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西夏党项人现在是哪个民族?

中国历史研究所


历史总能找到许多相同的地方,何况是推动历史车轮缓缓前行的人类。如同了解满族人的历史渊源必须从原始的渔猎民族肃慎说起一样,提起党项人,不得不说羌人,因为肃慎是满族人的祖先,而党项人就是羌人的后裔。



从远古羌族到党项人的演变

个别近代史学家推断,炎黄二帝都出自远古的羌族。炎帝从西戎游牧区进入中原,黄帝随后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流域。而如今我们使用的文字,似乎也包含了羌人的影子,比如“美”、“善”、“羞”、“祥”、“義”等字,都由一个重要的“羊”子组成。以羊为美,以羊为善,以羊为祥,以献羊为羞,以羊为義,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巧合。

尧之后,禅位于大禹,禹将姚重华(舜)的小儿子封到西戎担任羌人首领。殷商时期的羌人位于殷商的西部,商朝末期,羌人曾直接参与武王灭商的战争。后来,陕西、甘肃一带的羌氏戎人和北来的狄人,以及东来的畎夷融合,发展为一个名叫“犬戎”的强大部族。

公元前771年,周朝诸侯申国与犬戎联合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美女褒姒沦为犬戎酋长的女人,西周灭亡,中原历史进入战火纷飞的东周时代。而犬戎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始终盘旋在中原王朝的头顶。后来,意外建国的秦部落就是那个驱赶梦魇的勇士。纵观秦帝国600多年的建国史,它的前期就是一个与犬戎不断争斗的过程。此消彼长,秦献公时期,犬戎衰败分化,秦国崛起。


(义渠王剧照)

战国末期,历史进入“天下奉秦”的秦国时代,部分犬戎成为了一个一息尚存而又顽强不屈的义渠部落。秦惠文王(赢驷)时期,义渠部落俯首称臣。秦惠文王去世后,义渠王助宣太后(芈八子)平定秦国内乱。有付出,必有回报。义渠王助秦稳定政局,宣太后以身相献,由此二人演绎了一场长达34年的缠绵爱情。然而有些童话注定以悲剧收场,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公元前272年,义渠王殒命于与宣太后最后的温存。同年,秦昭襄王赢稷(宣太后之子)发兵义渠国。两年后,秦国占领甘肃、宁夏等义渠故地,并设北地郡,修筑长城。从此,残喘于草原上的戎人也以羌人相称。

岁月如一条河,无论岸边发生多少事,奔腾不息的大河流依旧向东流去。中原进入大汉王朝,羌人遍地开花,以青海为中心,在黄河、赐支河、湟河、雅鲁藏布江流域,有近150多个羌人部落来回游荡。为了约束如牛毛一样多的羌人部落,汉武帝在羌人的居住区设置护羌校尉。东汉时期,一部分羌人不断内迁,同时与汉朝摩擦不断,最终引发叛乱,汉朝西北全部沦为羌人领地。


东汉衰亡,三国并起,历史反复着轮回。后三国时代,司马氏取魏建晋,统一全国。不久,晋王室发生八王之乱,以羌、匈奴、氐、羯、鲜卑为主的少数民族趁机进入中原,西晋灭亡,东晋偏安,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公元386年,前秦大将姚苌在羌人的拥待下在长安称帝,定国号为“秦”,史称后秦。公元417年,后秦被东晋大将刘裕所灭,羌人的历史告一段落。然而羌人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随后以党项人的身份粉墨登场,它们就是那部分与后秦形同陌路的羌人。

西夏——党项人的历史舞台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首领吐谷浑率军占领青海一带,生活在此地的羌人遂成为他的子民。由此,鲜卑人开始与上层羌人不断的通婚融合。隋朝时期,一个叫作“党项”的名字出现在了历史视野,它们就是吐谷浑属部宕昌和邓至的遗种。因此,党项人算是羌人与鲜卑人融合的结果。

隋文帝开皇时期,党项人在首领拓拔宁从的带领下归顺隋朝,被安置在旭州。此时的党项羌包含了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共八大族姓。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与此同时,一个名叫“吐蕃”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在悄然崛起。迫于吐蕃的军事压力,在此后的180间,党项人陆续内迁。大部分迁至银州、夏州,被称为“平夏部”;一部分迁到六盘山之东的庆州,所以又称“东山部”;最后一部分迁到绥州、延州一带。



唐朝末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参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赐李姓,坐拥银、夏、绥、静、宥五州。宋朝太宗时期,党项首领李继捧上表归顺,并献上五州地图。由此,党项270名部落氏族长、5万名百姓成为大宋子民。然而,党项与宋的其乐融融并没有持续多久,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就与哥哥分道扬彪,率2万余众割剧于夏州东北的地斤泽,与宋朝对抗。

宋朝兴兵征讨,结果连连失利,最终李继捧献上的五州又回到党项人的手中,双方罢兵言和。两年后,李继迁遭吐蕃六谷部暗自身亡,其子李德明听从父亲遗言再次依附宋朝,双方签定了著名的《景德和约》,李德明授封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同时,李德明又向辽国示好、称臣。再得到辽国赐封的西平王后,李德明再无后顾这忧,于是派儿子李元昊不断的向西北扩张,一个崭新的帝国随之崛起。

李德明去世后,太子李元昊继承王位。随后,李元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发布秃发令,推行剃去头顶毛发,将刘海从前额垂到腮边的传统发式。

二、废除唐宋赐予的李姓及赵姓,改用党项姓“嵬名”。

三、废除原宋辽册封的西平王封号,自称“吾祖”。

四、废除用宋朝年号纪年的方法,自立年号为显道。

五、创造了西夏文字——蕃书,并立即推广使用。

六、改革官制,仿照宋朝官制的同时,允许党项官制并存。

七、订立兵制,设立擒生军、侍卫军和地方驻军。

八、改州升府,扩建宫城殿宇。

之后,李元昊继续攻城掠地,其辖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拥包括夏、宥、沙、瓜、会、银等一十七州。


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成为与宋辽金并列的主权国家。李元昊的称帝,显然触怒了大宋的尊严,于是宋朝大兵压境,双方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据战。最终双方妥协,李元昊取消帝制,名义上臣服宋朝。宋朝则每年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荼叶3万斤,两国维持了平面上的相安无事。

然而、伴随辽国的灭亡金国的崛起,并存于世的三个国家在随后兴起的蒙古面前并没有唇齿相依、抱团取暧,反而为了个自的利益轮番周旋于蒙古之间。与狼共舞的结局就是被狼吃掉,尤其是李元昊被儿子刺杀后,西夏的衰势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在蒙古的百般蹂躏之下走向灭亡。传10帝,立国194年,实际存世347年的党项人政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如今还有没有党项人的后裔,他们在蒙古大军的铁骑之下又能幸存几何?

余脉尚存、绝处求生的党项人

战争摧残生灵,但战争也是不同种族人类的融合剂,投降蒙古的少数党项人毫无悬念地融合于多数的蒙古人及汉从当中。另外,就在蒙古大军横行西夏的时候,一部分党项人向南迁徙,最终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区建立了一个叫作“西吴”的政权,并与元朝并行。明朝时期,明成祖失棣封其为土司,原因是协助明朝讨伐四川军阀明玉珍而建功,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时期,因没有男性继承人,土司的封号终止。


(羌族美女)

蒙古灭亡西夏后,在进攻大理的同时,继续追剿党项的残余势力,部分逃到木雅的党项人又逃往后藏,定居于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等地,人口愈千,也就是如今的夏尔巴人。还有一部分人逃到后藏之后,并没有停下惊慌失措的脚步,而是翻越西马拉雅山的囊巴拉山口,到达今尼泊尔境内的索卢昆布,形成了近10万人的谢尔巴族。

据考证,隋唐时期,有个一个叫做“冉駀”羌人部落生活在吐蕃与唐朝之间,其中没有被两个大国融合的部分羌人,一直保持着羌人的生活习性和民族名称,在川藏之间的皑皑雪山上世代繁衍,形成了如今近20万人的现代羌人。如今,他们的定地被称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他们又以“尔玛”自称,也算是党项人的近亲。



结语:党项人的后裔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如同一杯醇厚的酒,浸满了岁月沧桑。而他们的前身都像一捧揉和在一块儿的五谷杂粮,在经历漫长的发酵,烈火的加热,热气的蒸溜,最终又冷却成一股涓涓清泉。让人唇齿留香,回味难忘。历史的过往总有许多无奈,党项人也曾有过无限辉煌,因此他们的名字也注定被铭记。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在历史上,党项人建立了西夏,也曾盛极一时,但是最后西夏还是被蒙古所灭。在西夏灭亡后,党项族也随之消失了。那么,西夏的党项人在西夏灭亡后,他们去了哪里,还有就是他们的后裔现在变成了什么民族呢?

历史上的党项族是古代的北方民族之一,追根溯源,他们属于西羌族的一支,羌族发源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据史书记载,在汉唐时期,党项族多次内迁,最后在唐末的时候,其大部分族人迁移到今甘肃、宁夏等地区。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了西夏。随后,西夏政权在周边辽国、金国、宋国以及后来的蒙古政权之间的夹缝中顽强生存。



直到1227年,西夏向蒙古投降,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蒙古人将西夏皇族乃至党项全族灭族,西夏就此灭亡。在西夏亡国后,党项族人遭受蒙古人屠杀,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少数幸存者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间错杂居,这个民族最终走向消亡的。关于西夏党项人的后裔的去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推测。

一是在西夏灭亡后,西夏贵族带领一部分党项人迁徙到了现在西藏甘孜一带的藏区木雅,重新建立了西吴王国。后来,这些党项人在与当地藏族人的民族融合,逐渐被藏族人同化,其后裔成了我们今天的藏族的木雅人。

二是一部分党项人在西夏灭亡后,他们继续留在了西夏故地,成为了元朝的百姓。蒙古元朝曾多次从河西陇右调征为数可观的党项兵士,蒙古元朝的宿卫军和镇戍军中都有专由党项人组成的"唐兀军"。后来,这些留在西夏故地的党项族后裔被蒙古族以及回族同化,最后成了蒙古人和回族人。



三是根据族谱、碑文以及考古研究,专家发现一部分党项人在西夏灭亡后,他们选择了南迁到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他们与当地的汉族融合,其后裔最后成了汉族人。

总之,在西夏灭亡后,党项族的少数幸存者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间错杂居,从而渐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党项族就这样最终走向了消亡。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年,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6个民族是一家!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西夏,其实可以算是一个偶然性的政权,因为北宋皇帝的胆小怕事,让李继迁不断发展自己的武装,当北宋回过头来时发现已经无法控制党项人了,而西夏已经雄霸一方。

曾经盛极一时后又被蒙古铁骑蹂躏的党项人去哪了?

1226年,成吉思汗兵分两路向西夏发起进攻,此战就是蒙古灭西夏的战役,此时的西夏已经柔弱不堪,完全经不起蒙古铁骑的冲击。

1227年,在坚持了快达一年的西夏皇帝李睍终于开城投降,虽然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病死在六盘山,但在他临死前还是下达杀死李睍的命令,地下部将遵循遗命杀了李睍,西夏自此灭亡。

但西夏亡国后,并非所有人都被杀死,蒙古人将西夏百姓纳入自己的军队中,而原来的西夏贵族也被贬为平民,成了元朝统治下的色目人中的一支。

在经过多年后,党项人逐渐与个民族融合,而党项人也慢慢消失了历史长河中,这是世界上从此没有了党项人。

(党项人形象)

在党项人成了色目人后,他们分布到亚洲各处,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藏传佛教僧人杨琏真伽,这个喜欢盗墓的喇嘛,曾经挖了南宋皇帝和公候墓达一百多座,还把宋理宗的头盖骨制作成佛教法器骷髅碗。

中国的党项人在哪里?

有一则说法是西夏灭亡后,拓跋裹足率领余众进入了四川和西藏一代的康定地区,在那里建立个小王国:西吴王国。

西吴王贵的具体地址和资料已经无法考证,因为这个小国存在时间不长,并且没有文字记录。但考古学家研究后觉得,不论是语言还是习俗方面,现在四川省的木雅人很可能就是西吴王国党项人的后裔。

(木雅人)

除了木雅人外,还有一部分人向蒙古人投降,就是上面说的,他们的成了色目人为元朝服务,而西夏人英勇善战的性格也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重视。

另一部分迁徙到了如今的河北保定地区,从后来查到的遗迹和记录显示,至少在明朝时期这些人一直保留着党项人的习俗,但后来被汉族同化。

(色目人)

另外,“木雅”一词由“弭药”音传而来,而弭药是当时吐蕃人对党项人的称呼,从语言上分析和藏文记载,道孚人就是古代弭药遗民,而木雅人即西夏遗民。


大国布衣


“党项族”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随着西夏国的灭亡,党项族也随之被窝阔台下令灭族。之后少数幸存者为了逃脱追杀,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间错杂居,从而渐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



“党项族”起源于今青海河曲一带,据汉文献记载,党项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一称,据载早在远古时代,党项就占据着青海湖周围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及黄河、大通河、湟水源头附近的山地。有学者认为“党项”是“宕昌”的意思,即藏语中高寒旷野的意思,同时有时党项族人会自称“白上”,而为什么会称“白上”目前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崇拜尚白色,故自称白上,也有人认为因党项族原居于嘉陵江上游白龙江流域,为了纪念祖居地,故自称白上。

汉时,“党项族”大量内迁到河陇及关中一带,他们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以部落为划分单位,而后逐渐形成了日后让人熟知的党项八部,即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势,西夏国开国君主李元昊的先祖就是拓跋氏的首领拓跋思恭。



东晋南北朝时期,党项族就开始迁徙到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生活。当然,此时的他们还是处于原始社会的阶段,《隋书.党项列传》载:“(党项族)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织牦牛尾及古历毛以为屋。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在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其俗淫秽蒸报,于诸夷中最为甚。无文字,但候草木以记岁时。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在这个时候党项族人不事农业,衣、食、住、行皆仰赖畜牧,且无文字立法,记时间皆靠草木。同时崇拜天神,每三年就有一次杀牛羊的祭天活动。


同时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党项族借着中原战乱,时常派兵袭扰中原边疆地区,“魏、周之际,数来扰边。高祖为丞相时,中原多故,因此大为寇掠。蒋公梁睿既平王谦,请因还师以讨之,高祖不许”(《隋书.党项列传》),当时杨坚还是周朝的宰相时,梁睿就请战去平定党项地,但杨坚因各种原因并未答应。



后“开皇四年,有千余家归化。五年,拓拔宁丛等各率众诣旭州内附,授大将军,其部下各有差。十六年,复寇会州,诏发陇西兵以讨之,大破其众。又相率请降,愿为臣妾,遣子弟入朝谢罪。高祖谓之曰:"还语尔父兄,人生须有定居,养老长幼。而乃乍还乍走,不羞乡里邪!"自是朝贡不绝”(《隋书.党项列传》),开皇四年,数千党项族归顺隋朝,次年党项族首领拓拔宁丛率部众到旭州内附,隋文帝授其大将军职,其余部众各授大小官职。开皇十六年(596年),拓拔宁丛再次反叛,隋文帝下诏征发陇西兵讨伐,大破其众,拓拔宁丛再次请降,并派遣子弟入朝谢罪,隋文帝接受其请降,并说道“告诉你的父亲、兄弟,人活着就要有个固定居所,这样才能赡养老者、哺育幼小,像你等这般时降时叛的,就不怕让人笑话吗?”,自此“自是朝贡不绝”。



到了唐朝,唐初因中原还是处于诸侯混战,所以党项族又开始与吐谷浑联合起来袭扰西北地区,自唐武德九年之前,党项族侵扰唐朝西北地区就多达十余次,而依靠着这数十次的袭扰,党项族的势力开始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旧唐书·党项列传》载:“其界东至松洲,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此时党项族的疆域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北连吐谷浑,南临春桑迷桑等羌地,幅员三千余里。

唐太宗即位后,随着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唐朝开始步入盛世,因此唐周边各族开始又纷纷依附于唐朝。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踌招谕党项归附,党项细封氏首领细封步赖率部归降,于是唐太宗就在其地设轨州,授细封步赖为刺史。随后,因细封步赖得到了非常丰厚的赏赐,所以又有许多的党项族部落开始归顺于唐朝,如此唐太宗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投降而来的各党项族首领为各州刺史。



贞观五年,随着突厥被唐所灭,唐朝开始称霸周边各国,如此内附的党项族部落就变得越来越多,如党项族最强大的拓跋部就是在此时内附的,此时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率众内附,唐太宗册封拓跋赤辞为西戎都督,赐姓李,封平西公。如此,自贞观五年,党项全族基本全内附于唐朝,而唐朝为了方便统治属党项族的地盘,就在这里设置了一系列羁縻府州,并以各部族首领为刺史。此时唐在党项族地区设有懿、嵯、麟、可等32州,以拓跋赤辞为都督,归松州都督府节制。

贞观之后,随着吐蕃在松赞干布的统领下一统西藏地区,吐蕃逐渐成为了地方强国,而后党项族在唐和吐蕃两国间反反复复,时而降唐,时而附吐蕃,举棋不定。



唐广德二年(764年),郭子仪“以党项、吐谷浑部落散处盐、庆等州,其地与吐蕃邻近,易相胁,即表徙静边州都督、夏州、乐容等六府党项于银州之北……以离沮之。召静边州大首领左羽大将军拓拔朝光等五刺史入朝,厚赐赉,使还绥其部”(《新唐书.党项传》),此时郭子仪为了防范党项等族受叛将仆固怀恩的唆使,于是建议唐代宗将居住在静边等六府的党项迁到银州以北、夏州以东一带居住,而后唐太宗接受郭子仪的建议,召党项族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人朝,对他们厚加赏赐,让他们返回各自部落,安抚部众,然后迁徙庆州、夏州,自此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夏州,号平夏部。

唐末农民大起义时,黄巢叛乱,平夏部支持唐朝。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唐僖宗为了嘉奖平夏部,于是赐军号“定难军”,中和三年(883年)七月,黄巢叛乱平定,此战平夏部立有大功,于是加封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为太子太傅,晋爵夏国公,赐姓李,称李思恭,同时拜夏州节度使。



“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宋史.夏国传》),此时夏州地区正式成为平夏部的统治中心区域,并成为了平夏部实质上的“割据”地盘,同时也为日后西夏国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正如南宋末年史学界胡三省所言:“此拓跋氏强盛,遂为跨据西夏张本”。五代十国时期,谁强平夏部就依附谁,而当时各国为了拉拢他们,也都让他们世袭定难军节度使一职。

宋朝建立后,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赵匡胤延续前代的做法,继续让李彝殷家族世袭罔替夏州定难军节度使一职。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自此北宋正式掌控这五州之地,而后宋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恐党项人“居城自雄”,于是就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自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了独立建国之路,他先是弃李姓,自称嵬名氏。而后在第二年,他以避父讳为名改北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李元昊仿汉字创西夏文,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推于全国。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这个时候,党项族进入了极盛时期,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幅员方圆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今内蒙古阿拉善戈壁与鄂尔多斯草原及西部的巴盟、包头一带,皆属西夏所辖。但正所谓“成也西夏,败也西夏”,党项族因西夏而昌盛,也因西夏而衰败。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而随着西夏的灭亡,党项族也随之陷入了灭顶之灾,他们遭到了窝阔台的灭族。


当然,在当时还有一小部分的党项族得以逃脱。西夏亡国之后,残存的拓拔贵族带领着部分西夏遗民来到了现在西藏甘孜一带的藏区木雅,在这里他们又重新建立了西吴王国。至今,西藏甘孜地区还流传着西吴王的传说。此后,随着西夏吴国的灭亡,党项族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所同化。


澳古说历史


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政权之一,它的神秘只因文字记载过于有限。

1343年,元顺帝命令丞相脱脱修宋辽、金史,由于西夏统治区域狭小,因此没有单独修史,这一政权的历史散见于宋、辽、金史。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字记载,所以很少有人能说明白党项人来自哪里。人们不禁要问:西夏王朝是如何崛起的?为什么党项人会随着西夏的灭亡而突然间消失了?天书一样的西夏文应该怎样解读?

党项族是中国古代发源于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有些文献中又称唐兀、唐惕、唐古特,一般认为是羌族的一支,所以又叫党项羌。羌族在汉代时大量内迁到关陇、河西地区,此时他们还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发展出党项八部,其中最强盛的就是拓跋氏。
隋朝时期,一部分党项人开始接触中原文化。到了唐朝,党项人主要聚居在现在的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基本上仍是分散的部落,与室韦、内迁的吐谷浑及汉族杂居在一起。唐朝政府在党项族的聚集地设立了羁縻州进行管理,任命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为州刺史等官职。唐末,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与平定黄巢起义,被唐僖宗封为夏国公,授予定难军节度使之衔,并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自己的领地,逐渐发展为藩镇割据势力。人们不禁要问:“拓跋”不是北魏鲜卑人的姓氏吗,为什么党项人也有姓拓跋的?《辽史》记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认为拓跋思恭的祖先正是北魏的鲜卑拓跋氏。据学者考证,党项人曾与吐谷浑杂处,而吐谷浑就是鲜卑的一支,因此推测拓跋思恭的家族可能是一支被党项同化了的鲜卑后裔。

唐朝灭亡后,拓跋思恭家族相继占据了夏、银、绥、宥、静、延六州,控制了今天的陕西、宁夏、甘肃地区。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削夺藩镇兵权,引发定难军的不满,双方矛盾日渐严重。李继捧任定难军节度使期间向刚建立的北宋称臣,其弟李继迁则率领部众离去。后来李继迁及其子李德明相继担任定难军节度使,多次派兵劫掠宋朝边境,同时与辽交好,在宋、辽两个大国之间寻求政治上的平衡。

1032年,党项首领李德明病死,其子李元昊继位。

后来,李元昊改名“曩霄”,自称“嵬名卒”,即党项语的青天之子。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由于他统治的地区与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相符,而且其祖上曾受唐朝册封为夏国公,因此以“夏”为国号。因为这一政权在宋朝的西北,所以又叫西夏。西夏崇尚白色,其党项语的国名叫“白上”。

李元昊派使臣去开封,宣告自己称帝一事。但宋朝众大臣并没有意识到西夏威胁的严重性,只是宣布削夺李元昊的爵号,断绝双方的边境贸易,还在边境张贴告示,以定难军节度使一职悬赏李元昊的首级。李元昊也派遣使臣,把宋朝先前赐予的旌节和诰敕都退了回去。双方正式决裂。后来宋、夏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均损失惨重,于是西夏表面上向北宋称臣,而北宋则以“岁币”换取和平。李元昊熟悉汉文化,他按照唐宋制度构建政权组织,设立文武朝班,规定官民服饰,还创制了西夏文。从李元昊1038年称帝建国,至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立国190年,传10帝,鼎盛时期的疆域遍及今天的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和外蒙古南部的广大地区。西夏前期曾经和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和南宋、金鼎足而立。

13世纪,成吉思汗开始了对外扩张,曾经六次攻打西夏。

1227年,成吉思汗围困兴庆府长达半年之久。西夏拼死抵抗,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居然在此陷入苦战。最后蒙古军以惨重的代价,才迫使西夏投降。据说,西夏同意投降时,成吉思汗已经死去,却密不发丧以防对方反悔。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西夏献城投降之后,蒙古军队杀死了西夏皇族,并实施了残酷的屠城。蒙古铁骑所经之处化为焦土,白骨敝野,包括历代西夏王陵均被蒙古军破坏殆尽。

有190年历史的西夏政权灰飞烟灭,党项族或被屠杀,或隐姓埋名而融合于其他民族中,自此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因此,西夏王朝就成了历史上的不解之谜,西夏文也成了无人能够辨识的天书。

天天开心历史


西夏国是党项族当年在西北地区所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自从1038年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所灭,国祚190年,传十位皇帝。

当年西夏国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曾覆盖了现在的宁夏,甘肃,内蒙,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常年与北宋发生战争。

尽管西夏的国土和北宋不在一个量级,但两者打仗一般平分秋色。最后双方为了保持了和平状态,西夏向北宋称臣,但是宋朝要每年给西夏钱来维持和平。

不过自从西夏被蒙古所灭之后,党向族在历史上就像消失了一般,有传言称当年蒙古在侵占西夏之后,将所有的党性主人都给杀光了,这个说法是真实的吗?

党项族是如何发展的建国的?

党项族是最早从汉朝时期也就开始迁入到了甘肃等地,他们是属于羌族的一支,唐朝时期有多次内迁,并且定居到了宁夏等地。

当时这些导向组织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接受唐朝的管理,一些有号召力实力较强的党项族领导被唐朝任命为刺史等官员。

到在唐朝末年,党项族帮助唐朝平定了黄巢之乱,当时唐僖宗作为回报,将党项族的领导册封为夏国公,并且将宁夏等地划分为夏国土地。

而且还将赐予皇室国姓李,从此党项族首领便有了李姓氏,夏国也算是有了最初的雏形。

唐朝灭亡之后党项族一直割据宁夏等地,但当时他们一直没有称帝,因为他们要看中原王朝到底哪一个才能决出胜负。

直到后来北宋脱颖而出,当时夏国的夏国公还接受了宋朝皇帝的册封,不过他们和宋国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的微妙,而且经常发生边境上的冲突。

直到后来1038年,李元昊彻底脱离了宋朝的统治,并且自己登基称帝。

西夏国灭国的时候,党项族遭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呢?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带着蒙古军队进攻西夏国的时候吃了很多闭门羹,攻打了一年根本没有攻打下来西夏国的皇城,反而西夏国不断的调集军队从后方突击蒙古军队给蒙古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当时蒙古军队攻打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在蒙古军队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西夏国却同意了开城投降,不过在当时成吉思汗早已经死了。

成吉思汗在死之前曾下命令说一定要屠杀尽西夏国的皇室,并且对西夏皇城进行屠城。不过并不是杀尽所有的党向人。

那么最后西夏国人都去了哪儿呢?

在西夏国灭亡的时候,西夏皇室基本上都被杀光了,而当时西夏皇城也没有几个人活下来。

不过生活在西夏其他城市的一些党向贵族见到现状之后,纷纷撤离了西夏往天下各出散去。有一批西夏贵族带着残余的军队到了西藏甘孜一带的木雅区域,重新建立了后来的吴国。

吴国后来很快又被灭亡,这些西夏王族也就融合到了藏族人民中。

有一些党项族在西夏被灭亡之后逃到了南宋地区,并且与中原地区的人民进行不断的融合,慢慢的被汉化。

有一部分人直接就归属到了蒙古军队的统治之下,被蒙古国列为了色目人,慢慢的融入到了蒙古民族。


夏目历史君


李自成所在的陕西米脂县是党项人拓跋鲜卑后裔,唐朝时由于和唐朝统治者同宗同族的关系,党项人从四川松潘高原迁徙到陕西黄土高原。青海土族是慕容鲜卑曾经建立吐谷浑。党项人上层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底层民众是羌族,由于唐朝统治者也是拓跋部鲜卑族,两者同宗同源血脉相承。所以在唐王朝的照顾下,党项人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高原迁徙到条件优越的陕西黄土高原,为后来北宋时西夏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础。李自成即西夏王族后裔拓跋部李继迁后人,在唐朝时被赐改姓李。


红星照耀神州


自公元1277年,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带领群臣投降蒙古之后,西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被灭亡了。之后,党项人或被蒙古军队屠杀,或四处逃亡、迁移到各地、或仍然留下西夏故地,其中还有一少部分党项贵族在元朝出仕做官。不论是在元朝各地做官的党项贵族还是迁移或留在故地的普通党项老百姓,由于政治的需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文字、语言以及生活习惯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被同化。最后,党项做为一个单独的名族其实已经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如果说西夏党项人现在是哪个名族,我的回答是哪个也不是。但是,藏族的一支—木雅人,相对来说是比较纯粹的党项族后裔。

根据民间传说和史料推测,西夏灭亡后,一小部分党项族人向南逃亡,到达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定居了下来,还建立了一个小政权。他们的首领被称为“西吴王”。虽说是小政权,但其存在了470多年,历经元、明、清三朝。明朝时期时,还曾出兵帮朱元璋征讨过明玉珍。永乐六年,被朱棣授予其首领阿旺坚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时代世袭。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才因绝嗣而停止世袭。

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吴尔芬敦在西康地区考察时发现,根据当地居民的语言特征判断,他们很可能是西夏党项族人迁徙到当地的后裔。

1944年,邓少琴先生也曾到夏康地区进行调查,他认为当地的居民并非原始居民,而是一部分党项贵族在西夏灭王后迁徙到此处的。

1980年,宁夏社科院的李范文教授深入四川木雅地区调查研究,他认为今天总数大约1万人的木雅人是西夏灭国后迁徙至此的党项遗民与当地党项原著民弭药人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木雅人有自己的语言,即“木雅语”。木雅语不同于藏语,但与西夏语十分接近。

因为缺少相关文献,到目前为止对木雅人历史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


喧嚣平原


党项人曾是两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西夏国的主体民族,其发源于今青海湖一带,唐初归附后被迁徙至黄土高原。

宋初,党项人李继迁叛宋自立,经李德明到李元昊,三代人终成就党项人的宏图霸业,正式割据一方,并宋辽而立国!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大白高国!

公元1226年,西征花剌子模归来的成吉思汗发动了灭亡西夏的战争,党项军民顽强抵抗,但最终,蒙古铁骑还是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灭亡了西夏!

公元1227年,西夏末代皇帝李現出城投降,西夏灭亡!

西夏灭亡后,由于成吉思汗在此之前死于六盘山中,因此蒙古人准备对中兴府进行屠城,后在党项人察罕的劝谏下而作罢!

于是,大部分党项人,被赏赐给当时的蒙古国皇后,并被带回蒙古草原,如今鄂尔多斯一带,还有许多蒙古人,自称其祖先为“唐兀”。

其实就是党项人,“唐兀”是当初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

还有部分党项人则加入蒙古军队,跟随其四处征战,并在蒙古军队中担任将领,镇守一方。

直到今天的安徽等地,还能找到党项人后裔,只不过他们已经融入汉人当中,除了家谱为证之外,再看不出与汉人有何区别。

还有说法,是说党项皇族,逃到今川西地区,或许与今天的木雅人等存在联系!


党项人,在西夏灭亡后就融入到其他民族中,作为一个民族的党项人消失了,但是他们留下的历史和文化,依然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文明之中!

或许在你的身边,就有朋友是党项人的后裔,只不过,时过境迁,或许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族源了。

大家觉得呢?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支持与关注,十分感谢!


Mr农村大姚


在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除了生活着党项人外,还生活着很多汉人、吐蕃人、契丹人、回鹘人,等等。如果用现在的概念来总结,那也曾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政权。


学界认为,党项人的祖先跟古羌人的支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党项羌”。

这部分人最早生活在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以及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和吐蕃人杂居在一起。后来在东汉的时候,开始内迁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但当时的党项任然是部落散居,还没有完成内部统一。

在隋朝的时候,基本上形成了“党项八部”。

即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禽氏、拓跋氏这较大的八部。但势力都很小,最大的也就能集合起5000兵马而已,小的也只有千余兵马。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更像我们汉人的地主武装,部曲性质比较重。

一个部族只认族长一个姓,穷人连个姓名都没有。后来西夏开国的皇帝就出自拓跋氏部,这个拓跋氏因为和曾经建立过北魏的鲜卑族的拓跋氏重姓,所以有部分专家认为党项的前身可能和鲜卑也有关系。


但相对而言,他们更像吐蕃人,他们饿死不种地,但又不同一般游牧民族,那就是他们猪、牦牛、羊什么都养,因为这些肉类是他们的主食,对肉食没有宗教禁忌。党项人特别善战,而且非常凶残,非常记仇,也非常团结,伤他族人一人,全族人都上。大仇未报,脸不洗牙不刷,连肉都不准吃,战死后就地火化。所以虽然党项人少,但是一般其他的大族们还真惹不起他们。这也就是党项之所以能以弱小却可以杂居于像善战的吐蕃、回鹘、契丹这样的大族中间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唐朝中后期,拓跋氏党项很快崛起了。因为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因而被赐予国姓,封西平王。

所以后来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为什么姓李,原因就在这里。后来李元昊飘了的时候,就抛弃李姓不用了,自己造了一个姓,嵬名,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嵬名曩霄。不过他的后代们没他强,还是老老实实地有捡回了李姓。

所以到了宋朝初年,拓跋部的首领李彝殷,归附宋朝,并且出兵帮助北宋攻打北汉,所以被封为夏州定难节度使。宋朝对这些仍然处于奴隶社会的部落,实际上延续了唐朝的做法,继续羁縻统治。


但是到了赵光义的时候,北方能铲除的小敌人都铲除了,一心还要收回燕云十六州,所以政策进一步缩紧。

当时拓跋部的首领是李继捧,宋朝收回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封李继捧彰德军节度使,让他到东京汴梁去当官。李继捧没意见,但是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不干了,于是拓跋部内部实际上就出现了巨大的分裂,结果李继迁就带着追随自己的族人逃到了距离夏州西北300多里外的地斤泽,开创自己的霸业去了。

电视剧《贺兰雪》描写这一段的时候,特别精彩。前有拦截后有追兵,就在这个时候,李德明的老婆卫慕氏怀孕待产。李继迁带着士兵冲在前面挡住敌军,大喊“伟大的贺兰神山啊,保佑我拓跋家族生个儿子吧!”果然如愿生出了李元昊。然后就开始一路顺,路路顺了。


党项人后来之所以建立的西夏国那么强悍,除了本身强大的军事化体制之外。最主要的是两点。

一点是他占据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过关设卡,给西夏带来了巨大的贸易红利,为西夏对宋朝和辽国发动的两场奠定基础的战争,提供了大量的金钱和物资。

另一点就是整个西夏王朝对宋朝的“翻版复制”,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高度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项人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王权社会过渡的过程,他的经济、文化、宗教、制度大规模翻版宋朝。此刻的党项原来的传统在逐步改变,比如党项人开始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水利工程了。

到在这个过程中,李元昊避免被汉文化吞噬,保持党项人特色,又不断要求“胡化”。

比如“秃发令”,比如创建自己的文字,但即便如此,文字也都脱胎于汉字。李元昊死后,西夏实际上也一直在汉化和胡化的形式之间徘徊。

直到西夏最终被灭亡,西夏文这种故意在简单的基础上造出的复杂文字变成了“死文字”。多年后,再看那些荒废在大漠里的西夏王陵,才让人深信,党项这个民族被蒙古人彻底灭族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有学者研究,后来实际上有很多蒙古化的党项将领,随着蒙古铁骑征战全世界,然后留在了当地。比如察罕那颜,就被封在了河南。现在四川、云南、安徽、河南、宁夏,等等地方都存在这些人的后裔。


如今的党项人后裔已经融入到蒙、藏、回、汉等各个民族里去了。其实没有必要深究哪个人具体才是党项人后裔。

只要有交流,就无法逃避融合。要保持几千年前的原状实际上是不现实的,除非生活在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的环境里。比如解放前的客家人,一群汉人活生生地在广西的崇山峻岭里,活成了少数民族的样子,但那恰恰是几百年前汉人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