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新世紀出土的一件齊國青銅器,是西周考古中唯一有姜子牙的記載

(本文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33)

平心而論,周朝能夠成功取代商朝,最關鍵的兩個人物還是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但他們的名氣卻加起來都不如周朝太師呂尚,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姜子牙。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從呂尚的姓名說起。

呂尚為什麼又叫姜子牙,他到底姓呂還是姓姜呢?這就涉及到前文提到的姓氏制度。在商代沒有姓氏制度,姓氏制度來源於周代,“姜”和“呂”其實就是一姓一氏的關係。周人以商人的稱呼“羌方”來命名“姜(羌)”這個血緣集團(姓),而隨著周代分封的推進,不少姜姓上層貴族被冊封到全國各地,這時候他們就以“呂”“齊”“申”“許”這些社會集團(氏)來進行區別,但“姜”仍然被作為“同姓不婚”的作用保留了下來。

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周代的姓與氏其實是不同的,呂尚的氏是“呂”而姓是“姜”。但在周代男子稱呼中,“呂尚”是對的,而“姜尚”是錯的,因為男子一看氏就知道來自哪個家族。如果是女子稱呼,那麼可以用“姓”“名”的結構,比如宣太后叫“羋月”雖然是虛構的,但這個稱呼模式卻沒問題,因為男子的稱呼突出了氏,而女子為了明確“同姓不婚”,所以要突出姓。至於女子的氏,一般婚前是從父,而婚後是從夫,但男女的姓都是不變的。

新世紀出土的一件齊國青銅器,是西周考古中唯一有姜子牙的記載

總而言之,“氏”可以視為“姓”的分支,比如說呂氏出自姜姓沒問題。但要注意的是,這隻及於男子。之前我們說的“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從周代姓氏制度看就是姜姓、任姓、姒姓,她們嫁入姬姓周氏,自然也就成為周氏。所以此時周氏這個家族是包含姬、姜、任、姒等不同的姓,而不能絕對說是姬姓的分支。《列女傳》說太姜就是有呂氏之女,那麼呂尚應該也來自有呂氏。

那麼“姜尚”“姜子牙”的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因為在春秋戰國之際,因為鐵犁的普及與牛耕的推廣,家庭從大家族“氏”裡分離出來了,也就代表著“氏”的解體,此時“氏”就不能代表社會集團了。於是姓、氏逐漸合流為“姓氏”,一方面吸收了更多“氏”的名稱,比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國名都是今天的姓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姓”的功能,比如姓代表血緣一般不變、古代長期同姓不婚,等等。

因為在秦漢以後,大家不再區分姓、氏了,所以往往也以姓來稱呼周代男子,所以在東漢桓譚《潛夫論》說“文、武師姜尚”“文王遊畋,遇姜尚於渭濱”,這是關於“姜尚”較早的記載。同理,周文王昌、周武王發也不能稱為“姬昌”“姬發”,甚至秦始皇也不宜稱為“嬴政”,因為“嬴”姓在當時已經不使用了,秦始皇本人在趙出生為趙氏,入秦歸宗為秦氏。但是明清通俗小說都喜歡這樣稱呼,所以這樣的稱謂也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新世紀出土的一件齊國青銅器,是西周考古中唯一有姜子牙的記載

除了姓、氏的不同,還有名、字的不同,前文我們提到,名、字其實也是周朝的發明,並在中國古代史上長期沿用。一般來說,名是出生時的名,往往表示謙稱;字是成年時的名,往往表示敬稱。周朝男子的字流行“子某”(來自商人習慣)與“(排行)某父”(來自周人習慣)兩種格式。呂尚在《詩經》就被稱為“師尚父”,大概“尚父”就是他的字;《孫子兵法》稱其為“呂牙”,大概“牙”就是他的名。後世說“呂尚,字子牙”,似乎顛倒了名、字。

呂尚還有一個有名的稱呼:呂望或太公望,那麼“望”似乎才是他的名,比“呂牙”出鏡頻繁得多,如《孟子》有“太公望”,《荀子》有“呂望”的稱呼。但在《史記·周本紀》中,卻又給了另一個解釋:周文王在渭水見到呂尚時,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呂尚被尊為“太公望”。這裡的“太公”本義當然就是周太王。後來呂尚封於齊國,所以也叫“齊太公”。

《周本紀》同時又說到,周文王與呂尚相遇前,曾經占卜了一下,結論是“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乃伯王之輔”,也就是說得到的不會是龍、彲、虎、羆這四種動物。但在民間傳說中,就把“非羆”傳成“飛熊(羆)”了。在元代《武王伐紂平話》中,就變成了文王做夢夢見一隻雙翼虎來到殿下,周公解夢稱這就是飛熊,要得到賢者的預兆,於是呂尚又有了“飛熊”的稱呼。至於“飛虎”及宋真宗冊封他的“武成王”,則又分化出“黃飛虎”來。

新世紀出土的一件齊國青銅器,是西周考古中唯一有姜子牙的記載

至於“師尚父”的稱呼,是因為呂尚在周朝擔任最高軍職——太師。在商代就有軍隊編制“師”,一直到今天都還存在。“師”的長官也稱“師”,而全國最高軍職當然就是“太師”。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師”還沒有“師徒”的“師”之義,《潛夫論》說“文、武師呂尚”,是誤把呂尚當作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師了。同樣“保”“太保”本身也是武職,不過“師”“保”在軍隊均有一定輔導作用,所以也就有了後世“老師”“保姆”之類含義。

最後要說的是,西周考古發現疑似呂尚的記載。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山東省高青縣陳莊西周遺址出土了一件“豐啟作氒祖甲齊公尊彝”,其中“豐”是作器者的名字,“祖甲齊公”就是“豐”祭祀的祖先,他是齊國國君,日名為“甲”。前文我們提到,日名起源於商代,代表祖先祭祀日期,西周初期沿襲了日名制度,《史記·齊太公世家》就有呂尚之子齊丁公、孫齊乙公的記載。李學勤先生認為,“祖甲齊公”就是齊太公呂尚。

這樣一來,呂尚又有了一個名字“(祖)甲”,加上文獻記載的齊太公、呂尚、呂尚父、呂牙、呂望、太公望、師尚父、姜尚、姜子牙、飛熊等等,呂尚的稱呼可以說是五彩繽紛了。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