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懂诗词的吗,给品品这首诗?

最有能量的腾舍尔


杂文论坛:“有懂诗词的吗,给品品这首诗。”国际三、八妇女节临近,中华民族特色新时代女性人文风采,在抗病疫战一线上,“救死扶伤、温馨送暖”届时谱写一篇心灵抖音的绝世交响乐章。值此,恭贺三、八妇女佳节赋词一首,略表北方游子一份大爱之心。《沁园春》(家国情怀,奉献花开)二0二0年三月七日即兴创作:世纪长歌,玉女劲舞,亮酷抖音。抗疫一线者,舍生忘死,勇担救护,赤胆忠心。抢险旗红,闯关职守,无尚荣光披彩云。壮行日、绿野花枝俏,战友情深。英姿飒爽迎春,奉献地、九州摆渡人。万众追星火,素描特写,创新业绩,质朴纯真。体贴入微,聆听细语,大爱无私励志魂。畅想美,境界多善举,屡建功勋!!(醉美向阳花,福祉百姓家。奋飞百灵鸟,圆梦大中华。)


江湖浪子风情豪客


我试着改了一下。

江城子•月圆游记

微风轻拂残丝柳,冬之忧,绿难求。

寒江两岸,醉里晚行舟。

登楼远眺乾坤黯,星不见,月空留。

玉轮何时再为钩,山无色,水东流。

霜风已起,捎来一秋愁。

料得乡陌人依旧,天知否,意难休。


作者原词:

江城子•月圆游记

细雨拍打抽丝柳,冬离愁,绿难收。

花粉两岸,醉里晚行舟。

登楼远眺群山休,星不见,月空留。

满月何以再为钩,水东流,花落旧,

风吹衣袖,掠去一春愁。

试问乡陌还知否,谁似我,心也瘦!


对诗词不能说有研究,也偶尔瞎写几首,我来解析一下这首词。

首先:词名叫《月圆游记》

可是第一句是“细雨拍打抽丝柳”,所以,不是很懂,月圆和细雨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这是个明显的错误。

其二:“冬”离愁了,如何与前一句丝柳相联系?又是不同时景出现的东西。一开口,两个明显错误。

其三:“绿难收”,应该要怎么理解?

“收”尽眼底?“收”尽心底?这个字感觉太跳,为了押韵而押韵,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吧。

其四:花粉两岸。

如果前面没有个“冬”字,就还可以接受吧,但是,与冬字时景完全不符。又是一处错误。

其五:登楼远眺群山休,这个“休”字,亦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真的理解能力有限。山已经休息?还是“休止”?很难理解想表达什么意思。

其六:星不见,月空留。

如果不与前面的相对应的话,这一句我觉得还是挺妙的。“圆月当空,月虽有月的美妙。可是,此时,我想着的是满天星辰。”此句借月空诵志,意有所指。但是呢,如果以第一句“细雨”相联系起来,就又是明显的错误了。雨夜、明月,怕不是平行时空?

其七:满月何以再为钩,水东流,花落旧,

“花落旧”?还是那个问题,既然是冬天,不应有花。时景不对。

其八:风吹衣袖,掠去一春愁。

这个春字用的不好,明明是冬天了,明年春天也快来了,为什么还惦记者今年这个春天?难不成今年春天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问题还是太跳了。还不如用个“秋”字。“掠去一秋愁”。

这句还有个问题是,“掠去一春愁”了,照理说,应该是柳暗花明,由哀转喜之意。可是呢,前后再一对比,好像又有问题。

最后:“试问乡陌还知否,谁似我,心也瘦!”

心境明明还是一样的呀,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所以,也不通顺。

因此,全词看下来,不明白想要表达什么,借景诵的是什么志?离愁?思乡?

另外,“心也瘦”。虽然可以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但是从古至今,应该也没有个“心瘦”的说法。

古今最极致的比喻,估计也就“人比黄花瘦”。这个心也瘦,有点太跳了。

所以,这个字用起来也欠考究。

整体说一下,虽然读起来挺押韵,但是错误处太多了。




吴谋


填词,首先应做到和律,这是必须的。

填词,要看意境。讲究意境美。这也是必须的!

这首词,我没检测,我想作为一个格律诗词的爱好者来说,和律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词意境上还是比较优美的。上片写的物像很多,细雨,柳,归舟,星月等。就为下片由景及情奠定了基础。

下片抒发情。一般填词都是这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亦是。月盈月亏,花依在,水东流,人空瘦!触景伤情,我想,词人们大都如此吧!

总体来说,这首词填的不错,读了使人产生一种淡淡的忧愁,结句处也留有余味,为什么愁,作者没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点赞!

不足之处,如果上片不出现愁字是不是更好?用词方面还有待提升。

我只是一家之言,仅仅代表自己的看法,至于怎样填词,还是作者说了算!


用户芳草心


首先是格律不对。

《江城子》有五体,只有苏轼是双调,七十字,前后各七句,五平韵。

细雨拍打抽丝柳,冬离愁,绿难收。花粉两岸,醉里晚行舟。登楼远眺群山休,星不见,月空留。

满月何以再为钩,水东流,花落旧,风吹衣袖,掠去一春愁。试问乡陌还知否,谁似我,心也瘦!

上片开头写冬季的绿柳,不知何意,古人写冬天的柳都是衰柳、荒柳,绿柳傲冬,应是歌颂柳的坚强意志,到后面看又不是。花粉两岸,又是美景,但还不是冬景。“行舟”、“登楼”,应是楼船,星不见,月空留,这两个消句不错,但究竟表达什么感情,不明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就是这样写景是为了寄托感情的。

下片基本不错,情景关系也可以,但对景物特点没抓准确。落花流水是暮春景色,后一句“春愁”就对了。全词如果这暮春,上下两片都还恰景,写初冬就不合了。

关键点在于不是作者亲历的生活,现在没有人能做到“醉里晚行舟”,更不要说楼船了。没有生活凭想象写诗只能无病呻吟,隔靴搔痒。


桃之夭夭老牛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邀请我来回答?!郁郎虽然写诗一般,但文学欣赏(喷人)还是有点意思的。原词如下:

江城子●月圆游记

细雨拍打抽丝柳,冬离愁,绿难收。花粉两岸,醉里晚行舟。登楼远眺群山休,星不见,月空留。

满月何以再为钩,水东流,花落旧,风吹衣袖,掠去一春愁。试问乡陌还知否,谁似我,心也瘦!

既然没注明作者,这就是说我只对词不对人,那我的键盘可就不客气了!

郁郎评曰:一不合词格;二不知所云;三不会填词。

一、不合词格这个就不必多费口舌了。个别韵脚平仄有误后面会提到。其它的就不再一一指出。

二三我一起说:细雨拍打抽丝柳?“拍打”这样的词根本不能出现在旧体诗词里,一字千金知道否?要么拍,要么打,你来个拍打?更为严重的是,后面又来了个“抽”!你这是有多恨“柳”?或许“抽丝柳”你想说的是正在发芽的嫩柳,但“拍”“打”用在芭蕉叶上可以,用在梧桐叶上可以,唯独不能用在“抽丝柳”上。而且细雨也拍打不了任何叶子!那么细的枝叶,你细雨如何拍打?第一个韵脚就押错了。这可不是现代诗。

“冬离愁,绿难收”,你想表达什么?我知道,你想说的是离别的愁绪挥之不去,换季了依然还在。但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暴露了作者的语文水平,还暴露了年龄,总之不仅天赋差,而且阅读量少。

花粉两岸,这个句式非常不错。但一是“岸”为仄声,不对,二是“粉”字弱了点。如果用别的字效果会不会更有味道呢?换个真动词试试说不定更好。

醉里晚行舟,这句和上一句“花粉两岸”是整阕词里最有份量的句子了。满篇只此两句可取。

登楼远眺群山休,星不见,月空留。刚才行舟,现在又登楼。好吧,也可以!但“群山休”是几个意思?星不见,差!“星”差,“不见”更差!月空留,“留”差!

满月何以再为钩?这里的“以”应该是“原因”的意思。“再为钩”差。不知所云。

水东流,花落旧。“旧”字仄韵!且“花落旧”牵强,

风吹衣袖,掠去一春愁。这两句勉强可以,但“风吹衣袖”是不是太苍白无力了呢?一字千金啊!“愁”字重韵。“掠去”不妥,把“愁”掠去了,你为何还要呻吟如是?

试问乡陌还知否,谁似我,心也瘦!又是仄韵。试问句也问题不少。

尚未入门!

以上就词论词,不针对任何人。


郁郎


垃圾,诗词上者在于神,中者在于形,下者在于境。

这首所谓诗歌意境空泛,刻意,品如塑蜡。所有境物死气沉沉,排列造句,月无色,天无光,人无情。实乃贻笑大方,一些虚华无实之人,跟风模仿,谈诗论句,自以为才情。

诗词之魂在于人之神韵,情意境合一,经历越多越懂人生。社会总有一些废青,不思进取,无病呻吟,装古风。未经风雨,未尝刻骨,未历生死者,所作所为皆无神韵。垃圾而已




终南山——逍遥子


这词是什么词牌我也不专业,只知道没味道。只是复制模仿再改造的东西。也没看见生命力,也没看见精神。只看见几个陈词滥调在那里说是词,要鉴赏。所以这诗和词不一定是要怎么高大上,但是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再在自己的文化记忆中去借鉴优秀的一面。

要每天都写出首好诗好词来是基本不现实的。好的东西一定是脑海里的灵光闪现。那么多写多练也是一个方法,但是不一定都要晒出来。最起码自己要能忽悠的过去啊。

如果只是来首打油诗或者什么的,不是吹牛,张口就来。但是没有意境地是不会发表出来的。一首诗词肯定是有所触动才会产生,而不是为了写诗词而写诗词。

稍微严谨一些的态度也是对自己对平台的负责。

我说的有些尖锐苛责了,希望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希望更多的灵感作品井喷。欢迎讨论。谢谢



梧桐的星空


三月三,春满人间,万物复苏,一切的美好随着暖风伴着五彩缤纷花朵迎面而来。按题主之意,填词数语合庆春归。

细雨轻拂柳丝抽,冬不见、绿意收。

花色处处,醉里晚行舟。登楼远眺群山叠,日不见、月空留。

满月何以再为鈎,水东流、花渐瘦。

风牵衣袖,送暖春色留。试问乡陌还知否,谁似我、心怀旧。


风铃17900


江城子●月圆游记

细雨拍打抽丝柳,冬离愁,绿难收。花粉两岸,醉里晚行舟。登楼远眺群山休,星不见,月空留。

满月何以再为钩,水东流,花落旧,风吹衣袖,掠去一春愁。试问乡陌还知否,谁似我,心也瘦!

格律有误,多处出律。用词不稳,下字不精,逻辑有误。

首句细雨对于柳而言,“打”字没问题,加一“拍”,不形象也浪费字眼。一个词牌区区几十字,须从精从工,锱铢必较,这样才能填充更多的内容。作者作品此类问题较多,不赘述。

“星不见,月空留。”

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表述,这样写是违反大自然规律的,不太合逻辑。

“醉里晚行舟”

恐非实语。这点最重要,作者内容上无论全篇混乱与否,运笔灵活与否,都是另外的事,应首先写物具实,写事从真。填词不能像写小说,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就能代表。

从作品看来,作者应该是初学,毛病还很多,完全不懂怎么合理安排景物的语言顺序,更别提细节处理。一首合格的作品要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整体性。脉络清晰,不枝不蔓。能够做到格律基础过关,用词拟句无误,逻辑合理,把想表达的表达明白,才算是合格,初步的合格以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是件苦心孤诣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

我们都还要加强学习,与君共勉。


沈雁初


不请自来,简单说两句

江城子●月圆游记

细雨拍打抽丝柳,冬离愁,绿难收。花粉两岸,醉里晚行舟。登楼远眺群山休,星不见,月空留。

满月何以再为钩,水东流,花落旧,风吹衣袖,掠去一春愁。试问乡陌还知否,谁似我,心也瘦!

格律上错误多

这是一首江城子,俗话说,评价诗词,上等的看水平,中等的看字句,下等的就只能看格律了。

众所周知唐人的谱是单调的,到了苏轼,在单调的基础上,创出了双调。我简单查了一下格律,发现出韵出律的地方都比较多。这个我还是比较反感,既然你都标出了你写的是江城子,格律上这些东西都是要注意的了。这个作者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在格律上的谬误还是比较多。下等的看格律,所以你这个连江城子都不是,连词都不是了。这个也是很多初学者的毛病,并不是说按照字数一个一个卡进去,就可以称为词了。格律平仄就像小孩刚开始学筷子一样,刚开始处处不顺手,总想用手抓,可一旦学会了,便会觉得方便,甚至离不开它了。刚开始写词,格律还是需要注意的,不要觉得这个限制了你的发挥,如果格律都能限制作者水平,那说明这个作者水平还有待提高。当你习惯成自然之后,就不觉得束手束脚了。

题材上的选择有误

江城子最开始作为酒令出现,更加上词学的出身比较卑微,所以可以用来写宴饮男女之情。后来欧阳炯,牛峤,苏轼等将豪放纵横之气注入词,使其兼有咏史激昂之能,所以江城子最适合用来写这几个题材。

有一些词牌最适合或者只能写这几个题材的东西,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写词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下。就比如满江红沁园春最好用来写激昂豪放之情,有一些词牌只能写喜事,有一些是只能用来写悼亡。现在虽然音律已经遗失,但是词中句子的疏密急缓仍然可见,故对你所写词牌的一些题材是有限制的。不能说我拿到一曲江城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个是不行的。

本词是写的游记,写自己的所见所想,像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词牌可以选择,不喜欢写慢词的话,有很多令词可以选择。

字句尚需锤炼

南宋与清所胜于北宋者,其中有一点就是词句锤炼的更加精彩。字句对于词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颜值。第一眼看词,看到的就是它的字句。本词中的字句还需要继续炼化,有一些字词就不够圆润贴切,甚至是显得有点突兀。“登楼远眺群山休”,“满月何以再为钩”,这些句子都是问题的,干瘪涩口。

对于这个方面,口感和语感还是比较重要的。这个不能急一时,经常写和不经常写,区别是很大的。这个慢慢的熬,是可以熬出来的。切忌粗露浅白,不是说你想表达什么,就一定要完全在词里面写出来。可以尝试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其他方面,或者运用一些手法。

总结

所以此词作者各个方面都有不足,尚需努力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