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600多年前,300多噸,號稱“萬人愁”的龐然大物如何運抵紫禁城?

紫禁城的乾清門廣場又稱“天街”,是清代“御門聽政”之地,這裡不僅有四通八達的“門”連接外朝和內廷的殿宇,還有諸多“重器”在此鎮守。

紫禁城許多宮殿前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龍、翔鳳等圖案,主要是為了裝飾和顯示皇家的威嚴和氣派。在乾清門廣場正南,保和殿正後方有一塊巨大的丹陛石,它就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雲龍石雕。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約1.7米,重達200多噸。這塊巨石是明代採掘雕刻而成,雕刻前的原石重達300噸,產自距紫禁城80多公里的房山大石窩。如此巨大的石塊在600多年前是如何運到紫禁城的呢?

600多年前,300多噸,號稱“萬人愁”的龐然大物如何運抵紫禁城?

紫禁城保和殿雲龍石雕

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人們沿途每隔500米打一口井,把水潑在地上形成冰道。而後動用了20000多民夫,1000多頭騾馬,耗銀11萬兩,耗時近一個月,一步步地牽拉,才將這個龐然大物護送到紫禁城之中。這塊巨石因此有一個綽號,叫“萬人愁”。如此巨大的工程具體發生在什麼時間已無據可考,但一定是在紫禁城封閉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否則,紫禁城寬闊的護城河,蜿蜒的通道,重重的宮門,如此巨物是如何通過的呢!

石雕不但體積巨大,雕刻工藝更是高超,圖案精美絕倫。九條巨龍分三組嬉戲於雲海之中,每組的三條巨龍均呈“品”字形圍繞著中心的寶珠,石雕下部是波濤洶湧的大海,五座山峰直插雲霄,整塊浮雕用“九”和“五”闡述著至尊皇權的威嚴與榮耀。站在它面前,我們不得不從心底歎服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600多年前,300多噸,號稱“萬人愁”的龐然大物如何運抵紫禁城?

紫禁城保和殿雲龍石雕細部

除了這組巨大的雲龍石雕外,天街上最顯眼的要數乾清門前的兩尊銅獅了。由於乾清門內就是內廷,是皇室生活空間,故而它們與太和門前高大威嚴的一對青銅獅子造型迥異。它們雖然比太和門前的銅獅小了不少,但通體鎏金,雍容華貴,熠熠生輝。雄獅於東側腳踩繡球,象徵皇權統治寰宇;雌獅於西側愛撫幼獅,象徵皇家子嗣永續。

這對銅獅造型含胸、垂首、耷耳,以眉掩目,一副陰柔氣象,更像是給皇家後院看門的獅子狗。它們坐落在漢白玉基座之上,也只比普通成年人高一點點,這種暖調的、平視的“交流”,使人們能夠立刻體會到“家”的親切感。古代皇家禁止臣子進入後宮,更嚴禁後宮干預朝政。銅獅這種耷拉著耳朵,眉毛遮著眼睛的造型,除了體現家庭的氛圍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警示後宮嬪妃,對於前朝的政事,不該聽的別聽,不該看的別看。

600多年前,300多噸,號稱“萬人愁”的龐然大物如何運抵紫禁城?

紫禁城乾清門銅獅

天街之上,還設有14只體積巨大的銅缸。乾清門兩側各有5只鎏金銅缸,與門前的鎏金銅獅相映成輝,象徵“十全十美”之意。而景運門和隆宗門兩側各有2口青銅色大缸,是仿照商周青銅器的顏色鑄造而成的“燒古銅缸”。這些銅缸製造於清代國力鼎盛的乾隆時期,平時缸內儲滿水,是宮中重要的消防水源。

包含這14口大缸在內,紫禁城現共有308口銅缸或鐵缸,分散在各個宮殿附近。這些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個方口用於填加炭火。當時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所以入冬後缸外要套上棉套,缸上要蓋上缸蓋,缸下還要燒上炭火,一直要燒到驚蟄時節氣溫回升才會撤除,以防止缸水結冰。

諸多銅缸上都鑄有銜環獸,名曰狴犴(音“必按”),又名憲章,相傳是龍子之一,由於母親是老虎,所以形似虎。傳說狴犴的性格黑白分明,疾惡如仇,形象虎視眈眈,威風凜凜, 是象徵正義的守護神。我們在古代的公堂、牢獄之上都可以看到狴犴的形象。

600多年前,300多噸,號稱“萬人愁”的龐然大物如何運抵紫禁城?

紫禁城乾清門鎏金銅缸

這些“重器”一起守護著天街,守護著紫禁城,它們盡顯皇家的威嚴與肅穆,也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鼠眼觀世界,與您共同研磨中華古典文化,如您喜歡,敬請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