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只知武關,不知商於?詳解商於之地及秦楚兩國的爭衡

武關是“關中四塞”之一,春秋時曾名少習關。位於今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面,城關北臨高崖,東、西、南三面環水,城關西面地勢平坦,東面地勢險要,是扼守秦楚的咽喉要道。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作為秦楚邊境的重要關隘,自然為秦楚兩國打通了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就叫武關道。武關道北連長安,南接南陽,途經藍田(關)、商州、內鄉、鄧州等地。這條通道主要依託丹水河谷而打通,因此也叫丹水通道。

丹水河谷所流經的這片土地,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重點——商於之地。這片依託丹水河谷建立起來的商於之地位於秦嶺的西南,東面是伏牛山-方城山,西面是金錢河,南面則是丹水最終流入的漢江中游一帶。時下建制的主要行政區有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和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淅川縣、內鄉縣。

在瞭解秦楚兩國對這片土地爭奪之前,有必要對這塊商於之地的前身有更多的瞭解。相傳在三皇五帝時期,這裡曾是華夏民族與苗蠻部族交鋒的主要戰場,後來帝堯還曾西遷苗蠻到三危山(今甘肅張掖境內)。據說商契所封之“商”也在這裡的商地。商周時期,楚人的祖先曾在這一帶活動。《左傳》:“楚鬻熊居丹陽,武王遷郢”。錢穆《國史大綱》:“楚之先亦顓頊後,始起在漢水流域丹、淅水入漢水處,曰丹陽”。

丹陽就是丹水下游一個地方,丹、淅水交匯之地,屬商於之地的東南部。武王伐商時期,鬻熊曾加入武王的諸侯行列,為武王滅商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鬻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

只知武關,不知商於?詳解商於之地及秦楚兩國的爭衡

楚國發祥地丹陽

楚人在這片土地上默默的生活,直到周成王時期,楚人的首領熊繹被封為男爵,以丹陽為中心建立自己的國家,方五十里。《史記·楚世家第十》: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陽。可見楚人建國之始,也是在丹陽這片商於之地的。所以說,商於之地也是楚人的發祥地,是楚文化搖籃。然而楚人建國之初是非常貧困的,據說熊繹受封以後,建立了一座用於祭祀的廟宇,但是卻沒有祭祀的牲口,於是只得在路上牽走了一頭鄀人走丟的牛。但是楚人又害怕被鄀人發現,於是連夜把牛殺了用來祭祀。相傳這和楚人夜間祭祀的傳統也有關係。而這個鄀人就是建立在今淅川縣內鄉境內的下鄀國的人。

楚國都商於之地的丹陽時間達到了400年之久,幾乎佔據了楚國800年國運的一半時間。所以說,商於之地是楚國的發源地,也是楚文化的搖籃,正是在這裡,他們開啟了他們的國運,孕育出了獨特的楚文化。

楚熊渠為君的時候,楚國開始沿著漢水通道向南擴張,到了楚文王時期(一說楚武王),楚人遷都鄢郢,結束了自己長達400年的都丹陽的歷史。《史記·楚世家第十》:(楚武王)五十一年,周召隨侯,數以立楚為王。楚怒,以隨背己,伐隨。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但是這並不代表楚國放棄了商於之地。他們把周圍的小國一一消滅,漸漸壯大起來,最終建立起了當時南方最大的政權之一,商於之地的反而得到了鞏固。

這片處於秦嶺深處的土地,本來不會成為地緣關係的焦點,但是丹水河谷的涉入大大的提升它的價值。戰國時期,隨著秦楚兩國的崛起,商於之地逐漸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春秋後期,秦國就已經翻越秦嶺,向南擴張,並最終佔據了秦巴之間的漢中地。《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伐蜀,取南鄭。這也為他們奪取商於之地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行方案。

只知武關,不知商於?詳解商於之地及秦楚兩國的爭衡

秦國漢中地圖

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魏國通過變法率先強大起來,他們首先向西與秦國爭奪河西之地,最終魏國佔據全部河西之地,牢牢的把秦國堵在關中地區。同是在中原地區把楚國打的也夠嗆。《史記·楚世家第十》: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十年,魏取我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魏趙韓在佔據渭南以後,兵鋒直指商南,這就威脅到了楚國的安全。公元前365年,楚宣王領兵10萬,沿丹水溯流而上,經過武關道,與韓魏聯軍大戰與商州。為了聯合秦國,楚宣王不得不以割商於之地北部的土地給秦國為代價來,來聯合秦國共同抗擊魏。於是秦、楚聯軍大敗韓魏,韓魏退出河西之地,與此同時,楚國奪回被魏國佔領的魯陽、禹州等地。

魏國由於長期陷於多線作戰,又遭遇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失敗,逐漸衰落下去。而東西方的齊國和秦國則越來越強大。楚宣王后期,楚、齊、越、宋等國忙著爭奪淮泗之間的土地,楚國在爭奪中取得大勝,淮泗大部分地區都入楚國之手。但是秦國趁楚國與其他諸國爭奪淮泗的時候,派衛鞅率領20萬大軍出藍田關,奪取了商於之地的武關等地,商於之地終於被劃入秦國的版圖。不久後,秦孝公兌現“富強秦國裂疆分土”的承諾,把商於之地十五邑分給衛鞅,加強對商於之地的控制,於是衛鞅也叫商鞅。

《史記·秦本紀第五》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這一段關於商於之地的博弈,楚國失去了商於之地,在秦楚兩國交鋒中處在下風的位子。但是從全局來看,楚國又獲得了淮泗之間的大片土地,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果楚國後來能夠妥善處理商於之地的問題,收復商於之地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說這一階段秦楚商於之地的爭奪應該是相持階段。

商於之地丟失後兩年,楚宣王去世,子楚威王繼位。楚威王是以為雄才偉略的君主,雖然在位時期楚國已經達到全盛時期,但是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家局勢,他依然充滿危機意識。尤其對於剛剛奪取商於之地的秦國更是充滿忌憚。楚威王去世以後,子楚懷王立。楚懷王繼位之初,積極與齊國搞好關係。公元前318年,齊楚魏趙韓共推楚懷王為約縱長,聯合攻伐秦國函谷關,結果卻被秦國各個分化瓦解,三晉勢力則嚴重受損。

只知武關,不知商於?詳解商於之地及秦楚兩國的爭衡

楚懷王劇照

如果說五國伐秦失敗對楚國無關痛癢,那麼接下來這件事情對楚國將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馬錯伐蜀,結果成功滅掉巴蜀。這樣,秦國對山東六國尤其是楚國就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態勢,他們北面可以出武關進入楚國南陽,從秦漢中也可以從側翼進逼楚國漢中,而南面還可以順江而下,直下巫郡、黔中,如此楚國將陷入南北夾擊的境地。最為可悲的是秦滅巴蜀期間,楚懷王坐視不管。對於秦國的咄咄逼人的態勢,楚懷王唯一讓人滿意的是於公元前312年派昭鼠率十萬大軍駐守漢中。

當時強國,首推秦齊楚三國。秦國想伐齊,奈何齊楚兩國仍是同盟關係,所以很忌憚。這時候秦國的相國就是先秦歷史上有名的縱橫家張儀。秦惠王使用張儀之計,假裝免去張儀的相位,讓張儀去楚國絕齊楚之交。於是後來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張儀欺楚”事件。《史記·楚世家第十》:“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

商於之地對楚國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現在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失而復得,換誰都無法抵擋這樣的誘惑,就像後來趙孝成王接收韓國上黨郡一樣。於是楚懷王每天好酒好肉寬帶張儀,還封他為相。甚至還派使者到齊國辱罵齊王。後來楚使隨張儀去秦國索取商於之地,張儀卻抵賴,硬是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變成了“所謂自己封地六里”。

楚懷王被張儀戲耍以後,非常憤怒。集結大軍攻打秦國,事實證明在憤怒的時候做出決定是非常危險的,楚國遭遇大敗。繼痛失商於之地,再次失去漢中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丹陽之戰”。《史記·楚世家第十》: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楚懷王接著又集結20萬兵力攻打秦國,也許是知恥而後勇,楚國在藍田大敗秦軍,收復了商於之地。但是由於楚懷王把兵力都用在伐秦的戰事上,導致南陽無兵可守,韓魏兩國乘機攻打楚國,一直打到鄧。楚懷王無奈,只好從藍田撤併,非但沒有收復一城一地,還被韓魏奪取了一些城邑。

只知武關,不知商於?詳解商於之地及秦楚兩國的爭衡

商於之地示意圖

經歷了這樣的鬧劇和兵敗,楚懷王並沒有吃一塹長一智。後來數次見欺與張儀和秦昭王,並最終客死秦國,讓人感嘆不已。楚國也由盛轉衰。

經過這一階段的較量,楚國並沒有收復商於之地,反而讓秦國奪取了與之互為唇齒的漢中之地。楚國徹底失去了商於之地,收復已無可能。而秦國則通過奪取楚漢中,使商於之地一定程度上成為自己的腹地,秦國更加鞏固了自己在商於之地的所有權。

因為楚頃襄王繼位,使得秦昭王在楚懷王身上沒撈到好處,就發兵攻打楚國,大敗楚國,取得析邑16座城池而歸。這時候的楚國已經不復當年之威風,甚至只能像韓魏一樣看秦國臉色行事。秦國覺得楚國有用,就和他締結盟好。覺得沒用了,就發兵攻打。楚頃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楚國兵敗,遂把上庸、漢北的土地割給秦國。這樣楚國對於秦國已經無招架之力,滅亡也是遲早的事了。

商於之地對於楚國來說,不僅是祖先的世居之地,楚國的發祥地,楚文化的孕育之地,楚文化發展的一部分,更是他們西南方向的屏障和大門。擁有商於之地,楚國進可以北上與秦爭雄,退可以保郢都安危。失去商於之地,則西北面門戶洞開,漢中勢單力薄,郢都也岌岌可危。而之於秦國來說,則為他們打通了一條通往南陽的通道,佔有他可以對楚國居高臨下,虎視漢中、漢北,退可以保關中無虞。失之則南方縱深盡削,關中無險可守,危在旦夕。

秦楚之於商於之地的數輪較量,最終由楚國版圖變為秦國地界,這一得一失的變化,瞬間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從此秦國攻楚勢如破竹,楚國則處處陷入被動。商於之地,實乃是秦楚攻守之勢異也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