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日本三大姓祖宗在焦作修武,山阳公汉献帝后裔东渡日本封王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自己被封为山阳公,死后葬于禅陵。

日本三大姓祖宗在焦作修武,山阳公汉献帝后裔东渡日本封王


汉献帝陵坐北朝南,陵内有两个陪葬墓。

日本三大姓祖宗在焦作修武,山阳公汉献帝后裔东渡日本封王


汉献帝陵现存封土,由于常年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呈不规则方形土冢,南侧和西侧均已呈直立状。现存每边长约20余米,周长100余米。封土夯筑,但夯层不明显,夯土中包含有汉代筒瓦、板瓦和鹅卵石。新发现的清代“汉禅陵基址碑记”和“汉献帝陵寝碑”立于冢前。

日本三大姓祖宗在焦作修武,山阳公汉献帝后裔东渡日本封王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献帝驾崩,魏明帝以素服为他发丧。八月壬申,葬于禅陵。

220年10月,汉献帝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废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勒令搬出宫去,但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算是另眼看待。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十四年之后,即魏青龙二年(234年),献帝死去,终年54岁。魏明帝曹叡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孝献”。

禅陵位于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距离通往云台山风景区的主要干道仅几公里远,是豫北地区惟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阳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1988年,汉献帝刘协的玄孙阿知公的后人原田先生曾专程从日本来到我市祭祀。

公元234年,山阳公刘协病死,享年54岁。

刘协病死的时候,曹丕已经死去好几年了,这时的曹魏皇帝是魏明帝曹睿(叡)。

曹家对这位东汉末代皇帝、曹家的女婿还算厚道,以汉天子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他,谥号孝献皇帝,陵曰禅陵。和东汉大部分帝陵在洛阳附近不同,献帝陵孤零零地在今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汉献帝禅陵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献帝的后代移居日本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

据《古事记》应神纪所载,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王,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

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 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

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 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 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

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 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 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

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阿知来日本 后,又奏请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

因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 《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有三个儿子山木直,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次尔波伎直。

其 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业中的业绩显著,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倭王政权中的中下级官吏,进而变成“官人豪族”,成为日本古代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终于成为 拥有氏姓豪族的东汉直氏。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纪载,百济王命阿知吉师(或阿直 歧)去日本,赠送倭王牡马和化马各一匹以及刀、镜等礼物。因阿直歧懂中国的经典,倭王令其教太子茧道稚郎子读中国典籍。

一天,倭王问他,是否还有比他更懂 中国典籍的人?他回答说:有。王仁比他更懂中国典籍。于是,倭王派使者去百济召聘王仁。王仁应召来至日本,同时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这就是 关于王仁的传说。王仁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后来在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为西文首的首领。

王仁与乐浪郡的王氏一族有某些渊源。乐浪郡的王氏一族原是山 东半岛的巨族大姓,因避战乱迁至乐浪郡,并在那里作过郡,守。其后裔中知识分子很多,担任过历代乐浪郡的各种官职。在公元三一三年乐浪郡灭亡后,其中一部 分人移居于百济。王氏的后裔从百济再迁移至日本。

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运、物资的收藏、管理、搬运等工作发生联系。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族也形成 拥有氏姓的地方豪族。为和东汉直归化汉人相区别,且居于大和的西部,遂称为西文首氏。

据九世纪初日本天皇政府编纂的《新撰姓氏录》所载,在天皇政府中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氏中,在京城、山城、大和、 摄津、河内、和泉等地区收集起来的归化人系统的氏有三百二十四氏(其中一部分是汉族),约占日本全部氏的百分之三十。

这百分之三十的归化人中虽然不全是汉 族,但汉族所占的比例不会小。这话说得很中肯,去到日本群岛的汉族人民,就是作为日本人的一员在自觉地建设着日本,但是,他们在客观上起了促进中日文化交 流的作用。

两晋“五胡乱华”时期东渡日本的移民,大都身怀一技之长,深受日本朝廷重用。无数事实证明,大和国家统治机构的完备,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 无不与大陆移民有密切关系。

阿知王到达倭奴国后,被倭奴国国王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据《日本书记》记载,雄略天皇曾命阿知使主经高句丽至吴地,求得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织工至日本。履中天皇即位前,住吉仲皇子企图谋杀履中,取而代之。

幸亏阿知使主探听到这个消息,并通知了履中才使其幸免于难。后来履中即位,升阿知使主为藏官,赐予大片食邑。阿知使主一族枝叶茂盛,分布在摄津、近江、播磨、三河、阿波等国。后又被天皇赐姓“汉直”,又称“东文氏”。

其族人繁衍愈众,分为大藏氏、坂上氏、原田氏、高桥氏、丹波氏、多纪氏、施薬院氏、金保氏、秋月氏、波多江氏、江上氏、田尻氏、三原氏、原氏、小金丸氏、平野氏、末吉氏、田村氏、徳山氏、小岛氏等数十氏。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然而,这件事在中国史书并没有记载,只在日本《新撰姓氏录》、《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记载而已。

刘阿知的后人中名臣名将辈出,其中最著名的两位,一是桓武天皇时的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一是朱雀天皇时的征西将军大藏春实。坂上田村麻吕因大破虾夷人(北海道原住民)而赢得“战神”的美称,时至今日仍受到日本国民的推崇。

而大藏春实因平定藤原纯友叛乱有功,升任征西将军、领筑前守,并被朱雀天皇赐予锦之御旗及天国之短刀。由此,大藏氏(秋月氏)以筑前及北九州为根据地,成为雄霸一方数百年的强大势力。

此外,在刘阿知家族的后代中,有一支衍生为原田氏。这个氏族不仅世代修族谱,其而且还在九州福冈市立有汉太公庙,并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示不忘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