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他們為什麼敢動“老實人”的補助?

他們為什麼敢動“老實人”的補助?


他們為什麼敢動“老實人”的補助?


好多人說,新冠疫情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不同社會各自的問題。而這一個多月以來,疫情之下暴露最多的,正是各種形式的官僚主義。

這幾天陝西安康市中心醫院“下山摘桃”式的抗疫補助分配方案,讓輿論再次譁然。1月30日,財政部和國家衛健委發文通知,對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中央財政按照每人每天300元予以補助。對這筆補助,相信每個會生病的人,都會覺得非常必要。但安康中心醫院的做法,卻讓人覺得“吃相”太難看了些。

爆料人稱,根據醫院公佈的補助方案,真正在一線參與疫情防控的醫護人員,拿到的補助只有兩三千元,有一位每天在一線的護士,甚至只得到300元補助。而院領導、科室負責人以及一些行政人員,補助卻有八千多元,甚至有些達到一萬二千元以上。讓該院醫護人員特別寒心的是,三名參與支援湖北的一線醫護,拿的補助甚至不如待在後方的人。其中最少的一位只有區區3300元,而大部分院領導,都拿到一萬多。

更為諷刺的是,曾被該院拿來作為典型事蹟大加宣傳的一位護師,最多時一天接待了16名患者,安康醫院在宣傳中說她放下生病的三歲兒子,義不容辭支援發熱門診,“快要累癱了”。但到了發放補助的時候,這位“對神聖工作充滿熱情和決心”的護師,只拿到3800元。這正是張文宏醫生所說的“欺負老實人”。院方領導們面對她生病的兒子,就不汗顏麼?

我們並不是說非一線醫護人員就不該領取補助,領導幹部的協調、後勤部門的支援,都是一線醫護人員打贏抗疫攻堅戰的重要保證。中央財政發放的補助中,也規定了對參與疫情防控的其他人員,按照每人每天200元的標準補助。如果部分領導幹部在抗疫部署中確實付出很多,適當多領取一些補助,群眾是會心服的。但按照官職來領取這樣的“辛苦錢”,幹活的普遍拿不過講話的,顯然失去了補助的原本含義。

安康中心醫院事後回應稱:存在對一線防控人員工作補助核定標準把握不準、審核不嚴等問題。

其實仔細研究一下這份補助發放方案,可以看出他們並不是審核不嚴,反而是非常認真地在鑽漏洞。哪些人按照300元的標準發,哪些人按照200元的標準發,都列得很清楚。在模糊的規則操作之下,院領導們的補助標準和補助天數,總能算得高高的。


一些院領導幹部,甚至行政人員的特權,其實反映了不少“體制內”單位的一個通病,就是行政權力凌駕於專業權力之上。醫院的本質屬性是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才應該是醫院的主體,行政部門是為醫院的運行和醫療活動開展提供服務的。


但在一種不正常的風氣之下,醫護人員這樣的專業技術人員,反而逐漸在有的單位中成為“弱勢”。一些幹部甚至行政人員掌握了資源的分配權力,疫情防控這樣的大事,他們不必衝鋒在前,但發放補助這樣的好事,他們卻享有“優先”。這樣的事,豈止發生在醫院。


疫情發生以來,從廟堂到江湖都湧動著對醫護人員的敬意。對白衣天使的關愛,應該落實在還他們以職業尊榮感,剝除體制性因素加之他們的不合理負擔。安康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院長陳文乾是去年8月份到任的,當地群眾寄希望於他能夠提升中心醫院的服務水平。他在上任之初也曾表示,人才是醫院建設的第一動力。疫情發生後,他跟一線醫護人員談話時,鼓勵大家堅定信心,堅守崗位。可這次他帶頭給自己發了一萬多補助,這個做法醫護人才顯然很難定信心、守崗位。

事後面對輿論質疑,中心醫院承認錯誤的態度倒是挺積極,連用“高度重視”、“積極回應”、“嚴密審核”、“認真反思”這樣的句式。我倒不是對排比句有偏見,但他們把問題原因歸結為“錯將擬上報審核一線疫情防控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名單公示為補助標準”,總覺得不像是“不遮不掩”的態度。一個真正認真反思過的領導幹部,此刻想的不應是如何把“輿情”降下去,而是直面問題本質,並深刻思考如何革除那些體制性的弊端。只有這樣,醫護人員才能真正在崗位上獲得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