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歷史上的今天】1944年2月17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氣死牛”的勞動英雄郝樹才事蹟。

郝樹才 (1904~1986),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乳名來兒,陝西省清澗縣石咀驛鎮郝家南溝人,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郝樹才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郝海德,數代為人打工。樹才六七歲時,全家逃難,流落於延長交口鎮譚石原村。雖然他沒上過學,但自幼參加勞動,養成了吃苦耐勞、誠實寬厚的性格。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1935年8月,樹才甩掉羊鞭,跋山涉水趕到永坪,參加了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被編入25軍250團機槍連。1936年6月加人中國共產黨,歷任班長、排長,團生產隊隊長,甘肅省軍區司令部管理科科長等職,他在戰鬥中作戰英勇,曾3次負傷,榮立4次特等功和一次大功,兩次被評為特等戰鬥英雄。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那麼,這位有著如此影響的紅色英雄,為什麼要叫他“氣死牛”呢?這裡面還有一段頗有意思的故事。

抗戰時期,黨中央和毛主席曾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號召,在359旅擔任排長的郝樹才,把開荒當做消滅敵人,一般人1天開荒1分地,最多也就3分地,郝樹才卻用自己的行動震動了全邊區。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1943年春,在一場部隊開荒能手的比賽中,郝樹才一連3天保持4畝以上,並且創造了一天開荒4.23畝的全軍最高紀錄,一時間,延安到處傳頌著郝樹才的開荒神話,同時也引起一位叫馬長福的農民的注意。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馬長福不相信郝樹才一天能開荒4.23畝,就提出用牛和他比賽。不服輸的郝樹才不到3個小時,就開出 1.5畝,而馬長福的牛卻臥下了,怎麼也吆不起來。過了一會兒,牛還是吆不起來,郝樹才跑過去幫忙,又過了幾分鐘,牛撲通一聲倒地,口吐白沫,當場死去。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後來得知,馬長福為了贏得比賽,讓牛吃得太飽,加上用力鞭打,牛連撐帶掙倒地而死。在場的人開玩笑說:“那耕牛賽不過郝樹才,活活給氣死了”,從那後,郝樹才“氣死牛”的故事便神話般流傳開來。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完,1944年,三五九旅政治部把這件事寫成材料,在《解放日報》以“氣死牛的英雄郝樹才”為題發表,不僅報道了他的英雄事蹟,年底他還出席了陝甘寧邊區勞模代表大會,被授予陝甘寧邊區“甲等勞動英雄”稱號。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郝樹才卻不高興,他認為稱他“氣死牛”對他極不尊重。毛澤東得知這個事情後,便讓郝樹才到延安來一趟。來到楊家嶺,毛澤東風趣地問:“聽說你病了,我這裡有醫生”,郝樹才實話實說道:“我根本沒病,叫我‘氣死牛’,我就是不高興。”毛澤東拍著他的肩膀笑著說:“能氣死牛不簡單,好名字,好名字!沒病就好,回去帶頭好好開荒,多打糧食。”從此,“氣死牛”郝樹才的名字傳遍了陝甘寧邊區。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1955年,擔任甘肅省軍區後勤部管理科長的郝樹才自願返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餘年,在徵山治水、改變生產條件的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1979年,在辭去大隊書記後,同幾名青年一起當了林業員,新栽果樹800多株,後成功嫁接山東大杏。郝樹才稟性耿直,不循私情,艱苦創業,屢建功勳。國務院、民政部、西北軍政委員會、西北鐵路局,陝西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甘肅省人大常委會、省軍區等領導機關先後授予其“人民功臣”、“勞動模範”等10餘枚獎章和紀念章,大生產運動中用過的老钁頭,被陳列於中國革命博物館。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1986年5月29日,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郝樹才因病去世,享年82歲,一生艱苦創業的他,直至逝世前幾日,仍在林場勞作,真可謂令人佩服。

“氣死牛”的紅軍英雄郝樹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