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如果您喜歡古建築,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請關注作者頭條號

“古建築設計師”後面長期更新中華民族建築文化,如果您有古建築設計項目,文物修繕設計,寺廟規劃設計,仿古街改造項目,祠堂項目等仿古建設計及施工請關注並私信作者,請認準古建築設計師,專項古建築設計二十年!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一、嶺南氏族宗祠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嶺南宗族制從古至今一直長盛不衰,從原始農耕社會就有著聚族而居的習慣,血緣關係成為維繫氏族和社會安定團結的基礎。 宗族制和家長制是兩種社會實體,宗族制依靠著家長制,家長制支持著宗族制,二者都具有親屬團體的共同特徵,其結構和功能互為補充,每個宗族都有一個始祖,始祖經過結婚生育,建立了大小家庭,並進行分家析產,這樣,家長制與宗族制互相轉化。嶺南從原始社會末期已經出現了宗族制,先是母系氏族,後是父系氏族,先後經歷了承繼,遞相,蟬聯等形式發展。 到明清時期,嶺南宗族制發展到了高峰,並不斷地積累和完善,族規和宗法有序延續,使氏族宗祠文化成為嶺南地方文化的一個特徵。中國從殷朝就開始出現了宗法式家族,魏晉南北朝至唐代以後,父系宗族制度成為維持封建社會體制的基本形式。 氏族宗祠是宗族制度物質上的反映,對氏族來說是敬先祖和收族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宗族教育的重要地方。 根據周代 《禮記·王制》記載: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 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周代規定庶民無廟制度一直沿用到宋代。宋代自從朱熹創立“理學” ,制定家禮,提倡“君子將營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為四龕,以供奉先世神主” 。其理論價值被統治者認識後,逐漸成為控制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官方哲學。到明代中葉,朝廷才開始正式允許庶民營造氏族宗祠。 清代康熙乾隆時期,朝廷加以提倡,明確氏族宗祠的任務和目的,和睦宗親,設私塾以教化宗族子弟,氏族宗祠營建之風大行興盛。嶺南氏族宗祠是中國宗法株式社會的一個代表.嶺南氏族宗祠是宗族制度“權”的象徵,它供奉著祖先的靈位,是舉行宗族祭祀、議事、飲宴、慶典以及執行族法、族規的場所。 嶺南幾乎所有的村落都有氏族宗祠,而且是村落中規模宏大的建築,其建築裝飾豪華,是村落的標誌性建築,對村落規劃具有重要的影響。嶺南氏族宗祠正廳供奉祖先的靈位,左昭右穆一字排開,始祖為昭,第二代為穆,第三,五、七代奇數為昭,居列始祖之左; 第四、六,八代等偶數為穆,居列始祖之右,昭穆的排列有助於區分父子長幼親疏的關係,這是維繫氏族的脈線,牽引著每位宗族成員的心靈。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二、嶺南氏族宗祠的建築藝術

嶺南是中國著名的僑鄉。 海外華僑的艱苦創業精神,為定居而取得的成就,贏得的海外經濟,自然促進了嶺南經濟的繁榮。 自明清以來,嶺南商賈崛起,財力雄厚,興建祠堂,炫耀財富,標榜孝義,對嶺南建築藝術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明代嶺南海上貿易發達,經濟上的繁榮,為嶺南氏族宗祠的營建提供了物質上的基礎,興起了營造氏族宗祠的高潮。一些宦官、富商、巨賈之望族,憑藉其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不惜耗巨資營造豪華氣派的氏族宗祠,以炫耀富貴,顯赫於鄉鄰。 伴隨著嶺南氏族宗祠的興建,到清代康熙、乾隆年代,嶺南氏族宗祠建築藝術得到飛躍性的發展。光緒年代,嶺南氏族宗祠建築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建築裝飾以精美而傳世,以細刻繁雕而見長,如潮汕氏族宗祠建築裝飾以潮式鏤通雕技藝而出名,宗祠建築裝飾的木、石雕上面貼金彩繪,技術精湛,形成精細、秀麗的嶺南氏族宗祠建築藝術特色。 很多彩繪內容表現深入,表達淺顯,不僅便於童蒙,抑且廣輸白丁,使販夫走卒亦可引據經史,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範鑄民俗民風。 文化品味帶有本族濃厚的人文特色,其社會價值不可估量。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宗祠的營建是為了追源報本,為了表現族權的尊嚴,族人的驕傲,強調先祖昔日的事蹟與榮譽,給廣大族民瞻仰,以其精神教育族民。 為求宗祠建築的永久性,都選用上剩的木,石材料營造。在建造的過程中,各宗祠竟相追求華麗精緻,以誇耀族人的財勢地位。裝飾工程常常採用請多班藝人同時承建,以互相競賽的形式激勵工程質量,又因建築木、石雕的工價昂貴,常被氏族宗祠作為“門面” 來裝飾,這種風俗習慣的根源要追蹤到當地人們的宗族觀念,他們把血統的繁衍與承繼,以及宗族的維繫看作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在客觀上促進嶺南宗祠藝術的發展。嶺南氏族宗祠建築平面一般為三開間二進或三進,分門廳、天井、拜亭、後廳等,平面上呈一個工字形,中軸線對稱佈局(圖2)。門廳和拜亭是建築裝飾的重點位置,一般選用木、石雕裝飾,且石雕表面一般不留斧痕,使用各種型號的砂紙將表面磨光,突出石材的花紋。其製作過程是先鑿出大坯,再鑿初坯,然後雕刻細坯,在一次次的“減法”中完成的,如果減多了,就不可能象雕塑那樣可以添加補救,所以,一切都在“減法”中做學問。先從大體到局部,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近到遠,由前到後,由粗到細。 修光的方法則與鑿坯的方法相反,是由裡及表,由深到淺,由遠到近,由後到前,由局部到全部。建築石雕是在一次次的“減法” 中尋找所要表達事物的最適合的形體和線條,並最後在雕刻中體現石的韻味和藝術的表現力。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氏族宗祠運用木、石雕裝飾,鏤通雕的雕刻方法,追求多層次雕琢精細的裝飾效果是嶺南建築藝術的代表。 嶺南先民大多數是中原移民,帶來了中原建築技術,如,建築石雕製作,宋《營造法式》 所歸納的四種方法是“素平”、“減地平銀”、“壓地隱起”和“剔地起突”,這四種雕刻技法在嶺南氏族宗祠立面都有表現。建築石雕是在宋 《營造法式》“剔地起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雕刻方法,表現主題內容刻法是“地”變成為45角,形成更多層次的雕刻內容,然後層層鏤通雕,把圓雕和浮雕結合在一起,主體是圓雕,背景是浮雕,厚薄相隔。採用45 斜角鏤通雕刻,將畫面分成若干層,雕刻方法一般中間幾層採用鏤通雕方法,把若干層組人物統一在一個構件裡,主體玲瓏通透,周邊採用淺浮雕技法,保護結構的完整性,從而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鏤通雕技法。 建築木,石雕按其構件的性質,雕刻方法不同,如大梁、立柱、柱礎、斗拱,屐頭等承重構件一般使用“減地平銀”和“素平”的方法來雕刻。如隨梁枋、牛腿、穿枋等構件,比較接近人的視線並且不是主要的受力構件,則用單層或多層鏤通雕的方法來雕刻,力求精美細膩,纖巧華麗,突出主題的藝術形象。嶺南宗祠建築木,石雕裝飾受嶺南其他藝術門類的影響。 如雕法、構圖、題材受陶瓷、繪畫、刺繡、抽紗、戲劇等的影響。 嶺南匠師在雕刻木、石構件之前,一般視構件的特點和主人意向而定題材,很少有事先準備好的現成圖紙,所以在雕刻過程中有一定的挑戰性,成功與否取決匠師的雕刻水平和對建築構件性質的掌握。 營造以大木結構為主,石結構為輔,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一般宗祠門廳使用石結構,用木,石雕藝術裝飾。門廳加官進爵位和門前石鼓用“剔地起突”技法雕刻,表現層次多,起伏大,實體感強的藝術效果(圖3)。門廳中肚和門前石獅須彌座等位置用 “壓地隱起”技法雕刻,這個位置距人活動的距離較近,容易被破壞,所以用這淺浮雕的方法。門廳中肚、 下肚和龜曲腳的位置有時也用“減地平”的方法雕刻,刻法是凸起的面和凹下的“地”都是平的,起到保護雕刻面的效果。 “素平”在龜曲腳位置表現較多,雕法是用刀在石面上進行陰紋線刻。 門廳中肚、加官進爵位有時用傳統的四種刻法加上潮汕民間“皮影”的刻法,翻出很多紋樣,或陽雕或陰鏤,或陰刻陽雕相輔相成,做到虛實相生,繁簡適宜,繁麗而不冗沓,簡練而不虛空。有時還加上嶺南戲劇的虛擬空間手法上,構圖別有一格,將發生於不同時空的事物同時表現出來,場面之間只用簡單的 樹、石、門、牆相隔,巧妙地表現出時間的先後與空間的關係.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氏族宗族建築裝飾,色彩亮麗,雕刻精細,造型繁複,內容豐富。 其形成的原因受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兩個方面的影響。 自然因素指地理環境,社會因素則包括社會生產力、社會意識、移民特徵、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 嶺南古屬百越,是閩越人的一支,有崇拜蛇的習俗,後崇尚龍的圖騰,龍的形象來自於蛇,由於民族大融合,龍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吉祥物,而對原有蛇崇拜的民族對龍的崇拜更是崇仰有加。 嶺南氏族宗祠的門罩上透雕龍,牆壁上雕飾龍,龍成為嶺南老百姓最喜愛的題材。 嶺南氏族宗祠把民間喜聞樂見的現實生活情趣融入到建築裝飾的藝術之中,注重人物的神情表達,弱化人物的比例。一般是頭部身小,身子略向前傾斜,頭部雕刻精彩,小腿縮短。 這種處理方法符合樑架上的建築石雕給人仰視觀賞。 構圖處處採用散點透視法,地平線放得極高,把不同時空的人物放在同一畫面,增加了畫面的內容。匠師們不滿足於照抄粉本或搬現成的作品,根據不同的部位與構件,內容不同,以“吉祥”、“富貴”、“長壽”為題材的建築石雕裝飾地位上僅次於龍;還有,象徵意義的雕飾圖案,也受潮民的喜愛,內容注重表現宗族曾經擁有的榮譽,對美好未來的寄望,反映嶺南老百姓的一種文化觀念,注重“音”、“形”、“意”的含義,是嶺南老百姓一種火熱而又迷信的情調,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三、嶺南氏族宗祠的保護

嶺南氏族宗祠的建築個性化,是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巧妙地結合,嶺南人生活在這藝術氛圍中使藝術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應給予保護與維修,發展地方建築文化和旅遊業。 《馬丘比憲章》指出:“城市的個性與特徵取決於城市的體型結構和社會特徵。因此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蹟,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 。構建城市新形象,注重城市軟實力的發展。 城市新形象的構建往往建立於特色文化基礎上。一個城市文化底蘊和內涵更多體現在其較高的文化價值及環境。 新形象構建的前提是傳統文化的保存。 城市歷史文化的保存,其本質在於保護城市的歷史信息,作為信息載體的建築最能體現地域環境和人文風貌。 嶺南氏族宗祠作為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保護並非僅僅是一個保存物質肌體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我們對於過去記憶的理解。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氏族宗祠在民間也被稱為祠堂、家廟等,是族人供奉祖先牌位,宗族祭祀和擬事的場所。 氏族宗祠是一個氏族文化的容器,它深深烙印著宗族世代的信仰和倫理,給後世追尋其宗族存在的歷史和生活方式,被視為宗族的榮耀和禮儀的象徵。 嶺南地區遺存至今保存著大量明清年代的氏族宗祠,有的還在繼續維修、重建或者新建。 隨著社會文明地發展,人們對文化遺產也越來越重視,自然,氏族宗祠文化也成為嶺南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從政府到民間都大力地提倡保護。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們關注的是建築裝飾背後嶺南老百姓的思維方式和人生信仰,承載著中華的文明,傳承著中華文化。 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不是把氏族宗祠拆除,而是賦予氏族宗祠新的生命,彰顯其文化價值,給予保護,使其在良好的環境下存在,使更具生命力的姿態存在於當代,繼續服務於當今社會。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嶺南風格祠堂設計,建築形制構造及建築語言!(含設計院施工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