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廣東和廣西的“廣”是什麼意思?

頭號老陳醋


關於這個問題,我寫了一篇廣西的歷史由來文章,上面詳細介紹了廣西的來歷,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廣西新視野,點擊查看。

廣西和廣東是兄弟省份,2者是連襟,一衣帶水。

首先我們來看看兩廣的歷史,先秦時期,嶺南被稱為百越之地,廣東和廣西同屬於百越之地秦末漢初,趙佗趁中原混亂,擁兵自重建立南越國。南越國地域包括廣西廣東。三國孫吳時期,廣西廣東同屬於吳國地界。唐鹹通三年(862年),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 嶺南東道治廣州,嶺南西道治邕州(今南寧市)。

宋朝,朝廷為了管理上的方便,以廣信縣為界,廣信縣以東,稱為廣南東路,廣信縣以西,則為廣南西路。這是廣東、廣西名稱之來歷。廣代表的是廣信縣,廣信縣治所建置在今梧州市萬秀區。


廣西新視野


在我國地理名詞中,習慣上將廣東和廣西稱之為“兩廣”。如同湖南和湖北,是以洞庭湖為參照物一樣,廣東和廣西之間,也存在著一個參照物,來劃分廣東和廣西。

這個參照物就是廣信。而廣信的由來,源自西漢武帝時期。

在先秦時代,嶺南兩廣是一處神秘的所在。楚國八百年時間,不斷南征,也未曾將勢力滲透到嶺南。不過,關於先秦時代兩廣的傳說倒是存在不少,比如南朝的《幽明錄》提到,廣東的始興縣存在“皋天子國”,關於“皋天子”,《幽明錄》的作者劉義慶表示並不知道是什麼人,不過,後世有文史愛好者認為,這個皋天子,指的是舜的弟弟象。當然,舜的弟弟葬於廣東,不排除是後世文人的附會。

秦始皇滅亡楚國以後,對嶺南之地也產生好奇心理,於是命人南征嶺南的百越部族。本來彈冠相慶楚國滅亡的百越酋長,這才意識到面臨驅狼得虎的尷尬局面,在秦軍的鐵血彈壓下,嶺南被納入秦朝版圖。

秦朝滅亡後,秦朝嶺南地方官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漢武帝在位期間,南越國因為觸怒漢武帝,被漢朝吞併。漢武帝滅亡南越後,在南越境內設立“廣信縣”,意思是要在南越國故地廣佈漢朝的信譽,讓南越百姓不要有猜忌心理。

兩廣雛形的產生

在宋朝之前,嶺南地區的開發程度始終不高,甚至成為朝廷的負資產:東晉時期,農民軍首領盧循就利用海島和當時兩廣地廣人稀的優勢,和東晉朝廷周旋,南朝蕭梁時期,廣西等地也成為少數民族叛軍和蕭梁朝廷交鋒的主要根據地。

唐朝以後,嶺南地區得到了開發。唐朝皇帝在9世紀中期,將嶺南劃分成東西兩部分分開治理——這是歷史上,嶺南地區第一次被劃分成東西兩部分,為後世王朝分開治理嶺南地區樹立了樣板。

唐朝滅亡後,嶺南地區被唐朝軍閥割據,並建立南漢國。南漢君王以昏聵著稱,不過,由於南漢以北的政權,要受到中原王朝南征的壓力,因此南漢存在的幾十年時間裡,總體上處於太平狀態,甚至當時越南北部的政權,還要向南漢皇帝稱臣。南漢國在宋太祖在位期間,被北宋滅亡,嶺南由此併入北宋版圖。

北宋皇帝以廣信為參照物,參照唐朝先例,將嶺南劃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由此,廣東和廣西的雛形產生。

兩廣的確立

元朝建立後,在中國創建行省制度,這一制度,經過演化,延續至今。

元朝版圖空前絕後,由於地域的龐大,決定了元朝的行省面積,要比歷朝歷代範圍都大。元朝統治者將今天廣東省,劃入江西行省,而把今天的廣西,劃入到了湖廣行省。

明朝建立後,吸取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並且對元朝的行省區劃進行了修訂:明朝統治者將今天的廣東省,從江西省範圍內劃分出來,命名為廣東,基本上確定了今天廣東省的行政區劃雛形;將廣西從湖廣省範圍內劃出,命名為廣西,基本上確立了今天廣西的行政框架。





菩薩我想對你說


廣東廣西,福祿兄弟。在名稱上,廣東和廣西是如此相似。在我國的省區上,總有那麼幾對方位相對的“兄弟”,比如河北與河南,廣東與廣西…等。

但等你真正瞭解地域後,你就會發現廣東和廣西它們雖然都帶有廣字,但是地方特色卻完全不同,連發展和自然特色都不一樣。

廣東和廣西屬於連襟兄弟,但是它們的地域環境卻是不一樣的特殊。在其它組合兄弟中,例如:河南河北,都帶有河,是以地理來命令的。

但是廣東和廣西顯然不是,因為我們所知道的地理文化中,沒有一個是以“廣”字開頭的河流和大山。這個與廣東一字之差的廣西,使得人們想去探究,想去了解,它們二地的“廣”字到底有何意義在裡面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廣”字的意思。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廣東和廣西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也沒有山河將它們二地阻擋分割。自古以來,它們都是一直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後人稱之為“廣東,廣西”也是書中所說的兩廣之地。

但是廣東和廣西雖然相隔很近,可經濟發展卻完全不同。這完全取決於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廣東因為三面環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改革開放時期迅速發展了起來。


雖然廣西也有海,但是位置和條件無法與廣東相提並論,再加上廣東受到澳門香港的優待,這兩個發達區完全輻射了廣東,國家也在這裡設置了經濟特區,所以廣東從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了我國的一線城市。

學過歷史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早在秦朝以前,嶺南雖然與中原、周國、長江流域的其它小國經商交往,但是由於地理位置不好,有許多高山和大海的阻隔,所以導致經濟發展緩慢。 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了秦王統一六國,有天他派大將屠箸、任器等人,一路南下討伐百越,結果中途在這個地方被阻攔了。導致秦大敗,天下分崩。

後來人瞭解到這段歷史後,就把嶺南作為分割領,劃分為“廣東”“廣西”二地。從“初開澳地,以廣佈恩信”中取出“廣信”命令,所以廣信以東的地方就叫廣東,廣信以西的地方就叫廣西。

但廣信實際上指的是西江匯聚之地,它的內涵是兩江交匯的意思,這也是我國古代早就有了水文化的一個特徵和體現。


之後在宋朝的時候,皇帝在嶺南這個地方先設置了廣南路,直到宋朝,還是被稱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就是廣東和廣西的名稱由來,它們以西江流域的分州作界限,劃開了雙方的地理位置。 要知道古代就有“古廣信”的說法了,它就是如今的開封和梧州,處在廣東和廣西之間。所以廣信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是它們最初的來源。

但知道如今,還是有許多人不清楚廣東和廣西中的“廣”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其實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多去翻閱歷史古蹟就知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廣西與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最大的區別就是,廣東與廣西的“廣”字不是什麼地理位置,也不是山啊水啊之類的,廣字不代表這個意思。

“廣東廣西”就可以簡稱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所以是先有“廣”這個字,再才有的廣東廣西之稱。這個說法,相信大家一定會理解的。

正因如此,廣東與廣西里面的“廣”字就代表分割線,廣信分割了廣東廣西,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看見的兩所不同城市。


夏目歷史君


我國的省級區劃多以山川河流為標誌而劃分東西南北,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即使不以山河為標誌的陝西,總還可找到一個古陝塬現陝州的確切地名。而廣東、廣西的廣從何而來。
其實,廣東、廣西的得名依然與離不開名山大川。

在我國中部有一個秦嶺,在湘贛與兩廣的交界處有一個南嶺,南嶺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山脈,而是以“五嶺”為代表的群山組合體,南嶺之南就是兩廣,最初的名字叫“嶺南道”。唐時的道,類似現在的省,所以也可以叫她嶺南省,那時的嶺南道還包括南河和越南北部。




當然嶺北範圍太大,不可能再出現一個嶺北道。比如唐初還短期內出現一個陝東省,很快分為河東、河南、山東三道。


到了北宋,版圖縮水,將嶺南一分東西,稱廣南西路和廣南東路,“廣”第一次出現在中國行政區劃名稱中。

按字面理解,應該叫“嶺南東路,嶺南西路”才對吧!但是一簡稱嶺東、嶺西則更不對了。

嶺南是南北之別,廣才是東西之分。那麼廣在那裡?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在原南越國的地方設交趾刺史部,為漢朝最南部的疆域。為了有效治理南越,漢武帝做了重要批示:“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意思是要求當地官員要用朝廷的恩惠來治理嶺南地區,讓當地百姓安居樂業。為了貫徹漢武帝的最高指示,管理南越的官員根據聖意,將嶺南的治地命名為“廣信縣”。

宋人是把嶺南治所廣信縣為為中分東西兩路的標誌。而嶺北的湘贛兩省成為荊湖南路和江南西路,

其實使用廣字最早的是三國時代的東吳,公元210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廣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寧、臨允6縣隸蒼梧郡;謝沐、封陽隸臨賀郡;統屬廣州。



公元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

廣信縣功不可沒,廣東、廣西、廣州均由她而得名。


行者七王


廣信的來歷

在我國地理名詞中,習慣上將廣東和廣西稱之為“兩廣”。如同湖南和湖北,是以洞庭湖為參照物一樣,廣東和廣西之間,也存在著一個參照物,來劃分廣東和廣西。

這個參照物就是廣信。而廣信的由來,源自西漢武帝時期。


在先秦時代,嶺南兩廣是一處神秘的所在。楚國八百年時間,不斷南征,也未曾將勢力滲透到嶺南。不過,關於先秦時代兩廣的傳說倒是存在不少,比如南朝的《幽明錄》提到,廣東的始興縣存在“皋天子國”,關於“皋天子”,《幽明錄》的作者劉義慶表示並不知道是什麼人,不過,後世有文史愛好者認為,這個皋天子,指的是舜的弟弟象。當然,舜的弟弟葬於廣東,不排除是後世文人的附會。

秦始皇滅亡楚國以後,對嶺南之地也產生好奇心理,於是命人南征嶺南的百越部族。本來彈冠相慶楚國滅亡的百越酋長,這才意識到面臨驅狼得虎的尷尬局面,在秦軍的鐵血彈壓下,嶺南被納入秦朝版圖。

秦朝滅亡後,秦朝嶺南地方官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漢武帝在位期間,南越國因為觸怒漢武帝,被漢朝吞併。漢武帝滅亡南越後,在南越境內設立“廣信縣”,意思是要在南越國故地廣佈漢朝的信譽,讓南越百姓不要有猜忌心理。

兩廣雛形的產生

在宋朝之前,嶺南地區的開發程度始終不高,甚至成為朝廷的負資產:東晉時期,農民軍首領盧循就利用海島和當時兩廣地廣人稀的優勢,和東晉朝廷周旋,南朝蕭梁時期,廣西等地也成為少數民族叛軍和蕭梁朝廷交鋒的主要根據地。


唐朝以後,嶺南地區得到了開發。唐朝皇帝在9世紀中期,將嶺南劃分成東西兩部分分開治理——這是歷史上,嶺南地區第一次被劃分成東西兩部分,為後世王朝分開治理嶺南地區樹立了樣板。

唐朝滅亡後,嶺南地區被唐朝軍閥割據,並建立南漢國。南漢君王以昏聵著稱,不過,由於南漢以北的政權,要受到中原王朝南征的壓力,因此南漢存在的幾十年時間裡,總體上處於太平狀態,甚至當時越南北部的政權,還要向南漢皇帝稱臣。南漢國在宋太祖在位期間,被北宋滅亡,嶺南由此併入北宋版圖。

北宋皇帝以廣信為參照物,參照唐朝先例,將嶺南劃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由此,廣東和廣西的雛形產生。

兩廣的確立

元朝建立後,在中國創建行省制度,這一制度,經過演化,延續至今。

元朝版圖空前絕後,由於地域的龐大,決定了元朝的行省面積,要比歷朝歷代範圍都大。元朝統治者將今天廣東省,劃入江西行省,而把今天的廣西,劃入到了湖廣行省。



明朝建立後,吸取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並且對元朝的行省區劃進行了修訂:明朝統治者將今天的廣東省,從江西省範圍內劃分出來,命名為廣東,基本上確定了今天廣東省的行政區劃雛形;將廣西從湖廣省範圍內劃出,命名為廣西,基本上確立了今天廣西的行政框架。


藤樹先生


在名稱上,我國的省區有這麼幾對方位對稱的兄弟:河北與河南、湖北與湖南、山西與山東、廣西與廣東。古代還曾經有浙東與浙西,浙西中的蘇南地區劃了出去,剩餘的浙西部分與浙東合併成了今浙江省。

這幾對CP中,你會發現廣東與廣西十分特殊:其他幾組地名,是以山、河、湖等自然地理事物為參照,這個“廣”顯然不屬此類。現實中我們熟悉的名山大川,沒有叫“廣河”或“廣山”的。

廣西與廣東在中國的位置

那麼,廣東與廣西之中的“廣”,是怎麼來的呢?它,跟今天我們熟悉的廣州、廣府文化等又有什麼關係呢?

廣信

中原文化未大規模進入之前,先秦文獻將我國東南沿海區域或族群稱為“百越”,今天的南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地區,泛稱為“南越”——越,也通粵語的“粵”。

秦代在嶺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遣任囂、趙佗等人為南下幹部,開發管理嶺南地區。後秦末北方大亂,朝廷無暇南顧,代理南海郡尉的龍川縣令趙佗攻取周邊郡縣,割據稱王。到西漢初期,趙氏南越表示臣服,但實際仍為獨立王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將這一帶徹底平定。

南越國割據範圍圖

納入中央王朝管轄範圍後,兩廣地區比秦代有了更多的郡縣:今廣西地區有鬱林郡、蒼梧郡、合浦郡,廣東地區主要是南海郡,海南島有儋耳郡、珠崖郡,越南地區有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這些地區總稱為“交趾” ,東漢建安年間改交趾為“交州”——從交趾到交州,地名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文化的滲透和當地“王化”程度的提升。

州,最早是監察機構,到了東漢晚期演變為行政區性質,每個州都有一個行政中心,如巴蜀和雲貴高原為益州,行政中心為蜀郡的成都縣;湖南、湖北及河南南部為荊州,行政中心為南郡的襄陽(注:設立以來駐地有數次變化)等等。

早期的交趾,後來改的州也有一個行政中心,位於蒼梧郡的治所,叫廣信縣。

對此,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南朝梁時期的劉昭在此標註“漢官曰:刺史治。”意思是,蒼梧郡廣信縣是交趾刺史部的治所。據東漢末南海郡人王範《交廣春秋》記載: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即公元前106的時候,廣信縣成為交趾治所。

三國時期的交州與廣信城位置

漢代古廣信縣,在今廣西和廣東交界處,這一帶,桂江(灕江)、合江匯入珠江干流(潯江-西江),治所所在地,可以利用水道成為交通樞紐,此地又是嶺南地區的中部,溝通東西、連接南北。

廣信城與周邊地理環境關係

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這樣評價廣信所在的地理形勢:

府地總百粵,山連五嶺,唇齒湖湘,噤喉桂廣。

意思是,它的地勢可以總領百越之地,境內山地連接五嶺山脈,並與湖南地區唇齒相依,是廣西和廣東的咽喉。

東漢建安八年,即公元196年,原交趾改稱交州,廣信成為交州的治所,即行政中心。東漢末年,時任交州地方長官的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遷往原南越國的中心——番禺,即今廣州。

從漢武帝元封五年到東漢末期,廣信縣作為嶺南即地區長達300年左右時間。

廣州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

不過,這個廣州是地區地名,其治所仍是南海郡番禺縣。這片廣袤的“廣州”是如何得名的呢?應該是因原治所廣信而得名。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認為“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關於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歷史上,某某州作為地名,多數經歷了從大到小的過程——廣州跟揚州、荊州、青州、徐州等一樣,先是作為一個區域名稱,後來逐漸成為一座城的名字。廣州作為一城之名是誕生在唐代。

唐太宗貞觀時期在今兩廣地區設置嶺南道,治所稱廣州,唐玄宗開元年間改為嶺南節度使,唐懿宗鹹通二年,即公元861年,嶺南節度使分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嶺南東道以廣州為治所。

嶺南東道的“東”,是今廣東之東的歷史來源——從此,嶺南地區的西部和東部開始分治。

廣南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地區為十國之一的南漢統治,都城廣州。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即公元993年,在唐嶺南道基礎上設立廣南路,至道三年,即公元997年,又分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大體對應唐代的嶺南東道、嶺南西道。

宋代:廣南西路和廣南東路

注意,從這裡開始,“廣”與“東”的組合出現了。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在覆蓋今江西、廣東大部分地區設立江西行省,其中又下設廣東道——廣東,來自廣南東路的簡稱,首府是廣州。到了明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朝廷設立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為一級行政區,習慣上簡稱廣東省。名稱確立後,延續使用至今。

蒙起鵬駁斥了部分人認為的廣東乃“湖廣之南”的說法:

吳以廣名州,本於廣信;宋以廣名路,亦本於廣信也。若湖廣之名始於元明時,元以前烏有湖廣之名哉?

意思是,三國吳命名廣州,是因為漢代廣信縣,宋代又設立廣南道也是來自廣信縣。而湖廣作為地名始於元明時期,元代以前是沒有湖廣的。

廣西蒼梧縣

“廣”之總結:

由此,我們可知:

  • “廣東”“廣西”作為行政區誕生之前,先後誕生了廣信、廣州、廣南
  • 廣東,系“廣南東路”的簡稱,而不是“某某以東”,指的是原廣南路的東半部分,這類似於“江西”系“江南西道”的縮寫,而不是“長江以西”
  • 南宋時期誕生的廣南,究其來源,是來自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古廣信縣
  • 三國時期誕生“廣州”最早是地區地名,因廣信縣曾為嶺南治所而命名,唐代成為廣州城市的名稱

廣州:一座古老又活力的城市

餘論

廣東與廣西中的“廣”並非地理山川,所以讓人理解起來頗費周折。而廣信、廣州、廣南之間的關係,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不像河北與河南、山東與山西那樣容易理解。

此前說“四川”的文章中,我們提到了清末民初的通識書《澄通蒙學堂字課圖說》,其中對四川的解釋是錯誤的。在“廣”詞條中,該書的解釋依然有問題:

古稱兩廣為廣南,後分為二,曰廣南東道、廣南西道,今謂廣東廣西者,其省文也。

歷史上從來沒有廣南東道和廣南西道,唐代有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宋代有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該書的編纂者顯然將二者弄混了……

近年來很多晚清民國教科書、通識書等突然走紅,進行了大量重版,頗受讚賞。其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有值得當代借鑑之處,但其內容質量需要加以鑑別。

晚清民國的教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做出了難能可貴的努力,但其內容質量和科普水平,不值得我們迷信——今天的軟件、硬件條件下,我們完全可以製作出比當時更靠譜、更準確的科普讀物。

當時的一些讀物,可以作為收藏,作為一種懷舊情結的表達,但在學習知識方面,還是不要對其期待過高。

歡迎關注,大地理館 geo-museum


大地理館


廣東、廣西的“廣”並無特定含義,代表的是源廣流長。早在漢朝時期廣東廣西同屬於嶺南地區,公元前111西漢軍隊重新平定嶺南後,由於嶺南地域遼闊設立廣信縣。大宋朝廷為了管理方便,將廣信縣一分為二,廣信以東稱廣南東路,簡稱廣東(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省所有面積),廣信以西稱廣南西路,簡稱廣西(也就是現在的行政區域),分開後也就是兩個不同的行政區域省份。

俗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廣東廣西自從宋朝一分為二後再也沒有合併過,各自發展。廣東廣西雖然是“親兄弟",但是在各方面都天差地別。廣東的發展可以用集思廣益、通衢廣陌、財源廣進來形容。廣東緊臨世界發達香港、澳門寶島,廣東海岸線長是廣東通向世界便捷條件,有利於國際進出口貿易。廣東陸地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卻達到1.13億人,2018年GDP總量為9.73億元,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中國四個一線城市,廣東佔2個(廣州、深圳),廣東就是中國的王者,就是中國大陸綜合實力最強省份,擁有全國最多的一流企業和精英,廣東就是集思廣益,財源廣進。

廣西相對廣東,一個是天,一個地。廣西總面積比廣東多出4.79萬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4946萬人,比廣東少一半還多,2018年的廣西GDP總量為2.04億元,差不多5個廣西的GDP量才有廣東多,廣西相對廣東是地廣人稀,廣種薄收。廣西雖然靠海,但是海岸線不長,廣西雖然靠近越南,但是越南比廣西還窮,廣西雖然與廣東一界之隔,但是廣東靠近廣西的地方依然很窮。廣東廣西雖然淵源流長,但是發展還得靠自己,集思廣益,方能財源廣進。



舞動人生124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這麼幾對兄弟省,比如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還有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但是,這最後一對兄弟省,與前面三組相比顯得有幾分特殊。

洞庭湖二分湖南、湖北兩省,黃河分割出了河北、河南,太行山直接隔出了山東、山西,所以,這三對省的首字都取自“湖”、“河”、“山”,可是,這廣東、廣西之間到底又隔著什麼呢?這兩個大省,為何找不到任何與“廣”字有關的山川湖海?“廣”,究竟又有何特殊含義呢?

中國地圖

“廣”字的來源,要從先秦時期說起。先秦的歷史文獻中,東南沿海的這些地區一直被稱之為“百越之地”,這裡面就包含了現在的廣東、廣西,還有海南以及一部分越南地區。

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了統治嶺南地區,他派遣趙佗等人管理此地。秦末大亂之際,趙佗割據一方,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越國。直到漢武帝出兵平定南越,才將這塊地區重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此後,整個南越地區被劃分為了9個郡,管理九郡的州治,設立在了廣信縣。

平定南越

在這座縣城中有一條小河,為了紀念漢武帝“廣佈恩澤”的隆恩,當地百姓便將這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從此以後,這個縣城就被這條河流劃分開來,縣城的東面就稱之為“廣東”,西面則稱之為“廣西”,這是這兩個名字第一次在歷史中出現。當然,這兩個稱謂,在宋朝以前,並非是省級行政單位的稱呼。“廣東、廣西”真正開始在歷史上使用,還要從宋代算起。

宋朝地圖

宋朝劃分省級行政單位與前人又不一樣,這一時期的省級行政單位命名為“路”。如今版圖中的兩廣地區,就是宋代的“廣南路”。趙光義上位、統一亂世後,他認為廣南路面積太大不方便管理,尤其是兩個轄區內還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因此下令,將從前的廣南路一分為二,劃分這兩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分界線,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廣信縣”。

這一座小城,是這片區域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縣城坐落於嶺南地區的中部,又有桂江、賀江、珠江三江匯流,利用水道優勢,將東西南北巧妙的連接在了一起。更有歷史學家稱,以此為界,不可以總領百越之地,扼住廣西、廣東的咽喉。

明朝地圖

此後,從前的廣南路,東面就劃分成了廣南東路,西面則為廣南西路,人們總是愛用簡稱來稱呼這兩個地方,“廣東、廣西”這兩個稱呼逐漸被叫響。直到明朝初年,朝廷下令正式設置了廣東省和廣西省,這兩個稱呼直接在歷史定型。

縱觀兩省的稱呼演變可以發現,縱然這個“廣”字表面意義上來看與山川河流並無瓜葛,它來源於漢朝年間的“廣信縣”,但是深究其背後的歷史,仍然與山川河流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其實每一個地理名字的背後,都有它獨特的意義,而且很多時候與軍事政治聯繫更為緊密。


鳶飛九天2018


漢武帝統一了南越國,將此地統一為漢朝管理。雖然漢武帝善戰,但還是發現對待南越國,需要善待百姓,廣施恩信,這樣才更便於治理。漢武帝在嶺南設立了一個縣,治理這塊土地。而因為要廣施恩信,於是這個縣城被漢武帝取為“廣信”。如今的廣信縣城,便是現在的廣西梧州,後來因為治所在廣信,此地就被稱為了廣州。宋太宗時代,以廣信分界,東邊的叫廣南東路,西邊的叫廣南西路。元明清時期實行行省制度,廣南東路簡稱為廣東,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





黃河口異客


廣東、廣西總體地貌以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整體海拔較低。 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帶內的坡地,主要分佈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間,山地則最高以海報800米的中山為主,所以古代人們對這片區域應該是以廣闊的地勢來命名吧?

這裡我多說兩句名字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是起始於漢代,因河命名;另一種說法是,形成於北宋,以廣南命名。

 

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平定南越後,並將南越大片地區劃分為9個郡,分別是:南海、鬱林、交趾、蒼梧、和浦、日南、九真、珠崖、儋耳,由交州管治,當時州治設在蒼梧郡廣信縣【現廣東封開縣】,於是在廣信縣城的一條河命名為“廣府河”,寓意漢武帝“廣佈恩澤”。從此縣城以東稱為“廣東”,以西為“廣西”。

在五代的時候,廣東、廣西同屬於一個地方,稱之為廣南。北宋時期設廣南東路,一個叫廣南西路,簡稱“廣東路和廣西路”,由此出現“廣東和廣西”一詞。到明朝時廣南西路設為“廣西省”廣南東路則設置為“廣東省”,因為廣東省古屬百越(粵)地區,所以簡稱“粵”,1965年廣西省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