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由溥儀讓太監鋸掉故宮的門檻,談到詩人們鋸掉詩歌“押韻”的門檻

溥儀和婉容大婚的時候,收到了一件獨特的禮物——剛傳入中國不久的自行車

。得到這麼個新奇玩意,溥儀自然是十分高興,那真是愛不釋手(貌似用“愛不釋腳”更合適),沒用幾天,就學會如何騎了。


由溥儀讓太監鋸掉故宮的門檻,談到詩人們鋸掉詩歌“押韻”的門檻

溥儀


由於紫禁城內宮門太多,每騎一會兒,來到門檻前,就要停下來,把自行車抬過去,然後才能繼續騎行。為了能夠暢行無阻,擺脫門檻的阻礙,不用再把自行車搬來搬去的,最後溥儀就讓太監們把礙事的門檻給鋸掉了。

由溥儀讓太監鋸掉故宮的門檻,談到詩人們鋸掉詩歌“押韻”的門檻

門檻


這個歷史小故事,讓我不禁想到了詩歌的“門檻”問題。

詩歌一開始也是有門檻的,這個門檻就是“押韻”。

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叫:韻是一道門,分開詩與文。也就是說判斷一篇文字是不是詩歌,首先就看你是不是押韻。這個說法也是有一定理論依據的。《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詩歌的定義,都強調了詩歌的韻律問題。

詩歌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辭海》

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感情。

——《現代漢語詞典》

押韻的不一定是好的詩歌,但詩歌一定要押韻

目前的詩歌界,關於詩歌要不要押韻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論。其中,主張詩歌押韻的人雖然在詩歌發表陣地(《詩刊》等一系列詩歌刊物)的爭奪上,徹底敗了下來。但是,他們的觀點,卻比主張詩歌不用押韻的人要更加有理有據。

主張詩歌不用押韻的人,認為押韻是一種束縛,會阻礙詩人文字寫作能力的發揮。這句話乍一聽,挺有道理啊!不押韻的文字確實更好寫,這話沒毛病啊!但是這話卻禁不起反問:既然押韻是一種束縛,為什麼唐詩宋詞元曲中湧現出了這麼多的經典詩歌?寫現代詩,不押韻,沒有束縛了,但是成為經典的又有哪些呢?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嗎?對不起,這首詩歌押韻;是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嗎?對不起,這首詩歌押韻;是戴望舒的《雨巷》嗎?對不起,這首詩歌也押韻。

由溥儀讓太監鋸掉故宮的門檻,談到詩人們鋸掉詩歌“押韻”的門檻

林徽因


主張詩歌押韻的人,認為每種文學體裁都有自己的構成要素,詩歌也不例外。

就拿小說來說。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同理,詩歌也有自己的構成要素。對此,有人總結為三要素:韻、律、味;有人總結為六要素:境新、意雅、情感、語新、凝鍊、樂感。無論是哪一種總結,都沒有把詩歌的“押韻”排除在外。

如果以詩歌的構成要素為判斷標準,那麼一篇文字寫的再美,不符合要求,也不是詩歌,一篇文字寫的再差,符合了要求,也是詩歌。就像人長得再醜,也是人,小鳥長得再俊,也是小鳥。

人有美醜,詩有好差

主張詩歌不押韻的人,攻擊主張詩歌押韻的人,經常使用的辦法,就是說對方有的作品寫的像是順口溜。他們的潛臺詞,就是詩歌必須是美的必須是好的。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就像人有美醜,詩歌也有好差。


由溥儀讓太監鋸掉故宮的門檻,談到詩人們鋸掉詩歌“押韻”的門檻

乾隆


就拿乾隆來說吧。乾隆一生之中,作詩竟有四萬三千六百三十首之多!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就是因為在他這麼多的作品中,居然沒有幾首是拿得出手的,所以,雖然他在政治上有著很多的功績,依然逃脫不了在寫詩上被文人諷刺的命運。但縱然如此,也沒有人說乾隆的詩不是詩。

由此可見,詩之所以稱之為“詩”,並不是由它的好差決定的,而是由它的形式也就是構成要素決定的。

談到詩歌的好差,歷史上還有一位無法繞開的人物——“打油詩”的開山鼻祖“張打油”。他的成名作就是那首《詠雪》: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他的這種俚俗詩體,在很多文人眼裡,自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甚至是專門用來逗笑取樂的。但是,依然沒有人說他寫的不是詩。


由溥儀讓太監鋸掉故宮的門檻,談到詩人們鋸掉詩歌“押韻”的門檻

張打油


詩歌不一定有詩意,有詩意的不一定是詩歌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語言是非常美的。

裡面很多場景的描寫,比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雲醉臥”“晴雯撕扇”,那文字確實是非常經典且無比具有詩意。但是我們並不能說那些文字就是詩。


由溥儀讓太監鋸掉故宮的門檻,談到詩人們鋸掉詩歌“押韻”的門檻

黛玉


反過來說,我們見到的有些詩歌,確實寫得很差,沒有任何詩意。甚至,可以毫不避諱地說,即使是那些名字很響亮的大詩人,他們的經典作品也只是佔他們所有作品的一個很小的百分比。但是,我們並不能說他們那些寫的不好的詩歌,就不是詩歌。

所以,概念和內容,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在主張詩歌押韻的人看來,那些所謂的詩人,有的文字確實也分行了,從外觀上看,非常像是詩歌,文字也很精煉,也很有哲理,但是因為不具有詩歌“押韻”這一要素,只能將之歸類於散文的類別,並不能稱之為詩歌。

詩歌的功用,由陶冶心靈,到博取功名

詩歌本來是用來陶冶性情的,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大大豐富,很多人在對“名利”的“利”已經獲得極大滿足之後,便開始對“名”大力博取了。而“作家”這個頭銜自然會讓他們垂涎欲滴。但是如何才能成為一名作家呢?寫小說,寫散文,都不行,字數要求太高了。當年考試,八百字作文都不知道死掉多少腦細胞才憋出來的。那怎麼辦呢?只能寫詩。

詩歌字數沒有任何要求,哪怕是一個字,也可以是一首詩。北島的那首《生活》,內容不就只有一個“網”字嗎?於是,這批人開始對詩歌下手,詩歌不是還有“押韻”這道門檻嗎?沒關係,學溥儀,把門檻鋸掉不就行了嗎?於是,無韻偽詩便以排山倒海之勢奔湧而來。


由溥儀讓太監鋸掉故宮的門檻,談到詩人們鋸掉詩歌“押韻”的門檻

北島

由於目前很多所謂的詩人,本身就缺少基本的文字訓練,所以寫出來的東西,也是文理不通、病句頻出,讓人看不懂,但是這個沒關係,只要別人承認他是作家就行了。人家寫詩,本身就是為了博取自己的“功名”,從來就沒有允諾要陶冶你的“心靈”。既然如此,你又何必自作多情?

面對著“詩歌”江河日下的局面,面對著“詩人”成為罵人的詞語,我就想問:鋸掉了詩歌的“押韻”這道門檻,對詩歌的發展真的有利嗎?就像是走鋼絲,不把鋼絲懸掛在空中,而是放在地上,就真的能讓人更加熱愛走鋼絲這種雜技表演嗎?

現代詩需不需要“押韻”這道門檻?雖然我不是詩人,但是我想聽聽大家是什麼意見,大家不妨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