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二戰德軍在投降前還有幾百萬軍隊,為什麼不拼死一戰?

奇葩歷史大觀


【歷史小八卦迷】來解答: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可謂所向披靡,一往無前啊呢。但是當了後期,德軍在還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卻選擇了投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簡單分析了一下,總結了幾點原因。具體如下:

第一、希特勒自殺了。

希特勒是誰?納粹德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希特勒是更是德軍的精神領袖。

只要還有一個德國人活下來,戰爭就將繼續。

——希特勒

一個號召著德國軍隊繼續前行的首領自殺了。這是對德國軍民精神上的一擊重擊,可想而知,德軍士氣一落再落,以致崩潰。他們肯定會一定程度上自我懷疑,是不是做錯了?

第二、形勢的緊迫,抵抗已毫無意義。

德軍戰略上陷於兩線作戰,德國國土面積和人口使他不可能同時應對多個強大的敵人。

此時德軍的對手,不僅有法國和波蘭,而且還有著一千多萬大軍的超級大國蘇聯和一個已經完全動員起來的大英帝國,最關鍵的是背後還有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雖然這個時候,德軍還有幾百萬的軍隊,但是德國的精銳部隊早已完完。就形勢來說,基本上已經沒有勝利的希望,如果繼續打下去,也只是徒增德軍的死亡罷了。

第三、德軍中不是所有人都想打仗的。

很多明眼的德國人都明白,德國已經輸了,唯一能補救的辦法就是如何結束戰爭。當時有很多德國軍官想要發動政變炸死希特勒來結束戰爭,包括隆美爾在內的德國陸軍統帥也在勸希特勒結束戰爭,只不過希特勒依舊一意孤行,下令毒死隆美爾。

話說,希特勒在上臺之前就是靠著洗腦,走上了德國的最高政治與軍事舞臺。戰鬥初期,德軍士兵都像喝了雞湯似的鬥志昂揚,可是到了後期,由於多次戰爭的失敗,導致許多士兵開始厭惡了戰爭,於是他們也就順勢繳械投降了。

End

不得不說,從長遠角度來看,二戰德軍的投降不失為一次明智之舉。畢竟這樣一來,德國不僅順勢保存了勢力,還攪亂了世界格局。


歷史小八卦迷


在納粹德國戰敗前夕,希特勒還擁有著五六百萬軍隊,那麼希特勒為何選擇自殺而不是拼死來一次絕地反擊呢。

其實希特勒自己以及納粹德國的高級軍官幾乎都知道知道無論怎樣德國都會戰敗,而希特勒沒有下達這個命令其實也是有外部作用的。

首先,希特勒這最後的幾百萬軍隊大多都是在戰爭後期拼湊起來的,並沒有經過多長時間的訓練就投入了戰場,比起剛開戰的德國軍隊可以說這部分軍隊的戰鬥力大為下降。

所以基於最精銳的德國軍隊都在戰爭中持續的被消耗掉了,這些二流軍隊幾乎時註定好失敗的,所以是否抵抗都挽救不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其次,在戰爭中德國的國力無力支撐多線開戰,東邊有蘇聯,西邊有英、美,而且蘇聯的陸軍人數眾多,而英、美在空海軍方面有佔據優勢,尤其時英國控制了大西洋之後,切斷了德國的海外資源的輸入,供血不足,所以沒有資源取支持納粹軍隊的戰鬥。



最後,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納粹德國的體制有問題。我們知道二戰前的德國時封建君主制度,而君主之下都是各地的封建領主,大地主以及商人階級。


在一戰戰敗後,德皇出逃,德國建立共和國,但是根基並不穩定,並沒有得到廣大的領主的支持,甚至還在打壓商人階級。於是希特勒就很好的取得領主以及商人階級的支持,並逐步的控制了中央。

這部分人都是原來的貴族領主,他們支持希特勒發動戰爭是為了重新分配利益,獲取利益的。但是轉眼間看到打不贏的時候,那自然是果斷投降,賠錢,及時止損,所以這些軍事貴族自然也就不聽希特勒的了。這也是歐洲封建領主之間的一種默契,並不會對戰敗方趕盡殺絕。


但是希特勒作為一個鄉下來的人,就算很有能力,但是他沒有龐大的家族支持,只有憑藉原來的軍事貴族才能夠實現自己的野心。所以希特勒更像是一群軍事貴族推到前臺的代表。

所以在德國快要戰敗的時候,希特勒就是作為首領用來平息歐洲人民怒火的,所以希特勒無論如何都是難逃一死。


這個歷史很正


面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德國戰敗已經成了定局繼續抵抗已經失去了意義,雖然還有軍隊但投降已經是最好的選擇。此時的美軍從意大利和法國兩個方向攻入德國本土加上東線攻入德國本土的蘇聯軍隊,德軍生存的空間已經非常的狹小。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國陷入被動

德國的閃電戰非常的成功,整個歐洲大陸基本淪為德國的殖民地。除了英國依靠海峽苦苦支撐,剩下的只有蘇聯可以和德國一戰。德國對蘇聯的突襲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佔領了蘇聯的大片國土逼近蘇聯首都莫斯科,只可惜蘇聯寒冷的天氣和戰鬥民族的不屈意志讓德國人最終沒能攻佔莫斯科。

此後德軍全力圍攻斯大林格勒戰役持續了近一年,雙方投入了幾百萬軍隊進行了殘酷的爭奪戰,最終德國戰敗北方集團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蘇軍乘勝追擊德軍並實現了全面反攻,此後德國在歐洲的戰局陷入被動變為守勢。

諾曼底登陸加快了德國失敗的步伐

為了儘快結束歐洲戰事,也為了瓜分勝利的果實美軍實施了諾曼底登陸。此時蘇軍已經攻入了東歐,美軍快速解放了法國向德國的本土迫近,另一路美軍也從意大利逼近德國本土,失敗的陰雲已經籠罩了德國法西斯。

從美軍和蘇軍的絕對實力看,德軍已經無力迴天。加上美國強大的生產能力以及對德國工業區的不間斷地毯式轟炸,德國已經無力再繼續維持戰爭,雖然德國的科技在當時是最先進的但沒有生產能力也是無用武之地。

雖有同盟但成了孤軍投降是唯一的選擇

1945年的德國雖然有同盟國,但是此時的意大利已經戰敗投降被美軍佔領,日本也被美軍壓縮回了本土,在歐洲戰場德國就是孤家寡人,1945年5月蘇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殺,此時的德國抵抗已經失去了意義。

西線的美軍也攻入了德國腹地和蘇軍順利的會師,而德國只能接受失敗的結果無條件投降了,因為只有投降才是唯一的選擇。

德國法西斯已經覆滅,德國軍隊也不會為他們繼續工作,戰爭已經到了結束的時刻,和平才是人們的期盼,因此德軍選擇了投降而不是繼續抵抗!


秋雨魯北說歷史


雖然有幾百萬軍隊,但是,希特勒沒資源啊!

二戰時,已經進入了高水準的熱武器戰爭。尤其是歐洲戰場,雙方拼的不是人數,而是拼工業生產,拼坦克、飛機、大炮、彈藥、石油等物資的生產和供應。我來列舉幾項,看看希特勒在1945年有多窮。

縱觀整個二戰,希特勒生產37毫米以上口徑的各型號“炮”,多達37萬門。然而,在1945年,德國僅生產了16700門。其中,最著名的“88炮”,德國在二戰共計生產了兩萬多門。在1945年僅生產了1064門!

再看坦克,德國共計生產了大約28000輛坦克。但是,在1945年,僅生產了不足1000輛各型號坦克。東線戰場上,德軍僅有1000多輛坦克,而蘇軍卻有1.4萬輛坦克。。。

還有飛機,德國在二戰生產了11萬架各類型的飛機。在1945年,僅生產了約7000架飛機。而在1943年,德國最強盛時,飛機年產量為35076架。

更要命的是,德軍在1944年中旬,就失去了90%的石油供應!沒有石油,飛機坦克就是擺設啊。再加上盟軍的轟炸,德國很多工業體系都癱瘓了。

沒武器,怎麼打?這又不是古代,拿根棍子就能“揭竿而起”!這是二戰,必須有源源不斷的重武器和物資支援。

拿我國舉例:抗戰時,幾十萬日軍為什麼能打下大半個中國?我們人少嗎?光投降的偽軍就有三百多萬。我們就是敗在武器裝備不行上面了。我們要是有跟日軍一樣的武器,日軍在我們面前連個屁都不敢放。。。

所以,等到1945年,希特勒雖然有數百萬大軍在手。但是,由於缺少武器資源,難以應對盟軍進攻。所以,希特勒沒有讓下令讓軍隊拼死一搏!即使希特勒下了命令,手下的軍隊也會因為沒有彈藥物資,很快投降的。甚至,還會對希特勒倒戈一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納粹德國發動了二戰,納粹德國的野心也敗亡於二戰。雖然在二戰末期,德國仍然有幾百萬的軍隊,但德國的投降是必然的。無論是瘋狂的希特勒,還是狂熱的法西斯納粹分子都不可能以幾百萬軍隊來做最後的掙扎。在實力消耗殆盡之後進行正常的投降會得到正常的投降者的待遇,如果在實力消耗殆盡之後仍然要負隅頑抗,那麼等待納粹德國的只能是最後的毀滅。如果德國在二戰投降之前,以幾百萬老弱病殘組成的軍隊為資本進行所謂的拼死一戰,最後也只不過是困獸之鬥,除了增加傷亡並激怒盟國之外,毫無其他作用。投入與產出成反比,所以沒有所謂幾百萬德軍的拼死一戰,只有二戰的戰敗與德國的投降。

為什麼說德國以幾百萬軍隊拼死一戰也是毫無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軍隊的數量的確是軍隊力量的表現之一,但軍隊的數量與軍隊的戰鬥力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軍隊的數量只是標明軍隊的潛力。

二戰的主戰場之一是歐洲戰場,在歐洲戰場上進行戰爭的都是傳統的西方強國。這些西方強國不僅力量強大,而且人口眾多,能夠組織起規模龐大的軍隊。無論是德國還是蘇聯,在二戰中都組織了千萬以上規模的軍隊。當金率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就表現為可怕的威懾力和戰爭潛力。

納粹德國就是憑藉數量強大的軍隊橫掃了西歐併入侵了蘇聯,蘇聯之所以能夠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是得益於規模龐大的軍隊。規模龐大的軍隊不僅意味著進攻力量的強大,同時也意味著防禦力量的強大。強大的力量是國家實力的象徵,龐大的軍隊是強大力量的象徵。

然而,軍隊的規模只能標明軍隊的潛力巨大,並不意味著絕對強大的戰鬥能力。當二戰剛開始,雖然德國還沒有組織起規模龐大的軍隊,但德國的閃電戰橫掃了歐洲;到二戰的後期,德國雖然仍然擁有不下於二戰初期的軍隊規模,但德國已經失去了進攻的能力,因為軍隊裡不再是青壯年,而是摻雜著老弱病殘。

第二,軍隊的戰鬥力不僅表現為軍隊的數量,更重要的是表現為軍隊的機械化程度,甚至是表現為人與機械化的結合程度。在一般的戰爭中,機械化程度高的軍隊戰勝的幾率高。

二戰時期,最主要的參戰國是歐洲傳統的工業強國。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無論是德國還是蘇聯,都是強大的工業國。德國的工業實力強於英國和法國,所以德國才敢於發動二戰。強大的工業意味著先進的武器,先進的武器意味著現代化的軍隊和強大的戰鬥力。

德國之所以能夠打敗法國,轟炸英國,並直接打到了莫斯科城下,靠的就是其軍隊的強大的工業化和機械化。無論是數以千計的飛機,還是數以萬計的坦克和大炮,都是德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的體現。與其說法國和蘇聯是被德國強大的軍隊打敗和打殘,不如說法國和蘇聯是被德國強大的工業所打敗。

在二戰的後期,德國雖然仍然擁有幾百萬軍隊,但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下降到不足以充分供應軍隊的境況。沒有充足的飛機、坦克和大炮,德軍的戰鬥力也就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反觀美英蘇盟軍,在工業生產能力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國的大力支持下,其軍隊的機械化能力越來越強大。此消彼長之下,德國雖然仍擁有幾百萬軍隊,但卻失去了戰爭的能力。

雖然武器不是取得戰爭最後勝利的最主要原因,但沒有充足的工業武器裝備的德軍是打不過武裝到牙齒的盟軍的。

第三,德國軍隊的數量雖然仍然是龐大的,但德國的戰術已經失去了其先進性,而且其戰略空間的被壓縮也使其引以為豪的閃電戰失去了發揮的空間。

德軍在二戰初期之所以能夠狂飆突進,是因為德國擁有先進的戰爭思維和突然性的戰術。那就是把坦克集中使用,形成快速的機械化軍團,在對方沒有反應過來之前,結束戰爭。無論是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還是1941年德國突然進攻蘇聯,都是以速度取勝。

在二戰的過程中,當德國的閃電戰失去了突然性的時候,當德國的敵人適應了閃電戰的時候,當交戰的雙方陷入對峙狀態的時候,德國先進的戰略戰術就不是那麼有用了。雖然德國擁有龐大的軍隊,但盟軍的軍隊規模要比德軍的軍隊規模龐大得多。不要說英軍和美軍的規模,就是蘇聯的軍隊規模也不比德國差,更何況是英軍美軍和蘇軍的聯合。

在二戰的後期,盟軍已經推進到柏林城下,德國軍隊已經失去了戰略迂迴空間。其幾百萬軍隊被壓縮在狹小的空間之內,還能發揮出幾成戰鬥力?如果德國以幾百萬軍隊做困獸之鬥,那麼等待這幾百萬軍隊的只能是灰飛煙滅。如果德國不顧後果的行為激怒了盟軍,那麼盟軍不介意德國陷入更嚴重的後果。柏林三百萬平民會成為炮灰!

第四,雖然德軍在投降前仍然擁有幾百萬軍隊,但德軍已經失去了拼死一戰的勇氣。或者說,德國人民的民族復仇情緒已經達到了極限,德國人民已經醒悟於希特勒的欺騙。

德國之所以發動二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民族復仇情緒的影響。在一戰後,德國人民受到了戰勝國極大的壓迫和掠奪,這種壓迫和掠奪轉變為了德國人民的民族復仇情緒。然而,當德國滅亡法國的時候,當德國的轟炸機鋪滿英國的天空的時候,當德軍橫掃西歐的時候,德國人民的民族復仇情緒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宣洩。接下來的戰爭,並沒有復仇的意味,只是純粹的掠奪。

德國之所以發動了二戰,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經濟危機的影響。1929年開始於美國並擴展到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嚴重影響了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德國人民相信了希特勒的許諾。然而,當戰爭打到柏林城外時,德國人民還會相信希特勒嗎?德國軍隊還會為法西斯拼命作戰嗎?當然不可能。

因此,就算納粹分子下令那幾百萬德國軍隊拼死一戰,德國的那幾百萬軍隊仍然會選擇投降。不僅因為他們已經窮途末路,還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戰爭的目標和方向。

第五,幾百萬德軍的投降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德國資本的擴張已經達到了極限,因為德國資本已經無法支撐戰爭的繼續。

從新航路開闢開始,就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控制世界秩序的使西方列強,推動世界發展的是西方的資本。當資本從西方不能獲得利潤的時候,就會轉向東方;當資本不能以和平的方式獲得利潤的時候,就一定會轉向戰爭。

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其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說的更明白一些,戰爭的發生是因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問題。經濟的發展固然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經濟的發展也會推動人類文明走向毀滅。尤其是在人類沒有找到一種和平的解決經濟糾紛的方法之前。德國資本的被壓制與德國資本的要擴張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導向戰爭。

二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德國資本獲得利潤和市場的過程。資本和利潤講求的是投入和產出,當產出大於投入的時候就是有利潤,戰爭會繼續;當產出小於投入的時候就是沒有利潤,則戰爭必然會停止。在二戰後期,德國資本已經不能獲得足夠的擴張利潤;所以,德軍會投降,納粹會滅亡。

總之,發動非正義的二戰的德軍的投降是必然的,以掠奪為目標的納粹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德國的力量已經消耗殆盡,因為邪不勝正。以談判的方式代替戰爭的方式,解決經濟問題才是正確的方向,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經濟新秩序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歷史緯度


二戰中,希特勒領導的德軍一開始所向披靡,連連取勝,但到二戰後期,就有些漸漸處於下風了,其實,縱使德軍很勇猛,但畢竟是寡不敵眾,最終在4月30日,希特勒在地下室開槍自殺。5月7日,繼任者鄧尼茨宣佈德國無條件投降,並且在5月8日向蘇美英法等四國代表遞交了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投降書。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時投降的德軍,依然有300萬人,為什麼德國不拼死一搏?

第一:無疑是以卵擊石

說德軍還有幾百萬軍隊,那盟軍還有上千萬的兵力。德軍後來的部隊大多都是臨時拼湊的,沒有經過什麼訓練,大多戰鬥力底下。此時的德國幾乎被盟軍全部包圍,戰線很長,後期補給也跟不上。德國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還不如投降以減小不必要的傷亡。

第二:德國資源短缺

二戰後期德軍只剩德國本土的一點地盤,德國的國土面積並不是很大,他們本國所實際擁有的資源也並不多。而且,德國面臨多方面作戰的局面,起初,在攻打英法的同時又派出支隊去進攻蘇聯。這麼多條戰線,所需的戰略物資當然不會少。慢慢的,德國就漸漸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來。都說做事情要專心致志,德國偏偏不信這個邪,這不,越打越吃虧,最後不得不投降。

第三:德國的軍民沒有被全部洗腦

德軍不是日本,日本這個被軍國主義嚴重洗腦的國家,在極有可能面對國家淪陷的情況下,發動了所謂的“玉碎”計劃,號召本國的一億人民團結起來將侵略者趕出國土之外,而但是德國除了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之外,大部分都是正常人,沒有人會因為這個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鑑看歷史文社


為何不拼死一戰我認為有以下二個原因:

壯丁軍隊戰鬥力不足

德國投降前的軍隊可不是在二戰初期的那波精銳部隊了,基本都是屬於老弱病殘或者其他國家志願參加德軍的雜牌部隊,這些人中還有不少是臨時抓來充數的士兵,電影《狂怒》中就有展現,有很多士兵都是小孩子,這樣的部隊何來士氣想要拼死一戰。

所以看著數量不少,但戰鬥力和戰鬥決心不足,自然也沒法拼死一戰

形勢嚴峻

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德軍官兵中尤其是國防軍中很多軍官以自己的職業素養就會發現根本打不贏了,這些軍官和所屬的士兵大部分也是職業軍人,不是狂熱的納粹黨徒,形勢對自身不利,如果打不贏的話投降也沒有什麼不可取,所以百萬軍隊中佔大多數的國防軍士兵在這種形勢下,拼死一戰不投降的還是少數。


歷史之殤以之為鑑


諾曼底登陸讓此時已經日薄西山的德國腹背受敵,兩個方向都攻入了德國本土。1945年4月開始的柏林會戰,讓德國大勢已去,蘇聯紅軍最終攻入了柏林,希特勒自殺,法西斯德國覆滅,然而,據傳說,在希特勒自殺時,德國尚有幾百萬軍隊,為何希特勒不死磕到底呢?

首先,在二戰前期,他靠種族復仇主義情緒煽動蠱惑的忠實民眾和軍隊早已經隨著戰爭的進程而消失殆盡,盟軍都已經打進了柏林,德國人民的生活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此時的希特勒說話,德國人民還相信嗎?所以,就算還有幾百萬的部隊,有多少人願意為這場並不正義的戰爭殉葬呢?

其二,戰火已經燒到了柏林城下,德國的經濟狀況可以想象有多糟糕,那麼,這幾百萬部隊的武器裝備德國還能生產嗎?戰爭進行到這種地步,德國重工業區和兵工廠早已經被盟軍轟炸的體無完膚了,武器,燃料,食物通通短缺,也就是早已經切斷了德軍的後路了。讓幾百萬德國部隊赤手空拳而已餓著肚子的跟盟軍進行抗擊,很顯然這不明智。

所以,當時德國雖然空有幾百萬軍隊,也已經成為懷疑“元首”的散兵遊勇,也早已經把武器打光,吃不飽穿不暖,毫無戰鬥力,這樣的部隊死磕除了增加巨大的傷亡之外,對戰爭還能起到什麼作用






唐城十八子


納粹德國在二戰投降前夕確實是有幾百萬軍隊,但遺留的這些軍隊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二戰時期那支橫掃歐洲的虎狼之師了。

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濃厚,相繼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希特勒等軍國主義思想濃厚的納粹分子的指揮下發動的,希特勒是納粹黨的黨首,是一個十分強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演講家,他的一篇《我的奮鬥》激勵了數萬個德國人加入到戰爭當中勝利是希特勒的終究目標。

不到萬不得已他一定不會輕易的說放棄,二戰前殘存的幾百萬軍隊縱使兇狠如希特勒都覺得已經回天乏術,投降也就成了德國必然的選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來勢洶洶,僅僅用了一個禮拜便打敗了歐洲甚至世界強國——法國,德國的梯隊伸向了整個歐洲,且推進十分的順利。德軍沒有選擇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而且去攻打了蘇聯。

德國進入蘇聯領土的前期,戰略推進是十分的順利,很短時間之內便逼近了蘇聯的首都,希特勒在做了短暫的休整以後就決定攻打斯大林格勒,蘇聯人民的誓死反抗和天氣變化使得局勢變化,德軍在莫斯科的攻勢變成了守勢,德軍在蘇聯損失了幾百萬的精銳部隊,實力大大受損。

戰爭後期時,德國不論是軍隊的士氣、國內的政治經濟還是外部的聯盟都出現了極其不利的局面。德國軍隊常年在外作戰,死傷無數兵源補給比較困難,軍隊整體素質大幅度的下降,從經驗豐富的壯兵到大部分都沒有經受過正規訓練的毛頭小子。國內的政治也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希特勒雖然強勢野蠻但之前尤其是德國作戰前夕百戰百勝的戰績使希特勒威信大增,由於後期局勢的改變國內對希特勒出現了很多的不滿之音,甚至出現了多次刺殺希特勒的事件,國內的政治變的極其不穩定,德國高層官員甚至私自勾結蘇聯美國提前商量起了投降的事宜。

德國雖然科技十分的先進,但奈何國土和資源十分有限,所以戰爭後期對軍隊的供應也是十分的緊張和無力。而且,在1945年以後,意大利已經被完全控制和佔領,日本雖然處境稍好但也把自己的兵線收歸國土,投降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德國還有幾百萬的軍隊,軍隊也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人必然會有畏死的情緒,德國的真實處境前線的士兵必然清楚不過,蘇聯和美國的攻勢使得士兵早已明瞭戰爭的結局。他們清楚的知道戰爭堅持下去只有一死,但國內的傳統和軍隊的紀律使得他們只能前進,他們可能比蘇美等國還要期盼停火投降的命令。

德國最後的處境已經十分危急,美國在德國進行地毯式的轟炸,蘇聯也逼近了德國的腹地。德國被落在柏林的一角,無力迴天的希特勒選擇了自殺,希特勒的逝世更是給那些追隨他的士兵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二戰德國在後期確實還有幾百萬的兵力,但那些兵力在蘇聯、美國等的面前非常弱小,而且德國的內部外部均已不能支撐德國的後續戰爭,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投降才是交給損失的最好方法。


亮郎才不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一次浩劫,特別是捲入戰爭中的那幾個國家,像前蘇聯、中國、日本、德國…這些國家都損失很慘重,我們就德國來分析一下。

二戰德軍在投降前還有幾百萬的軍隊,為什麼不拼死一搏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盟軍已經開闢了第二戰場,德軍面臨著腹背受敵。在東線,蘇聯紅軍勢如破竹,經過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反擊戰等等戰役,蘇聯紅軍以沉重的代價成功消耗掉了德軍的大部分主力部隊,德軍的有生力量被大大的削弱了,精銳部隊的數量也大大減少;而在西線,盟軍成功在諾曼底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這樣德軍就疲於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兵力被進一步瓦解。再加上活躍在德軍佔領區的各種解放力量,他們也在積極的活動,在德軍的佔領區搞各種的破壞,成功的牽制了德軍的部分力量。

第二個原因是德軍內部已經產生了分裂。在開戰之前,德軍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們團結一致,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但戰爭持續的時間太長了,這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再加上戰爭的殘酷,人們慢慢的看清了戰爭的本質。在德軍內部就有一些軍官希望能夠通過暴力的手段,解決掉當時的元首希特勒,從而結束戰爭。但事情並沒有成功,許多的將領都牽涉到的其中,包括隆美爾在內的一些優秀軍官,都領到了盒飯,德軍內部已經四分五裂了。

第三個原因是德國已經山窮水盡了,支持不起龐大的戰爭消耗了。戰場不僅僅是隻靠人員,終然德軍還有幾百萬之眾,但是人要吃飯的,武器彈藥都要補充的,戰爭要消耗掉的不僅僅是人員,武器彈藥,還有很多的物資。戰爭來到了後期,德國本土已經受到了轟炸,許多的物資都供應不上了,前線的部隊拿什麼跟人家拼呢?你看看德軍的主力槍械都被簡化了,有一些甚至已經不能說是原來的型號了。

當然了還有其他許多的原因,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