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這個潘氏大宗祠“潘”字為何少一撇?

提到“潘”姓,眾所周知。但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獅山鎮官窯沙頭海念村,“潘”字有了變化,它的上部少了一撇。儘管貌似錯字,它卻仍被當地村民拜祭並使用了700餘年。這是為什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其背後的故事的吧。

這個潘氏大宗祠“潘”字為何少一撇?

  淵源考進士現筆誤全村改字

  走進廣東省佛山市南海獅山鎮官窯沙頭海念村,顯眼的“潘氏宗祠”牌匾上就寫著個“錯別字”:“潘”字右半部的“番”最上面少了一撇。祠堂內大小牌匾涉及該字處均如此寫法。

  而這個錯字“潘”也是村裡眾所周知的“通假字”。“最早我們的‘潘’字是正確的,到了三世祖才少寫一筆。”今年87歲高齡的潘世生介紹說,按照村裡世代相傳的說法,大約741年前的南宋時期,太祖海念、海波兩兄弟從韶關南雄遷至此處定居。海念原名潘永聰,號海念,便將此處定名為“海念村”。


  宋熙宗年間,三世祖仕俊考中進士。但後來考官檢查試卷時,竟發現他的姓氏“潘”少了一撇,按照規定,姓名不符不能授予進士名銜及翰林官位。當朝廷問仕俊是否姓潘時,仕俊便稱“我們老家都是這麼寫‘潘’字的”,隨後讓仕童連夜趕回老家,剷掉祠堂牌匾上的一撇。而當時村民皆為海念子孫,為光耀門楣決定全村“潘”字均改少一撇。

  仕俊順利授銜並前往河南開封做官,自此,開啟了海念村的無撇“潘”。而根據祖先的筆誤,無撇“潘”有了新寓意:有水、有米、有田。

這個潘氏大宗祠“潘”字為何少一撇?

  獨特嫡系後代少撇鄰村正常

  官窯沙頭村下設9個自然村,潘姓居多,其中海念、文聰兩村村民基本全部姓潘。但方圓幾百裡,除了海念村,其它村“潘”字均為正常寫法。“因為他們不是仕俊的後代。”該村老人肯定地說。

  海念村78歲老人潘文強介紹,該村在外地多處有親戚,仕俊與3個妻子共育有5個兒子:自寧、應寧、康寧、永寧、德寧,小兒子德寧後遷至三水衙前,沿襲了父輩的少撇“潘”。村民還說,在廣州花都、南海羅村等地,均有仕俊後代,因此在南海周邊多個村落至今都有部分人採用無撇“潘”。


  多次翻新保留宋代原址

  “聽說當年最早的祠堂是石頭房子,僅有一間,外面用籬笆做圍牆。”潘文強說,房屋原址一直沒動過。1947年村民集資重建宗祠,用青磚修砌並擴大了面積,1998年再次翻新,重新立牌匾。但“潘”字寫法卻一直沿襲當年仕俊祖先留下的無撇“潘”。

這個潘氏大宗祠“潘”字為何少一撇?

  現為村民免費俱樂部

  現在的祠堂是村民最重要的娛樂場所。“全天候開放。”沙頭村村委主任潘文加介紹說,自古以來,祠堂從未鎖門,所有水電費由村委負擔,村民就像在自己家一樣,支張桌板乘涼,或是坐在正廳吹風扇打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