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同樣是失去至親境遇相同的兩個人,為什麼李紈活得比王夫人要好?

在紅樓夢中, 王夫人和李紈兩個角色的設定十分有趣,存在著異曲同工之妙。一個早年喪夫,一個早年喪子,雖然喪夫跟喪子不太一樣,但是對於她們而言都是在年紀輕輕的時候便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 ,這種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源於丈夫、兒子的身份,更為重要的是她們失去了那個可以依賴的“主心骨”。

但在這種重大的打擊之下,同樣是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同樣的境遇,兩個分別不同的人往後餘生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為什麼李紈可以從一開始的“槁木死灰”到後面的“青春朝氣”?而王夫人就從善良厚道到最後卻變成人人所唾棄的“惡毒”人呢?

同樣是失去至親境遇相同的兩個人,為什麼李紈活得比王夫人要好?


李紈出身於一個名門詩書之家,少年時期便嫁給了四大家族中的賈珠為妻,生下一字名喚賈蘭。可是夫妻恩愛美滿的日子沒多久,丈夫賈珠便病逝了。青春喪偶的她,心如“槁木死灰”,丈夫的早逝更是猶如早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消散了她身上原本的青春,之後她便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撫養兒子賈蘭身上,一律他事不聞不問。在這種情況下的李紈,她雖身在青春之年,也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但是她生命的顏色已經由“青”轉成“灰”色的了,但是後來為什麼她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呢?並活得更多姿多彩,生命的顏色都變得鮮活起來呢?

決定著兩人走向的關鍵,也許是因為那顆熱愛生活、嚮往自由的心

我認為跟她的內心深處那顆熱愛生活、嚮往自由的心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說她是封建中的淑女,是標準的節婦,但是這些身份並不是她內心深處想要的,而是封建社會強加於她的,這些禮教束縛了她,讓她不得不成為一個“節婦”,甚至是一座貞節牌坊。

但是在被束縛之下、被壓迫之下,她的內心深處也是熱愛著生活並且渴望著自由的,只是需要一個被人喚醒的機會,以及一個契機。而在大觀園起詩社一事中就是最好的契機。

賈妃省親過後,大觀園裡面便住進了一眾女兒們以及賈寶玉,當然李紈也在裡面,眾多的女兒們集中在一起,寄情於詩,相互探討、交流。

同樣是失去至親境遇相同的兩個人,為什麼李紈活得比王夫人要好?


在詩中得到的樂趣使得她們散著有比平日更為濃烈的青春氣息,這種充滿朝氣的活力是很吸引人的,特別是對於正處於“槁木死灰”中的李紈來說,她是喜歡詩歌帶來的樂趣,並且喜歡過程中女兒們散發出來的朝氣活力感,這份感染力,喚醒了李紈內心深處對於對於生活、對於自由的嚮往,被喚醒的她整個人都不像既往“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而是積極地打理詩社,投入到新的生活中,積極擁抱生活,追求快樂的自由。改變之後的她,不再是以往那個散發著“暮氣沉沉”的李紈,而是一個充滿著鮮活氣息,朝氣蓬勃的自由人。

曾經被封建禮教束縛著,壓迫著的她,如果不是內心深處還依舊抱有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渴望,不然她怎麼又會去抓緊機會,積極擁抱新生活?投入到開心的事情中?

同樣是在失去最親的人境遇下,王夫人就活得非常的無味。在賈珠死後,她只知道敲經唸佛,把所有的寄託都放在賈寶玉身上,一味地溺愛;她更是沉溺於賈珠死後帶來的悲傷中,與丈夫越走越遠,夫妻感情越加冷淡。

同樣是失去至親境遇相同的兩個人,為什麼李紈活得比王夫人要好?


這樣的王王人只是一味地沉溺於喪子帶來的悲傷中,沉溺其中,無法自撥,只顧著憂傷,她的內心深處是沒有對新生活、嚮往自由的影子的,雖然她選擇了俸誦經文,一心向佛,但是這種方式卻更多是為逝去的長子而祈禱的、積福的行為,也不是對積極擁抱新生活以及對自由的嚮往而所做的行動。她一味地沉溺於其中,生活便會過得越來越乏味,形如枯槁。

不給自己沉重的負擔,活出了真自我

在古代寡婦門前多是非的情況下, 李紈儘可能地低調、不張揚,把精力放在兒子身上,培養他成長,也許是符合當下環境最好的叢林法則,但是也意味著要壓迫自己的個性以及放棄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權利。但是李紈是不一樣的,在她被喚醒內心深處的對生活快樂、對自由的追求之後,她選擇了不給自己沉重的負擔,選擇活出了真自我。

這沉重的負擔是指封建禮教對她的要求,要求她做到“槁木死灰”般的生活,因為洋溢著帶有快樂與幸福的屬性是不被允許,只有她過得“槁木死灰”才能算得上“守節”。

同樣是失去至親境遇相同的兩個人,為什麼李紈活得比王夫人要好?


同時在封建禮教的觀念下,寡婦最重要的是要求之一就是培育兒子成材,要求著她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兒子身上,因為也只有這樣才算是“守節”的合格的條件之一。

但是後期的李紈已經從一個只知一味為兒子付出一切的母親,轉而變成了為自己而活著的人。前者的李紈是“他我”,而後者的她是“自我”在照顧兒子的同時,更傾向於為自己而活著,她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讓自己再背上來自封建禮教的沉重揹負,而是選擇卸下了揹負,活得更自我。

與李紈與之相反的人是她的婆婆---王夫人。王夫人雖然沒有喪偶,只是喪子,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但是一味地沉溺在喪子帶來的打擊中,在這種意識形態下的她,這樣看來,又何嘗不是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呢?只不過,這個負擔不像李紈一樣是封建禮教給帶給她的,而是她自己帶給她自身的負擔。

在這個沉重的負擔下,她只會選擇敲經唸佛,可是敲經唸佛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逝去的長子,這樣一來她還是依舊沉湎在喪子的悲痛中而無法自撥,正是她給自己的沉重負擔,生活才會過得那麼素淨,像沒什麼顏色一般。

同樣是失去至親境遇相同的兩個人,為什麼李紈活得比王夫人要好?


喪子確實會給人帶來重大的打擊,但是如果一直地給自己沉重的負擔,而不嘗試著走出悲傷,這樣是很難活出自我的,正如王夫人一樣,所以她才過得這般日子。

在同樣的境遇下,都是失去了最重要的那個親人,兩個分別不同的人以後怎麼面對接下來的生活呢?選擇繼續沉溺於往日之中,接受束縛,還是積極擁抱走向新生活?很重要的原因取決於自身有沒有對美好生活有所渴望,及對自由的嚮往,同時不給自己沉重的負擔,活出自我更是重要。李紈雖然是被封建禮教束縛了,使得她成為一個“節婦”但是她的內心深處依然抱有對新生活的嚮往以及對自由的渴望,而蘊含在內心深處的嚮往及渴望最後讓她不再給自己沉重的負擔,而是活出了新自我,奔向幸福,奔向自由的人,她身上所散發的光芒是耀目的,後期的李紈自然也一樣,她恢復了青春朝氣,再也不是““槁木死灰”的那個人了。看似是兩個人不同的選擇,

但是其中也蘊含了一個啟示,如果是你在同樣的境遇之下,你會選擇成為王夫人,還是選擇成為李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