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相当特殊的影片。如果消去片头片尾字幕,谁也猜不到导演会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全世界最知名的商业片巨擘。斯皮尔伯格此前从没拍过,此后也没再拍过类似风格的电影。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和《战马》虽然与《辛德勒的名单》并称「战争三部曲」,调性却是特效见长的工业电影,十分斯皮尔伯格。

在国内学界,《辛德勒的名单》以其教科书级的电影技法,常年霸占「拉片课」入门影片的首位。几乎所有系统学习视听语言的学生,都要先嚼透这部影片,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研究其他更具个性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影片读解」的乐趣。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辛德勒的名单》是90年代少有的主动放弃彩色的黑白片,但它不是一上来就黑白。

影片开始于「现在」,画面由全彩过渡到局部彩色,再过渡到完全黑白,用色彩的变幻引导观众追忆「过去」。

此处画面以「烛火」为拍摄主体,连续叠化,景别递进。随着最后一点烛火熄灭,影片进入完全黑白。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烛火

烛火熄灭,生出一缕白烟。镜头随烛烟而升,随火车烟而降,完成「相似物转场」。

这一转,时空回到「过去」,情境转为「历史」。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烟·相似物转场

站台上,被迫迁徙的犹太人排成队,逐个录入自己的姓名。

镜头固定在打字机上,拍摄打字过程的大特写,完成第一次「名单」点题。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名单

背景响起《黑色星期五》提琴曲,转场来到室内,主人公正在播放这首曲子。

镜头连续呈现拍摄人物动作的局部特写,却迟迟不见人脸。

通过有限的画面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讲究体面但并不富有的纳粹党人。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一连串局部特写

转场来到歌舞厅,镜头一路跟拍,仍不见正脸。

主人公给完侍者小费,镜头跟着侍者回撤,这才现出主人公辛德勒的面容。

一跟一撤行云流水,场面调度润物无声。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大师级的小场调度

辛德勒擅长交际,很快跟歌舞厅里的纳粹军官混熟。

影片用一连串合影,配合闪光灯和快切,以极简主义手法,呈现复杂且动态的人物关系。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闪光灯快切

辛德勒的扮演者连姆·尼森身高193cm,走在人群中很是乍眼。

他以纳粹党人的身份走在犹太人群中,镜头内部张力十足。

那枚指甲盖大小的纳粹胸针,在犹太人眼里宛如血盆大口。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乍眼的辛德勒

彼时辛德勒是个想发战争财的商人,对犹太人态度狂傲。他找到史登,邀请史登做他的工厂厂长。

画面右侧的辛德勒居高临下,左下角的史登谨小慎微,形成鲜明对比。

辛德勒的背景是一扇宽大明亮的窗户,史登的背景是一堆棱角分明的黑边相框。窗户和相框,暗喻两人悬殊的处境。史登被束缚在种族迫害当中,而辛德勒正要借着战争大展拳脚。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对比和暗喻

下一个镜头,辛德勒转身坐下,两人开始谈判。

虽是对称式构图,两边的对称元素却不同。史登所处的几何空间狭窄逼仄,辛德勒搭脚横卧,空间宽阔。

桌面上的台灯,史登这边号小头低,辛德勒这边号大头高,细品都有对比的意味。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你品,你细品

辛德勒作为纳粹党人,突然出现在犹太黑市。镜头摇动、反打,看似简单,实际颇有玄机。

四个人的戏,画内始终保持三个人。一方面保持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保证视觉聚焦。反打之前聚焦在辛德勒脸上,反打之后聚焦在纳粹胸针上。

背景犹太人逃散,跟辛德勒对话的小伙子全程镇定自若,人物形象马上就立住了。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看似简单的复杂构图

辛德勒招聘女秘书的场景,任务是要表现辛德勒好色。

固定镜头内,一个个女秘书面试打字。遇到年轻漂亮的应聘者,辛德勒微笑注视、身体前倾;反之,就表现出一副无聊的样子。

在这部压抑的作品里,这组镜头达到了难得的喜剧效果。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好色喜剧

工厂建成,纳粹军队却不消停。犹太工人被逼铲雪,一位独臂老工人当场惨死。

血流潺潺,染透白雪,镜头跟拍至空袖管处,充满悲剧意味。

影片选用黑白色彩的作用之一,就是缓解血腥画面带来的不适感,让观众直面鲜血淋漓的残酷史实。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血流与空袖管

影片中,纳粹军官阿蒙代表「人性极恶」,辛德勒代表「人性至善」,约等于「灵珠」和「魔丸」的关系。

此二人的两极对比,由一组「对比蒙太奇」来呈现。

与寻常对比不同的是,画面并未刻意表现两人的不同之处,而是用同一个刮胡子的动作,引导观众思考其对比意味。

同样是人,拥有不同的灵魂。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刮胡子对比

阿蒙指挥的大屠杀开始,犹太人血流成河。

这种桥段很容易拍成「宏观叙事」,刻意说教,令观众昏昏欲睡。斯皮尔伯格反宏观而行,镜头着眼于一个个具体的小人物,把「大屠杀场面」掰碎成「小场景」给你看。

一个犹太家庭得知屠杀开始,父母从墙里抠出提前藏好的金首饰,就着面包让全家人吞下去。伴着外面恐怖的喊声、哭声和枪声,孩子们的脸在侧面硬光的照射下惶恐不已,那是人类最真实的恐惧。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侧面硬光下的恐惧

一个临时充当「汉奸」的犹太小男孩,冒着生命危险引导同胞逃离。

平拍视角下,矮小的身躯不再矮小,那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民族脊梁,无比高大。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矮小的高大

辛德勒驻马山坡,俯瞰大屠杀现场,受到巨大刺激。

我们透过辛德勒的视角,恍惚间看到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安然行走在犹太人群里。

红衣小女孩的出现,标志着辛德勒这个人物的第一次转变。这一刻,他从一个只想发战争财的纳粹党商人,变成了犹太难民的庇护者。

红衣小女孩本身,也象征着辛德勒眼中犹太民族的希望。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充满隐喻的「红衣小女孩」

大屠杀之夜,一位纳粹军官熟练地弹奏钢琴,节奏流畅令人愉悦。

频繁闪烁的枪光,在白墙上投射军官与钢琴的身影,营造出「诗意的残忍」。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诗意的残忍

远景,枪火闪烁,点亮一个个窗口。

每一次闪亮,都有犹太人被杀害。

欢快的钢琴曲延绵不绝,枪火不断,犹太民族坠入无尽黑暗。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每次闪光都带走人命

屠杀过后,幸存的部分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辛德勒的工人们也在其中。

辛德勒找阿蒙讨要工人,二人针锋相对,亦敌亦友。

此时纳粹军队势强,阿蒙占有优势,因此画面中的窗影挤向辛德勒这边。

用影子分割画面,进而表现人物之间的强弱关系。这种手法虽非斯皮尔伯格首创,确是凭《辛德勒名单》得以发扬。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影子分割法

阿蒙嗜杀成性,忘了养护配枪,导致手枪卡克。

犹太牧师跪在地上,耳边响起十几次扳机声,却没一声枪响。

阿蒙恼羞成怒,砸向牧师的头,悻悻离去。

这不是杀人恶魔,这是心智不成熟的熊孩子,为非作歹,外强中干。

没有枪,没有暴力,他们就会失去一切。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恼羞成怒

纳粹军队节节败退,阿蒙奉命「清理」集中营,大肆焚烧尸体。

一名纳粹军官疯了一样嘶吼,让观众以为军人也会因杀戮而饱受折磨。下一秒他却露出开玩笑的表情,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这是真实的人性,嗜杀成瘾的战犯不会心生愧疚,他们只会在屠杀中走向自我欣赏。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开玩笑而已

已经帮助过许多犹太人的辛德勒,再一次见证大屠杀的惨状。

他看见「红衣小女孩」出现在推尸体的车上。那一刻,他崩溃了。

辛德勒意识到,此前对犹太人的种种庇护都是徒劳。这个民族完了,一切希望都没了。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红衣小女孩」死去

但是辛德勒没有放弃。他找到阿蒙,密谋用钱买下犹太工人的命。

一开始,画面中阿蒙和辛德勒各占一半。随着谈判深入,阿蒙被挤压在左边角落。

纳粹势微,由此一镜可见。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纳粹势微

辛德勒散尽家财,买下1100多名犹太工人的性命。

犹太幸存者们聚在一起,在牧师的带领下祷告祈福。

他们点燃蜡烛,烛火鲜艳明亮,像极了生命之光。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生命之光

纳粹投降以后,作为救世主的辛德勒被迫逃亡。分别时刻,辛德勒透过车窗看众生,镜头焦点在辛德勒和群众之间转换,引人唏嘘感慨。

《我不是药神》最后程勇坐囚车的场景,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作为救世主的犯人

战后,庇佑犹太人的辛德勒工厂不复存在。

工厂大门每次出现,镜头都在致敬1895年上映的人类首批电影短片《工厂大门》。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工厂大门

影片尾声处,九死一生的犹太工人走出工厂,排成横队走向远方。

他们远远地从地平线上走向镜头,叠化,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

出现在镜头前的,是现实中真实的犹太幸存者。

配以空灵清澈的背景音乐,观众很难不动容。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黑白转为彩色

人们排着队去辛德勒墓前悼念,每人放下一块石头。

片中多个人物原型,包括辛德勒夫人本尊,在对应演员的陪同下扫墓。

那一刻故事片变为纪录片,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紧紧勾连。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辛德勒夫人

最后,一个神秘人出现在镜头远端,给辛德勒的墓碑献上两朵鲜花。

看身形,我们知道那是辛德勒的扮演者连姆·尼森。

大师典范|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镜头设计

辛德勒演员为辛德勒本尊扫墓

以上是《辛德勒的名单》最经典的30个镜头。其设计之巧、功力之深,即便在「94神片」队列内也堪称翘楚。原汁原味的视听语言,配以稳扎稳打的叙事调性,拍出了既正统又不枯燥的独特风味。

这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值得来回反复细嚼。拉片的遍数越多,越会激发新的理解。很多看似简单的画面,从技法和艺术上都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195分钟的片长看似恐怖,一点点吃进去,你会发现并不冗长。许多场景遵从「晚进早出」和「散点快切」的极简主义原则,一个多余镜头都没有。

电影史仍在继续,却很难再有《辛德勒的名单》这样教科书般的电影范例。对于这样的影片,我们要有起码的敬畏,切不可跟风亵渎,以歪理邪说标榜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