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尉遲敬德單身匹馬就敢逼宮了,難道皇宮裡就沒有護衛攔他嗎?

阿布160104287


玄武門政變發生後,《資治通鑑》記載:“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也就是說,當時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前往“保護”李淵。於是,尉遲敬德穿著鎧甲,手握長矛,就直接進去找李淵了,一直到達李淵划船的那個湖邊。

要知道,宮中一向禁衛森嚴,皇帝的安保工作,肯定做得很好。為什麼尉遲敬德前去找李淵的時候,竟然那麼輕鬆,完全沒有阻礙呢?

(尉遲敬德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不過,我們可以從史書的一些記載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宮廷管理鬆散。

《資治通鑑》曾記載:“世民居承幹殿,元吉居武德殿後院,與上臺、東宮晝夜通行,無復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臺,皆乘馬、攜弓刀雜物,相遇如家人禮。”

這句話意思是說,李世民當時住在承幹殿,李元吉住在武德殿後院。這兩個地方都與李淵住的地方,以及東宮李建成住的地方相通。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可以互相隨便來往,隨便去見李淵。而且,去的時候,還乘坐馬匹,攜帶弓刀。由此可見,當時的宮廷管理,有多麼的鬆散。

之所以這麼鬆散,一是因為當時唐朝剛剛建立,李淵雖然當了皇帝,但是,他的角色還沒有轉變過來,還把自己當成是普通老百姓人家的情況。對皇宮那種戒備森嚴的情況,沒有明確的觀感。二是李淵生性豁達,不拘小節。同時,他又是一個比較愛自己兒女的皇帝。從他在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問題上的搖擺不定,就可以看出,他實際上是誰也捨不得打壓。

管理的鬆散,不設防,侍衛不多,也給了尉遲敬德機會,他得以在皇宮裡隨便走動,輕易找到李淵。

(李淵劇照)

二、李世民在皇宮中佈防了自己的“勇士”。

《資治通鑑》記載了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擒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時候,尉遲敬德對李世民說:“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這裡面提到“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這句話,就是說,李世民一直在蓄養“勇士”,一共養了八百“勇士”,而且在玄武門政變之前,這些“勇士”已經都進入宮中,都穿上了鎧甲,手拿著武器,在各個地方安插好,等著政變發動。

很顯然,李世民其實一直在精心準備著發動政變,因而才會提早“畜養勇士”。這一點,就和當年司馬懿悄悄蓄養“三千死士”一樣。李世民玄武門政變發生前,做了非常多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的事,其目的,一是為了欲擒故縱,讓手下的人著急,增加他們戰鬥的激情,二是表現出自己顧念兄弟骨肉之情,不忍加害兄弟的“仁君作風”而已。

正是因為李世民提早把“勇士”安插在宮中,因此,尉遲敬德去見李淵的時候,才一點阻礙都沒有。

(李世民劇照)

三、李世民策反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手下。

其實,李世民在“蓄養勇士”,李建成、李元吉也沒有閒著。

當李世民決定發動政變的時候,他進宮中,對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與你老人家的後宮淫亂呢。李世民這可以說是一個大殺招,任何人都害怕別人給自己戴綠帽,何況是自己的兒子。所以李淵相當震驚,讓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一起進宮對質。

李建成和李元吉接到詔令後,其實也是有些擔心的,何況當時李淵的嬪妃張婕妤已經立馬就把這事告訴了李建成。當時李元吉有些擔心,說恐怕有危險。《資治通鑑》記載,當時李建成說了一句話:“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消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李建成早就在玄武門及皇宮中安插了他的人馬,你根本就不用擔心。

但事實上,這件事,早就被李世民知道了,他已經買通了玄武門的執行禁衛頭領常何,還有其它一些宮廷禁衛。李建成以為他在宮中好好地安插了他的人馬,沒想到李世民早先下手為強,這些人早就倒戈,成為李世民的人了。

因為宮中都是李世民的人,所以尉遲敬德進宮,前往找李淵,當然就不會受到任何阻礙了。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舊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我從兩個層面來回答:

一、尉遲敬德是帶著秦王府兵馬的。

尉遲敬德顯然不是單槍匹馬去宿衛(kongzhi)李淵的,他必然是率領了部隊的。

在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門之變當天,尉遲敬德指揮七十名騎兵殺死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因此,尉遲敬德手中是有部隊的。

不僅僅是尉遲敬德,秦王府參加玄武門之變的其他將領,諸如程知節、秦叔寶、屈突通等人,他們也都是有部隊的,否則,屈突通一個70歲的老頭,他去玄武門有什麼用?

在玄武門遭到薛萬徹等東宮齊府兵猛烈進攻的關鍵時刻,秦王府數百名騎兵趕到,打敗了東宮齊府兵,“太宗左右數百騎來赴難,建成等兵遂敗散”(《舊唐書》李建成傳)。這數百名騎兵,必然是秦王府的騎兵將領率領的,結合《舊唐書》長孫順德傳記載的“武德九年,與秦叔寶等討建成餘黨於玄武門”,可見,秦叔寶等秦王府將領,都是帶著部隊的。

二、太極宮宿衛部隊幾乎沒有抵抗

對於秦王府部隊進入太極宮,太極宮的宿衛部隊是基本持同情和支持態度的,整體上沒有抵抗。當時李淵的元從禁軍有3萬人,按照五番番上計算,當時宿衛玄武門的禁軍當在6000人,當然,這裡有的將領本來就是李世民的人,例如常何,有的將領則傾向於李世民,例如敬君弘、呂世衡,但是,秦王府幾百上千人馬進入玄武門,宿衛部隊居然沒有一個人跑去向李淵或者李建成報個信,軍心向背可見一斑。

進入玄武門後,太極宮內各處,也佈防了不少衛士,當時五府三衛大約5000人就是負責太極宮內宿衛的,也按照五番番上計算,當時在場的宿衛衛士大約在1000人。

此外,李淵身邊還有千牛衛士,總兵力270多人,即便考慮番上因素,也得有數十人,這些人負責近身宿衛李淵。

因此,尉遲敬德率部前去宿衛(kongzhi)李淵,必然要經過這1000名五府三衛以及那數十名千牛衛士,只要這些衛士但凡進行了有組織的抵抗,必然就會有人跑去給李淵報個信,但實際情況呢?尉遲敬德如入無人之境,直接就衝到了李淵跟前,“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舊唐書》尉遲敬德傳)。

而此時的李淵,處於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狀態,以至於還要向尉遲敬德詢問,外面到底誰在作亂:

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舊唐書》尉遲敬德傳)

這就充分說明,在尉遲敬德衝到李淵面前之前,李淵身邊的衛士們沒有進行有組織的抵抗,也沒人向李淵報信。

三、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

為什麼沒人抵抗和報信呢?我認為,原因有二:

第一是李世民當時的職務,李世民當時是尚書令、領十二衛大將軍,而當時太極宮的宿衛部隊,包括元從禁軍、五府三衛、關中十二軍、千牛衛士,等等在內,都隸屬於十二衛,最終都歸尚書省管理。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在武德年間,還沒有出現直接隸屬於皇帝的禁軍,所謂元從禁軍,也是隸屬於尚書省和十二衛的。

因此,我推測,當時進入太極宮的秦王府諸將領,很可能手裡都持有李世民的教令或其他信物,而對於李世民的教令,宿衛部隊是需要服從的。

第二是李世民當時在軍中的威望,李世民雖然有職務上的便利,但是,往太極宮裡調動秦王府兵馬,畢竟是天大的事兒,當時負責太極宮宿衛的各位十二衛將領又不是傻子,李世民要幹什麼已經非常清楚了。李世民雖然是十二衛諸將領的上司,可李世民的上面是皇帝李淵呀,說到底,十二衛諸將的最大的Boss應該是皇帝李淵,而不是李世民。因此,面對李世民私自向太極宮調動秦王府兵馬,按說十二衛諸將應該出面阻攔,至少應該拖延時間,同時迅速向李淵報告。可實際上,李世民率軍進入太極宮是一路綠燈,十二衛的部分將領還直接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例如長孫順德,時任左驍衛大將軍,”與秦叔寶等討建成餘黨於玄武門“(《舊唐書》長孫順德傳)。反倒是東宮和齊府兵馬,在試圖進入玄武門救援李建成和李元吉時,遇到了玄武門宿衛部隊的抵抗。

這就可以充分的反映出李世民當時在軍中崇高的威望。

我認為,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李世民率軍進入太極宮,尉遲敬德率軍宿衛(kongzhi)李淵,才幾乎沒有遇到抵抗。


詳侃歷史


玄武門事變其實就是一次武力政變,政變一方是李世民,殺了競爭者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武力威懾和軟禁控制李淵,迅速達到了李淵將皇位讓給李世民的目的。

唐代禁軍的主力是在守衛皇宮各門,尤其是玄武門,玄武門守將表面上是李建成的人,暗地裡實際上是李世民的親信。所以李世民帶著部下全副武裝能提前悄悄通過玄武門進入皇宮並埋伏在去湖心島的必經之路上。而李建成以為玄武門守將是自己的人於是毫無防備放心大膽地只帶少量隨從進宮。

李世民事前向李淵密奏稱李建成淫亂後宮,於是李淵召集相關人等到湖心島宮殿對證,由於此事涉及皇室和內宮名譽,當然不可能大張旗鼓,所以宮殿不便安排大量宮廷侍衛。

事變發生後,尉遲敬德全副武裝拎著人頭能進宮殿見到李淵,本身就說明宮殿外的侍衛們都已經被控制或被解決了,他站在李淵面前說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叛作亂已經收拾了。尉遲敬德拎著人頭其實也有殺雞駭猴的意思,嚇的就是李淵這隻猴。

李淵一看這情況自然能明白至少宮殿已經被包圍控制了(可以理解為自己實際上被控制已經失去自由了),而且皇宮各門也大概率已經被控制了,此時再叫喚站在身旁兩三個貼身侍衛已經於事無補毫無意義。更何況尉遲敬德勇冠三軍,真要反抗的話少量貼身侍衛也搞不定尉遲敬德和他的手下們。

所以李淵絕不會讓幾個貼身侍衛上前做無意義地反抗,因為他知道如果那樣做自己可能性命堪憂,唯一明智的選擇就是和李世民合作,於是只能違心地肯定尉遲敬德鎮壓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叛作亂的行為,並在不久以後就不得已讓位於李世民。


簡讀中國史


尉遲敬德肯定不是單槍匹馬闖皇宮的,必定是經過一場血戰才到李淵面前。

我個人毫不懷疑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過程的史書記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把自己的無奈、被迫甚至委屈濃墨重彩描述,並醜化李建成和李元吉。這些內容都可以無視,但一些關鍵節點是可信的,比如李淵交權了,李建成李元吉被殺了,並不是所有內容都是無中生有或者顛倒黑白的。

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在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時候尉遲敬德帶了70騎兵出現,尉遲敬德殺了李元吉。是尉遲敬德還是李世民殺李元吉並不重要,我們只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門內被殺,人頭被砍了下來(有學者認為70騎兵是史書記載有誤,應該是最初埋伏的十人中的七人,我個人認為一家之言不足為信)。

(唐代騎兵,這隻能算輕騎兵)

史書中下一個記錄就是李建成的護衛將領薛萬徹等人發現情況不妙,開始向玄武門守將要人,無果後回去調集了2000人的李建成私兵開始攻打玄武門。之後戰鬥很激烈,玄武門守將有二人與薛萬徹等人對攻並戰死,流矢都射到了內宮。等薛萬徹發現無法攻破玄武門後,準備掉頭去攻打秦王府。

這時,尉遲敬德才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出現在玄武門。見此情景,薛萬徹等人士氣崩潰,士卒逃散,李世民才取得全面的勝利。

這就說明:在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到尉遲敬德拿著人頭出現在玄武門,中間有一段時間的空白期,至少一小時以上。這段時間尉遲敬德和70騎兵在做什麼?這是所有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的內容。同時,李世民這一小時中也失蹤了,並不在玄武門。弄清這一小時李世民、尉遲敬德在做什麼,整個玄武門之變的鏈條才能完全打通。

根據史書記載,李淵是在皇宮內苑湖中的船上被尉遲敬德找到,尉遲敬德披甲持矛站到了李淵面前,逼迫李淵交出長安軍隊的控制權。李淵同意後,尉遲敬德才拿著李建成和元吉的人頭出現在玄武門。

我個人分析:這一個小時,李世民和尉遲敬德帶著這70名全副武裝的騎兵,突襲了李淵當時所在的位置。

當天,李淵本來是想組織宇文士及、封德彝等一批大臣審理一個大案,是李世民頭一天舉報李建成、李元吉穢亂後宮案。如果舉報屬實,建成的太子位必定不保;如果舉報不實,李世民就是個撥弄是非的小人,再無問鼎可能。那些大臣已經就位,圍繞在李淵周圍。

那麼,在遊船上可信程度就比較低了,這不是一個足夠莊重審理案件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到李淵的三個兒子、涉及到帝國未來的繼承人、涉及到打下大半個中原的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會議地點應該在太極殿,或者某個平時李淵議事的中小型宮殿。

但是,宇文士及、封德彝是李世民的內應(從李世民繼位後論功行賞就能看出來),可能在李世民發動之後,這些人建議李淵改變自己的位置,比如到某個城門駐軍軍營中,這樣更加安全。或者李淵的安全守衛本身是有預案的,有警之後就要按預案轉移。

但轉移需要時間,而且轉移過程是從深宮內部出來,經過一些相對開闊的場所,這樣就給原本固若金湯的皇宮內部防衛體系留下一些薄弱環節。

而李世民和尉遲敬德的七十騎兵就抓住了這個瞬間,一路突進殺到了李淵面前。久經戰陣的七十名騎兵精銳,對抗數百數千名分散的、沒什麼戰鬥經驗的、毫無準備且以步兵為主的皇宮內衛,帶隊的人是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還有勇冠三軍、嗜血成性的尉遲敬德為衝擊箭頭,小小的長安皇宮完全可以被鑿穿。

李淵也是久經戰陣的老將,我相信即使他身邊有二三百人保護,面對七十名成鋒矢陣準備向他衝鋒的精銳騎兵,第一反應應該就是大喊“住手!”,否則被馬踩死都不冤枉。於是,李淵就是這樣才給了尉遲敬德披甲持矛站在面前說話的機會,長矛的矛尖上必定還有鮮血滴下。


(這才是唐代披甲重騎兵)

總之,這是一個典型的戰術突擊行動,在一個很熟悉的場所(李世民必定有長安皇宮圖紙),行動目標路線可以預測,還有足夠的情報支持,再加上精銳騎兵的在小範圍的強大突擊力,就把這個本來是不可完成的任務變成了千古一帝、天可汗李世民的最後一次親自戰鬥,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並取得了全勝。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涉及到玄武門之變的另外一種可能性路徑。

根據唐朝皇帝的儀衛制度,唐朝皇帝身邊有親衛﹑勳衛﹑翊衛,合稱"三衛"的禁衛軍;有供奉仗、親仗、勳仗、翊仗、散手仗,合稱"五仗"的衙衛成員,這些人員不算上領兵官共180人,再加上源自北魏的高級禁衛武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共48人,也就是說高祖李淵平日裡身邊一般都有禁衛人員200人以上,並且理論上每個人都是所謂『武藝可稱者』,並非濫竽充數者。

當日李淵本身要做的事情就是按問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這3個兒子,所以所召諸臣皆當朝宰執大臣,包括裴寂、宇文士及、蕭瑀、陳叔達、封德彝,一個如此正規的場合,整個李淵身邊的儀衛場面自然不會小。

因而,所謂尉遲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逼迫李淵取得手敕,可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或許在襲殺建成、元吉之前,李淵身邊及附近諸門之禁衛已被李世民政變武裝制伏。

也就是說,玄武門之變當日襲殺建成、元吉之前,李世民集團可能已經制服李淵的近衛,伏兵於臨湖殿,等待隱太子與齊王自投羅網;李淵原在舟中,但知道建成、元吉死訊後,李淵舍舟登岸,進入臨湖殿,此時他已經被李世民部下控制,但是李淵拒不就範,李世民因為得不到皇帝手敕,所以只好讓尉遲敬德以自己兩兄弟的首級示忠於隱太子與齊王堅持作戰的部下退兵。

另一方面,也只好讓以兇猛魯莽、殺人不眨眼人設著稱的尉遲敬德『擐甲持矛』前往李淵這裡(甲冑上可能還滿是鮮血),是不惜一拍兩散的姿態,李淵不從的話,可能自己與在場大臣都會玉石俱焚,在與李世民關係較好的宇文士及、蕭瑀、陳叔達偏向李世民,封德彝騎牆,自己最親信的裴寂也默然無語的情況,李淵最終只好用間接的方式發佈敕令承認政變合法。

從這個意義上,來到李淵面前的尉遲敬德主要是一個因為形象猙獰吃相難看而成為暗示性象徵的符號,在武力方面已經有其他人員控制了李淵及其身邊的大臣。

在關於玄武門之變,秉承李世民旨意的記錄者強調李世民方面倉促不得已,參加人數很少,這可能是不真實的。


談古論金


尉遲敬德並非單槍匹馬,那只是歷史傳說而已。沒有李世民的授權,沒有提前計劃的萬無一失,借他八個膽子他也不敢。另外單槍匹馬是不可能的,就算準備的萬無一失,也不敢保證沒有突發狀況。所以,真正情況應該是在完全的準備下,尉遲敬德帶著少數護衛逼宮。很多真實歷史傳著傳著就變成故事了。


木子瞎侃


《舊唐書》中關於這一段是這麼記載的:

“是時,高祖泛舟於海池。太宗命敬德侍衛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敬德奏請降手敕,令諸軍兵並受秦王處分,於是內外遂定。高祖勞敬德曰:‘卿於國有安社稷之功。‘賜珍物甚眾”

從上面這段文字,我們可以清晰地知曉,玄武門之變發動的時候,是進行了周密安排的,雖然秦王府人馬不多,也就800人,但他們勝在行事周密,突然發動,沒有經過太多人的激戰,李建成才進來,就被李世民一箭射下馬。

李元吉不知道是不是太過震驚三箭都沒射到李世民,看見太子掛了,就縱馬東奔準備去找家長,還沒走遠,就被尉遲敬德追上,然後射下馬來,接著只能跑路,跑了一陣李世民趕來,但他的馬在林子中被絆倒,於是只能下馬,李元吉上去奪李世民的弓,這時候尉遲敬德策馬而來,無奈他只能朝武德殿跑,求李淵庇護。尉遲敬德一遍策馬追上去,一邊搭弓引箭,直接給李元吉射了個透心涼。

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不會超過一炷香的時間,李世民就控制住了局面,那麼問題來了,光天化日之下,皇宮禁內之中,公然殺兄弒弟,李淵皇宮內的衛士都是死人麼?

《舊唐書》中對這裡也沒有詳細交代,大致上應該是這800秦王府衛士控制住了玄武門,撤換了宮內衛士。反正整個過程進行的十分之“穩”,並沒有驚動李淵。

筆者翻看了《舊唐書》、《資治通鑑》、《新唐書》發現這三本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關於李淵居然這時候在海池泛舟,而不在武德殿或者太極宮,十分之不合理。

首先,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在玄武門之變前一天,李建成和李元吉指使傅奕給李淵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李淵把李世民叫來,把密奏給他看,李世民看完立馬反咬一口,說建成、元吉淫亂後宮。李淵又氣又怒,決定第二天讓這三兄弟當面對質。

既然是當面對質最後攤牌,沒道理裁判一個人跑去泛舟遊湖啊,李淵的心到底要有多大,才會幹出這種不著調的事情來。

所以這裡面必然有隱情,而這個隱情,就是李淵實際上早就被挾持到了咸池的御舟上,或者不是挾持,而是事先李世民強烈要求李淵去泛舟,隔絕了他與外界的聯繫,他身邊必定是沒有衛士的。不然無法解釋他為何會興致大發,在三個兒子反目成仇,互相攻訐,需要他出來主持局面的時候,跑去遊湖,還特麼是一大清早就去,遊著遊著把時間也給忘了。

而這三本史書之所以都沒有提及,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尊者諱”。李建成、李元吉始終只是臣子,不是皇帝,做掉他們的事情可以比較直白詳細的寫出來,但是李淵和李世民畢竟是皇帝,逼宮挾持這種事情怎麼能夠直接給寫出來呢?所以三本書都相當隱晦地描寫了李淵在裡面跟個白痴似的“無作為”狀態。

既然李淵在玄武門之變發動之前,已經被挾持,自然尉遲敬德一個人就能單槍匹馬去逼宮了,他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李淵不順應形勢,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時,自己該怎麼辦?慶幸的是李淵悲憤交加之下,審時度勢做出了最明智的決定。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江畔初見月


尉遲敬德逼宮是在李世民集團多方籌劃下的第一步。李世民為了保護自己的臉面不敢親自面見李淵,以免落得個壞名聲。

尉遲敬德自身性格勇猛衝動。衝鋒陷陣第一人。

謀劃軍師已經將皇宮內外勢力收買,各大將軍士兵都是李世民的,宮門門禁也是如此。萬無一失,尉遲敬德只是擺擺樣子而已。





千衣曉生


尉遲恭之所以單人匹馬逼宮,是因為有李世民作靠山。玄武門之變的消息肯定傳到了內庭,就算宮裡的人不知道結果,看到尉遲恭提著太子的人頭,傻子也知道怎麼回事。宮中護衛也知道這個時候來擋他有死無生,因為變天了。


羽書遲


當時的情況是,整個人宮禁的武裝力量已經全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下了,尉遲敬德又是李世民手下大將,誰又能擋得了他,也正是這個原因李淵才會把皇位乖乖禪讓給李世民,因為已然被架空,自古以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誰掌握武力誰說了算。所以就當時情況是沒有人敢阻攔,人人都明白,李世民要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