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阿巴亥好歹做了二十几年的大妃,并生了三个儿子,为何最终一点还手机会都没有?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照理说,阿巴亥是不可能死的。

其一,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相当于皇后。我们知道,在汉人那里,当皇帝去世以后,皇后就成了太后,而太后是那时候天下权力最大的人。满人的规矩可能和汉人有所不同,但他们一直在向汉人学习。这个规矩他们应该是知道的。

(阿巴亥剧照)

其二,阿巴亥当时有三个儿子。最大的阿济格已经22岁了。多尔衮也有15岁,多铎也有13岁。甘罗12岁当上卿,照这样看来,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算已经成年了。

其三,努尔哈赤最大的儿子代善理应保护阿巴亥。为什么说代善理应保护阿巴亥呢?本来努尔哈赤和阿巴亥的关系一直是很不错的,可是后来有人对努尔哈赤说,阿巴亥和代善有不清不白的关系。这才使得努尔哈赤疏远了阿巴亥一年。后来在阿巴亥的反复努力下,努尔哈赤又才重新把她迎回来。既然代善和阿巴亥有不清不白的关系,他们应该是有感情的。代善怎么着也该保护阿巴亥。努尔哈赤去世以后,代善是他儿子中的老大,代善要是出面保护阿巴亥,阿巴亥怎么会死掉呢?

其四,有野史记载,努尔哈赤临死前,有传位给多尔衮的想法。而且努尔哈赤临死前,有一段时间是单独和阿巴亥在一起的。既然努尔哈赤和阿巴亥是单独在一起的,阿巴亥这个人又有权变,那么,皇太极他们说努尔哈赤想要阿巴亥陪葬。阿巴亥也可以说,努尔哈赤没有说过这个话。或者说努尔哈赤已经把汗位传给了多尔衮。只要多尔衮获得汗位,皇太极他们肯定就不敢威逼阿巴亥了。

这四点理由似乎都成立。可是为什么,当皇太极他们在逼迫阿巴亥的时候,阿巴亥竟然毫无还手之力呢?

(皇太极剧照)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对以上的四个理由,进行重新分析。

第一点,阿巴亥是大妃。阿巴亥确实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但她并不是努尔哈赤的原配,而且年纪非常小。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她才37岁。这一点,让她在整个家族中缺乏一种威望。另外,阿巴亥发生了和代善不清不白的关系以后,不管这个关系是不是事实,她的名誉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她无法再有一个国母的形象,更别说是太后的形象。因此,所谓的“太后”,在这里并没有给她加分。

第二点,阿巴亥有三个儿子。阿巴亥确实有三个儿子。但是这三个儿子在当时似乎也帮不了忙。阿济格虽然22岁了,但是他一向头脑简单,属于是最没有谋略的那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多尔衮这个人有一些头脑,但是,一来多尔衮的年纪还是小了很多,甘罗只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二来多尔衮这个人,其实是比较冷静的。从后来他在和豪格争夺皇位,最后采用一种折中的方法处理问题,就可以看出,多尔衮做事还是谨慎又冷静的。多铎年纪更小。两个哥哥都做不了主,他当然也不能说什么。所以说,阿巴亥虽然有三个儿子,其实也没有什么用。

第三点,代善和阿巴亥有感情。我们不怀疑代善和阿巴亥有感情。但是,为什么代善还成为了皇太极逼迫阿巴亥的主力干将之一呢?就是因为他想避嫌。就算有感情,在残酷的政治面前,感情算什么?所以说在那时候,代善根本不可能帮阿巴亥的忙。

第四点,努尔哈赤有立多尔衮为继承人的想法。努尔哈赤究竟有没有想过要立多尔衮为继承人,因为官方并没有相关的史料留下来,所以我们不好判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年阿巴亥是多次和努尔哈赤谈过这个问题的,但最终努尔哈赤没有做出这个决定。毕竟在努尔哈赤看来,多尔衮只是个少年,努尔哈赤有那么多孩子,为什么要传位给一个少年呢?正因为没有做出这个决定,最终阿巴亥才没有什么可拿出来说的。

(努尔哈赤剧照)

有人可能会说,努尔哈赤没做过那个决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话流出来呢?我觉得,这应该与后来多尔衮掌了大权,以及他想要取代顺治当皇帝有关。大约那个话,也就是在那时候流传出来的。

既然我们讲到的四个理由都不成立,那么,阿巴亥其实就处在一种很弱的境地了。

再说了,就算有一千个理由,但皇太极他们说的是阿巴亥随努尔哈赤殉葬,也就是去地下陪努尔哈赤。这一点,阿巴亥怎么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所以,最后阿巴亥在要求皇太极保护自己三个孩子的承诺下,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一个大妃,地位再尊荣,也不过是对比其他女人来说的,她所有的尊荣,都只是依附男人得来的,并不是她本身具备的,她手里没有一丝兵权,又没有娘家的支持,你让她拿啥反击?哭鼻子抹眼泪么?

她是有仨儿子,但是年龄都太小,一个刚成年,俩个未成年,仨儿子手里倒是有几旗的兵权,但是屁用没有,三个毛头小子,怎么跟那些拳头钢硬的哥哥们比?

当时的局面就好比一个眉清目秀的壮年母狗带这仨小奶狗,有俩狗还在吃奶中,可她们面对的是一群闻过血腥,吃过人的成熟的野狼,你叫她们母子怎么反抗这群狼?她们娘们几个太稚嫩了,无力反抗。

所以阿巴亥一点反击的机会都没有,面对权力花容月貌没有用,有用的是拳头,是实力,是军功,可惜她都没有。

好多野史都传,努尔哈赤要立的是多尔衮,被皇太极抢了,我感觉真是笑话一个,怎么可能立多尔衮呢?一个小屁孩都未成年,寸功未立,怎么可能立他为汗,他拿什么领导那些上过战场杀人无数的哥哥们侄子们?怎么引领以后的战争局面?即便多尔衮做新汗,有几个人会服?说努尔哈赤的遗嘱是多尔衮为汗的纯属扯蛋。

这就好比一个跨国的大公司,一个世界顶级的财团,遭遇了经济危机,在发展前景不明朗,阻碍重重,需要能人扭转挽救,带领公司走出困难的时候,且有能力的继承人众多的情况下,会被一个未成年的什么能力都没有的小屁孩继承么?能分到财产就不错了。



温柔的疯子


阿巴亥固然聪明,但她的对手是老奸巨猾的皇太极,自然也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只能去给努尔哈赤殉葬,年仅36岁。

她曾是努尔哈赤后半生最重要的女人,还是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妈,就是这样一个陪伴努尔哈赤二十多年还为其生下三个儿子的女人却成了家族内斗的牺牲品,也算是政治阴谋。


阿巴亥做了二十几年的大妃,并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为何没有翻身的机会?


首先想说阿巴亥虽然从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妃,后来位同皇后。但名声却不怎么好,据说这位美丽动人的女人虽生的漂亮,但为人心胸狭隘,是个有名的“事妈”,经常惹努尔哈赤生气,但凭借着漂亮的脸蛋和善于察言观色的心机,总能让努尔哈赤不计前嫌,重新得到宠爱。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


同时阿巴亥还是个不安份的女人,传说她曾经和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有私情,把努尔哈赤气的半死,最后碍于家族面子,没有处罚她。


这个女人更厉害之处是利用自己大妃的身份,经常以公谋私把努尔哈赤珍贵的珠宝偷偷的占为己有,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攒家业,或放在大儿子家,或放在自己娘家,差点把努尔哈赤的家底都拿完了。


看阿巴亥做过的这些事情,就可以知道她是个在目光短浅的女人,从来没有政治远见,只知道维护眼前的利益,把努尔哈赤对她的“爱”也一点点消磨殆尽,这也成为皇太极逼死她的理由,说是奉遗言行事。


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


但真正要把阿巴亥置于死地的还是皇太极,原因很简单,阿巴亥有三个儿子,特别是文武双全的多尔衮曾经被努尔哈赤默认为继承人。这点是让皇太极最为忌讳的,毕竟论其亲疏远近儿子还是跟母亲更亲,如果阿巴亥不死,再以皇后的身份说出者什么话,那后果不堪想象。


但是阿巴亥要是死了,他的这几个儿子可以在皇太极的灌输下,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这点符合野心家皇太极的个性。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皇太极是正确的,随着阿巴亥的死亡,多尔衮兄弟三人成了皇太极最得力的将领,助其一举推翻明朝,创立大清王朝。


微风之语


阿巴亥(1590~1626)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4任大妃,13岁时嫁给了比她大31岁的努尔哈赤为妃,先后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第12子阿济格,第14子多尔衮和第15子多铎。

阿巴亥一生受宠,虽然在天命五年(1620年),当时30岁的她曾被人诬陷和继子代善(努尔哈赤的长子,当时的太子)有私情(史称大妃事件),但仅过一年后,阿巴亥就凭借她的美貌和智慧,再次受到努尔哈赤的恩宠。

6年过去了,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因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伤疗养,但病情急剧恶化,努尔哈赤临死前对陪护在他身边的阿巴亥说:“不要难过,我死后让咱们十四子多尔衮继位”。

然而,当她向争夺皇位呼声最高的继子,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说出这个口头遗诏后,第二天她就被皇太极等人逼着为努尔哈赤殉葬了。




阿巴亥相当于皇后,又有三个儿子,在这场争夺皇位继承权中为何没有一点还手之力呢?

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阿巴亥之死让我想起了汉朝刘邦宠妃戚夫人之死,皇太极就是当初的那个狠毒的吕后。

戚夫人当时也有一个8岁的儿子——刘如意,她最后是被吕后砍成了“人彘”,儿子被毒死。讲真阿巴亥就是当初的戚夫人。

阿巴亥和戚夫人一样都是被皇上宠爱,都是平时没有结交朝中大臣,皇上一死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失去靠山自然被人欺负。

阿巴亥有三个儿子确实不假,但年龄都太小帮不上一点忙。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

最大的阿济格只是皇太极手下的一员将领,在军队中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帮派,要想让他帮助母亲拥立多尔衮称帝根本就做不到。

皇太极在军中深耕了多年,手下的将领唯其马首是瞻,讲真他的二哥代善都不是他的对手。他的大哥褚英就是被他逼疯和努尔哈赤对抗的,最后被父亲活活饿死了。


▲代善和阿巴亥

史料记载当初阿巴亥被人诬陷和太子代善有一腿,背后的黑手就是皇太极。皇太极巧妙让父亲废了太子位,又打击了皇后,皇太极可谓一箭双雕,为自己将来称帝铺平了道路。

皇太极经常带兵打仗在外,和军中的元老,将领上上下下关系亲密,比如代善的两个儿子岳脱和硕脱都不支持自己老爸称帝,反过来支持叔叔皇太极,这说明皇太极拉拢、收买等政治手腕很高。

反过来咱们再看阿巴亥的政治头脑如何?常言道:“美丽的女人都是笨女人、胸大无脑”。这话用在阿巴亥身上没毛病。

阿巴亥除了漂亮,确实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比起皇太极就差远了。如果她能看清当时的形势,就不会说出努尔哈赤的口头遗诏。换言之,当阿巴亥说出口头遗诏时就注定了她的死亡。


▲阿巴亥

皇太极知道她是皇后,不除掉她将来也是麻烦。自己称帝后会受制于她。皇太极一直寻找机会要除掉他,就在这时阿巴亥撞到了枪口上。皇太极一不做二不休,联合他的党羽逼着阿巴亥殉葬。

皇太极心想,既然是口头遗诏,你有口头遗诏难道我就没有了?

第二天皇太极对阿巴亥说:“父皇临死前对我说,他害怕那边寂寞冷清,需要你去陪他!”

阿巴亥当时37岁,正值盛年,出于对尘世的留恋和对爱子的牵挂,说什么都不愿殉葬,但诸王寸步不让,阿巴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自缢殉死(一说被皇太极用弓弦勒死)。当时没有人帮阿巴亥一把,他的三个儿子只是痛哭不已,说实话,她的三个儿子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这比汉朝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强多了。

到后来,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做了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的摄政王,他追谥母亲阿巴亥为孝烈武皇后。


秉烛读春秋


阿巴亥全名:乌拉那拉阿巴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她十二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深得努尔哈赤的宠幸,并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以及多铎。然而,在努尔哈赤死后,她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给努尔哈赤殉葬。


为什么生前深得努尔哈赤宠信的大妃阿巴亥,会在政治斗争的的面前如此惨几,丝毫没有还手之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在努尔哈赤生前,阿巴亥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努尔哈赤去世后,阿巴亥朝堂已经没有倚仗。

努尔哈赤比阿巴亥大32岁,所以他也曾经为自己心爱的女人考虑过后路的。按照女真族父妻子继的传统,努尔哈赤曾经打算在他死后,将阿巴亥嫁给自己的二子代善。阿巴亥和代善也知道努尔哈赤的这一想法,他们就在暗中进行了一些接触。

虽然努尔哈赤也有这个打算,但那毕竟是在自己百年之后,而不是自己现在还活着的时候。所以,当有人告发阿巴亥和代善暗通款曲后,努尔哈赤大发雷霆。他将阿巴亥从大妃的位置上赶了下去,将她和几个儿子贬到了偏远的郊外。这段时间的阿巴亥深深意识不对劲,自己的命运全掌握在丈夫的手里。

一年多以后,努尔哈赤拿下了辽阳城。他认为,对阿巴亥的惩罚也足够了。亲自将阿巴亥接到了辽阳城,恢复了大妃的荣宠。被接回来的阿巴亥再也不敢有什么举动,只一心一意倚靠努尔哈赤。

所以,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除了三个自己的儿子,再也没有可倚仗的势力。

二、阿巴亥太单纯,将政治斗争想得太简单。

努尔哈赤68时,阿巴亥才36岁时,也许是感到自己大限将至。那一两年的时间里,努尔哈刻意地提高阿巴亥和她三个儿子的地位。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来为自己心爱的女人铺平后半生的道路。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努尔哈赤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离开盛京去清河汤泉泡温泉疗养。然而,温泉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于离盛京沈阳不远的一个地方。死时,身边只有阿巴亥一个人。

痛失丈夫的阿巴亥现在犹如大海中飘浮的一叶孤舟,面对一众贝勒大臣们虎视眈眈的目光,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选择。在大臣们的一再追问下,阿巴亥一咬银牙,说出了努尔哈赤的临终遗言:由十四子多尔衮继承汗位,由大贝勒代善辅政,待多尔衮成年后,代善归政。

阿巴亥的话是不是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讲出的话不符合当时大部分人的利益。同时,她的这一番话将她自己以及她的三个孩子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等待她的将是残酷的命运。

距离努尔哈赤离世不到一天,以皇太极为首的诸贝勒就传遗召:大妃阿巴亥殉死。这个可怜的女子结束了自己可悲的一生。

阿巴亥是一个可怜的女子,她没有心机,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沉香品历史


女真一族在明朝万历年间逐渐兴盛起来,其时主要分三大部落。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又称野人女真)。阿巴亥本是海西女真乌拉部首领满泰的女儿。父亲满泰意外被杀,死于非命。叔父布占泰遂成为了乌拉部首领。此时,努尔哈赤所统领的建州女真崛起,努尔哈赤雄心壮志,而且还有一统女真各部的实力。布占泰担心乌拉部被努尔哈赤所吞,为了拉拢努尔哈赤,保全自己。叔父布占泰做主,将年仅12岁的阿巴亥许配给了努尔哈赤。



正值妙龄的阿巴亥,丰姿绰约,美貌可爱,聪慧非常,这也因而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努尔哈赤的大妃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病逝。阿巴亥顺理成章被封为大妃。此时阿巴亥年仅13岁,此后,阿巴亥为努尔哈赤陆续生育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子。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袁崇焕部队大炮击中,身受重伤,不久便驾鹤西去了。


时年37岁的阿巴亥面对的是四大贝勒咄咄逼人之势,皇太极等人声称努尔哈赤留有遗命,要求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想抗争,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是努尔哈赤的遗命,也是圣旨。阿巴亥敢违抗旨意吗?


她不敢,皇太极与其他三大贝勒已形成默契,形势比人强。皇太极已经胜券在握了,为了保全自己的两位小儿子多尔衮与多铎,阿巴亥要求皇太极恩养照顾他们,在得到皇太极的承诺后,这位母亲自尽而死。

那么,阿巴亥的长子阿济格当时已经22岁,为什么不去救母亲呢?这里要说明的是努尔哈赤生前确实说过要阿巴亥殉葬的话,只是不能确定是否是遗命。阿济格虽为镶白旗旗主,手握重兵,却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自己的母亲阿巴亥曾与大贝勒代善相好,此时四大贝勒却联手处置母亲阿巴亥。更加证明努尔哈赤遗命的真实性。阿济格也不敢违背圣意。



至于弟弟多尔衮,此时还是15岁的少年,更别提多铎了,只有13岁。有心无力,这又怎么还手呢,四大贝勒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联手处置阿巴亥,这说明阿巴亥的死不仅仅是努尔哈赤的遗命那么简单,这更是当时政治形势需要。

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阿巴亥自已的原因,所谓高处不胜寒,阿巴亥是个嫉妒心和欲望都很强的人,她与大贝勒代善曾经关系暧昧,又有执掌重兵的虎子阿济格,如果努尔哈赤传位皇太极,努尔哈赤要求殉葬阿巴亥的遗命很可能就是真的,只有阿巴亥的死,才能换来某种政治平衡。这也说明了古代宫廷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风雪梦不逝


1. 大妃(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妈)无兵权,三个儿子羽翼末丰。一个大妃,有地位有荣耀,在其它嫔妃面前可以鹤立鸡群,彰显不俗;但在男权主宰的社会中,她的高低贵贱都依附于男人,这样的环境中,她手无寸铁,也没显赫的娘家势力支持,只有逆来顺受的份。

她是有三个儿子,但当时年龄都太小,一个刚成年尚无过硬人脉,另两个未成年还少不更事,三个儿子手里倒是有几旗的兵权,但无运筹帷幄的经验,屁用没有;政治从来就是不流血的战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人类社会颠扑不破的真理,要取得权力就要有如钢的拳头,过硬的实力,辉煌的军功,而她只有貌美,这于事无补!



有传说努尔哈赤要立多尔衮为皇帝,后被皇太极抢走了,我认为这是野史编㯢的,当时多尔衮小屁孩一个,寸土未争,寸功未立就做大汗压得住台吗?如果有这样的能力,说不定大妃就不会殉葬了。

2.阿巴亥单纯,无长袖善舞的能力与政治经验。善良的阿巴亥痛失丈夫后懵圈了,面对一众贝勒大臣们,她不知道夺取权力该怎样使用阴谋诡计,在虎视眈眈的众贝勒环伺下,心力交瘁的她面对臣子们的一再追问,用光明磊落的态度,于大庭广众之下一咬银牙说:大汗临终遗言,由十四子多尔衮继承汗位。

看看,单纯得有点愚蠢了;真假咱们不论了,重要的是她讲出的话没照顾到大部分人的利益;同时提醒了其它勒贝:这个女人不能留了,因为她还有三个儿子!随后,以皇太极为首的诸贝勒又传“遗召”:“大妃阿巴亥殉死”,这个可怜的女子随即香消玉殒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

阿把亥的老公是努尔哈赤,满清帝国的创始人,他宠爱阿巴亥,是在后宫,但并没有让阿巴亥直接参与政治。有个传闻是努尔哈赤有过让他的儿子代善照顾阿巴亥的想法,这事儿最后因为有人告发代善和阿巴亥关系暧昧而告吹,但这也说明,努尔哈赤知道他死后阿巴亥的处境,她没有和他那些成年儿子分庭抗礼的资本和能力,就算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各掌一旗,那也是众人惧怕努尔哈赤,才对这三个孩子礼敬有加,努尔哈赤死了,情况怎样不好预料。

(二)

刚才说阿巴亥没有政治经验 还有就是三个孩子太小,和努尔哈赤那些成年孩子比,没有军功,难以服众。阿巴亥想凭借老汗王的宠爱,在他死后号令三军根本不可能,首先四大贝勒就不服。在皇权争夺中,阿巴亥靠三个年幼的孩子保护她不可能。相反,为了三个孩子,她要委屈求全,自我牺牲。

(三)

努尔哈赤死后,最想继承大位的是皇太极,论经验、手腕都比阿巴亥高出太多,对政治形势看得也透彻,皇太极利用上层的矛盾和机会,继承了汗位。据说努尔哈赤死时,只有阿巴亥在旁,皇太极等人赶回来时,阿巴亥曾说,努尔哈赤有遗命,立多尔衮为汗王,这相当于阿巴亥自己卷进了争夺汗位的斗争,这种事,成王败寇,皇太极和四大贝勒不同意,阿巴亥只有死路一条了。为了权力和地位的稳固,皇太极也不会留下活口。估计皇太极和阿巴亥当时也有交换,用阿巴亥的死换三个儿子的平安,事后证明,皇太极对多铎三兄弟也不错。

(四)

八旗上层都不希望努尔哈赤死后,为了争夺汗位,自相残杀,毕竟当时后金和明朝战火不断,八旗内部必须保持稳定和团结。如果牺牲阿巴亥,是最好的解决方式,那阿巴亥还能指望谁来帮她,带领三个儿子自立门户,又不具备那样的条件。


小雅的小


努尔哈赤留下的政治制度是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当时的和硕贝勒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也就是说,当时后金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努尔哈赤和四大贝勒手中,努尔哈赤驾崩,就由四大贝勒说了算。

阿巴亥虽然是努尔哈赤的现任大妃,跟随努尔哈赤二十多年,但是她不参与政治,没有政治身份,也没有政治权力。她的权力必须依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了,她的权力也就消失了。阿巴亥有三个儿子,但这三个孩子都不是和硕贝勒,没有议政权力。



阿巴亥发挥政治影响力必须借助四大贝勒。努尔哈赤临终只有阿巴亥在身边,他对阿巴亥说,让多尔衮继承汗位,代善辅政。假如说这是真的,阿巴亥必须做好四大贝勒的工作,让他们落实。四大贝勒中,皇太极想当汗王,不可能替阿巴亥说话。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有汗位继承权、莽古尔泰和代善都失去了汗位继承权,阿巴亥可以通过这三个人为多尔衮争取汗位继承权。阿敏和莽古尔泰都是赳赳武夫,心眼不多,和皇太极共事时间长,早被皇太极拉拢,不太可能替阿巴亥说话。能替阿巴亥说话的只剩代善。

大贝勒代善曾经被努尔哈赤定为汗位继承人,因为努尔哈赤的小妾德因泽告发大贝勒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染,努尔哈赤很生气,借故废了代善的汗位继承权。



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被皇太极收买,皇太极让他们去做代善的工作,劝说代善支持皇太极继承汗位。岳托和萨哈廉本以为代善的思想工作不太好做,要怎么劝说,想了很多方法,没想到代善很痛快就答应了。

掌握大权的四大贝勒,共同对付没有实权的阿巴亥,她还哪有还手之力。

不过这里有两个疑问,一个是代善为什么轻易就答应支持皇太极?另一个是四大贝勒为什么不遵从努尔哈赤遗言?

代善和阿巴亥有染是子虚乌有的事,代善为此丧失了汗位继承权,心里当然憋着一股火,他不敢对努尔哈赤发,但可以对阿巴亥发。而且他支持皇太极就能证明自己和阿巴亥没有不正常关系,将来还能得到皇太极的优待。



前面我有一个假设,就是努尔哈赤让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是真的。现分析一下这假设是否成立。

努尔哈赤定的政治制度是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多尔衮不是和硕贝勒,没有资格参与国政,当时多尔衮只有十四岁,年龄小没经验,没资格,继承汗位不合适,这是其一。

努尔哈赤临终托孤,托给代善,代善没到场,多尔衮也没到场,当事人都不在,努尔哈赤托孤有意义吗?更何况努尔哈赤的遗嘱只有阿巴亥一个人知道,孤证不立,这样的遗嘱没用,这是其二。




两点结合一起看,努尔哈赤的遗嘱要么是阿巴亥根据努尔哈赤以前说过的话编造的,要么是努尔哈赤应付阿巴亥的话。让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不是努尔哈赤的真实意思。

皇太极是政治老手,他不会相信阿巴亥传达的努尔哈赤临终遗言。有三大贝勒支持,斗败没有政治经验的阿巴亥毫不费力。

皇太极让阿巴亥殉葬,因为努尔哈赤生前提出过,四大贝勒没有疑义,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也没吱声。阿巴亥只是说自己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如果努尔哈赤没说过让阿巴亥殉葬的话,生死关头阿巴亥一定会反抗,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也会反抗,三个孩子长大后也会找皇太极报仇。皇太极不会那么做,也不敢那么做。就是因为努尔哈赤说过让阿巴亥殉葬的话,皇太极有了借口,才敢肆无忌惮的做。



不过努尔哈赤的话,未见得是他真实的意思表示。努尔哈赤曾经要立多铎为继承人,后来就变成多尔衮了;努尔哈赤听说阿巴亥给自己戴绿帽子,把阿巴亥打入冷宫,后来又接回宫继续宠爱。说话都有语境,情景变了有些话就不作数了,不到临终努尔哈赤的遗言就不见得是他的真实意思。比如努尔哈赤生气时把阿巴亥打入冷宫,并提出死后让她殉葬,断了将来她和代善在一起的念想,可是当他查证后发现阿巴亥和代善关系暧昧子虚乌有,就把阿巴亥接回继续宠爱,这时他又不想让阿巴亥殉葬了。

皇太极拿着鸡毛当令箭,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之奈何。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而这也给了大妃阿巴亥“母仪天下”的机会,但是最终却以被逼殉葬的悲惨结局收场。

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打败的努尔哈赤含恨而终,终年68岁。由于努尔哈赤在生前并没有对继位人的人选做出安排,因而在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大汗之位虚悬。


尽管努尔哈赤没有明确指明汗位的继承人,但是努尔哈赤在生前做了一些列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妃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顺利登基。

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八旗的势力分布是这样的: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掌管;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代善及其长子岳托掌管;镶蓝旗(33牛录)由阿敏掌管阿敏;正蓝旗(21牛录),由莽古尔泰掌管;正白旗(25牛录)由皇太极掌管;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初被选定为继位人,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在这些旗主贵族中,除了努尔哈赤本人和他的两个孙子岳托和杜度,剩下的四个人便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努尔哈赤到了晚年,却对八旗的势力分布做了如下的调整:


第一步,将亲统的两黄旗中授予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的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

第二步,努尔哈赤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这样一来,多铎在努尔哈赤死后将统领35个牛录,将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旗主,阿济格还是统领15个牛录;

第三步,努尔哈赤计划着重新赐一旗给多尔衮,而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经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尔衮继任镶白旗旗主,这样一来多尔衮就将统领原属镶白旗的15个牛录以及努尔哈赤划给自己的15个牛录,共计30个牛录。

第四步,努尔哈赤向代善留下遗言,要在自己死后将大妃阿巴亥以及他与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托付给代善。


努尔哈赤所以有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能让多尔衮继承汗位。如果努尔哈赤的计划能够全部实施的话,多尔衮继承后金大汗,他与他的两个亲兄弟阿济格、多铎三人,将掌握正黄、镶黄、镶白三个旗共计80个牛录,再加上代善家族掌管着的两红旗共计51个牛录的强力辅佐,坐拥131个旗支持的多尔衮的大汗之位也会非常的稳固。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多尔衮的即位,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也将凭借着“母以子贵”而在后金政权中“母仪天下”,这对于服侍了努尔哈赤二十多年的乌拉那拉·阿巴亥来说,是莫大的奖励与荣耀。

但是事与愿违,多尔衮最终没有继承后金大汗之位,而大妃阿巴亥非但没有“母仪天下”,同时还被逼殉葬,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作为多尔衮兄弟最大的依靠,大妃阿巴亥在争夺汗位最为关键的时刻,接连出现了三个致命的失误,不仅葬送了多尔衮的汗位,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阿巴亥自12岁嫁给努尔哈赤,服侍努尔哈赤25年,是陪伴努尔哈赤时间最长的妻子,也是他最为宠爱的妻子,因而努尔哈赤对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才会另眼相看,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计划着将后金大汗的位置传给多尔衮。

而努尔哈赤去世后,汗位的争夺明面上是四大贝勒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之间的竞争,而实际上这在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的争夺。

四大贝勒中,大贝勒代善,因为当年与阿巴亥的谣言,为努尔哈赤所厌恶,又因治家无方,失去了继位资格;二贝勒阿敏,本身就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天生就不具备资格;三贝勒莽古尔泰,赳赳武夫,曾为了讨好努尔哈赤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不仅是努尔哈赤,就连满洲贵族所有人都极力反对莽古尔泰;所以在四大贝勒中,剩下的只有皇太极,一方面皇太极战功卓著,声望很高,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皇太极的心计是四大贝勒最重的。

反观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当时的阿济格22岁,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多尔衮和多铎,一个14岁,一个只有12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妃阿巴亥不仅是多尔衮三兄弟得以保全的靠山,也是多尔衮能够继位后金汗位的最大支持与依靠。

可是在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只顾着悲痛伤心,没有做任何的部署,这也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最终接连出现的三个致命失误,不仅自己身死殉葬,自己的儿子多尔衮也从此失去了汗位,葬送了前程。

首先,让原本奉努尔哈赤命支持自己的代善,转而支持了皇太极。

前文曾说,努尔哈赤生前曾表示,自己死后将阿巴亥与多尔衮兄弟托付给了代善,代善也是欣然接受的,这就确定了如果是多尔衮继位,代善摄政王的辅政地位。

但是,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与萨哈廉极力反对代善支持阿巴亥的儿子登基,毕竟当年与阿巴亥的事件让代善家族失去汗位争夺资格本就令二人不满,加上二人战功卓著,自然不会服气从未有尺寸之功的多尔衮等人,所以强烈反对,并且表达了坚决支持皇太极继位的态度。而此时的阿巴亥并没有向代善进行许诺和拉拢,而代善也在家人的劝阻和建议下,放弃了支持多尔衮,转而支持皇太极。

而随着代善家族带着两红旗放弃对于多尔衮和大妃阿巴亥的保护与支持,直接导致了双方实力对比的天平瞬间倾斜,皇太极瞬间扭转了弱势局面,而这成为多尔衮最终失去后金汗位最为直接与最为重要的原因。

其次,没有拉拢阿敏和莽古尔泰。

努尔哈赤死后的汗位争夺,有两个人是自始至终没有资格的,这两个人就是阿敏和莽古尔泰,而他们两个则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时更多的也是在观望,毕竟两个人手中握着的是正蓝旗和镶蓝旗两大势力,是可以完全左右局势发展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利益与地位,谁能给予他们的更多,他们就支持谁。

而此时的阿巴亥,并没有对于阿敏和莽古尔泰进行拉拢,也没有向二人进行求助,更没有进行政治利益的许诺与交换,也使得阿敏和莽古尔泰也站在了皇太极一边。

再次,就是缺乏对于皇太极行动的掌握。

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阿巴亥也没有及时的关注皇太极的动向,没有了解到皇太极以及其他三位贝勒的情况,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因而就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当四大贝勒站在她面前的时候,等待着阿巴亥的也只有被逼殉葬的事实了。

而伴随着阿巴亥的殉葬,当时只有十四岁的多尔衮根本无力同四大贝勒相抗衡,即便真的是努尔哈赤留有遗命将汗位传给多尔衮,也是无济于事了。最终,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


如果大妃阿巴亥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及时应对,或许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结局。

如果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大妃阿巴亥能及时的联系到代善家族,要求代善兑现他对于努尔哈赤的承诺,巩固与代善的关系,同时与代善家族进行利益的交换,安抚代善和他的两个掌权儿子的情绪,或许就能让代善家族坚定的支持多尔衮,而不是倒向皇太极。

同样的,如果阿巴亥能够用同样的方式,照顾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情绪,保证他们的现有利益,也会赢得这两位贝勒的支持,即便是他们二人不会明确表态,只要他们保持中立,就是对于多尔衮继位最大的支持。

如果能及时了解皇太极的动向,发现这个最危险敌人的动向,及时的做出对策,在当时绝对的实力优势面前,多尔衮并非没有胜利的可能。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留给大妃阿巴亥足够的时间和翻盘的机会,最终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也有史料记载是四大贝勒用努尔哈赤的弓弦直接勒死了阿巴亥,与此同时,多尔衮也因为彻底失去了靠山,而失去了汗位,彻底败北。

经过满洲贵族议会的推举,皇太极最终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聪,起初朝政继续由四大贝勒共同治理,“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在相继除掉莽古尔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后,皇太极“南面独坐”,开始独掌大权,并于1636年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