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国内旅行车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比如,先看历史原因。最早引入国内的瓦罐车型很少,更多都是三箱车型。比如奥迪100、虎头奔这类的。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能看到的只有标志505SW、桑塔纳旅行的不多车型。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所以国内消费者在最早的认知上形成了旅行车没有三厢车高档的先入为主的看法。

其次,同样一款车型,旅行款的售价要比三厢款贵出20%左右,性价比方面不高。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回想迈腾B7旅行版,全卤素灯组的低配版都要30多万,比同期的迈腾中高配还要贵近10万块钱。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5系旅行版的落地价更是奔着60万去了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贵不说,选择还少。除了进口品牌的数得上名字的一票知名旅行车,比如A6 avant /allroad 奔驰E系旅行 宝马5系旅行。剩下一票的合资品牌基本都忌惮于销量问题,不敢引入旅行车。更不用提脆弱的自主品牌了。

而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主要原因。

究其根源,还是国内的环境不对。

我们先看几张图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同样是一款旅行车,放在欧洲静谧的小镇道路,或者风景绮丽的欧洲山道上,给人整体的感觉和谐舒适、有调性,仿佛旅行车就应该放在那个地方。你同样把一大堆SUV放在那里,可能看起来就有些怪了。

但国内不是。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曾经有人问我,作为汽车编辑,出差那么多,最喜欢国内哪个城市。

一时间我答不出来。就我个人感受,除了各地机场有点特色,剩下90%的城市长得都一样,没什么特色可言。仿佛每个城市的建筑设计师都是一个人。

要不就是丑出天际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生、冷、硬,一切都为了高速的商业服务,比如每个城市的万达广场,和soho你能找出什么太大分别么?

缺少生活气息和艺术质感,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厂,一切都标准化。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而旅行车不同,它一定是承载了欧洲那种浪漫主义,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格调。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没有生活,要什么wagon,谈什么旅行。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旅行车在国内如此小众,因为真的就是这么一小撮人,最起码他们心中还有对生活格调的向往。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瓦罐”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