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朝亡于唐玄宗,明朝亡于万历,清朝亡于乾隆,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三国英雄曹操



不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三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但更是一手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起,苟延残喘一百五十多年以后亡国。

万历帝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前十年有张居正改革,国家治理的还不错,后来就开始慢慢怠政,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将明朝搞得是乌烟瘴气的,明史评价: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乾隆帝其实比之前面两位皇帝还好一些,但是在位后期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不说,更是不严惩贪官污吏,使下面贪污成风,而且乾隆帝加深了清朝闭关锁国,所以他之后的嘉庆时期,清朝马上开始中衰。

以这三个皇帝大概生平来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驾崩以后所在的朝代明显的衰落了下去。

以这点来看,虽然不能说唐朝亡于唐玄宗、明朝亡于万历帝、清朝亡于乾隆帝。但要说唐朝实亡于唐玄宗、明朝实亡于万历帝、清朝实亡于乾隆帝,还是有那么一些道理的。

当然每个人对于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个人有个人的看法,还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宋安之


联系和发展的方法看清朝,别的朝代我没有仔细研究过。

客观原因

以史为鉴,美国诞生在怎样的世界中?18世纪后期的世界霸主英国正在掀起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潮流,依靠君主权威创造繁荣的法兰西开始酝酿大革命的危机,德国则陷入四分五裂中痛苦之中,俄罗斯经历了由沙皇主导的君主改革开始强大起来,中国人正在享受以康乾盛世为标志的社会繁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未然;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9世纪,美国赶上并超过过去两个世纪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在欧洲,统一不久的德国超越英法成为欧洲首强,在亚洲,经历20年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雄心勃勃的登上世界舞台,中国正经历任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在美洲,这时美国正在成长,通过战争吞并和购买,领土扩张比建国大10倍,拥有45个周。在新大陆被发现的400年,在新国家诞生118年,也就是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值跃居个大国之首。

主观原因

《亡国三恶因》“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


爱画画爱诗词的昊昊


不对,但是有道理。如果以提问者以这种理论可以说唐朝亡于李渊,明朝亡于朱元璋,清朝亡于皇太极好了,如果李渊不起兵哪有唐朝,何来灭亡?朱元璋不造反哪来的明朝何来灭亡?皇太极不改国号哪来的清,何来灭亡?


我猜测提问者的意思可能是这些皇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或者此时败象已露,但是天下无不灭之国,大道自然,盛极必衰,只有强盛才会隐藏各种弊端,繁荣皆是假象。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打造了唐朝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天宝年间开始贪图享乐,随后安史之乱,虽然平定叛乱但是之后中央已经不能控制各大节度使,唐后期宦官竟然能够废杀皇帝,之后的五代十国就是唐朝的各个节度使,所以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几百年都没有真正的中央集权。

再说万历,张居正死后万历终于实际掌握了朝政,随后就是万历三大征,这也是明朝实际上武力的最后的巅峰了,此时的卫所还有一些实力,再后来就是只有各个将领的家丁才有一些打仗的能力,这一次虽然打赢了但是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实际上折损了明朝国力。万历想立福王为太子,大臣不同意,这就是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持续了很多年逐渐形成了浙党,东林党,楚党等各个政党,此后各个政党党争不断,国本之争大约就是万历十五年开始的。所以才有说明朝亡国是从万历十五年开始的。明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失败后明朝不得不不断加派辽饷,小冰河时期开始也是在万历年间。明朝最后慢慢被女真、天灾和党争拖垮了。

对于清朝不甚熟悉,主要是皇族名字太晦涩难读,所以不大想看只知道些大概。虽然乾隆盛世,但是乾隆后期贪污已经很严重,想想清朝建了多少宫殿园林,而大多都是乾隆所建,而且清朝是开山为陵,自唐以后即使是皇家大多没开山为陵墓的了,因为工程太大,即使是皇家也支撑不起,唐朝有钱我知道,清朝真的有那么多税收吗,银子哪来的?嘉庆元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才剿灭,白莲教起义活动范围大,规模大,时间也久,耗费金银无数。常说和珅倒台嘉庆吃饱,其实吃的都吐出来了,没饿死就不错了。白莲教起义能够那么大规模不是白莲教擅长蛊惑人心,而是人民确实贫苦,白莲教有了生存的土壤,嘉庆元年乾隆还没死当着太上皇总怪不得嘉庆皇帝。自白莲教起义之后,清朝国力就大不如前了。

觉得还行记得点赞啊,有谬论之处也多谢各位指正。


何以知世


我个人是同意这种观点的。

就拿其中的明朝作为例子来说一下吧。

在《清仁宗实录》中就有这麽一段话。“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

虽说崇祯这个皇帝当的也不怎么样,给明朝添了许多麻烦,但是至少人家还会去管事,当时的内阁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算是被海瑞劈头盖脑的骂了一顿,但总会顾全大局的不取其性命,让海瑞继续的发光发热。这期间经历了隆庆一朝,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对于国运也勉强能够有所恢复。

到了万历,前十二年有张居正执掌政权,并且还有李太后、冯宝的制约,整个万历朝一改往常之颓废,大显生机与活力,颇有建树。可是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掌握国家大权,也展现出一定的魄力与能力,主要就是进行了“三大征”扬我国威。



不过也因此,万历皇帝逐渐的沉醉于以往的功勋,居功自傲,不可一世,逐渐的荒废政事,无视国家与百姓,彻底的向明朝最为懒惰的皇帝这个目标前进。

而后期不作为所导致的则是中枢彻底的瘫痪,前面说了崇祯皇帝虽沉湎于求仙问道,但是仍然留意中枢,不至于让国事荒废,可是万历则更进一步,完全的撂挑子不干了。

举个例子,在万历后期,因为中枢机构人手不够,所以吏部尚书赵焕上疏请求补充缺少的官员,但是一直都没有答复。要知道,在当时的六部当中,户部、礼部、工部都没有一个一把手,完全就是副手侍郎在勉力维持运作,而且都察院都已经八年没有一位正官了,可见当时的中枢机构在组织上有多么的涣散。

没有得到万历的回复,得了,天官赵焕也打算撂挑子了,先是“遂叩阙前,出城待命”,后来直接“拜疏自去”。这江山是你朱家的江山,做东家的都不管事了,那做臣子的还瞎操什么心呢。

政府机构无法正常运转,所导致的必然又是新一轮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民生边防等各方面。

除此之外,宦官肆虐也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我们知道,太监问题在明朝似乎就是一个特色,但是在万历后期尤为突出。既然皇帝不怎么管事了,那么一些事情就必然要经过太监们来传达,并且万历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选派了许多的征税太监去各地征税,太监的权力不可谓不大。



影响明朝国运的还有党争激烈,在这个时候,因为皇帝都不怎么管事了,那么底下做臣子的自然而然就没有了顾忌,有意或无意的就形成了各色各样的党派,一般来说大体上都是按照地域来选边站的,什么楚党、浙党、齐党。当然还有以太监为主的阉党,还有以东林书院为核心的东林党等等。

而党争所带来的则又是新一轮的利益纷争与政令不通,当一个决定出来之后,就有其他的党来反对,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什么决策可以能够顺利施行的。后来位于明朝命运极为重要的一位人物袁崇焕实际上就是死于党争,可见党争之弊。

当然,明朝灭亡因素还有很多,但是个人认为积弊之始确实是在于万历。人说盛极而衰,从顶点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开始走下坡路了。唐玄宗、乾隆概莫如是。


妙龄老翁谈历史


要看是什么人说这句话,如果是反改革的封建遗老遗少说这句话,应说是大逆不道,罪名论证:唐朝连武则天共二十一位皇帝,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是第七位皇帝,说亡于唐玄宗即等于把后面十四位皇帝抹掉不存在了;何其狂悖也矣!明朝共十六位皇帝万历盛世的明神宗是第十三位皇帝,说明朝亡于万历即把后面三位皇帝抹掉不存在了,何其目无帝尊!清朝共十二位皇帝。康乾兴衰的乾隆是第六位皇帝,说亡于乾隆即把后面六位皇帝抹掉不存在可以吗?难道辛亥革命不是发生在宣统年间吗?悖逆荒谬,查明属实。

如果是对历史作严谨考察的有思想的文化人,认识到盛极而衰是封建王朝的通病,唐朝开元盛世后,明朝万历盛世后,清朝康乾兴衰后,盛后必衰走向衰亡,是历史怪圈,又应该是说对了;历史怪圈就是被宿命论解释作无条件的“盛后必衰”,而在中国漫长的君主专制历史朝代中,甚至举不出反驳的例证;熟知历史,并编撰出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只坚守儒家的“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克己仁义”。/在生产力低下的朝代前期本来很适应的政治体制,经过漫长的社会积累,发展出商贸市场,繁华盛世,反而越来越不适,旧的一套吏治方法无法在保证管治职能效率的同时又有效抑制政治腐败/覆灭的朝代多了,人们看作是注定的宿命;虽也有从主观层面上分析:“刚得天下谦虚勤谨,后来骄奢淫逸”;或从人口、消费角度分析;/却很少从创造适应及保护市场经济内生活力,商贸繁华的管理制度着眼。民主法治缺失的结果是:一元僵化统死,二元乱象失控/人治通病。从海外看中国宋朝之前就已存在的英皇室/通过君主立宪,还政给民选的首相/至今犹存,英国在宋亡后甚至发展为日不落英联邦!可证“盛后必衰”的历史怪圈是可走出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成功却被历史判作失败反映的地方官胡作非为,经济政策变质可为警醒!

   理性推论:假使当年范仲淹以参知政事身份领导的“庆历新政”奏请扩大相权,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成功变革政体,不是从而走向君主立宪吗?/又比如宋神宗领导的王安石变法虽“不达政体”,从经济基础层面推进变法,衍生、激化出错综复杂的多重社会矛盾;但后来者如能完善社会保障,救济弱势群体,针对地方官胡作非为“无使上知”政策变质,官吏贪腐;/不仅仅采取整治几个贪官污吏治标,而是推进基层、中层民选,议会立法监督的政治体制改革;宋朝又怎会必然地宿命论般在1279年由未能改革改制的忠心宰相背着皇帝在厓山跳海而亡呢?走出历史的怪圈不是可能吗?何至于海内外有“宋亡之后无华夏”对文明断裂的哀叹呢?

重用张居正首辅,自己甚至不上朝执政四十八年的明朝万历皇帝偏偏成就了万历盛世,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万历皇帝的实践证明,选用天下杰出人才行使相权,效果优于皇帝专权专制。

  


历史的微妙启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7ed60007a23044d86f5b\

泰然l自若


按照易经观点,事物都是盛极而衰,王朝也一样,在发展到顶峰时,隐藏的弊端和问题就会慢慢占据主导


春到花开处处秀


个人认为有道理,尤其是乾隆的闭关锁国!


人生如旅3


我觉得很对,从历史记录的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AIHONg


有道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已。

不合格的国家,应该尽早灭亡,早点改朝换代,人民少受折腾,比如秦和隋,就怕慢性病,拖着不死,真的难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