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771年土尔扈特人若不东归,他们在沙俄统治下的命运会怎样?

爱历史的三哥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那1771年土尔扈特人若不东归清朝,他们在沙俄统治下的命运会怎样?

一、1771年土尔扈特人若不东归清朝,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沙俄,会对他们继续进行无休止的征兵,让土尔扈特人继续充当沙俄对外侵略战争的马前卒,持续战争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将有可能使土尔扈特人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1756年,沙俄为了准备与普鲁士作战,命令土尔扈特汗国派4000名骑兵,每人准备两匹马赴乌克兰,并要求另外储备4000名土尔扈特骑兵,一旦接到通知就赶赴战场。

当时土尔扈特汗国的敦罗布喇什汗一边召集军队,一边向俄国指出依从俄国命令将使土尔扈特汗国承担巨大的代价和风险。敦罗布喇什非常担心在土尔扈特军队远征时,库班人或哈萨克人可能会袭击土尔扈特兀鲁斯。他提醒俄国政府,土尔扈特汗国即使在阿玉奇汗统治的繁荣时期,也从未派遣过5000名以上的骑兵长距离作战,而现在贫困的时候,提供8000名骑兵会给汗国带来极为沉重的负担。可见敦罗布喇什汗时期,由于土尔扈特汗国牧场缩小、牲畜减少、牧场恶化,已无力承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面对敦罗布喇什的抱怨,沙俄政府不得不同意将所需土尔扈特军队减少到5000人。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执政时期,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768年再次爆发战争,当时俄国的叶卡婕琳娜女皇命令渥巴锡召集两万土尔扈特军队前往亚速海参战,并要求剩下的土尔扈特人参加对库班人的战斗,指示渥巴锡无论如何要歼灭库班人。

土尔扈特人对此提出抗议。沙俄叶卡婕琳娜女皇则辩称,即便只有41523帐土尔扈特人,每帐只有1人,土尔扈特仍然可以组成一支两万人的军队,留下的人也足够派去攻打库班人。女皇显然没有考虑到土尔扈特人需要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保护他们的兀鲁斯免受哈萨克人或库班人的袭击。

迫于沙俄的压力,渥巴锡打算派一万土尔扈特士兵参战。在这场征战中,身为汗国最高统帅的渥巴锡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反而遭到俄国德麦德姆将军的训斥。渥巴锡深受委屈,同时也不想让土尔扈特人为沙俄白白流血,率军撤离了高加索前线。

拼命扩张的沙俄需要更多的土尔扈特军队参与新的战争,需要土尔扈特骑兵去镇压无法忍受沉重赋税而起义的农民;去控制信仰方面的异己者,如平定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尔基什人的叛乱;去遏制不安定的周边其他游牧民族;去参加欧洲的战争。然而土尔扈特人口减少、经济衰退,已无法满足沙俄的频繁征兵。

17世纪末,在土尔扈特汗国达到其顶峰时期时,包括阿玉奇汗的臣属诺盖人在内,土尔扈特人总共有7万帐。到18世纪末60年代,土尔扈特人仅有41523帐。沙俄对土尔扈特骑兵需求不断增长,甚至不顾土尔扈特兀鲁斯自身安全强迫其远距离征战,给土尔扈特人带来了沉重负担与巨大灾难。

二、1771年土尔扈特人若不东归清朝,他们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领地,也会在沙俄支持的哥萨克移民的蚕食下日渐缩小,而在这个过程中土尔扈特人与哥萨克人势必会因为领地归属问题发生持续不断的流血冲突。哥萨克人以彪悍善战闻名,加之沙俄在背后给其撑腰,土尔扈特人面对这样的强敌胜算并不大。此外土尔扈特人的领地还受到哈萨克人与库班人的威胁,土尔扈特人在这一地区可谓是四面楚歌,生存真的堪忧。土尔扈特人在严峻形势下,即便不东归清朝,也会被迫迁往别的地区。

1731年至1732年间,俄国政府鼓励成千上万的顿河哥萨克举家迁徙到伊罗夫里河和伏尔加河之间居住,并为此建立了伏尔加河的哥萨克军队。哥萨克人居民点在土尔扈特人传统游牧点的激增,导致土尔扈特人的怨恨与不满,土尔扈特人与哥萨克移民经常发生公开的冲突。

1765年9月20日,土尔扈特渥巴锡汗向沙俄阿斯特拉罕省长提出抗议,“如果俄国移民继续增长,土尔扈特人的畜牧业将不可避免地由于饲料不足而崩溃……”俄国的移民政策使土尔扈特游牧区的土地日渐缩小,加剧了土尔扈特居民生活条件的恶化。

如果土尔扈特人不东归清朝继续留在此地,那等待他们只有与哥萨克移民的无休止的冲突,以及自身由于牧场日渐缩少无处安身的窘境。

三、1771年土尔扈特人若不东归清朝,沙俄为了使信仰喇嘛教的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从而在精神文化上控制他们,必然会对他们进行大规模地迫害。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意志不坚的土尔扈特人可能会真的改信东正教,这无疑是对土尔扈特人自身独特文化的一种摧残,使其丧失自身的文化被斯拉夫人的东正教文明同化。

下图从左至右数:

图(一)叶卡婕琳娜女皇剧照

图(二)土尔扈特东归路线

图(三)今天的土尔扈特人





爱历史的三哥


渥巴锡率领17万土尔扈特人东归后,剩下的部众都留在沙俄的统治之内,最终成为苏联以及俄国的国民。

在今天的俄罗斯联邦的85个联邦主体中,有一个成员是卡尔梅克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лмыкия),其实就是当年那些留下的土尔扈特人的后裔。

土尔扈特人是如何到俄国境内生活的?

这要追溯到17世纪初期。

土尔扈特人属于卫拉特联盟,而联盟内出现内讧,导致土尔扈特汗国的第一代领袖和鄂尔勒克于1630年率部众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生活。

当时,伏尔加河流域还不属于沙俄的地盘。但随着俄国不断向这一地区渗透,土尔扈特人无法抵制俄国的强势,只得任其所为。

沙俄不断蚕食土尔扈特人的生活空间,并且向他们征兵,还要求土尔扈特人协助俄国参与俄土战争。

这种困苦的生活境遇,使得渥巴锡等人忍无可忍。就在此时,清朝于1759年彻底统一天山南北后,渥巴锡得到了准噶尔故地有变动的消息,便大举率部回迁。

渥巴锡东归后,剩下的土尔扈特人的命运如何?

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想要回去的。

还是有不少土尔扈特人,想要继续留在伏尔加河流域。这部分人,都被沙俄吸纳。

最终,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废除了土尔扈特汗国,并将汗国的主体纳入到阿斯特拉罕省。

那些留下来的土尔扈特人,都成为了沙皇的臣民,并服从俄国的兵役,参与了后来的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等等。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沙皇被推翻。新成立的苏联设置了卡尔梅克自治州,以供土尔扈特人(卡尔梅克人)去生活。

这个自治州在1935年升级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卡尔梅克共和国留在了俄罗斯联邦内。


HuiNanHistory


如果土尔扈特人不东归,在沙俄的统治下,会继续做沙俄对外战争的炮灰,会不断削弱,一直被压迫和防范,直到最后被同化。

事实上,有部分土尔扈特人没有得到东归的消息,在沙俄、苏联时期受尽迫害,处境艰难。下面详细说说:


十七世纪初,蒙古人的一支,土尔扈特人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远离战争,土尔扈特人过了一百多年幸福、和平的日子。

进入十八世纪,俄罗斯帝国强大起来,他们控制、奴役了土尔扈特人,让他们缴纳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用俄罗斯文化和宗教来同化他们,抽调蒙古勇士去当炮灰,去充当开疆拓土,侵略他国的雇佣兵。

仅1768年一年为例,俄政府便向部落征兵八次。

整个土尔扈特全族不过二三十万人,就有数万土尔扈特人,死在与土耳其人交战的黑海前线。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人战死,成了沙俄发动侵略战争的炮灰。


无休无止的征兵,徭役和赋税,让土尔扈特人活不下去。

沙俄还用东正教强行取代土尔扈特人的传统宗教信仰,也让土尔扈特人忍无可忍。


公元1771年1月5日,年轻的首领渥巴锡决心摆脱沙俄的压迫,率领土尔扈特人民起义抗俄,回归祖国。

他率领二十四万族人,一路冲破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一路向东。沙俄女皇叶卡列琳娜二世派几万军队来消灭土尔扈特人。

土尔扈特人转战万里,拼死苦战,经过七个月长途跋涉,减员17万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乾隆皇帝欢迎他们归来,1771年9月,渥巴锡在木兰围场拜见了乾隆皇帝,向乾隆上贡了“七宝刀”“银鞘刀”等多种贡品,表达了土尔扈特人投归清朝的诚意。

乾隆皇帝册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让他们生活在自己祖先故土,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和优待。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时候,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没有结冰,无法及时通知西岸卫拉特人东归煮过,卫拉特人就不得不留居在俄国。

卫拉特人也在酝酿东归,叶卡特琳娜二世,赶紧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了卡尔梅克管理处,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维持治安。在卡尔梅克人驻地俄国警察遍地,随意捉拿拘捕,牧民们觉得过去的家园,现在成了一个大监狱,痛苦不堪。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卡尔梅克人参加了红军,组建了骑兵团,为苏维埃政权浴血奋战,参加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

1920年,卡尔梅克建立了自治州,1935年,改为自治共和国。

二战期间,卡尔梅克两万青壮年参军,英勇出击,给了德军沉重打击,1万多人壮烈牺牲,近万人被俘。

1943年12月,第聂伯河战役胜利后,苏联政府发现卡尔梅克3位主要领导人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投降了德国,并组织了伪政府。于是,把全体卡尔梅克族人扣上通敌罪的大帽子,撤消了卡尔梅克共和国,全民族男女老少都被迁移到中亚、西伯利亚等地。


直到1958年5月才平反了这起冤案,恢复了卡尔梅克人的声誉,大多数人返回伏尔加河两岸的原籍,并且重新建立了卡尔梅克共和国。


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土尔扈特不回归祖国,上面的磨难和灾难一样也少不了。

哪里都不如祖国好!

您有高见,敬请留言。

每日更新,还请关注。


陈健4396


会混不下去,乃至打压排挤至消亡。

其实土尔扈特部东归,很大程度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当初为什么要西迁?而为什么又要东归?其实是在寻找适合游牧生活的生存空间。

当然,不否认会有一小小小部分故土难离的情感。



土尔扈特部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即明代瓦剌)的一支,原游牧于新疆塔城一带。其西迁的原因,通常的说法是,同为漠西蒙古一支的准噶尔部崛起后,企图控制土尔扈特部,土部首领不愿屈服,于 1628 年毅然率部西迁,颇有点石达开负气出走的意思。

不过,据《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记载:土尔扈特部首领、“东归英雄“”渥巴锡在归顺清朝后,曾与乾隆谈到祖先 100 年前的西迁历史,他虽然承认我卫拉特四部不甚和睦,但同时认为我所居之牧地不能容之也是西迁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草原对游牧人口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一旦人口增殖过快,出现大量剩余,出路无非两条:内部攻伐消耗剩余人口,或者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土尔扈特部不忍看到同族相残,选择了跑路。 当时的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水草丰美,对西迁的土尔扈特牧民而言犹如天堂。土部驱逐了当地的原住民诺盖鞑靼人,将乌拉尔河以西、里海以北的大片草场据为己有,领地横跨伏尔加河两岸,并与周边大国俄罗斯保持名义上的宗藩关系。几十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在著名大汗阿玉奇在位时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万人。



然而,好景不长,阿玉奇统治后期,土尔扈特牧场再次出现人多地狭的状况。阿玉奇于 1724 年去世后,土尔扈特贵族争夺汗位,陷入内乱,又引来俄罗斯人的干涉。结果,汗国从原先相对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俄罗斯人的附庸。 随着俄罗斯对汗国控制的加深,不少俄罗斯人和伏尔加日耳曼人移居当地从事农牧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土尔扈特牧场进一步缩小,牧民大批陷入贫困,很多人被迫改宗东正教,甚至把孩子卖给俄罗斯人为奴。严峻的生存空间问题再一次摆在土尔扈特人面前。

1761 年,17 岁的年轻可汗渥巴锡继承汗位后,鉴于牧场日益遭到侵夺,频繁向当时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抗议。女皇不但统统置之不理,反而大量抽调土尔扈特士兵参加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并试图削弱土尔扈特贵族的权力,这就把土尔扈特上上下下都得罪了一遍。 几乎与此同时,从东方传来了与土尔扈特部同文同种的准噶尔部落被清朝灭绝,伊犁一带牧场清空、千里无人烟的消息。这对土尔扈特人无疑极具诱惑力,摆脱俄罗斯人控制,东归故土的想法在汗国蔓延开来。

这,就是土尔扈特部东归的真相。

不用说,土尔扈特部如果仍旧待在伏尔加河那一块的话,最后命运一定是会被吞并乃至清算的。在衡量利弊后,土尔扈特部最终选择了东归。


南阳的诸葛村夫


1771年1月16日,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反抗俄国压迫,举行起义回归祖国时,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无法把回归祖国的消息及时传给西岸的卡尔梅克人,这些卡尔梅克人就留居在俄国。“当时在西岸没有东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落有8000多人。

为了防止他们东归祖国,沙皇军队一直包围了他们十几年,不准他们离开伏尔加河沿岸。自1771年至1775年有2000多人小规模的、分散的,巧妙利用游牧的方式回到祖国,清朝政府都很好地给予了安置。1775年以后,俄国政府对留居的人严禁四处游牧,使这批卫拉特人至今留居俄国。

扩展资料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离开俄国,整个部族都将将沦为沙皇的奴隶,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为了防止他们东归祖国,沙俄军队一直包围了他们十几年,不准他们离开伏尔加河沿岸。自1771年至1775年有2000多人小规模的、分散的,巧妙利用游牧的方式回到祖国,清朝政府都很好地给予了安置。1775年以后,俄国政府对留居的人严禁四处游牧,使这批卫拉特人至今留居俄国卡尔梅克共和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