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80年前的烏魯木齊,有人說是世界都會,哈薩克人很威武


本文發表於1940年《旅行雜誌》,原文如下:


不久,我們就望見了迪化城。

80年前的烏魯木齊,有人說是世界都會,哈薩克人很威武

烏魯木齊南關街景,晚清

迪化城內的街道並不齊整,而且狹窄,擁擠。房屋大半都很簡樸,但它現在已是新疆省的省城,其在西北之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等上面的重要性,卻是可想而知的了。

迪化居四條通商大道的中心,其一橫越境內直達外蒙古,第二條路通哈密直至甘肅省,第三條路可通伊犁而至蘇聯,第四條西南行至疏附(即喀什噶爾)。因此迪化在歷史上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廢清回民之亂時,迪化為一重要的中心地點。

迪化是我們漢人稱的名字,蒙古人稱之為烏魯木齊,而當地的土著人民又稱之為紅廟子。

80年前的烏魯木齊,有人說是世界都會,哈薩克人很威武

紅雁池水庫,民國

迪化的水利工程極為良好,地方上盛產各種煤炭,而與綏來(今瑪納斯、沙灣一帶)城的交通甚為便利,五穀特別是米,即從綏來運來。迪化又和吐魯番相近,各種水果都由吐魯番供給。而在蘇聯方面,則有工業品輸入境內。至於迪化本身,馳名的物產則有硫磺。

迪化城區頗大,政府所在地另佔一個廣場。市內有許多廣大的庭院,藏立著一座極高的鼓樓。登上鼓樓,可以俯瞰全城及周圍的景色。其次有新建的郵政局的建築,頗為壯偉,而迪化的郵務,也辦得非常之好。此外,尚有好些歐洲人所開的大商店。

從城內居民的成分上來看,迪化也是一個世界的都會。俄國革命時,白俄逃亡至此者極眾。蘇聯革命成功後,即在迪化派有一個領事,當時蘇聯領事館的廣場上要建一個列寧銅像,同時蘇聯領事要求將舊俄教堂改為劇院。那時的新疆執政者完全加以拒絕。現在這種狀態,當然是久已成為過去了。

迪化城內的商業,現在頗為繁盛,一切的商品貨物及工業品俱有,而近年來在“建設新疆”的口號之下,迪化在改進之中,呈現了一種新的氣象,一切都和舊時完全不同。我們甚至可以說,舊迪化已經給淘汰了。

80年前的烏魯木齊,有人說是世界都會,哈薩克人很威武

迪化名勝紅山嘴(即現在紅山公園),1947年

迪化的夏天也頗炎熱,最好的消夏物品,便是那著名的哈密瓜。它在暑季銷路極廣,成為大眾的冷飲品了。城外有條大河,水流湍急。有一帶壯偉崎嶇的崖壁,倚河聳立,上面還有一座寶塔,附近尚有一所大公園,所以此處就成為市民納涼的好地方了。

80年前的烏魯木齊,有人說是世界都會,哈薩克人很威武

哈薩克男子馬上英姿,1947年

我們現在又是身處在一個以馬術最為高超的城市之內。蒙古人、西藏人、哈薩克人以及東干人(清末移居新疆、中亞的陝甘回民對外的自稱),全是極漂亮的騎術家,不過他們各有控馬的手法和姿態,而所騎的馬是半馴半野的駿馬。他們常常喜歡騎著這種駿馬,在市區狹街上飛馳而過。馬過處行人都為之奔避四散。而俄國馬和西伯利亞馬卻都是皮色美麗、高大而嫻雅的大馬。

80年前的烏魯木齊,有人說是世界都會,哈薩克人很威武

哈薩克男子,民國

哈薩克人是一種肩膊寬闊的民族,體格勇壯,身上常常穿的是棉衣或皮裘,冬夏皆同。他們足上穿的都是土製的高筒皮靴,樣式和蒙古人的不同,而他們的頭巾也紮成為一種有高筒尖角的帽子,四面有邊,垂到兩耳和兩肩上。

有些哈薩克人常常騎馬入市購物,他們在店鋪前也不下馬,就坐在馬鞍上同店家買東西,因為不懂漢話、常用手指來表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交易才算成功,他們仍策馬而去。

80年前的烏魯木齊,有人說是世界都會,哈薩克人很威武

哈薩克婦女,1947年

至於哈薩克的女人們,她們也時常跟著丈夫同行,穿著漂亮的條子衣服,大都喜歡穿黑色,頭上則披著白色頭巾,圍垂到面頰上,肩下有塊胸巾,襯托著她那褐色的面龐。

迪化城內有好多漢人,同長城以內各大城市間的中國人具有顯著不同的地方,而同他們祖先本鄉的居民也顯然有著差異的。不過他們仍固執地保持著中原人的習慣與風俗。

80年前的烏魯木齊,有人說是世界都會,哈薩克人很威武

楊增新(1864-1928)

據當地人民傳說:新疆在前任楊省長任內時,完全向外界隔絕。楊省長採取的是閉關政策,他使治下的人民完全同外界隔絕,除他的機關報外,不準其他報紙在他的轄境內出版。郵政局、有線電報局和無線電報局內,他都派有私人擔任檢查之責,所以外邊的消息不易漏入,而酒樓茶館內,也都貼有佈告:“莫談政治”。

現在隨著這位閉關政策的楊省長(指民國新疆的首任統治者楊增新,1928年遇刺身亡)的去職,新疆己換成為一個新面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