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康熙皇帝曾留下遗诏,要求务必诛杀此人,雍正皇帝为何抗旨不遵?

黄鑫


康熙爷在弥留之际留下:


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

假如朕死后,这两个人绝对不能留下!这两个人指的是废太子胤礽和胤褆。能让文治武功的康熙爷表态要杀掉这两个儿子,作为皇帝的康熙是真伤透了心。关键继位的雍正在历史上绯闻傍身,让康熙爷的这句话又变的扑朔迷离。那么我给大家一一揭开谜底!



康熙说出这句话绝对不是气头上发牢骚

胤礽是康熙首选的接班人,按照祖宗规矩和律法都无可挑剔。问题就出在胤礽在应试教育中产生了畸形的性格和价值观,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一度让康熙很不满意。深受宠溺的胤礽变的暴戾不堪,放纵手下人贪污受贿,私自扣押蒙古贡品,玩弄王公大臣,这些事康熙都忍了。让康熙不能忍的是胤礽在索额图等人的怂恿下结党营私,图谋帝位!康熙也说过: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胤礽彻底把夺嫡风波推到高潮,在十八阿哥病逝后,胤礽表现出的冷漠让康熙彻底寒心了,不然也不会有二次废太子的事情发生。


胤褆也是夺嫡重要的参与者,这个哥们的的人品压根不入康熙法眼。在胤礽被废的时期,胆大的胤褆尽然公开和康熙建议杀掉胤礽:

今欲诛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这句话让康熙爷刮目相看啊,不顾手足之情,翻脸不认人的本事够可以得。挨了康熙一顿臭骂的胤褆不思悔改,反而把筹码押注到八阿哥胤禩身上,再次制造舆论,负责推波助澜参与夺嫡。为了权利不择手段的胤褆也是让康熙寒透了心!

在夺嫡事件中,康熙对这两个忤逆子是相当不满,但是和他所谓杀掉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康熙选择的是——囚禁



那么遗诏中的“二人断不可留”出自何处?

风烛残年的康熙终于被病魔拖垮,在他宣布遗诏的时候有皇子七人,以及尚书隆科多在场!遗诏的重点是:

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宣布胤禛为接班人,在这种场合,康熙绝对不会公开声明,胤禛你上位后记得收拾了那两个危险分子!这完全不符康熙大帝的气量,此时的胤礽和胤褆已经翻不起风浪,杀不杀已经不影响大统。虽然康熙恨的牙痒痒,也没必要在这种场合抹黑自己!留下个杀子的臭名声!如果康熙为了巩固雍正皇权而做出这种选择,可以私底下授意给雍正那两个家伙你找个机会杀掉吧,免得以后谋乱大清江山!


我更确定康熙是私下和胤禛沟通,沟通的目的不是要杀头,反而是求情!

在夺嫡风波中胤禛的胜出,意外的不只是他那几个兄弟,康熙也很意外!按道理知子莫若父,康熙也知道雍正不是个善茬,但是又适合皇位的不二人选。想到那些参与到争夺皇权的儿子们,一定不会有个好下场。病入膏肓的康熙心力交瘁,在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下,说出了那句话,话里面带着愤恨、埋怨、遗憾、无力……请再看第一句话:

———朕若不讳!

等到我死后吧,这句话就是以上情绪的体现。为啥康熙活着不解决这个问题?康熙不愿意背杀子的名声?雍正就愿意背杀兄弟的名头么?对子年迈的康熙,失去任何一个儿子都是永远的痛,夺嫡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了的,难道再多几个儿子陪葬?雍正也明白他爹的心思,心里面也在盘算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在父子两的交谈中,是康熙的那句话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儿子们的性命危机!
让雍正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杀和不杀哪个更合适?于是雍正决定把这个事搬上台面,打开天窗说亮话!既能体现自己庇护兄弟的手足之情,又能展现作为君主的宽厚仁爱!更多的是减少自己夺嫡过程中带来的遗患,稳定朝廷,稳定民心。充分的把自己的形象光辉放大,至于康熙是不是真的在遗诏中说过那句话?还是雍正自己杜撰出来的?大家想一想哪个更合理?


我不是易中天


在台湾故宫现存的康熙遗诏中,通篇都是在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云云,而没有提过要铲除掉谁。

部分观点认为:康熙临死前曾留下遗命,让后继者诛杀胤褆和胤礽两人。不过嘛,这实属于无稽之谈。

清朝规定:不可诛杀兄弟

努尔哈赤时期,由于弟弟舒尔哈齐之乱,而导致这对原本关系很好的兄弟兵戎相见,甚至舒尔哈齐还被圈禁,最后被杀。努尔哈赤深感痛苦,于是立下规矩:凡以后继位者,绝不可枉杀兄弟、皇子。

雍正年间的九子夺嫡如此激烈,雍正也不敢随意处死兄弟们,只是把他们圈禁了事(当然最后也多死于监狱之中,不过至少在明面上,雍正没亲自下手)。所以,就算康熙真的想要雍正杀掉胤褆和胤礽,又怎么可能留下遗诏或遗令,给后继者留下如此大的把柄呢?

但是没有明面上的命令,那暗地里的命令呢?其实这也不太可能,毕竟康熙对胤礽还是很疼爱的,在胤礽被永久圈禁后,康熙甚至还把自己的爱转移到了胤礽的长子弘晳。

也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康熙晚年,宫里和民间也都传了不少“康熙会因为好皇孙弘皙,而释放胤礽,甚至三立胤礽”的消息。由此还引发了乾隆年间的“九子夺嫡余波”——弘皙逆案。所以康熙没必要杀胤礽,既害了后继者雍正,又伤了自己的心,顺便还给雍正埋了颗地雷(弘皙)。


同理的胤褆也不会杀,除了祖宗制度在前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胤褆当时已经被囚禁起来,而且似乎是下了死命令,永远不准放出来,也不准翻案。乾隆年间,乾隆一口气给多尔衮、鳌拜、胤禩、胤禟、胤禵等人翻案,却唯独不敢平反这位大伯父,就可以证明上述观点了。

胤褆已经是没有再出来的机会,他的危害远远比不上还能在朝廷上呼风唤雨的“八爷党”四人,既然连胤禩、胤禵等人都不杀,干嘛偏偏要去杀一个无谓之人呢?不过我认为:康熙可能真的留下了遗命给雍正,让他除掉一个人。此人不是皇家宗亲,而是外戚:隆科多。

据载:隆科多是康熙遗诏的见证人,尽管当时在场人数,各方的记载都不相同,但唯一一个共同点就是:隆科多是一定在场的。而且从他宣读遗诏来看,康熙是把隆科多当成了顾命大臣来看待。

综合清朝的顾命大臣,下场都不会好到哪里去:顺治时期的多尔衮、康熙年间的鳌拜、咸丰年间的肃顺等等。所以康熙很有可能让隆科多协助雍正继位,可又暗令雍正除掉隆科多,以防多尔衮、鳌拜专政的局面再现。

当然,雍正最后也是诛杀了隆科多,但这到底是康熙遗命,还是雍正乾纲独断,就很难再弄清楚了。




一贰一橙


说起清朝恐怕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清世宗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自带流量以及话题性,首先是他即皇帝位,颇具争议;然后是他即位后以雷霆手段做了不少大事;第三是雍正的死因,至今成谜。这也说明雍正的一生必定是不同凡响的,才能至今任充满议论,雍正一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对“康乾盛世”起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客观点来说正是雍正皇帝十数年的才使得乾隆可以玩乐一生,成为中国史上最幸福的皇帝。


但是雍正也没有像史书上写的那么狠毒,他对铁心跟定自己的兄弟,宠信有加的,胤祥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曾经和自己争位的人雍正也并非铁石心肠偶尔也会动恻隐之心,废太子胤礽就是最好的例子。

甚至雍正念及手足之情,公然违背康熙的遗诏

这里说到的这个人就是废太子胤礽,胤礽在被废太子之位后,一直被康熙皇帝下诏关押。直到康熙弥留之际,选定雍正继位后,竟然还额外留下遗诏,要求胤禛将胤褆、胤礽两人杀掉。因为在康熙看来:胤褆为庶长子、胤礽为嫡长子,他们二人会阻碍雍正的顺利继位,虽说“虎毒不食子”的说法,但康熙皇帝为了巩固雍正的地位和防止像明朝朱棣靖难一样的事件发生,他不得已做了这样的决定。

但是雍正上位之后并没有按照康熙的遗诏去杀了胤礽,其实我觉得雍正真的没有那么铁石心肠,他也念及手足之情,或许这就是雍正不杀废太子的其中一个原因吧,不然怎么可能留下废太子胤礽这么大的一个定时炸弹;再加上雍正初等宝座通过此举可以大大的收买人心,在天下臣民心里留下仁义之名。

不管雍正是出于何种目的,他能够违背康熙的遗诏放过废太子,也不失为有情有义之人,虽违背了孝道却也留下仁义之名,对此小伙伴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像素说


康熙传位遗诏现存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中,遗诏上书:“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等等赞美之词一堆,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意思,我死后,皇四子胤禛是我的接班人,对于要诛杀谁,只字未提。

有野史记载,康熙帝弥留之际曾单独和四皇子胤禛密谈,要求在他死后,务必诛杀大皇子胤褆和废太子胤礽两人。但是这条野史却经不起推敲。

其一,清朝祖上有明确规定:不允许诛杀兄弟。努尔哈赤在位时,他的弟弟舒尔哈齐起兵谋权,关系极好的两兄弟倒戈相向,最终以舒尔哈齐的失败告终,努尔哈赤先是圈禁了舒尔哈齐,最后将其杀死。但是赢了这场战争的努尔哈赤并没有感到高兴,一辈子都活在深深的愧疚中,这件事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结。于是后来就立下了一条规矩:以后凡继位者,绝不可枉杀兄弟手足。  其二,皇帝病入膏肓之时根本就没有机会单独和某一个皇子密谈,包括康熙宣布传位诏书的时候也是当着众多的皇子大臣的面做的。

其三,康熙在位期间,因为太子的二度被废,让九龙夺嫡的情况愈演愈烈,可谓是刀光剑影、防不胜防。即使如此,后来雍正上位之后,虽然开始秘密的清除异己,但是也没有直接处死自己的兄弟们,一般也就是将他们囚禁起来,当然就算囚禁也没有什么苛待。所以,从雍正后来的行为来看,康熙也没有下这样的诏书。

从历史轨迹来看,康熙可能秘密下了诛杀诏书。但这个诛杀的对象并不是皇子,而是隆科多。为什么是隆科多呢?这事还要从鳌拜说起。

顺治帝传位给康熙帝的时候念其年幼,特意安排了信得过的鳌拜做辅政大臣。鳌拜前半生战功赫赫,是顺治帝的得力大将,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后半生新帝登基,过大的权势让他忘乎所以,开始结党营私,限制康熙帝的决策。康熙渐渐站稳脚跟后在黄锡衮等一众大臣的支持下,得以主政。由于处处受到鳌拜的限制,后想出一计策,直接在武英殿将鳌拜擒获。虽然为了避免寒了其他老臣的心,没有直接将鳌拜杀死,却也最终将其囚死在狱中。

隆科多的身份和鳌拜也差不多,有了前车之鉴,康熙帝很可能会怕自己的儿子重蹈他的覆辙,就下了这样一道遗诏提防权臣谋权误国。

当然也有一说,雍正之所以杀掉隆科多并不是康熙遗诏,而是担心暴露当年的秘密。隆科多直接管理着京城的城防,若是他想帮助哪个皇子荣登九五那也是轻而易举的。最后的遗诏也是隆科多宣读的,他也有机会进行篡改。

所以,很多人认为,雍正能够顺利继位很大程度上是隆科多的帮助。但是后来,隆科多大肆宣扬自己的能力,让雍正帝感觉到了威胁,所以才处置了他。隆科多的死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在清朝,历代现在这个位置,作为辅政大臣存在的人物往往都没有一个好结局。


旧时楼台月


雍正皇帝在整个清朝皇帝中都算是比较勤政爱民的,他接手后的大清朝其实只是一副空有好看的皮囊而已,内部已经千疮百孔,国库空虚到只有几百万两银子的地步。而经过雍正13年的励精图治,大刀阔斧的改革,到乾隆接班时,大清朝才真正算是康乾盛世。也足以可以看出康熙看人很准,把接班人选对了。可是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时,还不是雍正皇帝的胤禛在皇子中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实力也不是最强大的。可雍正隐忍,不张扬,韬光养晦,让当时实力最强的老八和老十四明争暗斗,最终让老四渔翁得利,顺利继位。

可是在康熙皇帝驾崩前,除了留下让胤禛继位的遗诏外,还有另外一份遗诏,就是要求雍正登基后杀掉废太子胤礽,康熙认为胤礽对雍正的危害太大。作为一代明君,康熙还是很有远见的,杀他自然是康熙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可是雍正继位后抗旨不遵,并没有杀掉胤礽,而是把胤礽继续圈禁起来,直到老死。雍正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难道他不清楚康熙的意思吗?不杀胤礽就算了,雍正还对胤礽特别关照,胤礽死后,超规格办了胤礽的丧事,还特别加封了胤礽儿子郡王头衔,这是为何呢?

小编以为,雍正并不是如我们外界想象的那种冷酷无情,铁石心肠。之所以外界这样说雍正皇帝,还是因为很多人故意造谣,不杀废太子其实也情有可原。

第一,念及旧情。

胤禛小时候就和废太子胤礽生活在一起,作为哥哥的胤礽其实还是很照顾这个兄弟的。这份童真在无情的帝王家其实是很难得,虽然很短暂,但是给雍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二,胤禛也曾经是胤礽阵营中过的人。

胤礽还是太子时,胤禛就是胤礽阵营中的人。太子那时候还是很照顾胤禛的,处处保护胤禛。胤禛那时候还没有夺嫡的想法,直到太子二次被废,树倒猢狲散,胤禛才有了夺嫡的想法。

第三,胤礽没有威胁,没有杀的必要。

胤礽被废圈禁,到胤禛继位为雍正皇帝,中间有十年时间。期间,胤礽的人马看准了胤礽没有翻身之日,就纷纷投靠到其他阿哥门下,所以,到胤禛继位时,废太子胤礽早就没有威胁了。既然没有威胁干嘛还要杀呢?不杀还可以为雍正树立好的名声,留下了美名。

也因为以上几点,雍正还破格加封了胤礽儿子的头衔,这在雍正儿子这一辈中也是最早加封郡王头衔的,可见,雍正还是一位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好兄弟。父命不可违,那我雍正就把荣耀给你的下一代来继承。


历史局中人


导语:要说清朝哪位皇帝的话题最多,恐怕非清世宗雍正皇帝莫属。首先是因为他的继位过程颇受争议,其次是他以雷霆手段做了不少大事,第三则是因为其死因成谜。


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后就开始引发了众人的议论,关于雍正帝是否是康熙皇帝的继承人选问题也已经困扰人们几百年。早前在一些档案馆中其实已经找到了类似康熙关于储位问题的圣旨,在圣旨中还明确写明继承人已经确定为雍正皇帝,所以在这道圣旨被曝光之后很多人都开始认为雍正皇帝其实是名正言顺继承大统的。

康熙临终前曾嘱托雍正一件事情,他告诉雍正,大阿哥和废太子为人都不善良,做了很多错事坏事,甚至对手足兄弟都可以下得去杀心,此人很有可能与你作对。


康熙此番话暗示了雍正,此人绝不能留。但雍正虽然与这两人甚为不和,但还是念及兄弟间的情谊,没有对两人进行迫害。

当时康熙皇帝留下遗诏要他诛杀自己的兄长,但是他抗旨不尊,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可是雍正继位后抗旨不遵,并没有杀掉胤礽,而是把胤礽继续圈禁起来,直到老死。雍正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难道他不清楚康熙的意思吗?


不杀胤礽就算了,雍正还对胤礽特别关照,胤礽死后,超规格办了胤礽的丧事,还特别加封了胤礽儿子郡王头衔,这是为何呢?

  

雍正并不是如我们外界想象的那种冷酷无情,铁石心肠。之所以外界这样说雍正皇帝,还是因为很多人故意造谣,不杀废太子其实也情有可原。


第一,念及旧情。


胤禛小时候就和废太子胤礽生活在一起,作为哥哥的胤礽其实还是很照顾这个兄弟的。这份童真在无情的帝王家其实是很难得,虽然很短暂,但是给雍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二,胤禛也曾经是胤礽阵营中过的人。

  

胤礽还是太子时,胤禛就是胤礽阵营中的人。太子那时候还是很照顾胤禛的,处处保护胤禛。胤禛那时候还没有夺嫡的想法,直到太子二次被废,树倒猢狲散,胤禛才有了夺嫡的想法。

  

第三,胤礽没有威胁,没有杀的必要。


胤礽被废圈禁,到胤禛继位为雍正皇帝,中间有十年时间。期间,胤礽的人马看准了胤礽没有翻身之日,就纷纷投靠到其他阿哥门下,所以,到胤禛继位时,废太子胤礽早就没有威胁了。既然没有威胁干嘛还要杀呢?不杀还可以为雍正树立好的名声,留下了美名。

  

 

总结: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就册封胤礽的儿子弘皙为理郡王,对于胤礽和他的各房妻妾,均是“丰其衣食,以终余年”。雍正了解二哥心中的失意苦闷,为此他特意安排弘皙一些要务予以慰藉,胤礽病逝后,雍正亲自安排后事前往祭奠,他对二哥可谓仁至义尽。康熙留下遗诏,此二人断不能留,雍正虽抗旨不从却留下仁义之名!


路之意


纵观整个清朝,最有争议的皇帝莫过于雍正皇帝了,有人怀疑他的继位,有人怀疑他的性格。其实客观地说,雍正皇帝一生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其短暂的帝王生涯为“康雍乾盛世”起到了持续和发展的作用。


实际上,康熙晚年国库亏虚情况十分严重,已经不能够用盛世来形容了,晚年时浪费耗资十分巨大,以致于国库无力承担。正是对吏治十分严格的雍正帝大力惩治官员贪污腐败,为国库追缴回不少银两,客观上挽救了清王朝,为乾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个清朝,最勤快的皇帝,非雍正莫属。

在康熙晚年,诸皇子皇位的争夺中,最终胜利的也是他,他老练而不张扬,韬光养晦,能文善武,或许在康熙眼中的确是皇位继承的不二人选。康熙六十一年,此时康熙帝已是一病不起,弥留之际,选定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同时留下遗诏,让雍正帝继位后一定要杀死胤褆、胤礽二人。在康熙皇帝看来,这二人会给胤禛乃至于大清江山基业带来祸害,因此他不得不作出这个决定。自古就有一句话,虎毒不食子,或许是生于帝王之家,或许是子嗣众多,亦或是对二人失望至极,更重要的是毕竟作为一代有远见的帝王,为江山社稷的传承,为了祖宗基业的巩固,这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抉择其实也是值得理解的。


自古以孝治天下,皇家也不例外,按理说雍正皇帝登基后应该会遵照父皇遗命杀掉胤礽和胤褆,于公于私都是符合常理的,而且他这么做也绝不会有人会反对,毕竟这是老皇帝的遗命。对于雍正来说,胤礽是前太子,活着对自己是存在威胁的,他这样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是肯定考虑到的,更何况他还有康熙帝遗诏这样的大杀器来堵住悠悠众口。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雍正皇帝并没有这样做。当年康熙皇帝废太子之时,胤禛曾经为胤礽求情,如果说当初他只是为了赚人气而装模作样,那么显然有机会除掉威胁却选择放弃,很明显是有其他原因的。这体现出雍正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情,或许是因为和废太子的手足之情,他没有除掉自己的哥哥。不仅没有遵父命杀掉废太子,虽然幽禁了他,但是还算是优待自己的这位兄长。

胤礽患重病期间,雍正皇帝得知之后非常难过,他很想去看看自己的兄长,就算是送他最后一程。由于种种原因,直到胤礽去世,雍正皇帝也没和他见上一面。胤礽去世后,雍正皇帝亲自派人给他操办后事,并且按照和硕亲王规格执行,所有花费均由内务府支出,不让胤礽家人承担任何花销。此外,雍正皇帝还加封胤礽之子弘皙为和硕理亲王,足见雍正有情有义。

从一开始,雍正皇帝本可以按照康熙帝的遗诏杀掉废太子,可他并没有这么做,或许是因为手足情谊,或许是别的考虑,虽然违反了孝道,但却留下了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