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人沒有電,晚上都在幹什麼?

無心插柳53


古人沒有電,晚上都在幹什麼?

我們都知道電力的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才有的,在此之前生活中沒有電,古人沒有電,晚上都在幹什麼?

一、外面遊子晚上沒事就想家想朋友

在古代,書信很慢,不像現在這樣可以直接打電話開視頻,在遙遠的外鄉,很久回不去家鄉,回去也已經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了,所以在他們在晚上沒事的時候就會想家想朋友,比如李白的《靜夜思》,我們從小都會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再比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等,有很多這樣的人,當然會寫詩的就寫詩表達情思,不會寫的黎民百姓估計只能在心裡想了。

二、跟朋友一起把酒言歡

古人晚上在聚會的時候,總喜歡喝酒,普通的就是划拳拼酒,高級點的就是飲酒作詩,在晚上,尋一處風景好的地方,喝上美酒,與幾位好友把酒言歡,實在是一大樂事,順便聽個小曲,一夜宿醉,直接睡到大天亮。

三、逛夜市

古代在世道很好的時候一般晚上商家也會開門,人們也會出來活動,比如唐朝貞觀之治時期,路不拾遺,治安穩定,大家晚上會出來逛逛夜市,尤其是燈會的時候更是人山人海,從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可以看出,長安晚上的繁華盛況,再比如宋代的瓦舍勾欄,這也代表了宋代繁榮的娛樂文化。大家可以在一天的工作結束之後,勾欄裡聽聽曲,去瓦舍看看演出,豐富了夜間生活。

勾欄,又作勾闌或構欄,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娛樂場所,也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戲院。瓦舍──城市商業性遊藝區,也叫瓦子、瓦市。瓦舍裡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也稱鉤欄、勾闌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杆,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裡設置的演出棚。成為盛極一時的名俗。瓦舍的規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幾座勾欄。為南宋臨安的瓦舍分佈狀況。

四、投壺

投壺在禮儀和宴飲上用的多,是古代的一種娛樂遊戲,投壺是把箭向壺裡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醉翁亭記》中的"射"指的就是"投壺"這個遊戲。在電視劇《慶餘年》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北齊錦衣衛的頭領沈重就玩過這個遊戲。

五、青樓

古代青樓是合法的組織,不管是官員還是文人,他們逛青樓都是為了解悶解乏,古代的青樓女子,雖說不是全能的,但是會琴棋書畫的也不少,所以這就是另外吸引顧客的另一個亮點了,晚上去這裡是個娛樂的好地方。


我這裡只說了中國古代的一部分,至於其他的見知有限,西方的娛樂活動我也沒寫,如果您有間接,歡迎評論,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筆削春秋話史家


我認為古代時期雖然沒有電,但他們會用火啊。他們會用古代時期的燈,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便利。再說每個月裡面15天天上有月光,月光也會對人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沒有月光時候也天上滿星星✨。我家在農村,我小時候偶爾會斷電。我還記得我和爸爸在月光下還是能做一些事情。(雖然不想現在一樣方便,但基本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家裡雖然沒電,但晚上我不會覺得太黑,因為滿天都是星星✨特別美。

可能古代時期,人們的睡覺時間可能比現在早,睡眠質量比現在好。所以古代可能比我們來說覺得落後,沒電不方便,但各有各的。我小時候我們家人很早就睡覺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一般爸爸喝媽媽都是五點起床,我們小孩子們六點起床。但現在社會六點起床就很早了。(我當時爸爸們每次批評我沒有早起,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六點起床是怎樣一個感覺[捂臉][捂臉][捂臉])

總體來說,人類用電歷史比不用電得歷史比起來,用電時間才超過100多年,所以我認為現在電雖然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我對電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我有些時候還是想念小時候沒有電的日子,當時我們小孩子門,一到晚上就開始玩捉迷藏。還有些時候看著天上的星星聯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人門對天上的星星喝月亮都帶著很美好的想法。但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有看過星星了。看星星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呲牙][呲牙](現在人們得星星都在手裡那就是手機)。所以我有些時候狠羨慕古代忍得生活,雖然沒有現在一樣各色各樣的燈,但也有著豐富多彩得生活。文章結構比較亂,希望你們理解[呲牙]

你們夜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歡迎你們[呲牙]


勇敢者的世界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也過過無電燈無自來水的生活。六十年代的無電生活在農村很普遍很普遍,只要夜幕降臨,雞歸狗屬人收工歸家滿屋黑洞洞的抻手不見五指抬頭不見月牙的年代。農民用的是桐油燈,洋油燈,馬燈,風一大一下就吹熄了,全家人哇之一聲齊叫,哇!不要把飯放進鼻孔裡去了,不好弄出來的喲。

老人還講了一個好笑的故事,洋油燈被風吹熄後兩親家你怕我偷吃桌上的肉,她也怕對方偷吃桌上的肉,因為那年代要肉票肉,肉也緊張又沒錢又窮,所以兩親家抽手按住對方的手說,”親家今年的肉賣這個價”。這就是證明六十年代的無電燈無富裕生活的寫照。我們都是從那個艱苦歲月中度過來的人。都六十了,祖國和共產黨帶領全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奮鬥拼搏了幾十年才有今天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好了要感謝黨感謝人民,感謝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勝利成果!


牛才玉


別古人了,我上初中的時候,國家電路改革,就是那種木頭線杆換水泥杆,不知道是資金問題還是什麼問題,一直停電一年半,從當年夏天到隔年快過年時在有電的。剛開始不習慣,點煤油燈,一到晚上瞎燈摸火的,做啥都不方便,但是一個月後就習慣了。和你們講講沒電的幸福生活吧!夏天,放學後趁著天沒黑就把作業寫完,晚飯後就開始串門找小夥伴玩了,只要是有月亮的晚上,基本都是晚上9點過後回家睡覺,禮拜五,六晚上基本都是半夜回家,抓魚,戴黃鱔,燒火,打泥仗,打花牌,打彈子等等。還有就是農村的“稻場”,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就是一個村都在一起打稻穀的地方,乾淨,平整,面積大,晚上基本一個村的人都帶著草蓆去乘涼,大人們幾家幾家聚在一起都在拉家常,講鬼故事,小孩就玩丟手絹遊戲。最好玩的就是躲貓貓,稻場四周都是各家堆的草堆,高約3米-4米,長10-20米左右,就在這裡面藏貓貓。男孩大點的就會偷偷爬到草堆上,在上面摔跤,講故事,整個夏天和初秋都是美好回憶,到深秋,天氣寒冷了,大人們無聊就自己組建戲團,唱黃梅戲。天天晚上一個村都聚在一起看戲,孩子們就打鬧,玩炮竹。也特別熱鬧,冬天晚上活動就比較少了,吃完就早早就睡覺了,來年一樣瘋玩[捂臉]。


輿論愚論


回答這個問題我也記憶如新,60年代未,70年代初,我當地也無電的,煤油以票供應,每人一個月二兩,我很少的時侯坐煤油邊,一邊調大光,一邊寫字,父母跟常說調大火,用多油,到七十年代初,鄉里就有電燈泡,15w的,從晚上六點到十一點就電,其它吋間關電,也無風扇,熱天的時候只靠手搖的葵葉扇扇風,每戶一粒電燈,每月電費五角元,到八十年代才全面有電,無限制使用,各家才有電風扇,黑白電視,童年的生活是艱苦的,艱苦以經過去,美好在未來吧。


阿忠蟹店


我是七零年疏散人口時回的老家,那時冀中一帶有電用的不多,多數都是點油燈。女人們織布紡錢做針線活多數都是在夜裡(白天要下地幹農活),就靠那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日落而息"對於母親們那實在是太奢侈了,為了一家老小能有衣穿,有鞋穿,紡線,納鞋底子到半夜那是太平常不過的事了。一盞油燈放在磨棚裡磨面碾米到半夜也是母親們必須要做的。凡是從那時過來的人都知道做為母親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艱難。世上最偉大的人就是母親。

雖然沒有電,學子們照樣會在闇弱的油燈下苦讀。要叫父母過上好日子,父親累彎了的背,母親熬紅了的眼,都是有良心,有孝心的學子們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

“夜讀經史七八部,

油燈常燎髮,每每額上黃”。

(這是我當時寫的一首非常不成熟的小詩中的兩句)


手機用戶6614498158一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還是比較適合額。原因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在農村晚上也是沒有電的。我感覺和古代普通老百姓相差不會太多

晚上標配是煤油燈,蠟燭還是後期有電後,又經常停電,才用的。

記得那個時候晚上其實也很好玩的,可能感覺比現在有電後,晚上就是看電視,手機,電腦的生活更加有趣。首先當時晚上就是小夥伴兒一起玩的時間,大自然給我們玩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可以晚上做遊戲,捉魚,串門等等,每天總有無窮無盡的樂趣。大人們的事感覺也挺多,鄰居之間每天有說不完的話。

古代人,普通老百姓我估計也差不多就這個狀態了。

至於古代那些貴族,文人雅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所以說古代晚上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不會比我們現代人差的!


土蜂蜜要嗎


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屯有幾個會講的,都聚一起聽,天天聽到半夜,回家都不敢進院子,聽鬼故事,怕黑,站大街喊家裡人出來接,那時老房子,哪家都死過人,真有點怕。很多故事五六十年還記得那,我想古人也是這麼熬過來的。


chaoqian2019


聽老人講過這樣一個笑話。過去年代,農村沒電。漢子們下了一天地,晚上吃個滾瓜肚圓。那時候又沒有娛樂活動,天一擦黑,就上床睡覺了。這人家窮,兩口子一氣生了五、六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唯一的一床被子。本來就窮的揭不開鍋,再加上這幾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緊巴。兩口子發誓,不能再這樣生下去了。那年月落後,沒什麼避孕措施,怎麼辦呢?兩口子最後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漢子睡在窗臺上。行,就這樣!當晚立竿見影。沒成想,夜裡漢子翻身,一下子滾到了女的身上,結果……

各位看官,你笑了嗎?由此看來,落後沒電是一件多麼不幸的事情啊!


東音八度


我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些農村地區無電無公路時代,一躍進入了網絡時代,很難想象之前沒有電人們是怎麼生活的,特別是晚上,下面來說說我的老家在沒有電之前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農忙時節,人們忙於種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累了,晚上在微弱的香油燈光下喝點老酒,上床倒頭而睡。遇到“雙搶”時,晚上會打著火把在田地裡或打穀場上加班幹活。

農閒時,人們晚上的娛樂生活有三種:一種是說書,也就是安徽大鼓,第二種就是唱廬劇,我們那裡叫唱小倒戲,第三種就是玩雜技,我們叫玩把戲。說書是在室內,而唱戲和雜技則必須在外面的,照明都是用燈籠,後來有汽油的時候用汽油燈,這種燈很亮。每逢村子裡有這種娛樂節目時,總要把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們接來看的。

那時農村的這些娛樂活動洋溢著濃濃的鄉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