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简述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民族政策

导读

中亚,或苏联的中亚,狭义地可以理解为五个斯坦国,即苏联时期的吉、塔、土、乌加上哈萨克斯坦。

继承沙皇俄国的遗产后,苏联在中亚地区实行了多项民族政策。这些政策虽然饱受后世诟病,但在当时还是相当成功的。



简述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民族政策

俄属中亚

正文

简述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民族政策

  • 1、民族划界。这是一个相当早就进行的政策。十月革命之后,中亚地区先后建立了突厥斯坦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哈萨克斯坦自治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和吉尔吉斯自治州。1924年开始,先后改组突厥斯坦苏维埃自治共和国,通过1924年在的民族划界,在中亚原三个共和国的基础上成立了乌兹别克斯坦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自治共和国(归乌兹别克)卡拉一吉尔吉:斯自治州(归入俄联邦)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州(归哈萨克,1936年划归乌兹别克),加上1920年8月成立的吉尔吉斯(哈)自治共和国,中亚的民族识别与划界基本完成。1925 年,乌兹别克、土库曼两共和国加入苏联;1929年10月,塔吉克升级为加盟共和国,并于同年底加入苏联; 1925年卡拉一-吉 尔吉斯自治州改为吉尔吉斯自治州,1926年2月升格为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为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25年4月吉尔吉斯(哈)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哈萨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8升格为共和国加入苏联。至此,中亚的民族划界与共和国的组建最终完成,除个别地区略有调整外,中亚共和国在苏联境内存在的格局一直保留到苏联解体。
  • 2、民族迁移政策。帝俄时期诞生的“不可靠地区”学说对苏联民族迁移政策产生直接影响。帝俄在军事扩张中也考虑到本土的安全。当时帝俄总参谋学院的В.佐罗塔列夫、А.马克谢耶夫、Н.奥布鲁切夫(19世纪末此人做过两任参谋总长)等人,从国防角度出发,把俄国(特别是边境居民)分为两类,即“可靠居民”和“不可靠居民”。他们根据“可靠居民”和“不可靠居民”的地理分布以及二者在具体地点的关系,提出应该迁移哪些人及迁移数量。他们认为斯拉夫人是“可靠居民”,而波兰人、高加索人、犹太人、中亚人、拉托维亚人、芬兰人等是“不可靠居民”。帝俄政府认为,当一个地区的人口中只有俄罗斯族比例在50%以上才可以确保当地的稳定。斯大林事实上继承了这一学说,斯大林时期出于国家安全,更多的是出于惩罚,也迁移了一大批人。帝俄是在战争前迁人,斯大林是战前、战后都迁移。战争结束后,有些民族因为和希特勒合作,被惩罚性地迁离,许多人因此死于半路。

而向中亚的大规模移民分为四次:

(1)1920s,由于内战和饥荒,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移民主动迁往中亚。

(2)1930年代,工业化中的有组织移民成为主体。这一时期苏联在中亚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立了一大批企业、基础设施、高校等,将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先进的文化、经济资源大量调往中亚。尽管帝俄时期中亚已经有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但跟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比还差得很远。有数字表明,在十月革命前中亚地区的近代产业就业人口已经有约10万人。

(3)卫国战争再次造成移民高潮。1000多个大中型企业内迁,除了迁往西伯利亚和远东以外,有相当一部分迁到了中亚。到1942年的下半年,即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中亚的军事工业已很完备。

(4)1950-196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的垦荒计划是向中亚(主要是哈萨克斯坦)移民的最后一次高峰。这一时期向中亚的移民数量很大,超过百万,主要是向哈萨克斯坦。

  • 3、苏联建立民族国家的目的,在于使这些民族国家最终消亡,建立一个超民族的共同体,这一思想体现在文化政策上。中亚各国文字改为西里尔字母,教育的俄语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这里要特别强调,苏联之前中亚没有一所高等院校。1920年,列宁亲自签署命令,在塔什干建立了第一所大学,当时叫中亚大学,即现在国立塔什干大学的前身。1935年前后,中亚已经建立起基本完整的教育体系。当时中亚地区已经有30多所高校。苏联的中小学教育是一体的,初、中级教育多民族语言,高等教育基本全是俄语。在苏联时期培养的大学生,到现在第一语言仍然是俄语,特别是做学术表达的时候,能用本民族语言表达的不多,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学报的文章,理工科论文多是俄文,而文科论文用民族语言较普遍。
  • 4、几个经济区的划分。苏联将中亚分为中亚经济区(除哈萨克斯坦外四个斯坦国)和哈萨克斯坦经济区。这一划分纯粹从经济角度出发,至1966年基本完成。
  • 5、社会风俗改造与扫盲教育。这一政策以促进男女平等、改革旧风俗为主攻方向。苏联帮助中亚五国民族创造了文字。

这些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中亚地区的经济、文教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原先被认为是根深蒂固的伊斯兰社会结构在苏维埃社会主义体制的强大改造力下纷纷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世俗化。在苏联解体时,中亚五国的反对声浪十分强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造的成功。中亚社会长期稳定,各民族之间也比较和谐。中亚在1919年与阿富汗相差不大,但在70年代已是天差地别。

结语

苏联的民族政策在其解体后饱受诟病,但在中亚无疑是成功的。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