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柏林陷落时的帝国大厦保卫战,为什么都是外籍志愿军在做最后抵抗?

路106路


帝国大厦没那么重要

说点颠覆认知的事儿吧,其实当时苏军玩命攻打的“帝国大厦”只对他们自己有象征意义。因为纳粹的议会和总理府全都不在那,对德军来说那里就是一个堡垒,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时他还不是国会议员,任命发出的第三天兴登堡就下令解散第七届国会了。下一次国会召开时帝国大厦已经烧了,新一届议员大会是在科罗尔剧院举行的。

后来纳粹党彻底掌权,所有国事会议必须由纳粹党员参加并决策,议会完全啥蛋用了。纳粹党懒得回来开会,就继续留在科罗尔剧院,原来的帝国大厦被改成了展览馆+真空管生产厂+医院妇产科......

所以希特勒压根没在那开过一次会、发表过一次讲话、作出过任何重大决策。他的大部分政治军事行动都是在位于沃斯特拉大街上的新帝国总理府做的,在威廉大街上的旧总理府他都给希姆莱办公了,何况所谓的帝国大厦。

诺德兰师没那么强

题主提到的外籍志愿军应该是党卫军第11装甲掷弹师,代号“诺德兰师”,但是现代很多人把它和党卫军第5装甲师“维京人师”给弄混了。维京人师才真的是党卫军王牌,从巴巴罗萨行动一直打到战争结束投降。1944年1月那种惨烈局面下还能从毛熊的重重包围中杀出去,继而参加1945年的“春季觉醒行动”。

而这个诺德兰师是在1943年3月从维京师里分离出去的一个团,补充了一个挪威团加一个丹麦团,再参合进去点匈牙利人组建的。他们大部分都是新兵,其实没啥战斗力,初次上阵打那瓦尔战役时只能用来对付苏军的袭扰。

之后打坦能堡战役,指挥官舒尔茨加两个团长直接被毛熊给挂掉了,1945年1月才好不容易从海上逃到了德国。到柏林打外围攻防的时候又被毛熊的钢铁洪流糊了个满脸花,一个苏联小兵俘虏三个爆破手的事儿都出了。

逃回柏林城内后,大约320名左右的法国人党卫军没处安置,就近加入了他们,算是完成了兵员补充,很快又被安排到赫尔曼广场参与防守。在那里他们抵挡了苏联渗透部队48小时,注意!是渗透部队哦!

到了4月27日毛熊开始总攻的时候,当天就把他们炸出了阵地,退到齐塔德勒地区,第二天就把他们再次打散,分别退进了国会大厦(帝国大厦)和旧德国总理府。所以这帮哥们守帝国大厦根本不是为了与帝国同在,压根就是被毛熊打的没处跑了,只能去那里协防。

帝国大厦攻防战

4月29日凌晨,苏联第三突击军抵达了施普雷河北岸的莫尔特克大桥,德军则在大桥南岸的工事里严阵以待。帝国大厦已经遥遥在望,这时毛熊发现两件很可悲的事情,他们觉得有点蛋疼。

第一,帝国大厦并非孤立的建筑,它建立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广场上,广场内还有盖世太保总部等其他建筑,这些建筑互为犄角形成数道交叉火力网,突破起来很麻烦。第二件事是大桥结构受损,他们的大炮没法用,修好桥才能有炮火掩护。

德国这边也很闹心,这片工事里挤满了被压制进来的士兵,国防军、党卫军、警察、少年冲锋队,互相都不认识,别说配合,连统一指挥都难。

4月29日黎明苏军在没有重火力的情况下发动了进攻,他们先是攻陷了盖世太保总部,但在德军屋顶炮火的轰击下实在没法还击,只能又撤了出来。毛熊们郁闷的退回莫尔特克大桥,专心开始修桥。

4月30日早六点大桥修复,在重炮的掩护下苏军开始进攻,先后占领了盖世太保总部和国会大厦侧面的辅楼。15:30左右,希特勒于新总理府地下掩体内自杀,临死前下令允许守军突围,消息于17:00左右传达到帝国大厦,守军开始突围,但在苏军的重火力覆盖下突围的德军十不存一。

夜间20:00左右,苏军攻入帝国大厦,并且很快在楼顶升起镰刀斧头旗。但大厦从1933年焚毁后一直没怎么使用,里面全是瓦砾堆,不少残余且没得到突围消息的德军躲进房间里继续抵抗,苏军只好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清理。

到了5月2日,清理工作全部完成,苏军彻底占领这座只对他们有象征意义的大楼,同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占领新总理府。为了宣传胜利,他们摆拍了那张著名的《红旗升起在德国国会大厦》,之后还PS掉了士兵的手表......

后记

很多人说起了毛熊在柏林的军纪败坏,吐槽机到不是想给他们洗地,但这事儿真需要分开说。最开始毛熊进攻的主力部队军纪还是不错的,他们会清理马路恢复交通,修理水管继续给市民供水,还会开食堂给饿肚子的市民浓汤喝,颇有点人民武装的意思。

可是后续部队到来时事情就全变了,俄罗斯历史学家奥列格·布尼茨基广泛访问了当时的战士得出了个事实,后来大规模的凌虐并不是早就怀有报复之心,基本上算是临时起意,原因也挺逗逼的。

那些后续部队大部分是没出过国的工人、农民临时征召组成的,他们长期接受的教育是布尔什维克好,熊窝是人间天堂,外国老百姓只有失业、饥饿和残酷剥削,一个个惨的要死。

这帮孩子怀着解放者的心情来到德国后才发现人家活的比他们滋润多了!被自己头目欺骗已经够窝火了,继而他们又想不通另一个问题,你们都过的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侵略我们?于是满腔怒火终于化成了惨烈暴行......


总结起来吧,题主其实出了个伪命题,帝国大厦攻防战中并非只有外籍自愿军拼死抵抗。守军即不完全是外籍,而且没拼死抵抗,除了从地下室里突然跑出来的一支国防军外,基本没给毛熊造成太大的麻烦。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先得澄清一点,国会大厦保卫战被过度神话了。这里纠正一下大家的常规认知。

据史料记载,第一、对抗苏军的并非只有武装党卫队外籍军团;第二、德方并非全军覆没,死战到底无一人投降。事实是,最后有人选择冒死撤退,也有人举手做了俘虏。

首先,守卫国会大厦的并不完全是SS(武装党卫队),更不可能“都是外籍志愿军”。

除了武装党卫军,也有大量的国防军邓尼茨营的海军学员、空军(此时德方已经丧失了制空权,同时也被打回内陆,所以,飞行员,甚至潜艇兵都直接当步兵用了)和柏林当地老百姓组成的人民冲锋队(下图);德国军队在国会大厦并非没有战斗到最后一人,而是主动撤离了国会大厦,德国守备部队也并非无一人被俘。关于国会大厦战斗的最后阶段的描述,引用外文资料: about 100 of the last German combatants surrendered. A further 300 defenders were dead and another 350 were already lying wounded in the basement. Finally, on May 2, 1945, the Red Army was able to control the whole building......

造成这种印象,可能是因为此时,外围的国防军被打撒,加上丧失了制空权,无法集合来给柏林解围。所以,到了柏林战役后期,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德军部队——武装党卫军“诺德兰”第11装甲掷弹兵师成了战场上的主角。

诺德兰师主要由来自北欧的志愿兵,丹麦和挪威人很多,后来又补充了从东线撤退下来的爱沙尼亚人,加上了少数法国、荷兰、比利时志愿者。也算是成员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理想(当然是邪恶的)走到了一起。此时,这些外籍军团几乎找不到退路,不管向谁投降都是死,作为叛徒,自己的国家也回不去了,加上所谓的坚定的信仰,宁可战死也不投降,甚至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把自己绑在机枪阵地上继续玩命打。

所以,诺德兰师名声太大,让后人感觉哪儿哪儿都是它的身影,什么英勇的事迹都跟它有关。


在国会大厦战役中,苏军在外部用炮火轰,坦克递进射击、送到窗口往里面打,压着火力冲进国会大厦。冲进国会大厦的是苏联红军第150师——现在,每年俄罗斯胜利日红场阅兵,150师的旗帜都是摆放在最前面的,以纪念最早冲进国会大厦的光辉事迹。

第一天,4月28日,红军小股部队已经冲进去了,但遭到顽强的抵抗。

红军攻进之后,重火力施展不开。双方先是用冲锋枪互相扫甚至拿反坦克的火箭筒(铁拳)在房间里面互相打。每个房间都在格斗,打完子弹,有些人甚至抱在一起肉搏,拳头互殴、牙齿互咬.......

第二天,红军再次向国会大厦发起冲击。红军潮水般一层一层往上攻,艰难的攻到楼顶。又玩命打了一天一宿,4月30日晚,苏军最终冲上了国会大厦的楼顶。为了纪念这一光辉时刻,隔天摆拍了下面的照片。

这张照片大家都喜闻乐见。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图被精心PS过。原来,拍摄时,苏军士兵的两只手腕上都戴着bling,bling的大手表,所以,在照片发表之前,在胶片上做了手脚,手表就消失了.....

不太严谨的粗略来看,整个柏林保卫战可以总结成:部分国防军的纳粹死忠+党卫军的残余部队+炮灰“人民冲锋队”+残余坦克,突击炮若干+各种stg44,毛瑟98k,铁拳,柏林人民居家自留武器,少部分虎式,豹式+其余从各地赶来增援的部队(量不大,多死于外围或者选择投降)+所谓的“精神力量和坚定的意志信仰”=苏军伤亡30+万

所以,苏军费了这么大劲,才取得胜利,自然得好好的犒劳自己了,这就苦了德国的老百姓。详情大家可以看看电影《柏林的女人》。

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破坏文物啥的。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来晚了估计都没地方写了。

还有,前面提及的诺德兰师等武装党卫队外籍军团,他们也没有真正与第三帝国“同归于尽”。

除了战死的,还是有不少人找到了活路。投降苏军的大多拉到西伯利亚去挖坑,一部分劳动至死,剩下的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为了跟西方“示好”,全给放了。(已经并入苏联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些波罗的海三国士兵除外)

还有一些更走运,涉险越过了易北河,向西线的英军投降。只要不是犯了“反人类罪”(虐待战俘,屠杀平民等等),仅参与作战任务的普通武装党卫军(非盖世太保)被定义为了战俘,而非战犯,只是随便关了一段时间就放回家了。毕竟,在战俘待遇上,二战时期的英军是最人道的,比较规矩的执行了《日内瓦公约》。

说到这儿,事儿还没完。

在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曾经颁布过政令——无论国籍,党卫军成员都可以像其他国防军军人一样有权获得养老金。

所以,战后,这些前党卫军外籍志愿军们到了一定的年龄,竟然可以领到联邦德国政府发给的养老金。理由呢,也算说的过去,作为当时德国的官方行为,纳粹政府虽然反人类,那也是合法民选政府,德国后续政府自然需要履行承诺。


(武装党卫军诺德兰师老兵在搞“战友会”,还大大方方的接受媒体采访)

而且,每笔养老金计算的还特别认真。比如,比利时籍的党卫军战后以叛国罪被关进了本国的监狱,德国社保机构还把他们在监狱里被监禁的年头折算进了退休前的工龄,每人每月可领取数额从425欧元到1275欧元不等的养老金;然而,在二战中,被强迫在德国做苦力的比利时劳工,战后每个月获得的经济补偿却只有区区50欧元。

最值得同情的倒是德国纳税人,辛辛苦苦挣的钱都被政府用来给“外人”发福利了~二战犹太受难者的补偿年金、外籍党卫队老兵退休金,还有近几年大量涌入的各色难民……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事实上,在帝国大厦保卫战中不仅仅只有外籍士兵。当然,外籍士兵在其中不在少数,他们作战英勇,战斗力强悍,所以给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之所以如此拼命死战,宁死不降,除了他们对于忠诚于希特勒之外,还因为这些外籍志愿军已经无路可退,他们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所以他们经过种种考量,为了一线生机拼死一博。




帝国大厦保卫战其实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不是德军士兵都战斗到最后一刻,但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士兵肯定也不在少数,不然苏军也不会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代价。保卫战中,还是有不少士兵知道战斗已经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他们为了获得生的机会,而选择放弃。




为了快速的占领柏林,苏联集结了300万大军进攻柏林,柏林如何能抵抗苏军300万的进攻,不过只是在做没有意义的抵抗。德军的领导人们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无非是希望能抵抗一天算一天,除了这样,他们也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守卫帝国大厦的德军一共有1500名士兵,其中1000名是德国人,500名是外籍士兵,外籍士兵之所以为纳粹卖命,还是因为希特勒的宣传能力太强。希特勒对外宣称日耳曼种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不过日耳曼人毕竟势单力薄,为了获取其他人的支持,他对外扬言,只要能够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人,便能加入日耳曼人,所以这群外籍士兵才为纳粹疯狂卖命。


传奇历史观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看见这个题,守仁君最先想到的是《使命召唤5》里的最后一关,就是帝国大厦保卫战。

游戏里这仗打的艰苦,历史上这场仗也相当惨烈。

当时驻守国会大厦的有1500多人,1000党卫军,500外籍志愿军团。这一千五百人并非是接收上级命令被布置到这里的,他们是自愿前往保卫国会大厦,当时德军兵力并不允许在帝国大厦里也布置守卫,海因里希中将将党卫军分散布置在蒂尔花园区之后就没有什么多余的兵力往国会大厦布置人了。

所以当苏联人突破蒂尔花园区的防线进入国会大厦前广场时,他们认为国会大厦不可能有人防御,于是便派了几百人进行试探性冲锋,结果刚踏入广场,就被帝国大厦里的mg42全部射倒在地。

攻克帝国大厦的战斗持续了两天,这两天里,苏联人用士兵大规模冲锋,用坦克集群攻击,用火炮部队进行轰炸,最终苏联人冲进帝国大厦一层,用肉搏战,甚至直接把重机枪抬进房间里,隔着墙直接扫射,一间一间房屋进行争夺。最终将苏联国旗插到帝国大厦圆顶。守卫帝国大厦的德军几乎无人生还。



保卫帝国大厦的士兵里面有三分之二都是党卫军,保卫帝国大厦是他们的职责。这群党卫军里有其它国家的德意志族人他们接受希特勒的种族理论而志愿加入党卫军。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是真正的外籍军团,也就是说保卫帝国大厦的外籍军人并没有题主说的这么多,也就五百人,不过当时也正常,想想看,一个奥地利人带着他的党派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德国从一个弱小的一战战败国带向了欧洲巅峰,当时崇拜希特勒和被其思想感染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当时北欧地区,法国,英国,荷兰等各国都有许多人志愿加入德国外籍军团。留下五百死忠保卫帝国大厦也不是什么很特别的事。


守仁读仁


国会大厦保卫战其实本不用伤亡这么多人,只是当时的战场形势容不得该退缩的人退缩,也容不得该进攻的人不打。而且这场战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对抗苏军的并不是只有武装党卫军的外籍军团。第二点德国也并非全军覆没无人投降,是那些无法投降的人选择了拼死抵抗,德国到最后战线崩溃除了武装党卫军之外,其他的国防军都被迫收缩在本国领土之上,所以当苏联进攻柏林的时候,很多步兵都是原先的海陆空军以及在柏林当地老百姓组成的人民冲锋队,也算得上是拼死抵抗。



对于德国而言,国会大厦在当时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战场形势大势已去,没有任何抵抗的必要,而德国的军队在抵抗一阵以后也选择退缩。之所以会发生国会大厦的那一场激烈的战斗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整个战场已经被撕裂,国防军被打退失去了一切战场制胜权,柏林已经被包围。德国正规军大多都选择投降,但是外籍军队真的很难投降。他们都是在战争过程当中,希特勒向各地征集的志愿军。他们的人种构成很复杂,有从北欧的丹麦挪威来的,也有从东方战线上补充的爱沙尼亚人以及少量的法国荷兰比利时志愿者他们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历史给他们的定性是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加入法西斯战斗。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对抗苏联,光复自己的国家。



毕竟苏联在二战前以及二战之中做过的那些事,没有人会忘记。在苏联无情占领了他们的国家,以后没有人在意他们,而只有希特勒选择收留他们,目的也并不是出于所谓的人道主义。而是在进攻苏联时让他们做先锋,这些人可以无惧苏联的炮火,虽然他们知道自己被德国当成枪靶子,但是他们甘愿怎么做,毕竟灭掉和占领他们的国家并非当时的德国,而战争开始以后希特勒也许诺他们的国家可以得到光复,但很可能这只是希特勒的空头支票。这些志愿兵在当时被编成第11装甲投弹兵师诺德兰。当然,其中也真的有其他国家的叛徒或因为怕死或因为洗脑而加入。



在德国战败以后攻入柏林的时候,这些军团根本没有退路,他们无论向谁投降都是死,即便他们缴械他们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国家。而且最先进入柏林的是苏联军队,这让他们退无可退。对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而言,他们切齿痛恨的国家,如今就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杀光一切。所以这些人宁死不降,尤其是不投降苏联,宁可身负重伤也要与其同归于尽,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诺德兰师名声大噪。在保卫国会大厦的战役当中,苏联倾其所有用猛烈的炮火进攻坦克推进,伤亡不计其数才攻下国会大厦,当时所有的人都杀红了眼。最后苏军赢得了胜利,为了犒劳自己,也大肆放手在柏林城中行凶,柏林城的很多文物,标志性的建筑也都成为发泄的对象。



很多人总在问为什么希特勒的外籍军团到最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我只想说,正是因为苏联之前的政策太过血腥对待其他国家太过霸道,所以根本没有人敢投降。在与苏军对战的战场上,除了敌人只有死人,不存在俘虏一说。明白这一点的人都尽可能找其他盟国投降,不知道者可能最终就死在西伯利亚,最后森森白骨都不知道是谁?美其名曰,他们被解放了。


世界史图鉴


柏林战役期间,参战的党卫军外籍志愿者大多属“诺尔兰德”和“查里曼大帝”师,以瑞典、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法国、爱沙尼亚人居多。帝国大厦保卫战,是否就外籍志愿者呢?当然是否定的答案。



参加帝国大厦战斗人员编为巴比克混编战斗群,指挥官巴比克,人数500人。有罗斯托克海军军校学员、腾伯霍夫机场地勤人员、飞行员、飞行学员、人民冲锋队成员、党卫军再加上大厦前国王广场上的德国空军三支高炮分队。30日战斗过程中“Z” 区防御司令蒙克支援了个约300人“莱茵”战斗群,这些人部分进入帝国大厦。大厦地下室战斗前另有500名伤员。



5月1日上午9时巴比克在德军一上校和翻译陪同下向苏军投降,被人从后打了一黑枪。整个帝国大厦保卫战死者为200人,800余人走出地下室和大厦向苏军缴械。但大厦仍残留不愿投降者,苏军于5月2日肃清。

流传什么1500-3000党卫军战死帝国大厦,无一投降,也就德粉蒙上双眼塞上耳朵鼓起喇叭自娱自乐自吹自擂!

柏林城内的外籍党卫军有些也活到了战后,譬如“查里曼大帝”师至少50法国人劫后余生,出版了相关书籍。帝国大厦指挥官巴比克始终拒绝新闻记者的采访,对战斗经过未置一词。蒙克被苏军俘虏,还一度是座上宾。


历史扒粪机


小雪微鉴:说起希特勒,他不光是一个纳粹头子,臭名昭著的纳粹党领导人,战争狂魔,还是一名传销洗脑的好手,德国就那么大点的地方,人口有限,在战争后期,哪有那么多所谓的优秀血统的人可以用,希特勒剩下的,都是些外族士兵,题主所说的外籍志愿军并不恰当,而是被忽悠来的壮丁,他们以成为所谓的优秀血统的人为荣耀,所以心甘情愿的给纳粹德国卖命。

300万人兵临城下,而德国柏林帝国大厦却只有1500人,而其中的500人竟然都是外籍士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美国的参战,希特勒基本上败局已定。在盟军攻入德国本土以后,攻击德国帝国大厦就是箭在弦上的事情,但令所有人都不解的是,在帝国大厦中,很多人并不是德国士兵,而是外籍士兵。

恐怕论忽悠能力,没有人能和希特勒相提并论,在当时,希特勒抛出了德国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高贵的血统人种,如果你可以加入我们,将是一种无上光荣。

很多人都受了希特勒的蛊惑,成为所谓的雇佣军。后来,盟军攻陷德国本土,希特勒自杀,这些外籍士兵也成为了德国的陪葬品,长眠于地下。

除了那些心甘情愿加入纳粹的士兵以外,还有一部分的犹太人战俘

都说战争是残酷的,领袖的人格是高尚的,你知道吗,在当时,有很多人都很崇拜希特勒,希特勒受到万人敬仰。

除了外籍士兵以外,希特勒还有一部分犹太人士兵,他们有的没有被在战俘营杀死,就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这些人,后来都不愿提起当时的事情,比如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惨烈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很多人不了解德国历史,特别是一战后的德国历史,用邱吉尔的话说,“凡尔赛条约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德国人一定会报复的”。

德国立国是靠普鲁士的“骑士精神”打出来的,是靠义务教育建出来的,是靠科技兴国富起来的。

“凡尔赛条约”剥夺了普鲁士的土地,打击了德国人的自信,压制了德国人的生存空间,面对科技不如德国的英法联军,德国人是从心里不服气的。

“凡尔赛条约”是德国商人出卖了德国军人,本不该接受这么耻辱的条约,可是德国商人控制的政府却接受了,也就有了后来希特勒上台整治商人的政策。

希特勒的出现只不过顺了民意,当时德国人是想打仗的,不想被“凡尔赛条约”控制经济发展,军队发展建设,才让不是德国人的希特勒上台。

希特勒如果没有在一战中为德国浴血奋战,得到铁十字勋章,是不会被德国人选为总理的。

希特勒废除“凡尔赛条约”,扩军备战收复失地,也是德国人支持的。

所以二战失败后,德国人民并没有全都怪罪希特勒,还是愿望承担战争破坏赔偿的责任,比日本人有觉悟。

希特勒带领的国防军并没有向日本鬼子那样实行“三光”政策,并没有实行“巴黎大屠杀”,并没有实行“焦土政策”,远比日军,苏军文明多了。

苏军进入柏林,实行“焦土政策”,实行杀光抢光烧光政策,实行奸淫掳掠政策,连小女孩都不放过,默克尔都是受害者之一。

放开政治倾向不说,做为有血性男人都会挺而出,宁可站着生也不跪着活,去和苏军拼命。

很多中国人不理解普鲁士的“骑士精神”,以为是被宗教洗脑的傻瓜,其实那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化身。

美国建军也是师从德国普鲁士,也信奉“骑士精神”感招,也有十字勋章,才能让美国军队团结在一起。


光芒万丈34957


都别抢,我来答。

德国帝国国会大厦大会场(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一座占地面积13344平方米的大厦,加上周边广场,这一数值还当有所增加。即使没有“帝国大厦保卫战”,这座建筑物也会凭借因其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所在而闻名于世。

柏林战役是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场战役,而帝国大厦保卫战是柏林战役中的最后一场德军保卫战,在帝国大厦的周边有政府办公厅、国会大厦、最高统帅部等等象征着希特勒政权的权力机关,因此当苏联红军把红旗插在帝国大厦的楼顶时,也象征着纳粹德国彻彻底底的垮台。

帝国大厦当时的防守力量只有1500左右,其中1000人为血统纯真的德国党卫军,500名为外籍志愿军,不管是德国人还是外籍士兵都在这场保卫战中大量死去,最终幸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并不像题主说的都是外籍志愿军在做抵抗。

相反,德国人的反抗情绪显然要比外籍士兵要强烈许多,此外后续也有小股德军不断加入到帝国大厦的保卫战中来,应该说围绕着这座建筑物的争夺和防守,不管是德军还是苏军都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

双方打到最后都杀红了眼,当苏军攻进帝国大厦内部时,德军层层布防,把防线一直延伸到顶楼,可以说苏军最终夺得帝国大厦是一步一条人命换来的,而德军也像我们展示了现代军事布防结合强大的热武器给敌人带来的巨大伤害。

在帝国大厦内部,这些士兵们纠缠在一起,由于空间狭隘,热武器已经不便于施展,双方展开了白刃战和肉搏战,以及不时响起的枪声。可谓是火炮和刀刃齐舞,鲜血与呐喊共飞,不过这支防卫部队尽管给苏军造成巨大的损失。

但是最终在苏军的洪流下还是被尽数歼灭,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或被俘虏。而不管是德国党卫军还是外籍志愿军,其实都在这场保卫战中凭借着他们狂热的信仰和对希特勒那种微妙的个人崇拜情感做出了殊死抗争。

实际上,德国党卫军并不全然是德意志民族组成,其中绝大部分反而是外籍志愿军。党卫军领袖希莱姆希望把党卫军打造成为一个血统纯正的、完全忠诚的精锐部队,所以党卫军的选拔标准十分严格,这反而限制了党卫军的发展。

另一方面德国国防部也不愿意看到党卫军的势力过大,因此对党卫军的发展也做出了多方限制。但这一切都随着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国在欧洲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党卫军也迎来了它的春天。

起初,大量国外的德裔人士开始踊跃回国并加入到党卫军中,这不仅壮大了党卫军的队伍,而且还不必受到国防部的制约,因为这些德裔人士在彼时的德国法律中还没有被完全认可为德国人。这可能和当时德国正在吹捧的“人种论”有关。

不管是“生命之源计划”还是希莱姆试图把党卫军打造成为一个血统纯正的精锐部队,不难发现彼时的德国已经陷入那种狂热、狭隘和盲目的民族主义浪潮中,一方面是对犹太人的残酷镇压,另一方面又是对德意志民族的无脑吹捧。

但这些加入党卫军的士兵并没有尽数被编入德国党卫军本部中,而是成立了海外党卫军,如日耳曼党卫队(Germanic SS)、法兰德斯日耳曼党卫队(Germaansche-SS in Vlaanderen)、尼德兰日耳曼党卫队(Germaansche SS en Nederland)、挪威日耳曼党卫队(挪威语Germanske SS Norge )。

这些党卫军除了驻地不同之外,不管是编制、服装和制度都和纳粹党卫军完全一样,而且都归属于希莱姆一个人管理。而当纳粹党卫军需要补充兵源的时候,由于在国内受到限制,希莱姆就会从这些下属党卫军中抽调士兵进行补充。

这就让纳粹党卫军的发展已经偏离了希莱姆起初预想的血统纯正,反而变成了一个拥有众多外籍人士的杂牌军团,其中除了有美国人,还有穆斯林,丹麦人、挪威人等等,巅峰时期,整个外籍党卫军的人数足有几十万之巨。

令人错愕的是,希莱姆为了便于管理党卫军内的穆斯林人士,还从耶路撒冷找来了穆斯林主教协助一起管理,可谓是用心良苦。

之所以会有这些大量的外籍人士参与到党卫军内,其实我认为很难说这些人都是被迫的,换言之,党卫军的外籍军团实际上具有伪军性质,毕竟不管哪个国家总有那么一小群人猪油蒙了心,韩国总统朴正熙还替日本人卖过命呢。

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当时一部人对苏联也很反感,所以就加入到了德国这一边,总之这其中的诱因还是相当复杂,而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外籍兵团也很卖力,譬如在帝国大厦保卫战中,表现的也像德军一样勇敢,不得不说人性的复杂。


围炉谈史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实际上很多人对于党卫队或者说党卫军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很多人认为党卫军都是那些迫害犹太人的武装警察。但实则不然。党卫军分为普通党卫军和武装党卫军。普通党卫军的职责确实有迫害犹太人这么一项使命。但武装党卫军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军事化部队。一支从党卫队中选出来军事化部队。党卫军武装部队实际上战斗力比大多数国防军还要强大,党卫军参与了战争期间德国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争。尤其是其中的翘楚帝国师、骷髅师和警察师。这三支党卫军王牌部队可以说是经历过德国绝大多数的艰苦残酷的战役。而三大王牌师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而当年盟军进攻德国本土的时候,保卫德国或者说保卫帝国大厦的可不止是外籍志愿兵团。外籍志愿兵团只能算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主要的保卫力量还是德国军人。有国防军也有党卫军。当然了也少不了外籍志愿兵。而国会大厦由于是重中之重。所以德国方面安排了精锐的党卫军部队守卫帝国大厦。而在保卫帝国大厦的1500名士兵里。有1000名是党卫军士兵。其余500人则是外籍士兵。这1500人最后基本上是尽数战死。尤其是这些外籍士兵打的更是凶猛。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为什么。而这段历史也被掩盖在历史长河之中。


但我个人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他们的领袖而战。实际上希特勒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政治家。也十分具有个人魅力。除了德国人之外,很多国家的人民崇拜希特勒愿意追随并且为希特勒付出生命。党卫军的前身党卫队是希特勒的个人护卫队。之后因为规模扩大改名为党卫军。虽然党卫军权利范围扩大了,但其中最重要的使命保卫希特勒并没改变。可以说党卫军中全是希特勒狂热的粉丝。为什么党卫军战斗力惊人。就是因为他们狂热的崇拜希特勒,甚至狂热到悍不畏死。



事实上党卫军中德国人的数量很少。里面成员大部分都是外籍人士。由乌克兰,波兰,芬兰,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挪威,波斯尼亚,匈牙利,法国,俄罗斯,荷兰等30多个欧洲以及亚洲国家的人口组成。他们之所以加入党卫军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卫希特勒。所以说按照党卫军这个成员组成来看的话,你说保卫国会大厦的都是外籍士兵也能说得通。整个二战期间约有50多万外籍士兵在党卫军中服役。而且这些人以东欧国家为主。到了1945年时,在党卫军所有的30多个师中,还没有哪一个师是完全由德国人组成的。可想而知二战时期德国外籍兵团人数有多么庞大。而这种部队一般被称为武装师。由纯德国人组成的部队才叫做正规师。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