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關中是指哪裡?

國學日知



關中指陝西的關中平原,東到渭南,西至寶雞,南依秦嶺,北靠陝北黃土丘壑,是一個東西狹長的地段,號稱八百里秦川。又因渭河從中貫穿東西,也叫渭河平原。其包括從東往西依次為渭南,銅川,西安,咸陽,楊凌,寶雞五市一區。值得一提的是咸陽為秦滅六國之秦國都城。西安古稱長安,中國六大古都之一,曾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

關中遠古為秦地,和陝西的陝南陝北並稱三秦,三秦即陝西全境。關中大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口分佈稠密,四季分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本人頭條號《走著聊著》,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點擊加關注!


走著聊著


平常我們所說的“關中”,基本上指的是陝西省的渭河平原地帶。我來簡單說說。

“關中”都包括哪些地方?

渭河平原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陝西省的地市和山西省的運城和臨汾兩市,總共秦晉兩省六個地市,這也是國家“關中平原城市群”包含的城市。由於渭河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自寶雞流入陝西境內,自西向東流經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由於渭河流經地方都是沖積平原,所以在陝西省域來說,稱為“渭河平原”“關中平原”,站在我國疆域範圍來說,稱為“關中盆地”。

關中平原地處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和秦嶺山脈之間,這一片地域十分遼闊,因此還被稱為“天府之國”,有條友會說,這不是說成都的嗎?其實,這詞最早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關中的。

不是陝西被稱為“關中”,而是陝西包括“關中”。

如上邊所說,關中包括了陝西省的四個地市,關中盆地還把陝西省分為了陝北、關中、陝南三個區域。狹義地來說,陝西的關中包括了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而為什麼叫作“關中”,這是因為渭河平原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有四個易守難攻的很著名的古代關隘。

關隘?是的,就是古代打仗時守備的關隘,分別是東函谷關(後亦稱潼關)、西大散關、南武關、北蕭關,這四關也被稱為“秦之四關”。由此,在這四個關之中的範圍就被稱為了“關中”,或者“秦中”,也被大家稱為“八百里秦川”。

這四個關隘,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可謂戰功赫赫,所以,就引來了“關中”之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東函谷關(後亦稱潼關)和西大散關之間的部分,被稱為“關中”,這種說法不太被認可,四關之說比較受大家歡迎。

綜上,關中廣義是指國家“關中平原城市群”的寶雞、銅川、渭南、楊凌、商洛、運城、臨汾、天水、平涼、慶陽等城市,狹義是指陝西省的西安、寶雞、銅川、咸陽、渭南。所以,從狹義來講,陝西不是被稱為“關中”,而是關中被陝西包含了。


白鉛華


事實上,關中平原的北大門是蕭關,實屬無稽之談。

《史記》是不能亂注的。

當年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就是因為把“有熊”注到了山東而貽笑大方;司馬貞《史記索隱》或是因為資料所限,未實地考察,或是對地理的無知,望文生義,而鬧了笑話。

關中平原,又叫做關中盆地,因其四面環山,內有平原而得名。

那麼關中平原東西南北與山交界處,各關分別是什麼呢?

玩過《三國志》的都知道,進攻西安關中平原只有四條路線,分別對應四關:



東為潼關;

西北方向有一關隘,地名為“漆”,直通安定(今寧夏固原)。原來此關隘正是“漆縣”,1964年才改名彬縣;

正西與黃土高原交界有一關隘,為陳倉關(今寶雞),直通甘肅天水;

西南方向群山中有一關隘,地名“故道”,“<”形路線先向西南,再突然折轉東南方向,直通漢中。此關隘正是“(大)散關”,用以防禦來自巴蜀的兵力。

(諸位可能沒想到吧?

散關防禦的不是別人,正是漢中。西安關中人可從來沒把漢中當成自己人。

漢中講四川話,不講陝西話。

漢中是漢水發源地,屬於長江流域;西安關中屬於渭河黃河流域。

劉邦封漢王,轄地就在巴蜀(漢州,包括漢中)。

漢中古屬益州;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

當年劉邦正是佔據漢中,“明修棧道(散關),暗渡陳倉(寶雞)”,攻破陝西關中。



如圖所示,四紅圈正是代表四關;紅線分別為“五丈原”和“扶風”。

(地圖下方,“安陽”為安陽縣,今漢陰地區,隸屬漢中管轄;

“西城”為西城縣,今安康地區,隸屬於上庸郡管轄,治所今湖北十堰市山竹縣。)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不在五丈原防禦呢?一個地方守兩條路。答案是:五丈原無險可守。

這也是為什麼司馬懿當年早早修築防禦工事,拒不出戰的原因,因為司馬懿知道,在五丈原出戰必敗。

有人說,關中南關應為“武關”,實屬望文生義。

武關同為“<”形路線,先是西南走向,再折轉東南,直通宛城(今河南南陽)。

武關向北最終抵達的並非是關中平原,而是弘農郡(治所今河南靈寶)。

(至於隋文帝楊堅,弘農楊氏,是因為楊堅生於渭南華陰,渭南華陰自古歸弘農河南靈寶管轄。)

如果武關也算,那麼進攻西安關中的路線就不是四條,而是六條。

除東南方向武關,宛城當年劉邦進兵方向以外;

還有正東方向函谷關,洛陽當年曹操、趙匡胤進兵方向;

東北方向三門峽黃河渡口,直達上黨(今山西長治),當年李淵進兵方向。

西安關中就不是“四戰之地”,而是“六戰之地”。

另外從圖中也不難看出:

西安關中平原,不屬於西北黃土高原。 西安關中平原,屬於中原河南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的一部分。

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屬於中原河南,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中原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三國時期歸許昌管轄;直到西晉才從河南劃出,劃入雍州邊緣。


西安人百分百能聽懂河南方言,但聽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屬於中原。


用戶67724358697


三種定義

第一為最狹義的說法,即甘肅天水以東,渭河谷地兩岸的縣市,即潼關以西,渭北臺塬以南,秦嶺以北的平原或丘陵地區。此為地理分界的渭河沖積平原。

第二比較官方,即陝西省行政劃分區域之寶雞地區、咸陽地區、西安地區、銅川地區、渭南地區,楊淩示範區等五市一區。並不包括陝西省外的任何一地。

第三種最為廣義,除過第二種外,添上甘肅天水地區、河南三門峽地區、山西運城地區及陝西商洛市洛南縣(陝南地區唯一一個黃河流域縣)等。

關中平原不同於關中地區,一個是地理定義,另一個是行政劃分。事實上,無論哪種定義,所有處於關中平原上的縣市都處於關中地區,而關中地區的不一定在關中平原。例如渭南市白水縣、韓城市,西安市藍田縣,銅川市全部等


定之方中2


對於“關中”這一名稱及其範圍,隨著歷史時期的演變,人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但大致有三:

其一為“四關之中”說,東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南為武關(今陝西丹鳳縣),西為散關(今陝西寶雞市南),北為蕭關(今寧夏固原);

其二為“兩關”說,東起函谷關,終西之關,亦有隴關、大散關之辯;

其三為“涇渭”說,汧隴以東,至黃河西岸,秦嶺以北的涇渭流域皆謂之“關中”。

以上三種學說雖有所差異,但其主體範圍卻大致相當,以現在的地理學來說,它大致包括黃河以西,六盤山以東,秦嶺以北,毛烏素沙漠以南地區。

“關中”平均海拔約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關中盆地、關中平原等稱呼,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關中地處陝西潼關以西到寶雞市以東的關中地區,即現在的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和渭南市五個地級市。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

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地區不僅是歷史上最早稱為“天府”的地方,也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前漢書》第40卷記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約在公元208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關中稱“天府”晚了500多年。

而把四川稱作“天府之國”最早見於陳子昂所寫的文章中,此時已比關中稱“天府之國”晚了800多年。從先秦到元明時期,關中地區都曾被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但清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把關中地區與“天府之國”聯繫起來。

古代帝王有據“關中而得天下”之說,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外,還有什麼其他因素嗎?

1、古代取得戰爭勝利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糧食和人口,而這兩大因素都是由土地決定的。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土地很肥沃,糧食產量高質量好。加上“八水繞長安”的先天水利優勢,這就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提供了充實的兵力和糧草。

2、自古以來治國安邦,軍隊武備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馬匹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支軍隊戰鬥力強弱的重要指標,黃土高原產馬眾多,為關中軍隊提供了充足的馬源,保障了關中割據政權東出函谷關而一掃天下的偉業能夠得到順利完成。

3、關中之地重甲兵 秦漢時期有“關中出將,關東出相”之說,到隋唐時期,已形成“西北甲兵,東南財富”的格局,由此可見關中之人善於征戰。

4、“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關中地區則更適合建都,比如商朝、周朝、秦朝、漢朝、唐朝,都定都關中,關中地區為群山環繞,南為秦嶺,西為隴山,秦代之長城屏障其北方,東面又有崤山、黃河之阻隔,真所謂“金城千里”。


飛鯨足球


首先說一點,陝西被稱作關中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歷史上重來沒有人將關中和陝西畫上等號,陝北不僅有關中,還包括陝北、陝南。不過一提起關中,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陝西,這個倒是可以理解的。

關中這個名字,始於戰國時期,當時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而整個渭河平原處於四關的中心,所有才有了關中這一稱呼。而關中南有秦嶺,北有陝北高原,這兩道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現在的關中地區位置上與古代略有縮小,具體區域為陝西渭南潼關以西,寶雞市寶雞峽以東,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的大區域,即現在的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和渭南、楊凌一帶地區。

關中地區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沖積而成,地勢平坦,衝擊而成,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尤其在秦朝時期修建鄭國渠之後,一時間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譽為“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因此,“天府之國”最早指的是關中地區而不是成都,《戰國策·秦策》、《史記·留侯世家》對此均有記載、描述。


史先生


在陝西省中部。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接秦嶺,北到陝北高原,平均海拔約500米,東西長300 公里,西窄東寬,成三角形,西窄東寬,渭河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是斷層陷落區,後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沖積而成。這裡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

關中: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

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關中,只因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北有崤關,南有武關,為四塞之國,故稱關中。在冷兵器時代,這四關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真乃固若金湯 。更令古人看重的是,這裡氣候溫和溼潤,涇、渭、灃、澇、滻、灞、高、橘縱橫。


說野史


關中首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環境。

關中屬於“地塹式平原”。

什麼是“地塹式平原”?就是地貌學上劃分的一種兩側被高角度斷層圍限,中間下降的一種槽形斷塊構造。

由於關中平原特殊的地質環境,秦嶺與魏北山地是緩慢抬升,而關中平原則在下降,這就形成一種四周高而中間低的斷限式平原。

關中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溫泉出露,楊貴妃“溫泉水暖洗凝脂”的臨潼華清池,就是位於斷層線上。

這種地理環境上的關中,也就是常說的關中平原,東西長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東都最寬可達100公里,窄處僅20公里。古代稱關中平原為“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國”。

關中之得名確實因“關”而來。

“地塹式平原”四周高,中間低,難免就會形成平原周邊的眾多關隘。

關中的得名,便源於這些關隘。

1、函谷關。舊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新關位於河南省新安縣。“秦孝公據殽函之固”說的就是這個關中平原的東大門。

2、潼關。位於陝西省潼關縣。

3、蒲津關。位於山西永濟市蒲州鎮。

4、武關。位於陝西丹鳳縣。司馬遷言:“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武關是關中平原到南陽盆地的一個要關。

6、蕭關。漢代設於寧夏固原縣,北宋改置同心縣。

7、金鎖關。位於陝西銅川市。

8、散關。位於陝西寶雞市。“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指這個關中平原的西大門。

這些關隘,使得關中平原成為“金城千里”易守難攻的形勝之地,奠定了關中平原十三朝古都的輝煌歷史。

更多歷史地理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讀史。


歷史寶藏


現在一般所說的關中,是指陝西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以東,潼關以西的區域,包括現在的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五市及楊淩示範區。


“關中”地名的由來,倘以就關立論而言,檢索流行的各種說法,約略有四關說、兩關說、六關說、一關說這四說共五種。

四關說,最初的提出者是東晉人徐廣,他在為《史記》“關中阻山河四塞”一句所作的註釋中提出:“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徐廣認為這就是“四塞”的具體含義。

兩關說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西晉人潘岳提出的,他在其著作《關中記》中說:“秦西以隴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間是為關中。”另一種兩關說,是由唐代的一部地記《三輔舊事》中所提出的:“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按:此句轉引自南宋程大昌《雍錄》,清代張澍輯本及今人陳曉捷注本“補遺”中均未收此句。)

六關說未詳所出,大抵是在四關說之外又添加了潼關與金鎖關。

一關說則是由唐代學者顏師古在為《史記·高帝本紀》所作註釋中提出:“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

諸關說中,可能唯有顏師古的“一關說”最接近歷史真相。在“關中”地名形成的戰國末期或秦代,對於秦王國(帝國)而言,最重要的關塞莫過於函谷關,六國由此鼓譟攻秦,秦國也主要由此防禦來自東方的進攻,《鹽鐵論》所謂“秦包商洛餚函以御諸侯”者是也。至秦統一六國後,仍以函谷關為界以區分統一後的地界。所以肯定不是歷史上所說的中原地區。

關燈聽巴赫大無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關中自汧(汧水)、雍(雍山)以東至河(黃河)、華(華山)。

《史記》中將漢中、陝北也包括在關中範圍之內。

後來的四關說,函谷關(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南關)和北蕭關(金鎖關)。

兩關說,大抵函谷關和隴關之間。

這些說法雖晚,但同戰國、秦漢時期的四關大意相同,符合當時的情況。對於“關中”地名的由來並未有確切的定論。

《陝西通史》記載,西晉潘岳在《關中記》中說三秦以隴關為限東為函谷為界,二關之間為關中。唐代《三輔舊事》中說,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

東晉徐廣在《史記》“關中阻山河四塞,作註釋為,“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史記》卷69記蘇秦遊說秦惠王曰:“三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古時大抵定位關中如此。

現在一般說的關中,指陝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一東,潼關以西區域。行政區劃,西安,咸陽,寶雞,謂南,楊陵區。五市一區。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95萬左右。南依秦嶺,渭水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是天然地形屏障,這就是今關中的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