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很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对二里头遗址是“夏都”存在很大质疑?

烈火柔魂ZL


每每谈及“夏都”谈及二里头遗址,总是不缺乏争议,而争议的焦点也不仅仅在于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都的问题,还有二里头遗址三期四期文化类型是否也属于夏文化的问题。

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及命名地,除了二里头遗址,在整个河南中西部到山西西南部地区,还发现了一百余处二里头文化类型的遗址。


二里头文化是一种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早期商文化的文化类型,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早于早期商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而二里头遗址,又是如今发现的一百余处“夏文化”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她的范围包括了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总面积超过了三平方公里。

且在二里头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宫殿区,居民区,作坊区,墓葬区,窖穴等功能区,从城市的建设来看,二里头遗址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社会等级划分,权利的划分。


因此,二里头遗址被人们称作是“最早的中国”,是中国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开端,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二里头遗址曾经必定是一国都城的所在。

而不少学者甚至就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史籍中所记载的夏都——斟鄩。

但又正如问题中所言,对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的问题,确实有不少学者还存在质疑,或者说是在确切的能证明二里头遗址就姓“夏”的文物证据出土,先不着急给她定性,就是这么个意思。

当然了,按照人们结合史籍来看,商朝之前不就是夏朝嘛,那么早于二里岗商文化的文化类型不就是夏文化嘛。


既然是夏文化,又具有都城性质,那么说二里头就是夏都,确实也能说的过去。

但考古学讲究的是严谨,根据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来看,有了文献记载还要有文物作证才算是严谨的。

目前来看,在二里头遗址没有出土文字等文物证据,能够证明其姓“夏”,因此,从文物佐证一方面来看,确实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个人理解,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考古人员所需要的,只是还在等那个证据的出现罢了。


Mr农村大姚


这个洛阳本地媒体和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的表述还是挺客观公正!

带上夏都的帽子可谓名利双收!

这里面还有两个逻辑:

1.因为现有二里头长的像夏都就下结论一定是夏都!你要质疑有本事就考古个真的再来否定我!(等时间久了二里头夏都的名号打出去了,你们即便考证出了夏都那也是假的)

2 .凡是否定二里头夏都的会被扣帽子: 你们都是被外国敌对势力利用,否定二里头就是否定夏朝,否定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卖国贼!……

拜托,大家没有质疑夏朝的存在,只是质疑的是夏都,全国那么多与二里头类似未证实都城的遗址区都不敢轻易下结论,二里头这么着急就被论断成夏都,有何依据?!(别说陕西人怀疑,全国很多学者,包括安徽浙江学者引经据典的发文说夏都在淮河或者江浙一带)

不能就为了证明中国五千年历史刻意凑数!

早早带上夏都的光环就为国争光,为国献礼?

现有二里头出土的文物,没有史料记载,没有出土文字,也没有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如碳十四测年法)所以还不足以证明这里就是夏都!

相反如果这些考证都有了,再给二里头以夏都名号才实至名归!




佐佑君


因为二里头遗址的条件不符合,完全没有达到夏都的条件。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又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居斟鄩。”上面这两条记载的意思是:太康、后羿、仲康、夏桀都曾经是夏都斟鄩的主人。

今本《竹书纪年》曰:“自洛汭(洛水湾)亚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这其实是周武王灭商后说的话,意思是从洛水湾一直到伊水湾一带,地势平坦无险阻,这里有夏朝的都城。

周武王为营建新都跟周公到洛阳盆地考察时,对周公说:“成周的洛水湾一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无险阻,是夏朝定都和居住的地方,离天室山又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这说明夏朝都城在成周的洛水湾到伊水湾一带的洛阳平原。

《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曰:‘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条说明太康失邦后,兄弟五个人在洛水湾等他,这就是太康、后羿、夏桀入主过的夏都所在。

《史记·孙子无起列传》言:“夏桀之居之,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这一条按字面正确的解释是:夏桀所居住的夏都斟鄩,左边有黄河、济水,右边有泰山、华山,伊阙在它的南面,像羊肠一样的山或者山脉在它的北面。这里有人说泰华是太华,这完全不可能,一、那个时候有“太”字,这么重要的地方不会用“泰”来代替(如太康);二、为了对仗工整左边是黄河、济水,那右边的泰华肯定是泰山、华山。这里河济就代表一条河,泰华就代表一座山。羊肠的意思有三种:一个就是羊的肠子,另一个是像羊肠一样的山或者山脉,还有一个是羊肠坂。羊肠不可能是沁阳西北的羊肠坂,因为它不在伊阙(龙门)的北面,两地不在一条南北线上,横向距离相差太远,所以羊肠就是一座山或者山脉,这一条记载就是说夏都斟鄩左面有一条河右面有山,伊阙(龙门)在它的南面,有一座山或者山脉在它的北面。龙门不在二里头遗址南面,这个条件二里头遗址不符合。

《括地志》记载夏都斟鄩在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巩县县城在巩义市西面康店村,到二里头四十多里,如果从巩县县界算只有二十里左右,二里头遗址也不符合这个条件。

综上所述,二里头遗址不是夏朝都城斟鄩。


天下探索


严格说:二里头的文物,已经充分证明了其是一个(地跨甘肃到山东、华北到长江流域的)广域文明国家的首都(有完善的阶级和权力体制),是世界史学界和国家所有部门公认的

但是,跟埃及“第一到第三十王朝”这种简单数字命名、有文物就能上溯历史的情况不同,中国有着对上古完整的传说记录!所以,“文实相符”就成了二里头和夏超迈不过去的坎!

目前为止,二里头大量出土的文字标志,是“車”而不是“夏”!而书中的夏朝,偏偏中华大地找不到任何直接支撑的文物!

(感慨埃及的鸡贼,如果中国记录一个“第三王朝”而不是“夏”,那么二里头就绰绰有余的把中国的文明证明到六千年而不是国际公认的四千年了)。

无论是虞还是夏,我倒倾向于认为传说史料出错,毕竟把車写或读成夏还是有点难。


青燿


二里头已经是了不得考古发现

中国远古历史,口口相传,三皇五帝夏商周,大家都心知肚明,按照中国的历史观念,我们的历史不一定,非要寻求考古印证。

既然学术界奉行,尊重考古事实,那么我们就与国际接轨, 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慎重,错了不但无法反悔,也会永远成为笑话。

上古史涉及到河南,情况就特别复杂,由于地面遗存几乎全无,明明知道夏商核心区域在此,要靠考古说明问题很难。

考古尊重事实,但此地盗墓破坏严重,曹操发动军队,民间的盗墓神器就发明自洛阳,好在远古墓葬,无财则无忧。开封被水淹三次,形成文化层叠加,如果考虑到水患,情形更错综复杂。

祖先再阔也不是我们,我们再困窘也有过尊贵无比的祖宗,这应该是我们对历史的正确态度,河南上上下下历史观存在问题。这片土地上面发生的一切,没人敢否定,出土发掘了什么,还请专家说了算,这是科学的态度,连带就很有说服力。

二里头究竟是不是夏都,首先自信认可是夏朝遗存,这就是了不起的考古成就,犯不着置专家意见不顾,过分考虑私利,不经过专家官方急急忙忙宣布。让专家去研究,研究的成果永远属于河南先民,基本的大度必须具备。

只能说政绩观出现偏差,古遗址和旅游关联不大,西安旅游发展模式,不是完全可以复制。全国利用古文化发展旅游的,北京和大理算最突出,西安能够利用的首推兵马俑,古城墙和皇陵都表现很一般。

西安的旅游这几年红红火火,实际重点转移到开发市井文化,实际是向成都学习,这才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请问洛阳等城市,是不是要改变思路,经济发展与更新观念,都要与时俱进了。




多彩体坛


从课本的朝代歌中的首句“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中,我们就知道,夏是中华五千年的第一个朝代,也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但对于这样一个朝代的国都在哪?夏是否可以认定为一个朝代,自古就颇具争议,在这里,作者仅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做论断。

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由这些片段史料,人们只能知道夏朝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几件大事。

1959年夏,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学界指出“二里头类型应该是继承河南龙山文化基础上吸收山东龙山文化发展而成,邹衡先生具体指出二里头文化的陶觚、爵、三足盘等典型陶器来自东方,与东夷有关。”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的豫西、晋南地区,同文献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其次,通过碳十四测定,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约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纪年相当。因此,二里头文化遂被定为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的豫西、晋南地区,同文献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其次,通过碳十四测定,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约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纪年相当。因此,二里头文化遂被定为夏文化。

但“证实”和“发现”并非同一个概念,发现并不代表就是都城,证据在哪?

并且我们还没有确切的考古文字记录夏的都城就在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定论呢?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资料连看,遗址被认定为为夏都的可能不大:

二里头遗址如果为夏朝末期国都的话,商朝以占卜为行政方法的活动,显然继承于夏朝,二里头为夏朝国都的话,那么二里头遗址也应当有承载甲骨文的甲骨,夏朝末期距离殷墟甲骨文也只有281年左右时间,甲骨、龟甲不会凭空消失。甲骨文的产生、形成到成熟,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不可能在281年间突然产生、形成到成熟。因此以殷墟成熟的甲骨文存在来论证,二里头遗址都不可能为早商都城或末期夏朝都城。

二里头遗址排除了为夏都或商都的可能性,那么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地位,将远小于人们对它的期望,其文化价值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址并无区别,只是代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


所以无非就是大伙对遗址的期望过高,希望能找到真的夏都罢了,也无非是想借此来提升旅游,发展旅游事业罢了。


卅搏


国家文物局:“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洛阳二里头(遗址)作为夏都已经写进教科书。

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嵩山)为中岳~《史记》。

洛阳的二里头遗址~最早的中国,发现东亚地区最早的中轴对称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绿松石作坊,最早的井字形大道


CRESPO


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偃师市境内,距今约在3500年到3800年之间,属于的朝代大概是夏晚期到商初期的时候,整个遗址的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左右,据检测该遗址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1959年的时候发现并发掘,被确定为夏朝晚期的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经过碳14的测定年限大约距今接近四千年左右的历史, 该遗址总共经过三个阶段的挖掘,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掘的墓葬群,第二阶段是八九十年代发掘的周边遗址生活区和作坊,第三阶段是二十一世纪初期发掘的宫殿遗址,还有大量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以及宫殿遗址城墙遗址。



据大量的古籍文献记载,夏朝的都城就在伊洛平原里面,不少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古都,但是虽然有遗址存在但是却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本着严谨的角度性质,所以并没有把这个遗址定位为夏都,但是在商代以前史书只记载有夏一个王朝,所以这个遗址应该不是其他王朝的遗留,是夏朝的可能性非常的高。


二里头遗址的范围很广,占地面积很大,光宫殿的占地面积就超过了12万平方米,而且整个遗址里面有最古老的城市道路交通网,最明显的一条是主干道才七百多米,宽十米到二十米之间,是已知国内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交通网,整个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一个规模比较庞大的城市。

整个二里头遗址分为四期,一二期为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三四期为商周时期的遗址,一二期文化遗址为夏代的遗址,在世界考古历史上,西方国家始终不承认我们的夏朝存在,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代表的意义重大,证明了我们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文明。


无法超越的足迹


二里头有98%可能性是夏都,考古学家没有下定论只是证据链有点瑕疵,但是,请记住,这不叫质疑,真正的专家不会否定,不会对98%的可能性熟视无睹。

网上这些敢直接叫嚣,不打折扣质疑的,大部分都是民科自媒体,不要看顶着一个黄v就认为他是专家。

举个简单的例子,二里头有2%的可能性不是夏都,别的某个地方有2%的可能性是夏都,你支持谁?

当他拿着2%的可能性质疑那98%的可能性的时候,你觉得有多少人支持他?

为什么你会觉得是很多呢?寥寥无几而已。


观事传


因为唯恐天下不乱者甚多!往往反对者都言辞凿凿!如丧考妣!皆因名利二字,博人眼球!哗众取宠!别有用心!如与你无关何必关注讨论?连小学都未毕业,就扎着头巾撵着羊出来评论历史文化了。这帮人绝对是汉奸走狗,西方派来的间谍,我们要警钟长鸣!警惕西方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