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曾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军史网站和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自1825 年英国人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德国人就敏锐的发现了铁路背后的战略价值, 1835 年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随后几十年间,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等各邦都建起了大量的铁路线。后来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困扰,德国人也是在铁轨上看到了希望:让军队通过铁路机动,快速来回于两线。这一体系一直到一战结束都为德军的作战部署发挥了重大作用。到了第三帝国时期,铁路系统继续承载着更为精密的战时运输计划,而在庞大的第三帝国铁路体系中,有一列独为希特勒服务的火车,载着他穿越了大半个欧洲,见证了一系列历史事件,本文将分几个章节来介绍这一独特而又神秘的专列:


  1. 起源

在1937年9月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访问德国期间,希特勒向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Deutsche Reichsbahn Gesellschaft ,或简称为DR)订购了一列专列,用于自己的出行,这类的专列其实在德皇时期就曾有过,当时叫做皇家专列(Hofzug)。经过两年的制造,这列火车于1939年8月完工,并被命名为元首专列”元首专列“(Führersonderzug)。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德意志帝国铁路的金属标识,一般挂于各种专列的车厢内

德意志帝国铁路(DR)是1920年-1945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至盟军占领时期前所运营的德国国营铁路。1945年后,德意志帝国铁路在苏联占领区的部分继续作为国营铁路由苏联军事当局代管直至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并保留沿用原名。而德意志国铁路在其它三个占领区的部分至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则被更名为德意志意志联邦铁路( Deutschen Bundesbahn)。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的海报,下方德语口号为“我们的德意志帝国铁路”

关于专列,其最初的名字存有争议,大部分战后的资料声称其名字“亚美利加”号(Amerika),但是在战时法国铁路的文件和驻扎在当地的德军报告中,均称其为“埃里卡”号(Erika)。此外希特勒的翻译保罗·施密特(Paul Schmidt)在1960年给《极光报》(l’aurore)的一篇文章中,也确认了“埃里卡”号的叫法。(而且笔者认为,以希特勒对于自己专机及野战指挥部命名的原则,也不太可能以敌国的名字命名)后在1943年2月1日,元首专列改名为“勃兰登堡”号(Brnadenburg)(曾有资料声称专列是在1941年12月德国对美宣战后改名的,但实际上是在1943年)。

二战爆发后,从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一直到1941年4月的巴尔干战役之前,这列火车曾被用作机动的“元首大本营”(Führerhauptquartier,是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德军的指挥所代称,遍布整个欧洲),而在随后的战争期间,希特勒也经常乘坐这列火车,来往于柏林、贝希特斯加登、慕尼黑和其他的固定元首大本营之间。专列后面总是跟着希特勒的奔驰车和专机。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列车重1200吨,最大长度可达430米。可以以每小时80至120公里的速度行驶。和他的奔驰轿车不一样的是,车厢不是装甲的(Panzerzug),而是标准的客车厢,但内部为了满足元首的需要进行了改装(例如,希特勒的私人包厢有一个大理石浴室,以混凝土盖板加固了结构)。由3家德国公司:亨舍尔父子(Henschel und Sohn)、克劳斯-马费伊.韦格曼(Krauss-Maffei Wegmann)和克雷德公司(Credé)建造,每节车厢都配有在30年代还很少见的供暖和空调系统。


2.结构及配置

元首专列的配置根据需要和乘客人数而有所不同:总共10到16节车厢,长度在300到430米之间,最多可以容纳200多人。然而车厢的布置从未改变,包括防御、通信车厢以及希特勒的个人车厢。以1941年6月23日下午12:30从柏林安哈尔特火车站开出,6月24日凌晨1:30抵达东普鲁士腊斯滕堡的“Bin 2009”次专列为例

  • 专列配备了两个火车头,这样即使在其中一个发生机械故障的情况下,列车也能正常运行。当使用蒸汽机时,行驶每200公里就得换一台装满煤的新车头。元首专列可以由几种类型的机车提供动力,包括蒸汽和电气机车,比如德国在1942年首次使用的B52级KDL1型战时蒸汽机车(BR 52 KDL1 Kriegsdampflokomotive)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战时机车(Kriegslokomotive)是纳粹德国为适应战争需求而大规模制造的铁路机车的统称,其设计根据金属短缺、军事物资输送需求、易于保养、适应极端天气、适应快速组装大规模生产等战时情况而有所优化。为实现这些需求所带来的高燃料消耗的缺点在设计中亦被考虑在内。其中BR52型蒸汽机车型就是最著名的一种,其由战前的BR50型机车发展而来的,但在BR50型的基础上节省制造的工时、降低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并减少贵金属的使用。此外,BR52型机车还使得机车成员可以更加有效的抵御俄罗斯冬季的严寒。在战时为了完成极其庞大的生产计划,德国的机车生产厂家被合并为一,由帝国军备部长施佩尔管理,称为大德意志机车制造商联合会(Gemeinschaft Grossdeutscher Lokomotivhersteller,简称GGL)。从1942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德国共制造了6300多辆BR52,再加上战后初期生产的机车,其总数高达6719辆,总共17家工厂参与了BR52的制造。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铁路机车之一,在战后赔了不少其改型机车给其他欧洲国家。


  • 一节SdPI 4i-39型防空车(Flakwagen),为开放型高炮平台,用于对地火力压制和对空防御,最初配备单管2厘米口径Flak 30式高炮,在1940年换成2厘米4管Flak 38式高炮,该型高炮地面射程4.7公里,射高2.5公里,射速达800发/分钟。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 一节行李车厢(Gepäckwagen)
  • 元首包厢(Führerwagen),这是希特勒的私人卧车,从前往后分别是:一个有两名保卫把守的前厅、一间有一张大桌子和几把沙发的客厅,一间有一张单人床的希特勒卧室,一间大理石浴室,三间客房,一间淋浴房,另一间有两名保镖的前厅。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元首包厢的前厅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元首包厢内的小客厅

  • 指挥车厢(Befehlswagen) 包括一间会议室,并配备了所有最先进的通信设备,一间军情室和电信室,配备了电传打字机和加密设备,电话交换机(内线及外线),一间无线电室,里面有一台用来编码和解码的恩尼格玛密码机。这些设备在旅途中不能使用,必须接入不同的车站才能工作。然而当火车运行时,车上的一台功率700瓦的短波无线电,可以与任何地方通讯。
  • 护卫队车厢(Begleitkommandowagen), 这是希特勒的私人护卫-帝国安全处(Reichssicherheitsdienst)和党卫队元首护卫指挥部(Führerbegleitkommando)的车厢,最多26人.
  • 一节餐车(Speisewagen)
  •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 两节客车(Gästewagen)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 一节洗浴车厢(Badewagen),用于洗浴和理发服务。这是帝国铁道公司在1939年4月20日,希特勒50岁生日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这节车厢特别重(78吨),因为它有5个浴室,3个大理石淋浴间,1个小淋浴间,并且还存储了11000公升的水。
    • 另一节餐车
    • 两节随行人员卧铺车厢(Schlafwagen).
    • 一节新闻车厢(Pressewagen) ,宣传部的新闻人员所用.
    • 另一节行李车
    • 车尾的第二节防空车厢,与车头的相同


    3.Führerreise(元首之旅)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爆发,元首专列立刻成了第一个“元首大本营”。显然当时德国人还没有为希特勒建造任何固定设施的计划,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需要一个机动的大本营,必要时可以迅速向西移动。因为法国人很有可能会攻击第三帝国防守薄弱的西墙(Westwall),而德军的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在波兰战场,只有元首专列才能让希特勒从东到西来回穿梭。

    1939年9月3日,星期天,晚上9点,也就是波兰战役开始后的第三天,专列从柏林开出。希特勒和他的工作人员(秘书、随从、女仆、服务员、守卫火车和2两节防空车厢上高炮兵、通讯员、希特勒的医生、副官和总参谋部)都在车上。

    当时在车上负责贴身保卫工作的是刑警指挥部(Kriminalkommando),由专门负责纳粹高层安保的秘勤组织:帝国安全处(Reichssicherheitsdienst,简称RSD)的职业探员组成。专门负责贴身保护元首本人的是第一处(Dienststelle I),注意帝国安全处是安全保卫机构,与党卫队的情报组织保安处(SD)是完全不同的部门。此外还有另一支来自党卫队护卫指挥部(SS-Begleitkommando)的单位-元首护卫指挥部也在车上--整个保卫系统可谓滴水不漏。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1939年2月28日,希特勒出席柏林举行的“日本艺术展”(Japanischen Kunstausstellung),身后身着党卫队黑色M32制服的青年人即为元首护卫指挥部成员


    专列于9月4日凌晨1点56分抵达波美拉尼亚州(Pommern)的巴德波尔津车站(Bad Polzin,今波兰波乌琴-兹德鲁伊/Połczyn-Zdrój),这里位于柏林东北方向约225公里处。14分钟后,乘坐部长专列(Ministerzug)的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和党卫队头子希姆莱也到达车站。

    两列火车在隆美尔少将指挥的元首护卫营(Führer-Begleit-Bataillon)的守卫下在车站停留了一整夜。

    元首护卫营属于陆军单位,兵员主要来自大德意志柏林卫戍团(Berlin Wachregiment Großdeutschland),高炮部分则来自德国空军的“戈林将军”团(Regiment General Göring.),编成为元首护卫营第2铁道高炮排(II.-Eisenbahn Flakzug)他们一同确保希特勒本人和元首大本营周边的安全。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时任元首护卫营指挥官,日后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可见他左袖口的“元首大本营”袖带- 该袖带授予给所有保卫希特勒及其大本营内成员安全的陆军官兵,是最为稀有的德军军品之一。元首护卫营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装甲师-元首护卫师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驻扎在柏林郊外戈林官邸-卡琳馆(Karinhall)“戈林将军”团卫戍连,这个团后来扩展为装甲师,最后发展成一个装甲军,是二战德国空军除了伞兵外,唯一的王牌地面部队


    第二天,元首专列开到了新斯德丁(Neustettin,今波兰什切齐内克/Szczecinek)以南的普莱特尼茨(Plientnitz,今波兰普莱特尼察/Płytnica)。早上希特勒跟着车队离开专列,去德军第4集团军战区视察,晚上才返回车站。几小时后,出于安全考虑,专列转移到普莱特尼茨以南15公里处的一个小站过夜。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3日-5日希特勒的大致行程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希特勒乘坐其专车-梅赛德斯W31轿车视察第4集团军,旁边是他的私人司机艾里希.肯姆普卡(Erich Kempka),此人即为党卫队元首护卫指挥部成员,1945年4月30日下午,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双双自杀后,坎普卡是找来汽油焚毁他们尸体的人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元首专列也被称为“机动大本营”(bewegliches Hauptquartier),西线并没有像德国人担心的那样打起来,元首也能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波兰的军事行动上,也能更容易地进入他感兴趣的地区:9月5日,专列向西北方向行进,到新斯德丁西南处的大波恩军事训练营(Groß Born Truppenübungsplatz,今波兰博尔内苏利诺沃/Borne Sulinowo)。9月8日,专列再次向南移动了很远,到达西里西亚奥珀伦(Oppeln,今波兰奥波莱/Opole)东北的伊尔瑙(IInau,今波兰耶沃瓦/Jełowa ),9月13日到达奥珀伦以南的戈戈林( Gogolin)。最后在9月18日,专列再次向北转至但泽西北65公里,波美拉尼亚州东北角劳恩堡(Lauenburg)附近的戈登托-兰茨火车站(Goddentow-Lanz)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5日-15日期间希特勒的大致行程(专列及专机)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1939年9月10日,在波兰凯尔采(Kielce)东北14公里的马斯沃夫机场(Masłów)上的希特勒、马丁.鲍曼(戴着护目镜)和大本营指挥官隆美尔少将。注意隆美尔左袖口上的“元首大本营”袖带,在这次战役后该袖带再没有在战场上穿过。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在马斯沃夫机场上接受德意志族人欢呼的希特勒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11日,希特勒在波兰托马舒夫(Tomaszów )附近的德军战地厨房里吃午饭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12日,在西里西亚的伊尔瑙,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希特勒和外交部驻元首大本营特使瓦尔特·赫维尔(Walther Hewel,),正在停在一边的元首专列旁边商议。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当天晚些时候,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总长凯特尔大将在一张地图上向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介绍当时的战局。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少将的脸出现在凯特尔的肩膀后面。这三人作为甲级战犯,最后都上了纽伦堡军事法庭,除戈林自杀之外,两人均被绞死。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15日,希特勒在雅罗斯劳(Jaroslau,今波兰雅罗斯瓦夫/Jarosław)视察入侵波兰的德军部队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同日希特勒在乌比热申(Ubieszyn)视察正在渡过维斯图拉河的德军部队

    9月19日,元首大本营第一次在波兰战役期间转移,从元首专列上搬到了但泽以西几公里处的海滨城镇佐波特镇(Zoppot,今波兰索波特/Sopot)上北大街(Nordstrasse)的赌场大酒店(Kasino Hotel),希特勒本人就住在酒店的251、252和253房。以此为基地,正如他之前在元首专列上一样,希特勒几乎每天都乘坐汽车纵队或飞机视察各个作战区。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19日,希特勒的车队进入但泽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街道上的德语横幅为”但泽向元首致敬!“(Danzig grüßt seinen Führer! )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当天希特勒在但泽市政厅向德军军官发表演讲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当晚希特勒向但泽市民发表演讲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21日,希特勒亲临但泽的维斯特布拉德半岛,这里的战斗是二战的第一场战役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希特勒向但泽城区方向眺望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希特勒和戈林在紧邻但泽的格丁尼亚市郊区欧克斯威(Oksywie)交谈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22日,希特勒和凯特尔在沃胡夫市(Łochów)查看被德军击毁的波兰军第13”索斯诺夫斯基将军“号装甲列车(PP-13 Generał Sosnkowski )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当天晚些时候,希特勒站在挤满德国军官的阳台上,观看对华沙的围攻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9月25日,阿道夫·希特勒乘专机抵达亚历山德鲁夫(Aleksandrów),视察攻打华沙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10集团军,前来机场接他的是第10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歇瑙。1941年底,赖歇瑙继任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务,但于1942年1月17日因心脏病逝世。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希特勒与赖歇瑙正在前线视察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希特勒正在查看被德军缴获的波兰第8步兵团团旗

    9月25日下午晚些时候,在波兰人所有有组织的抵抗被粉碎后,希特勒回到了他的专列上。列车于第二天早晨出发,在1939年9月26日下午5点05分回到柏林。专列停在柏林腾佩尔霍夫中央机场(Zentralflughafen Berlin-Tempelhof)里一处高度机密的地方。

    撒旦之旅-揭秘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专列(上):初登沙场

    1945年时的柏林腾佩尔霍夫中央机场

    至此“元首专列完成了第一次任务,但没过几个月,它将再次出发前往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也是德国人的世敌--法国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