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丐幫----武俠小說中一個奇葩般存在的幫會

丐幫,是武俠小說裡一個奇葩般存在的幫會。

在金庸的小說裡,比較有名的的英雄,洪七公,蕭峰等等都是丐幫裡出來的。包括美女黃蓉也做過丐幫的幫主,並且領導丐幫在襄陽抵抗蒙古的入侵。再後來的倚天屠龍記裡對丐幫也是進行了正面的描寫。在武俠小說之中,不論是新派武俠還是舊派武俠,丐幫都是作為天下第一大幫存在的。

丐幫----武俠小說中一個奇葩般存在的幫會

要說丐幫,先說說乞丐。

在以前,乞丐的產生,大抵就是社會動盪及天災人禍,導致民不聊生無法生存。這個時候,人們為了活命,有血性的,上了梁山,還有好些無可奈何的,墜入社會最底層,為了一口活命飯,成了乞丐。據說由於連年征戰導致田地荒蕪,鳳陽地方流離失所淪為乞丐者甚眾。於是移居於此的江南富戶每至冬季必扮成窮家門人,藉行乞潛歸原籍,久而久之竟以行乞為業。一首花鼓歌謠唱得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背起花鼓走四方。”看來沒有多少人是自願成為乞丐的,正所謂寧為太平犬,莫為亂世人。

丐幫----武俠小說中一個奇葩般存在的幫會

但是,作為最底層的乞丐,依然要為自己作為乞丐找到一個心裡安慰。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丐幫也不例外。被丐幫弟子尊為祖師爺的有範丹、朱元璋、武松、秦瓊、伍子胥等,其中範丹是最具“神威”的一個,因為孔老夫子的命就是他救的。據說孔子當年曾在陳國斷炊,接受範丹的救濟才不致餓死,因此後世的乞丐供奉範丹為祖師爺。他們挨家挨戶向門上貼有春聯的商戶乞食,替祖師爺向孔子的徒子徒孫們討回一點人情,東漢的範丹是歷史上著名的窮漢,和春秋時代的孔子竟也能扯上關係,當然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的結果。近代乞丐供奉朱元璋的愈來愈多,朱元璋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洪武,幼時孤寒,被送到皇覺寺當和尚,但命運多舛的朱元璋又被逐出廟門,落到挨戶乞討的地步,傳說敲打牛骨頭就是從他開始。窮家門的人稱那牛骨頭為“太平鼓”,上面有十三個小銅鈴,相傳一個銅鈴可吃一省,十三個銅鈴可吃遍全國十三個省份。當年朱洪武曾北上進京趕考,未中功名,途中忽患傷寒,幸獲窮家門人救助始愈。當上皇帝后的朱洪武傳旨,從此乞丐使用安上十三個銅鈴的太平鼓。另有一說唱花鼓行乞源於朱洪武平定天下後,為恢復家鄉鳳陽的元氣不惜下旨;遷徙江南地區的富戶十四萬人至鳳陽生活,並嚴律私歸者有罪。

看來,就是討飯,也不忘記攀上一個富親戚。既然做了乞丐,看來基本成為社會的最底層了,但是依然好面子,攀附上一些名人,給自己臉上貼近。

丐幫----武俠小說中一個奇葩般存在的幫會

但是,我為什麼說丐幫是個奇葩的幫派呢?

在武俠小說中的乞丐,並不是我們日常見到的為了餬口活下去,為了一口吃食四處奔波,而是每天不急於討飯,卻整日裡想著行俠仗義,保衛大宋,保衛趙家。例如蕭峰,洪七公這些大英雄,從不想著怎麼讓自己的幫中兄弟怎麼過上好日子,不用再做被人鄙視的乞丐。他們的生活和存在,就是行俠仗義,保衛大宋。他們從不思考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的貧窮,卻一心琢磨著金狗蠻夷亡我之心不死,生怕大宋滅了之後,做不成乞丐。

這種所謂的天下第一大幫,真是一個大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