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在刚刚落幕的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典礼上,虽然《乔乔的异想世界》最终与大奖失之交臂,但也在其中的六项提名中,力压众多高人气提名影片,最终把“最佳改编剧本”收入囊中。

整个故事是以儿童视角来向观众呈现战争的残酷性,影片中虽然没有任何来渲染情绪的音乐,也没有大篇幅的采用重伤、鲜血之类象征战争的元素,但在我看来影片可贵之处就在于,在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探讨与对比之中,恰到好处的完成了对战争的讽刺与批判。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影片主要讲述了十岁的乔乔是一名积极的希特勒狂热分子,他视希特勒为精神偶像,常常与幻想出的希特勒进行交流。他的梦想是想成为希特勒身边的近卫军,为此他加入了希特勒青少年训练营去学习如何做一名出色的纳粹。后来在一次训练中,乔乔因为腿被炸伤,脸也被毁容,所以被迫离开训练营。

而后来乔乔思想转变的转折点是在他无意发现了妈妈藏在家中的犹太人艾尔莎后,从一开始的想抓她邀功,到后来在与艾尔莎的交往过程中慢慢的被对方感动,乔乔最终从一名小纳粹变成了犹太女孩守护者的故事。

回味影片,最触动我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让我触动的是乔乔的转变,从一开始对犹太人视如蔽履到后来的自愿守护,在这个过程中,乔乔历经了一场剧烈的心理变革。在此,本文将从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第一阶段:幻想与现实的碰撞

故事改编自克里斯汀·勒南斯的小说《笼中的天空》,而影片之所以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一奖收入囊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电影引入了一个“幻想中的希特勒”,

从某种意义来讲,乔乔幻想中的希特勒实际上是另一个自己,这个希特勒的世界观,其实是乔乔在未遇上艾尔莎时候的世界观。

而乔乔世界观的形成则是源于纳粹党利用孩子们对英雄主义的幻想,以及纳粹军队对“充满激情的士兵”的需要下,通过掩盖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犹太人的无限贬低,才灌输到了不谙世事的乔乔身上。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剧中有很多处情节都在极尽真实的还原这个历史全貌,比如乔乔在训练营,女教官对孩子们讲解犹太人的面貌时,不仅说犹太人有长长的犄角、尖尖的獠牙以及毒蛇的舌头,还说他们曾经有人跟一条鱼交配。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又如女教官在跟K队长聊天时,把自己叔叔的嗜酒如命和拈花惹草归咎于犹太人有控制人思想的魔力。纳粹们对犹太人的无限贬低,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对“犹太人的血统是最低贱的血统,他们的存在是最肮脏的存在”这种说法深信不疑。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但当乔乔无意发现妈妈藏于家中的犹太人艾尔莎时,乔乔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开始动摇,因为他发现眼前的这个小女孩不仅与普通人无异,而且在后来的交往过程中,他还在艾尔莎身上看到阳光和希望。

而让乔乔触动的是,在他意外毁容之后,大家都喊他丑八怪以及胆小鬼,但艾尔莎则说他一点都不丑,在那一刻,乔乔在艾尔莎身上感受到了“人性”。

最荒诞可笑的是,那些曾经给他们灌输犹太人长相的大人们,在与艾尔莎面对面交谈后,竟然没有分辨出艾尔莎是就是犹太人,乔乔的认知被颠覆了。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而让乔乔彻底对纳粹失望的则是,纳粹们只是把他们当做战争的棋子,根本没有考虑到战争的中的伤亡,不仅让手无缚鸡之力的儿童扛枪拿炮,还让老弱病残上阵杀敌。

至此,乔乔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坚持的世界观是否正确,他开始同情像艾尔莎这样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

而对犹太人产生同情,便是对德国纳粹厌恶的开始。

乔乔的思想,在幻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发生改变。

第二阶段:“本我”与“自我”的碰撞

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结构理论中提出,组成人们人格有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部分用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如果简单来定义这三者的概念的话,“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即人的本能;“自我”就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而“超我”则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

乔乔第二阶段的转变是在“本我”与“自我”的碰撞中完成,生存环境以及后天教育形成了乔乔与生俱来的纳粹身份,这是乔乔“本我”的意识,但实际上,镜头下的乔乔有着与当下时局不符的“善良”,

他体内存在着一个自己察觉不到别人也不曾察觉的“自我”。影片中有很大篇幅是对乔乔这种“自我”形象的刻画。

比如在训练营时,教官为了锻炼孩子们对杀戮的勇气,所以命令这些小纳粹拧断兔子的头,与其他同龄小孩的跃跃欲试相比,乔乔的眼神中则充满了同情,他不忍杀害无辜的免子,最后不顾教官的威胁与其他孩子的嘲笑,乔乔选择放走了兔子,乔乔也因此被人嘲笑为胆小的“乔乔兔”。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再比如当乔乔得知艾尔莎有个未婚夫时,为了让艾尔莎心碎,乔乔便以内森的口吻给艾尔莎写了一封“分手信”。但当他看到艾尔莎真的为此伤心大哭时,乔乔又于心不忍的重新写了封“求和信”。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再如影片最后德国战败,乔乔看到艾尔莎画的“关在笼中的兔子”时,便放弃了因为“爱”她所以想欺骗她留下的念头。这些故事情节无一不向观众展现出乔乔潜在的真实性格,

而这个性格也是乔乔由一个忠实的纳粹转变为艾尔莎的守护者的关键。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至于本性纯良的乔乔为什么会是一名狂热的希特勒积极份子,我想是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他只能伴随着融入集体与追求认同的热情随波逐流。正如剧中艾尔莎对乔乔的评价:

“你不是一个法西斯分子,你只是一个觉得制服很酷,喜欢殊符号的十岁孩子,你想和周围人一样,但你却不是他们。”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反观影片,乔乔从一个纳粹拥护者转变为艾尔莎的守护者,某种意义来讲,实际上是“自我”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本我”力量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自我”与“超我”的碰撞

弗洛伊德理论中,“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而逐渐形成的。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以及自我的理想等。

而对于只有十岁的乔乔来说,在妈妈被纳粹绞死之前,他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理想,只是活在被别人灌输的价值观里,所以当他听到妈妈说“我恨的只是战争,这些战争既无意义又愚蠢至极,所以和平来的越早越好”时,乔乔根本不明白妈妈的意思。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又或者当妈妈告诉他“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紧硬的东西”时,乔乔不屑一顾的反驳“世界上除了金属最坚硬以外还有炸药和肌肉”。

还或者是当妈妈说“你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在爬树,而不是整天谈论政治”时,乔乔对妈妈说“元首说过战争胜利时,年轻人会统治世界”

而这一切都在妈妈被纳粹绞死之后发生了变化,乔乔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信仰的问题,他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看到了纳粹们的无情,这一切都在挑战者乔乔人格中“自我”部分。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彻底颠覆了乔乔以往的认知,他看到在战争中杀红了眼的纳粹,让只有11岁的孩子拿枪杀敌,也看到了老弱病残的垂死挣扎。此时再对比下“元首说过年轻人会统治世界”的说辞,是多么的荒诞滑稽。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乔乔在那一刻突然明白,妈妈一直周旋于纳粹爪牙之中对犹太人进行秘密解救的背后意义,那是一个对“自由”以及“和平”的美好向往。

乔乔以前的价值观在此刻轰然崩塌,妈妈的死以及战争的真实性,重塑了乔乔对爱、善、自由以及正义的理解与价值认同。如果说一开始维护艾尔莎时出于自身的“善念”,而后来则是出于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的向往的“社会理想”。

至此,在“自我”与“超我”的碰撞中,乔乔根深蒂固的纳粹思想,彻底发生了改变。所以在战争结束后,当乔乔幻想中的希特勒怂恿他带上法西斯袖章继续为自己服务时,乔乔一脚踹飞了这个曾经在自己心中排第一的“朋友”,然后,带着艾尔莎打开那扇了通往自由的门。

结语:

如果说《1917》是在战争前线的角度让观众直面感受战争残酷,那么《乔乔的异想世界》则选择了一个更加独特的视角,即从儿童的角度向我们展现战争与成长,或许它的叙事手法没有那么严肃,但在儿童视角下对战争的呈现,有着更强的批判性与反思性。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一部关于乔乔成长旅程的电影。从一开始对希特勒的狂热,到潜意识中试图反抗纳粹意志,再到对艾尔莎进行暗中保护,无不向观众呈现出乔乔一步步走向精神自立的心路历程。

而影片最后,导演借一个十岁孩子的嘴说轻飘飘的说出“现在不是当纳粹的最好时机”,也着实是荒诞可笑,那些曾经人手一个手榴弹、为自己纳粹身份而自豪的孩子,都只不过是推迟纳粹消亡的炮灰。

《乔乔的异想世界》:三个阶段分析乔乔转变的心路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