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主持人:你覺得演員的信念感是什麼?

朱一龍:相信規定情境吧。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這不是他第一次提到相信情境了。

(我瞭解到的)第一次,是沈巍的袖箍、塞領帶和折書角等細節化的東西被觀眾注意到,採訪者特地提到了這點,朱一龍說:“小的細節都是想過的,我覺得還是理解人物和規定情境之後,儘量讓自己產生一些下意識的反應。這個人物在此刻應該有怎樣的反應和組織什麼樣的行動,自己去感受。”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後來大家誇他“眼技精湛”,他給的解釋是:“我沒有刻意地使勁用眼睛去演戲,還是在於理解。表演越往後走,越多的是在比理解。學校學的那些技巧,都只是在你人生閱歷不夠、你沒理解角色情況下的一種輔助,一些幫助你達到狀態的技巧。但我覺得在你真正能夠理解人物、理解場景時,能自然而然地從你的眼神、你組織的行動中表現出人物的內心。”

所謂的場景,指的是劇本和環境營造出來的規定情境。

我非常喜歡朱一龍在訪談時不由自主地蹦出來的科班術語,這雖然看上去有些學究式的古板,但就是這種特質非常打動人。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第一眼覺得,是他“傻”,而從另一個角度想,其實也是他“剛”。

觀眾、包括粉絲可能對演技這塊並不專業,很多時候對朱一龍的演技分析都流於表面上的理解,比如眼技好,爆青筋厲害,哭戲好看,吐血美……如果過多強調這些,容易讓別人陷入一個誤區:認為這個演員只是在用技巧用模式來演。比如以前鍵盤俠的“論眼皮抖動的三種方式”,包括朱一龍在國劇盛典上叫王剛爸爸,不懷好意地記者還要在前面加上“機智”二詞,都是避重就輕、歪曲事實的表現。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表演上,故意忽略朱一龍本身的靈氣和領悟力,將一切的成果歸之於投機取巧;生活上,故意繞過朱一龍的本心和良好教養不談,將一切捏造成是見機行事。這一向是黑子和營銷號的套路,我們感受下並提高自我辨別力就好了。

離開理解談表演,即使技巧用得再出神入化,給人的感覺的不過是“很聰明”,而實際上你自己有什麼呢?所以朱一龍非常注重自己對劇本、對規定情境的理解,注重自己與規定情境中的融合程度,因為這能夠決定自己給出的是流於表面的、匠氣的表演還是下意識的、有靈氣的表演。

科班理論雖然老套,但是非常準確。當然他不是完全照搬科班術語,基於他自己十年的表演實踐,他得到了更深入更細化的感悟,因為無數次被印證是可行的、相通的,由此更加堅定了他對學院知識的相信。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夠說出核心論斷相同但側重點完全不同的見解。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朱一龍曾說過他不是個很有靈氣的演員。也許他認為的有靈氣,其中一方面應該是即興表演很在行,一瞬就能切入狀態並且能夠一瞬爆發出驚豔效果的演員。從以前的彭漂亮的採訪和實際觀劇體驗上看,他可能即興表演這塊有欠缺,但如果有足夠時間吃透了人物才能夠讓他相信。

藝術雖然是虛構的,但作為一名合格的演員一定要做到“假戲真做”,需要具備良好的信念感。對劇中的環境,規定情境,人物關係,發生事件等等要投入真摯、堅實、強烈的信心。一個優秀的演員信念感強,容易相信舞臺上以及鏡頭前發生的一切,可以很快入戲;信念感差的演員不但很難入戲,而且容易做作,過火,就是我們常說的看起來“很假”。

朱一龍的表演雖然還不夠出神入化,但值得稱道的一點是,他是很認真對待表演本職的,對於對錶演有助益的ways ,都會切實地去踐行,在解放天性、相信情境、培養共情能力等一切能夠掌控的方面不斷去精進自己的演技。

所以如果細心一點,我們能發現很多時候他做到了相信情境。

真正做到了相信情境的演員,表現之一是演戲時基本不會笑場。(基本素養)

傅紅雪跟蛇纏鬥,那個蛇,實際上就是藍色大棉被搓成條,工作人員整一個鼓風機在那吹,但他全程很投入,並不覺得有多尷尬可笑;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表現之二是不容易被外界影響。(比較難了)

羅浮生,片場意外幾聲槍響,別人都嚇一跳而羅浮生妨似沒聽到,巍然不動沉浸在戲中完成了他要拍的那一條。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表現之三是反應不是製造出來的,而是下意識的。(非常難,可遇不可求)

這種因為相信了情境之後給出的下意識反應在朱一龍的諸多表演中也很常見,在這種個情狀下演員跟角色幾乎做到了合二為一,比如:

在大漠,瘸著腿走在滾燙的沙子上的,不是朱一龍,是傅紅雪;

包括我看得比較細的《鎮魂》,沈巍吃飯時把餐布優雅鋪在腿上、回家時不忘隨手關門,出門自覺拿起桌上的鑰匙……表演者能夠有自然而然的舉動,仿若他本身就是生活在那個場景中很久了。正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必有的動作,所以能夠透過屏幕,足夠讓觀眾相信。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但表演本質上還是對生活的再創造,人不是百分百都活在規定情境中,不然所有演員都要成為楚門。朱一龍的老師也曾告訴過他:表演,如果100分鐘裡有1分鐘是沉浸式表演,就真的不錯了。

話雖這樣說,但就是有人會通過提高這方面的素養,不斷地排除雜念、樹立信念,想打破這個極限,一直在為之努力的路上。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朱一龍演技——相信情境,演藝界的“迷信”總得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