缺乏“關鍵作戰系統”。

事實上,比津格認為,俄羅斯只能生產少數可以歸因於完美的現代系統。俄羅斯只有“空蕩蕩的口袋和空蕩蕩的夢想”。此外,俄羅斯買不起它開發的好系統(T-90坦克,蘇-30戰鬥機)。在許多方面,這與俄羅斯特有的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有關:軍隊資金不足。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2017年,與前一年相比,俄羅斯聯邦的軍費開支減少了17%,達到3.9萬億美元。在這方面,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但2018年俄羅斯聯邦的國防預算還是減少了5.5%。

歐亞的專家都持有這一觀點:俄羅斯很弱,它的弱點始於迅速衰落的國防工業,固守著蘇聯的過去,充滿了“無知”,而且不願承認國家已經淪為“地區大國”,可能表現為不可預測的行動。

俄羅斯前副總理、現總統助理弗拉季斯拉夫·蘇爾科夫曾經發表過《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的署名文章,認為俄羅斯嘗試融入西方的努力在2014年收回克里米亞以後終結,與西方關係破裂後,俄羅斯正進入“百年孤獨”。在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中,軍事力量、政治穩定性、社會凝聚力、外交傳統等方面是俄羅斯的強項,但是經濟和人口是俄羅斯的弱項。俄羅斯始終都是一流的強國,從未離開政治、軍事、國際外交和國際影響力大國的地位。就算是美國也不敢輕易招惹俄羅斯,普京總統甚至可以說是西方世界的噩夢。

俄羅斯是個軍事大國,但已不是軍事上的超級大國,或許它永不再會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了。不過俄羅斯人並不稀罕超級大國的頭銜,總統普京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俄羅斯不追求超級大國地位,這太昂貴,而且沒意義!


科羅廖夫


大家好,我是絮叨叨,我來噠噠。

俄羅斯國土面積18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四千萬,資源極為豐富,人的教育情況也是世界上居前的。並且,曾經是世界上的一個超級大國,科技和國防實力極為強大。即使是衰落近30年,依然可以靠著吃老本在國際上居於前列。其軍事實力甚至近30年的停步不前,依然可以是世界老二。

雖然俄羅斯依然有如此實力,但我並不認為俄羅斯還有機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從歷史上來看,很少有衰落的帝國重新走上巔峰的。衰落了就是衰落了,國運已去。即使再有多少的優勢,卻是無法阻止停止的腳步。

從羅馬帝國,到美利堅,從大秦到大清王。除了我國漢王朝的以外(西漢衰落後,東漢重新立起為世界級巨無霸),任何一個王朝,哪怕你擁有再多的資源,目前還沒有看到從巔峰衰落後能重回巔峰的。即使是漢王朝,也是在西漢末年家底打了個稀巴爛,原來的統治和貴族階層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和實際的滅國幾乎是差不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的分析是這是固有的社會結構導致的。

歷朝歷代的建立,都是底層百姓為基礎的新生勢力,前仆後繼、喋血疆場建立的。然後立國,再艱苦奮鬥,發展壯大。慢慢的,這些勝利果實會被少部分所謂的“精英分子”竊取。然後可以佔據既得利益,不思進取,固步自封,腐化墮落,將國家利益轉入自己口袋。將國家從巔峰時期慢慢帶入衰落,再次被以外來勢力或底層百姓為基礎的新生勢力滅掉。



由此可見,所謂國運國勢,其實是在於人和社會結構。前一個導致衰落的結構沒有滅亡,衰落的基因就依然存在。現在的俄羅斯,以前拖垮蘇聯的“精英”仍然掌權。沒有新的社會結構產生。必定不會再次輝煌。


大三角河系


現實中的俄羅斯,已經到了靠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執政的普京,俄羅斯已經逐漸遠離世界經濟主流,隨著時間推移,過去靠本國土地資源豐富,來發展經濟,在全球化一體化,資源配置中,全球化經濟分工中,俄羅斯人已經被歷史性拒之門外,俄羅斯在二次工業革命中獲得成功,但被三次工業革命遠遠甩在後面,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方興未艾中進行,誰也輸不起,一但被世界經濟大潮流中甩掉隊,以後在世界經濟中無法有立足之地,再想複製就別想了。

在製造業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後,大數據鏈時代,掉隊的國家,永遠的遠離了,再想從來,連門都沒有。

俄羅斯已經現有產業優勢不在了,蘇聯時代留下的遺產與老本也快吃光了,現在軍事裝備工業最關鍵技術是軟件系統上,俄羅斯已經明顯處於劣勢,再過二十年俄羅斯的軍事裝備產品,有誰還要購買。

民用產品上俄羅斯更是無法挽回,已經落後於時代的步伐,靠什麼來與世界製造業強國競爭。

美國是技術創新能力強,雖然孤立主義盛行,但科技創新發展始終是前沿領域上進行,而俄羅斯是人為拒之門外,無法實現,也根本實現不了,靠賣自然資源座吃山空,總有一天資源會枯竭的。

自從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被重創萎縮,產業鏈斷裂,俄羅斯經濟完全是依賴資源出口來維持現狀,在加上克里米亞事件引發的制裁,將是長期化,地緣政治緊張也會長期化,想螎入世界經濟主流變得更加困難,想努力成為經濟主流,已經變得越來越渺茫,掉隊後想追上來已經是非常困難,因為歐美國家不會開放市場,投資也根本不會去俄羅斯,如何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中配置都是困難,俄羅斯自己的市場份額還很狹小,發展經濟會遇上瓶頸,無法越過。想發展成為超級強國有點痴人說夢吧。




隨雨飄渺


恕我直言,竊以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沒有重新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

不錯,俄羅斯有著1707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領土大國的優勢,還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更有著世界第二的軍事優勢,而且還有著居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優勢。

但是,俄羅斯的這些優勢不能彌補它長期存在的巨大劣勢;俄羅斯的這些優勢因其自身的矛盾和國外因素的影響,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發揮,不能更好地轉化為俄羅斯國力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俄羅斯終究不能實現重回世界超級大國的夢想。

一,差距巨大,難以實現追趕目標。

2017年,俄羅斯GDP1.46萬億(美元),在世界排名12位,落後韓囯。僅為現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十三分之一。如此偏低的經濟總量,如此懸殊的巨大差距,要想追趕談何容易,更莫談超越。而且你在發展,人家也在發展,甚至比你發展的還快還好。

二,經濟結構性矛盾仍將長期存在。

俄羅斯經濟單一,偏重重工、能源和軍工產品的矛盾由來已久,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就已經形成,已成為前蘇聯和俄羅斯經濟的“痼疾”。它不是不想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無力解決。普京主政俄羅斯以來,更是想盡辦法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但由於沒有資金注入,收效甚微。從目前看,這一矛盾仍將長期存在。而這,將使俄羅斯經濟發展國力增長受到巨大限制。

三,維持軍事強國地位須要資金強力支撐。

單從數字上看,俄羅斯軍費投入似乎並不高,一年不足千億美元,在世界排名也不靠前。但對俄羅斯來講,已經是撐足了勁拿出來。這必將影響俄羅斯在經濟發展上的投入,或者說是拖累俄羅斯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俄羅斯永遠都不會主動放棄世界軍事大國之地位,因為這是它成為世界政治大國的資本,而且是唯一資本。

四,沒有外部資金注入是制約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凡一個國家經濟繁榮,除了自身的改革動力外,吸引外部資金注入本國經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而俄羅斯恰恰缺少的就是這個。發展中國家無力幫它,西方發達國家對其種種制裁猶嫌不夠,怎麼可能去它哪兒投資呢?

五,人口慢增長也是制約俄羅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俄羅斯地大物博不假,但人口不多也是事實。長期以來,俄羅斯人口一直處於停增長慢增長狀態,迄今仍只有1億多人口。而要重入超級大國,必須有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期。經濟高速增長期必然需要大量的足夠的勞動力,顯然這是俄羅斯無以解決的短板。

六,西方國家不會坐視俄羅斯成為超級大國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不會看著俄羅斯強勢發展而等閒視之的。總會以種種理由和方式干擾、阻撓甚至破壞俄羅斯重新崛起。可以說,俄羅斯在實現超級大國的路上外部環境極為不利且充滿不確定因素。

綜上所述,結論是:俄羅斯想重回超級大國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能保持國內大局穩定,經濟相對穩健,不出現大的變數,俄羅斯在世界上的政治大國軍事大國地位還將長期保持。


燈影書畫


我是制度決定論者。再強大的國家,如果不進行改革制度都會不可避免得慢慢衰落。如果不能更新、不能改革,再強大的國家也會走下坡路。很遺憾,俄羅斯在制度創新層面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條件。普京時代看似強大的俄羅斯,其實是以毀掉俄羅斯的制度為代價的。



俄羅斯要成為超級大國,還有一個巨大的門檻是經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水平長期保持低增長,經濟總量不僅遠遠不及美國,而且也不及中國。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也比較單一。這次的中美貿易戰,俄羅斯先倒下了,最近半個多月俄羅斯股市就出現斷崖式下跌,盧布匯率跌幅也是讓人心驚肉跳。就這樣的經濟水平,怎麼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按說俄羅斯的資源比較豐富,人口充足,幅員遼闊,為何發展經濟這麼不給力?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外逃非常嚴重,富人對普京有嚴重的信任危機。大家注意看看倫敦紐約有多少俄羅斯籍超級富豪。在資本不斷流失的情況下,俄羅斯唯一能夠獲得發展資金的,就是出口原材料還有從西方銀行的貸款,用這些資金來維持生活的樣子。


經濟不行的話,對一個意圖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而言太致命了。比如說軍費的開支問題。簡氏防務週刊的數據顯示,2017年俄軍軍費開支僅為491億美元,而印度的軍費都已近達到535億美元了。就這樣還想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嗎?


確實,無論是普京還是俄羅斯民眾,甚至是中國的俄粉們,都非常期待俄羅斯能夠重溫蘇聯的超級大國時代。從表面上看,俄羅斯如今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也是唯一敢和美國掰手腕的國家了,但大家千萬別被表象騙了。


李明波論中東


我是重慶一名大二學生,國際政治專業,我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俄羅斯短時間內沒有重新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

眾所周知,歷史上蘇聯曾是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是世界上兩大力量之一。但是,美蘇兩國並駕齊驅的關鍵仍然是軍事,蘇聯在常規武器和核武器方面具備和美國較量的實力,如今俄羅斯繼承了大多數蘇聯的軍事,現在仍然有同美國對抗的軍事實力,但是兩者差距會逐漸增大。

但是在經濟上,蘇聯或者俄羅斯,完全沒有話語權。蘇聯的經濟總量在七十年代超過美國的二分之一,達到歷史最輝煌的時刻,但是在八九十年代,被德國、日本等等二流國家超過,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經濟表現如此不堪入目。為什麼呢?蘇聯包括俄羅斯仍然是依靠資源以及對應的重軍事工業,輕工業十分薄弱。蘇聯和俄羅斯幾乎沒有叫得出名的家電品牌、電子品牌、服裝品牌、家居品牌等等民族品牌,我們可以說幾乎完全沒有,完全是自給自足甚至不能自我供給,還需要向中國、歐美、日本等地區進口。

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在當今世界最主要表現在經濟上,國家的教育、軍事、科技、民生、政治等等各個方面,全都離不開經濟,經濟是一切的根本,沒有經濟物質基礎,一切都是虛無。2017年俄羅斯經濟總量僅僅和中國廣東省相當,和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等二流經濟體都還有較大差距。

在互聯網、新科技發展的今天,俄羅斯可以說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俄羅斯沒有一個著名的手機品牌、電腦品牌,沒有一家著名的科技公司,AI、AR、VR等等這些就是未來的趨勢,誰掌握這些誰就是未來的弄潮兒,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獲得在世界事務中的話語權。

雖然說俄羅斯經濟結構極不合理,重軍事工業比例過大,民營經濟太差,但是俄羅斯資源極其豐富、國土面積遼闊,擁有除美國之外最大的軍事力量,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短期內仍然是世界一流的大國之一。

但是,如果俄羅斯不能改變現狀,或者說沒有特別大的歷史機遇或者世界形勢重大變化,俄羅斯肯定會逐漸衰弱而不是重新崛起,這個需要時間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