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准噶尔部到底有多少实力,兵强马壮,为何与清朝对抗了70多年?

羽菱君


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总结自己的一生建立了“十全武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平定准噶尔。从康熙中期开始,准噶尔就成为清朝的心头之患,一直到乾隆平定准噶尔,可以说折腾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70年之久。甚至在雍正朝时,在与准噶尔的战斗中一度损失惨重,只能转为守势。那么,这个准噶尔到底有多大的实力,会困扰大清如此之久呢?

准噶尔原本是蒙古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后,把蒙古人赶回草原,被称为北元政权。北元政权很快也土崩瓦解了,在明朝后期,基本分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三部分。其中漠西蒙古,在明朝被称作瓦刺,没错,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瓦刺,这就是准噶尔。

清兵入关后,基本上控制了漠北和漠南蒙古部,但是却没有精力和能力控制相对遥远的漠西蒙古。康熙即位后,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平三藩、收复台湾上,此时的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开始堀起,先是统一了漠西蒙古各部,然后又开始向漠北和漠南蒙古各部扩张。等到康熙收复了台湾,准噶尔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势力范围距京城只有700里。在这种情势下,康熙不得不发起对准噶尔的反击。但是此时的大清国力并不足以彻底平定准噶尔,经过几次大战,康熙最终将准噶尔部打回到西北地区,遏制了它的扩张态势。

(现代影视中的准噶尔清一色用刀,给人很落后的感觉,但真实历史之上,他们用的是火枪)

准噶尔部人口只有60多万,军队也只有4万多人,看起来和人口上亿、常备军90多万的大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准噶尔的部队是清一色的骑兵,在地广人稀的大西北,骑兵是最占优势的兵种,机动性强,打不过就跑,能够很好的保存实力。虽然清朝也有骑兵部队,但是作战模式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很难进行追击战。另外一个原因,当时的沙俄帝国想向南方渗透,把准噶尔当成牵制清朝的棋子,对准噶尔进行武器援助。准噶尔部使用的可不是老旧的冷兵器,他们装备了3万多火枪、火铳,简直就是一支枪骑兵,在火力密度上完全压制大清军队。

西北地区十分偏远,对于后勤供给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不是经过雍正的苦心经营,充实了国力,乾隆朝也根本没有财力支持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同时,于准噶尔的噶尔丹策零死后,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帮助达瓦齐登上汗位的阿睦尔撒挟功求报,两人闹掰了,开始内战。最后阿睦尔撒战败降清,愿意率部策应,这才使得乾隆找到了机会,最终平定了噶尔丹(姜)。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与其他王朝一样,前期都在开疆拓土。在清朝刚入关时天下局势还不明朗,南有明朝残余势力政权,中西部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然而这几个政权最终都不是满清的对手,逐一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除了这些政权的威胁,在清朝统治的前期,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也是清朝的一大威胁,甚至于康熙帝收复了台湾、平定了三藩后这个西北部的威胁还在,直到乾隆帝时期清朝才彻底结束与准噶尔部的战争,历时七十多年。那么为何在立国之初军事实力强大的清朝打一个准噶尔汗国需要数十年之久呢?

首先要了解一下准噶尔部的背景。历代中原王朝的威胁都在于北方游牧民族,元清两代除外,元朝是因为自己就是游牧民族取得的天下,北方是自己的大本营,清朝则是因为最初实力不足,需要联合蒙古对抗明朝,北方也就不成威胁。当初明朝并没有灭亡元朝,只是把元朝统治者赶出了中原,在明朝前期北元还企图南下重振雄风,但是被明朝一一打退,北元内部就开始分裂,蒙古草原又分成了各个部落,比如瓦剌、鞑靼等,按照地域划分蒙古又可分为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属于漠西蒙古,位于西北地区。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但是自身实力还是远远不如明朝的,努尔哈赤为了对抗明军就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与蒙古部落联姻结盟,开始了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对蒙古的控制。

随着局势的发展,清朝逐渐控制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但远在西北的漠西蒙古则因为地缘优势没被清朝控制,况且清朝入关后面对南明政权、大顺政权、大西政权、三藩之乱、台湾郑氏等一系列挑战,分身乏力,根本无暇顾及西北边陲地区的准噶尔部,也就在这一时期准噶尔部大肆扩张,不得不引起清朝的注意。

准噶尔部是游牧部落,军队中骑兵居多,机动性非常强,军事实力不弱于清朝。由于准噶尔部接壤沙俄,而沙俄又与清朝有边界摩擦,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准噶尔部得以从沙俄手中进口大量火器,使得部队一半以上的人都能装备火器,火器密度超越清朝。在清朝终于解决了内部所有问题后再来面对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时,准噶尔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了,而清朝入关不久,统治不稳,国力十分有限,面对准噶尔的主动进攻,清朝只能做到击退他们,遏制准噶尔部的扩张,并不能完全吞并准噶尔。而康熙时期战乱太多,加上康熙末年官场腐败,国库亏空,清朝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了,这期间与准噶尔的几次战争仅仅只能击退,并没有能力反击。

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登基,他可以说是力挽狂澜,把清朝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回来。面对准噶尔,雍正帝曾计划完全消灭他,并派出军队两面出击,但是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哪怕准噶尔战败了也能利用地理条件迅速撤退,清军就在这点上吃了亏,孤军深入遭到准噶尔的伏击,损失严重。经历了这场失败后,雍正帝不得不调整对准噶尔部的战略,重新回到防御状态,而准噶尔部也因为自己只是一个落后的草原部落,无法与中原王朝长期对抗,开始走下坡路了。

到了乾隆帝在位时期,准噶尔自己内部出了问题,互相争权,政局不稳,这可是清朝消灭准噶尔的大好机会,乾隆帝立刻派出大将兆惠领兵出征,并最终消灭了准噶尔。这也是得益于经过康熙、雍正的经营和积累,清朝国力今非昔比,加上准噶尔自己衰落内讧,清朝才能依靠雄厚的实力彻底消灭准噶尔,清朝统一战争也得以结束。而在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清朝的立国之本八旗军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军开始成为清朝主力部队。


风尘讲历史


准噶尔主要在新疆北部活动,控制了新疆、青海、甚至哈萨克斯坦大片土地,一度征服了西藏,鼎盛时期控制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以上,军队30多万。准噶尔本部人口应有数十万,但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平常分散放牧,一旦集结起来,立刻就有十万军队。准噶尔与中亚交往密切,拥有当时较为先进火枪,实力雄厚。准噶尔前身是瓦剌,也叫卫拉特、额鲁特,与蒙古(鞑靼)数百年来长期争斗,也有东征蒙古的企图试图,准噶尔与清朝的斗争是瓦剌与鞑靼斗争的延续。



一、瓦剌与鞑靼斗争的继续

准噶尔与清朝的战争,从大的历史来看,是准噶尔与大清在争夺对蒙古的主导权的战争,是瓦剌与鞑靼之间斗争的继续。

蒙古在成吉思汗时代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分裂成四大汗国,包括大元。明朝建立后,元朝退回草原成为北元。大明长期的策略是扶植另一个非黄金家族的势力,持续打击北元。在持续的打击下,北元小朝廷彻底殒灭,蒙古草原分裂成黄金家族为汗的鞑靼(东部)和绰罗斯家族为汗的瓦剌(西部),数百年来你争我夺,从未停息。

一度黄金家族被消灭殆尽,蒙古四分五裂,直到中兴之主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将蒙古分为六个万户,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喀尔喀部万户、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和永谢布部(哈喇慎、阿苏特)万户,分派诸子掌管这些万户,奠定了现代蒙古的版图,其中王庭在察哈尔。在明朝后期,瓦剌被重新崛起的黄金家族蒙古本部驱赶到青海新疆一带,称为漠西蒙古,分为四个部落,其中准噶尔部为实力最强的部落。

后来清朝征服察哈尔蒙古,漠东、漠北、漠南都臣服清朝,清朝皇帝甚至兼任蒙古大汗,但瓦剌的继承者准噶尔并未被征服,仍在拉拢并希望统一蒙古。因此,清朝与准噶尔之战,某种程度上是瓦剌与鞑靼之战的延续,涉及蒙古的正统之争,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二、第一阶段:噶尔丹时代

噶尔丹

康熙时期,准噶尔的葛尔丹实力强劲,登上了汗位。噶尔丹有雄才大略,1688年率领3万骑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不敌,向南逃奔,投降了清朝。1690年康熙皇帝带领20万大军亲征,与葛尔丹对峙于乌兰布通。噶尔丹火枪和骑兵厉害,康熙大炮厉害,最终噶尔丹战败退兵,康熙胜利。

准噶尔与其他蒙古部落一样,大汗之位竞争激烈,每任大汗去世,大汗的儿子和兄弟之间、兄弟之间互相拆台,攻伐不断。葛尔丹进攻蒙古的时候,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端了葛尔丹的老巢。噶尔丹无路可退,1695年又卷土重来,再次进攻蒙古,与康熙再次决战。 但这次噶尔丹仍未占到便宜,损失惨重,最后只好在草原上到处逃亡,一年后自杀。策妄阿拉布坦也选择向清朝称臣。

第二阶段:策妄时代

在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儿子统治下,准噶尔达到了顶峰,拥有兵力达到30万,1716年甚至派兵攻占拉萨,控制了西藏。康熙皇帝数次攻打都被挫败,直到1720年,康熙派兵两路入川,准噶尔才撤兵西藏。

雍正时期,派大将傅尔丹率大军在河通泊与准噶尔决战,结果损失惨重,二万多军队只剩下二千多人,弄的北京城人人戴孝。不过第二年,雍正皇帝在光显寺大战中就扳回一局,重创准噶尔。康熙后期及雍正时期,清朝又收复了西藏和青海,遏制了准噶尔的扩张能力。与此同时,准噶尔还与沙俄交战,也有很大损失。

第三阶段:乾隆的进击



乾隆皇帝

乾隆时期,清朝国力强盛,而准噶尔内乱不断,汗位更迭,更有斗争失利的部落主动投靠清朝。乾隆皇帝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命将出击,消灭准噶尔政权。先后两次出征,最终于1757年消灭了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势力,彻底平定了准噶尔。

小结:

准噶尔与清朝数十年之间的较量,清朝也曾数次失败,但最终乘准噶尔内乱,一举平定准噶尔,准噶尔也成为了一个地理名称。应该说准噶尔骑兵野战能力很强,火器也比较先进,但攻城能力不强,并且缺乏火炮,而清朝火器和野战不如准噶尔,但筑城和防守能力突出,经济实力和人力优势巨大。清朝能经得起失败和军队损失,相反准噶尔的战士补充起来就非常困难了,经不起战争的消耗,这是准噶尔在长期的对抗中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郑说豫见


准噶尔部在当时的总人数仅仅60多万,还不到清朝的一个州府,常备军只有4万多人,鼎盛时期也只有6万多人。

但是,准噶尔部是游牧部落,所有军队都是骑兵。在古代中国,骑兵以其突击力和速度的优势,战斗力很强。再者,准噶尔部在武器装备上也强过清朝,拥有大量的火器,而清军,大部分部队还只是大刀长矛。

这就导致准噶尔部能够与清朝对抗70多年。



新福一家人


提到准噶尔大家或许还会感到陌生,但是是提到噶尔丹,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很陌生,作为清康熙帝文治武功的一部分,他被记载在历史书上也算是青史留名了,但是也只有寥寥数笔,生平事迹大家也不甚清楚,原本小编在高中学中国历史时还以为噶尔丹只是一般的草原弱鸡而已,就和漠南的那些臣服清庭的蒙古王公们一样,直到后来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时,才知道原来葛二蛋和他的准噶尔部这么强,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好好讲讲。

后人所画的葛二蛋

首先,大家一定不要把葛二蛋看作一般的草原弱鸡,准噶尔部可是前前后后和清朝打了将近七十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才完全平定准噶尔部,而这三位皇帝在历史上是什么评价、什么地位,不用小编多说了吧?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南、漠北因为地理位置和实力的原因早早的归降于清朝)。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我们的主人公葛二蛋就是准噶尔部的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第6子,也先的后裔,他的名字Galdan,源自藏语“甘丹”,意为佛教里面的兜率天,正儿八经的活佛转世,他的一生也都和佛教有缘,或者说是和藏传佛教有莫大的关联。

现代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

藏传佛教在蒙古草原上传播的很广,明末清初之际藏传佛教内部各个堂口(教派)斗法激烈,为了增加自己教派实力,西藏黄教(格鲁派)派人到准噶尔,认定还在自己老娘肚子里的噶尔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第三世温萨活佛罗卜藏丹津札木措的转世(清朝确立金瓶掣签前),9岁时就以“温萨活佛”名义向清帝派遣使团,十三岁时被请到西藏跟从达赖、班禅学佛法(化重点,这点要考)。

乾隆确定金瓶掣签前,各个转世灵童都正好是大贵族的孩子,你说巧不巧?

1670年,葛二蛋兄长僧格珲台吉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噶尔丹得到达赖允许而还俗,并被赠之“博硕克图”(灵异者)佳号,格鲁派希望噶尔丹能够在未来的蒙古政治中展示风采,为扩大黄教的影响和利益作出贡献。噶尔丹则以黄教的护法自居(这可比金轮法王之类的强多了)借助达赖喇嘛巨大影响,建立统一的蒙古帝国之理想。

噶尔丹从西藏返回准噶尔部以后,凭借贵族和活佛的双重身份及过人的胆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击败政敌,仗着自己两个侄子年幼无法反抗,葛二蛋成为准噶尔部珲台吉后,便积极向外扩张。

准格尔的扩张战争

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并击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遂成为卫拉特霸主,把卫拉特联盟变质为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

1678年获得达赖喇嘛的赠号“博硕克图汗”(蒙古诸部信黄教以获得达赖赠号为荣)。

1679年,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在当地征收贡赋。

1680年,噶尔丹应自己的大师兄达赖喇嘛之请,派兵帮助天山南路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黑山派”争斗,可身为活佛的葛二蛋怎么可能这么老实的帮助异教徒!所以乘机摘得桃子夺占南疆地区。

这张图其实是成吉思汗打花剌子模的图,早了葛尔丹好几个世纪,大家凑活着看吧

摆了伊斯兰教一道后,葛二蛋尝到了宗教战争的甜头,同年又率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进攻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叶尔羌王伊斯玛伊勒汗子巴巴克苏勒坦(伊斯兰教)率军抵抗,兵败身死,伊斯玛伊勒汗被俘。

这张好像是和清朝的战争

这张其实也是二蛋的偶像加祖先成吉思汗攻进花剌子模图

1681年,二蛋率军向西进发,虽然在初期受挫,但二蛋还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征服了哈萨克(伊斯兰教),称雄西域。

这其实是电影的道具,还原的还不错

这张也是,没办法实在是太缺图了

二蛋在伊斯兰教地区的统治带有民族和宗教压迫色彩,清代人苏尔德在《新疆回部志》卷四作过中肯评述:“回部旧受额勒特统辖,各项赋税虽有定额,但其数颇重,回人艰于定纳,凡贩运各货以及金银布帛,多于额外越例抽收。又派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和阗四大城办事之额勒特等将回人之银钱、粮马、妇女,鸟枪等项,恣意取掳回,回众不堪其扰,如居水火,故多奔走逃避,未获宁处。”

至此,噶尔丹统一卫拉特各部、南并回疆、西扩哈萨克,“攻取降服者一千二百余城,乃习于战斗之国也”,成为与清朝对峙的强大政权。


夏虫欲饮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准噶尔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骁勇善战。

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建立了强大的汗国,地域辽阔。汗国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脉,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

貌似噶尔丹的地盘很大,其实没什么了不起。

以新疆维吾尔族地区为例,只是暂时臣服于噶尔丹麾下,并不是一条心。

噶尔丹的部队除了嫡系以外,其他基本都是部落的联合,也不是一条心。

甚至,噶尔丹嫡系部队的内部,还有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这些反叛力量,随时可能内讧。

所以,噶尔丹的实力并不强,地盘和兵力都是虚的。

比如东征喀尔喀,噶尔丹出动3万多兵力,这就是他的主力精锐部队了。

自然,他在后方还有至少3万兵力。搞笑的是,噶尔丹东征刚刚出动,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反叛,成为准噶尔的新领袖,切断了噶尔丹的退路。

噶尔丹在随后的乌兰布通之战等战役中,兵力始终没有超过4万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3万多人可是骑兵,就很了不起了。

即便是强大的满清,他也拿不出3万骑兵来。

噶尔丹之所以能够和满清周旋这么多年,其实很简单。

他的统治区,并不是满清实际的控制区,绝大部分地区没有满清一兵一卒。满清对付噶尔丹,其实就要深入蒙古和新疆作战,就算今天也是困难的。

噶尔丹涉及负责的蒙古和新疆各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打仗就行了。

比如噶尔丹击溃的喀尔喀蒙古,在全面战争爆发之前基本是独立的,只是形式上归属满清而已。

所以,如果满清下死手消灭噶尔丹,未必对满清有利,喀尔喀可能趁机崛起成为第二个噶尔丹。


萨沙


准噶尔汗国自康熙十八年(1679)建立至乾隆二十年(1755)灭亡,与清朝并存的时间跨度确实长达70余年。从严格意义上讲,这70年时间清朝与准噶尔汗国本部并不是一直处于对抗状态,其中也是有“蜜月期”的,就比如说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侄子)和康熙皇帝结成联合战线联合整死噶尔丹,这一时间段准噶尔的领袖与清朝皇帝就合作的非常愉快。

但是,双方在大部分时间确实处于敌对状态当中,而且其汗国巅峰时期的疆域囊括整个北疆、回部,并臣服哈萨克汗国,俨然是中亚霸主,其人口却只有“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口”,所以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而准噶尔汗国之所以能成为中亚霸权,与清朝对峙几十年,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为准噶尔汗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处于漠西的准噶尔汗国其地理条件是好于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西域之地水草肥美、土壤肥沃,有大片地区适合种植,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农牧业,而且铁、铜、金等矿产极为丰富,准噶尔汗国所处地区物质条件是相当丰厚的。

《圣武记·乾隆荡平准部记》:今西域南北二路地大物奫,牛羊、麦面、蔬蓏之贱,浇植、贸易之利,金矿、铜矿之旺,徭役、赋税之简,外番茶马、布缎互市之利,又皆什伯内地。


而丰富的物产就决定了准噶尔汗国相对于其他历代游牧政权拥有过硬的“天赋”,像历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甚至是与汗国同时代的喀尔喀蒙古都是以单一的游牧经济为主体,而准噶尔汗国则不然,当地的物质条件,使它成为了一个兼有游牧业、农业、手工业、冶矿业并存的政权,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准噶尔汗国在抗压性上远远高于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政权。

而历代的准噶尔汗国的领袖,如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都致力于把当地的资源禀赋加以利用,成为其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首先、自噶尔丹开始历代准噶尔汗国领袖除了发展传统游牧经济,对土地耕种也很重视。

对如噶尔丹就在汗国境内“相土宜,课耕牧”,将耕种业和畜牧业放在了并重的位置上,而且成为了准噶尔汗国的国策,据《准噶尔汗国史》记载,在策妄阿拉布坦时代,“他们的耕地越来越多”,其产出农作物包括小麦、大麦、黍、稷等多种作物。“那里的土地含盐多,所以蔬菜也长得很好”。而噶尔丹策零也大力发展农业来满足汗国的需求。

《准噶尔汗国史》:在噶尔丹策凌执政时期,也像他的父亲和祖父执政时期一样,种庄稼是受奖励的。

而其劳动力来源则大部分来自被征服的回部人口,当然也有部分厄鲁特蒙古从事农业。



其次、注重军事科技,建立手工工场和矿场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武器生产。

准噶尔汗国利用外籍俘虏和工匠建立手工工场,发展了皮革、呢绒、造纸、布匹、印刷等产业,甚至实现了自产枪炮这样的产业突破。早在噶尔丹时期,由于对热兵器的需求就已经开始火枪和火药的自产,“嘎尔旦取沙油汁,煮土成硫磺,取泻卤土煎硝,色白于雪”,而在此时也完成了火枪的“国产化”,在给清朝的贡品中厄鲁特鸟枪就赫然在列。




据史料记载准噶尔专职生产器械的鄂托克(称为乌鲁特)有5000多户,专司火炮的“包沁”有1000多户,已经具备大规模生产轻重鸟枪的能力。

《西域图志·卷四十一》:以铁为腔,中施硝黄铅弹之属。或高二三尺,圆径三寸,驾于驼背施放。或高二三尺,圆径五六寸,木架上施放。或长四尺余,制如内地鸟枪,手中施放。


甚至在噶尔丹策零时代为了弥补火力不足,着意发展火炮部队,在瑞典军官列纳特的协助下,“噶尔丹策凌的军队使用的计有4磅炮15尊,小炮5尊和10磅臼炮20尊”。至于刀剑、盔甲等等的生产更是不在话下,已经利用当地的铁矿进行量产。准噶尔军训练时“先鸟枪、次射、次刺击”,投入战场后,携带鸟枪以及弓矢佩刀,已经隐隐然有了龙骑兵的雏形,所以这支准噶尔部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为任何一个游牧民族所不及。事实上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前的乌尔会河之战初战失利也是吃了火器的亏,无法突破准噶尔军的阵营,失去了先机。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六》:厄鲁特发鸟枪,军退,前队兵及喀尔喀兵复进,喀尔喀畏其鸟枪,先却。诸札萨克兵力薄,亦退。




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带来了军事组织的变革,噶尔丹策零时期从其所辖的鄂托克中挑选精锐及其家属组成了21个昂吉,任用一批亲信台吉统领,根据《西域图志》记载,这二十一个昂吉只承担汗国极其少量的赋税和劳役,而且还能得到回疆、二十四鄂托克的赋税供应,这意味着噶尔丹策零已经开始尝试编组兵农分离的军事组织,进行职业军队建设,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准噶尔军队的战斗力。

《西域图志·卷二十九》:准部一切贡赋及重大差务则鄂拓克承输,若零星供给,合二十四鄂拓克、二十一昂吉均输焉。


《西域图志·准噶尔全部纪略》:其外复取乌梁海及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阗四城回人租,入其二十一昂吉,为各台吉所有,而统属于准噶尔之汗。

并且准噶尔汗国还占有回疆广大的区域,派“完卜”这样的税吏于回疆收税,仅仅叶尔羌地区就可以收上10万腾格的货物(一腾格约等于一两白银),这些货物被收上来之后被运往北疆支持准噶尔的财政。



所以,准噶尔汗国虽然本部人口不过60万,但控制的区域则人口高达200万之多,且矿产丰富,农业发达,军队建设完备,本身就是一个实力强悍的政权。

第二、代有雄主,铸就中亚霸权。

像准噶尔汗国这样的游牧政权,拥有强有力的领袖将政权捏合在一起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容易分崩离析(事实上准噶尔汗国灭亡的部分原因就是内乱),而准噶尔汗国自僧格之后出现了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三位强人,政权经过动荡之后还能稳定下来并延续前任奖励农牧业、发展手工业、礼贤下士以招徕人才的政策推进汗国内部的建设,这一点连清朝都不得不承认,就比如说噶尔丹策零,清廷称其为“狡谲习攻战,颇能怜下人称贤”。

而就是噶尔丹策零的领导下,准噶尔汗国在和通泊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清军,使汗国得以续命一波。

第三、地理距离遥远,后勤压力巨大,难于征讨,准噶尔汗国容易形成局部优势。

清朝本质上是一个农业国家,准噶尔汗国远在西域,若想要远征必须有充足的供应,所以清朝发动对准战争时必然是作战士兵少,勤杂人员众多,否则粮饷就难以为继。所谓“兴师莫难于转饷,而出塞尤甚”,就比如说康熙三十六年消灭噶尔丹后,准噶尔汗国正经历短暂的衰弱期,如果后勤充足,可以一鼓作气,“立可郡县版籍”,但是就是康熙考虑到了后勤不足以支撑持续用兵,不得已退兵,给了准噶尔汗国重新崛起的机会。

《圣武记·雍正两征厄鲁特记》:圣祖以其旷莽辽隔,费转输,又策妄方献噶尔丹之尸,外驯昵,遂画阿尔泰山以西至伊犁捐俾游牧,复成西域大部落。

大家可以看一看清朝历次征讨准噶尔的用兵数据,就可以发现清朝主动向准噶尔汗国进攻的战役每次兵力就是5万人左右,和通泊之役为5万人,“上筑大将坛,率满洲、绿营等五万兵讨之”,而乾隆灭准之役,“两路军各二万五千、马七万匹”。


而准噶尔汗国的极限动员兵力为多少呢?噶尔丹时期准噶尔出兵“三分国中人相更番”,其出兵攻打喀尔喀蒙古之时,出兵为3万人,所以我估计准噶尔汗国极限可动员军队9万人左右,所以清朝做为农业文明国家,因为转运粮饷的局限性,每次动员攻打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并不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如果准噶尔汗国内部齐心协力,团结在一个稳定的核心下,赢面是非常巨大的。


而清朝最后拿下准噶尔汗国正是由于汗国自噶尔丹策零之后,内斗不断,加上疫并流行,导致人口大减,乾隆皇帝看准时机,趁机发动灭国大战,将西域归于版图之下,“凡辟疆周两万余里”。

以上三大点,我认为就是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对峙70余年的原因。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啸亭杂录》、《准噶尔汗国史》、《圣武记》、《西域图志》、《秦边纪略》


论史


准噶尔汗国是一个强大的蒙古国家,由瓦剌蒙古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于1678年(康熙年间)正式成立,到1760年(乾隆年间)彻底灭亡,共存在80年左右。准噶尔汗国最强盛时,是在策妄阿拉布坦时期(1719年前后),占据了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阿尔泰山、西伯利亚南部,面积约7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军队约20万。其中约150万蒙古人,150万维吾尔人,100万哈萨克人。

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准噶尔汗国并没有征服一个可以为他卖力的民族(如清朝入关收降了60万以上的汉军),相对于清朝处于武力弱势。(清朝刚入关就收了吴三桂的八万关宁铁骑。)

我们先看一下准噶尔汗国的前史:瓦剌蒙古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很强盛,曾经击败东部蒙古,与明朝发生战争。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的也先汗进攻明朝。明英宗在宦官王振陪同下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瓦剌后来被东部蒙古击败,退回大漠西部的天山一带。

瓦剌(清朝称为卫拉特、厄鲁特)是一个漠西的蒙古联盟,主要分四部: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小部。土尔扈特在明朝末年时,和准噶尔部发生争议,一怒之下越过哈萨克,西迁到俄罗斯南部的伏尔加河下游平原。后来土尔扈特在乾隆年间大部迁回中国,小部分被拦截在伏尔加河以西,成为了今天的卡尔梅克共和国。顺便提一下,列宁的奶奶就是土尔扈特蒙古人。

这时,准噶尔部在准噶尔盆地,杜尔伯特部在阿尔泰山,土尔扈特在伏尔加河下游,和硕特一部在天山,一部进入青海占据了西藏,和硕特是瓦剌的盟主。1635年卫拉特盟主和硕特固始汗归顺后金(清朝),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所以清史稿说噶尔丹对抗清朝是叛乱。

1676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天山一带和硕特部的汗),1678年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

1678年,噶尔丹占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1688年,噶尔丹进攻东部的喀尔喀蒙古部。这时的噶尔丹想:大清能从金国那里咸鱼翻身,我堂堂蒙古也能从大元朝那里咸鱼翻身,我起兵时比努尔哈赤厉害多了!真是有点狂妄自大。(干脆让噶尔丹穿越过去与努尔哈赤较量一番。)此时的清朝已今非昔比,已平定了南方的三藩之乱,全国总兵力在80万,噶尔丹总兵力不过5万,前线才3万。

1690年6月,噶尔丹进攻到内蒙古和河北省交界处的乌兰布通,此处北面靠山,南有高凉河,地势险要。噶尔丹骑兵3万,布阵山林,用上万头骆驼装箱垛,再用毛毡渍水盖在箱垛之上,形成驼城阵线。

1689清朝和俄罗斯在二次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和平条约《尼布楚条约》。俄国的彼得大帝受条约约束,没有立即提供给噶尔丹从俄国购买的3000支火枪,使噶尔丹的火力大为减弱。

此时康熙调迁北上的清兵总数为10万,并且装备了16门从明朝仿制及收缴的的葡萄牙大炮。

无论从兵力和火力上,双方都十分悬殊,最终噶尔丹溃逃。后来双方又发生一次战争,噶尔丹再败后,众叛亲离而自杀。

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汗王,并且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火枪,更加强大起来,能一次出动10万兵力。1716年,准噶尔部出兵西藏,占领拉萨。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军覆没。

1735年,雍正被准噶尔折磨地没脾气了,只好签订和约,规定两大帝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

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趁准噶尔内乱之机出兵进占伊犁,于1757年平定阿睦尔撒纳,1760年冬天,准噶尔汗国灭亡。


沂蓝书院赵月光


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有一节介绍新疆地形的内容。讲到新疆北部有一个盆地叫准噶尔盆地。但是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却鲜为人知。今天的准噶尔盆地其实是三百年前准噶尔汗国的腹地。当时强盛的准噶尔汗国盘踞在中亚,阻止了俄国南下,并与大清帝国抗衡了60多年,这个国家究竟有多强的实力呢?

与清军的正面对抗

准噶尔汗国其实得从明朝说起。当时蒙古瓦刺部的衰落,内部逐渐分裂为准噶尔部、杜尔伯特不和土尔扈特部等几大部落。其中实力属准噶尔部最强。1676年,噶尔丹获得汗位,通过强力手段将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整合成权力集中的汗国。从此以后,准噶尔汗国就开始征战南北。

1678年,准噶尔灭掉叶二羌汗国,将势力扩大到新疆南部;1688年,准噶尔趁着喀尔喀蒙古发生内乱,率领3万骑兵大举进攻,所到之处势如破竹。1690年的时候已经占领了克什克腾旗,这个地方距离顺天府只有大概400公里的距离。

这已经触碰到康熙帝的底线,于是康熙命令福全(康熙帝异母兄)率领清军在乌兰布统与准噶尔交战。在这场战争中, 清军取得了最终胜利,准噶尔率军逃跑。但康熙的舅舅佟国纲却被准噶尔骑兵的火绳枪击毙。

最后的游牧帝国

策妄阿拉布坦和他的儿子准噶尔策零统治时期是准噶尔汗国最辉煌的时期,幅员辽阔并且认人口众多,实力覆盖了新疆和青藏高原、西伯利亚南部和今天的乌斯别克斯坦等大部分地区,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30多万的兵力和500多万的人口。

虽然人口比起清朝显得略少。但是作为游牧民族,500多万的人口已经很强大了。这样一个在草原上建立起来的游牧帝国,其目标很远大,想和成吉思汗一样建立起辽阔的“蒙古大帝国”。

帝国的衰落

准噶尔汗国和其它游牧帝国一样,凭借一位强大的首领便可以迅速崛起。但崛起很快,没落也快。1745年,随着噶尔丹策零谢世,这个帝国立刻陷入汗位的争夺战中。

而此时的大清皇帝乾隆看准时期果断出兵,一举消灭了这个盘踞中亚100多年之久的准噶尔汗国。为了消灭这个游牧帝国,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个三位皇帝的都曾御驾亲征,虽然取得多次胜利,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正一品贵妃


我相信一些人第一次知道准噶尔都是通过《康熙王朝》电视剧,在影视剧中塑造了一个桀骜不驯的一代枭雄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部,当然电视剧对于准噶尔的描述随着噶尔丹的被杀戛然而止,但实际上在噶尔丹死后准噶尔还经历了很长一段鼎盛时期。

如果从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为起点,这个政权整整存在了八十余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出于和大清的对抗之中。

准噶尔部追溯到明朝就是大名鼎鼎的“瓦剌”,清朝称之为“卫拉特”,噶尔丹武力统一了卫拉特诸部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随着准噶尔的强盛,噶尔丹四处用兵开始对满清的边疆统治构成了威胁,影视剧中描写的康熙亲征准噶尔在历史上确实存在,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病逝在科布多,噶尔丹的死并不是准噶尔汗国的终结,在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父子统治时期准噶尔汗国依旧强盛,一度让雍正皇帝在西北铩羽而归。

准噶尔汗国凭什么能和满清对抗七十余年

打铁还需自身硬,准噶尔的底气来源于自己的实力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在历史上早就留下了威名,强大的骑兵再配合现代的武器装备,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据记载在准噶尔军中专门有西方的匠人负责打造火气,准噶尔骑兵机动性强,再加上配置了火绳枪,而且在战斗中还有火炮等火力支援,在和清朝的对抗中完全不落下风。

满清鞭长莫及

虽然满清的综合国力远在准噶尔之上,但是处理西北边患,对于满清也比较棘手。

首先,战线太长,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北地处边陲补给运输对于清朝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

其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央政权对于西北地区的都采用了相对松散的管理制度,没有能够建立完全的中央集权统治,这就导致西北地区问题频发,清朝经过了“康雍乾”三朝的不断用兵平叛才在西北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制度。

第三,康熙二十年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紧接着又进行了收台之战,国力消耗比较大。所以康熙三次出兵征讨准噶尔也只是将其击退并未将其灭亡。

实际上直到乾隆二十二年,经过两朝的积累再加上准噶尔的内乱,准噶尔汗国才最终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