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經常看到德國二戰中的擲彈兵,請問他跟普通步兵有什麼不同?哪個更厲害?

和風漫談


擲彈兵是步兵這個兵種裡的一個小分支,是步兵的組成部分。

擲彈兵的出現有兩個多世紀了,隨著火銃、步槍的普及,兵器進入熱兵器時代。後來人們又發明了手持彈,(手榴彈的始祖)這種手持彈是橢圓形的,體積較大,原理和威力跟現在的手榴彈相似,區別就是後者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更安全。


擲彈兵是熱兵器時代的標誌性產物,最早出現在18世紀,他們在戰鬥中一個人持彈,一個人點燃,他們什麼都不幹,專門往對方陣地上或敵人的目標上投彈,擲彈兵最早出現在18中葉的德國軍隊中。

擲彈兵攜帶的“手榴彈”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在陣地戰中和攻城戰中往往能出其不意,達到非常效果。所以,擲彈兵一出現,歐洲各國紛紛效仿,先後在自己的軍隊裡配備了擲彈兵。

擲彈兵是個危險的工作,早期的“手榴彈”安全係數低,有啞火的也有沒有扔出去就爆炸的,而且投擲的時候要冒著敵人的槍彈和炮火,接近對方目標,不然就產生不了殺傷力和破壞力。所以,擲彈兵又被戰士們稱為“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工作”,需要具備非常的勇氣才能勝任,通常都是身高馬大,身強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


到一戰的時候,擲彈兵依舊存在。但隨著武器的進步和種類多樣化,機槍。衝鋒槍和小型火炮紛紛問世,擲彈兵在戰爭中的地位越來越小,慢慢淡出歷史舞臺。

到了二戰的時候,擲彈兵依舊在部隊中廣泛存在,不過他們功能已經有了變化,他們通常出現在步兵中的裝甲兵和機械化步兵師編制中,但已經很少“擲彈”。

德軍的擲彈師都是德軍的精銳,所有的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的配備都是上乘的。不僅有先進的坦克,還有性能優越的反坦克武器。其中基本配備是虎一型及虎二型重型坦克、豹式坦克。並且所有擲彈師都配備了最先進的突擊炮戰車、黃蜂自走炮戰車、野蜂自走炮戰車等。

這些裝備不僅蘇軍沒有,就是英法部隊也很難裝備的起。但是後期沒有了燃油供應,德軍的機械化都變成了牲口化,德軍的擲彈兵都成了馬車伕,這是後話了。

1943年夏天,德軍第25裝甲擲彈兵師團在柏林成立,德國統帥部親自主持成立儀式。這個有由德軍精銳組成的擲彈兵師團。肩負著防禦蘇軍的重大使命,一成立就奔赴前線,調往蘇德戰場,部署到庫爾斯克最前沿,防禦蘇軍進攻。


在此之前,德軍就新成立了一個步兵擲彈師黨衛軍“諾德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他們全部由來自德國之外的納粹崇拜者組成,這是一支德軍中最頑固的部隊。

它的前身是柏林衛戍團,戰功顯赫,跟德軍的帝國師齊名,屬於希特勒的私人武裝,希特勒為了鼓舞士氣,別出心裁把這支隊伍叫做擲彈師,全名叫“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這時的擲彈兵純粹是譁眾取寵了。

這個第11裝甲擲彈兵師對希特勒忠心耿耿,到了柏林戰役後期,德意志帝國的喪鐘已經敲響,德國軍隊樹倒猢猻散紛紛舉旗投降,而這支部隊在柏林戰役中,擔任著議會大廈保衛戰的重要守衛任務。


其實這支武裝黨衛軍“諾德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的主要成員不是德國人,而是由波蘭、北歐、法國、甚至烏克蘭的希特勒崇拜者組成。別看這支志願軍,打起仗比德國人還認真,他們給攻擊國會大廈的蘇聯紅軍打擊不下,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他們是德軍中戰鬥到隨後的隊伍,也沒辜負元帥的信任。但他們被俘後,受到蘇軍的瘋狂報復。


所以說到“二戰中擲彈兵”跟步兵的區別,本質上真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改了改了個名字而已。而德國軍隊編制的“裝甲擲彈兵”等於就是機械化的步兵,跟原先的“擲彈”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當年希特勒建制擲彈兵師團的時候是想喚起德國軍人的歷史責任感和榮譽感。比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因為德國的能源供應線被盟軍切斷,那些現代化的擲彈兵師團的機械化設備都不能冒煙了,取而代之的是馬兒嘶鳴的畜力車,有德軍的地方就有畜力車的身影,覺得非常搞笑也非常心酸。德軍真的迴歸了傳統,成為零排放的機械化,而且沒有駕駛證就可以駕馭。



而離開了畜力車,步兵就要靠十一號行進成了名副其實的“步”兵。隨著希特勒自殺,柏林被攻陷,德國宣佈投降,曾經轟轟烈烈、風光一時的德意志擲彈兵師進入了墳墓,成為一段塵封的歷史。擲彈兵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小約翰


二戰時期的德軍擲彈兵就是指德軍步兵,裝甲擲彈兵即裝甲步兵,擲彈兵即一般的步兵,之所以改稱為擲彈兵就是希望通過此舉提高德軍的士氣。當時希特勒非常崇拜曾經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而腓特烈大帝手裡的精銳擲彈兵營是一支極具進攻性的部隊,敢於冒著敵人的強大火力勇敢的衝上去投擲炸彈,在數次會戰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希特勒也希望擁有一支那樣的富有進攻精神的精銳部隊,而國防軍的表現並不令希特勒滿意,1941年冬季東線德軍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撤退,希特勒給陸軍冠以擲彈兵這一榮譽稱謂希望他的軍隊可以像腓特烈大王麾下的擲彈兵一樣勇猛作戰。


德軍首先將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師轄內的摩托化步兵團改稱為裝甲擲彈兵團,不久之後將普通步兵師轄內的步兵團也稱為擲彈兵團,此後在師級單位中也開始進行普及,原來的摩托化步兵師和步兵師都被改稱裝甲擲彈兵師和擲彈兵師。在武器裝備上新的擲彈兵部隊和原來的步兵部隊並無改變,戰鬥力也基本沒有大的變化,不過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提高了德軍的士氣。

擲彈兵最早出現在1667年的法國軍隊中,主要就是投擲一種小型榴彈,用於打擊敵軍的燧發槍兵陣列,當時還是排槍對射的時代,兩軍以密集的隊形前進,到極近的距離互相對射,此時雙方的大炮都因害怕誤傷而已經停止射擊,此時擲彈兵便起到了近戰炮兵的作用,投擲的榴彈殺傷範圍遠比步槍要大,因此成為決定勝負的兵種。誰的擲彈兵投擲距離更遠、更加勇敢,誰就能取得勝利,所以各國軍隊都會挑選出最精銳的士兵作為擲彈兵,尤其是那些身材高大、臂力驚人的士兵。因為擲彈兵往往要在敵軍的排槍有效射擊範圍內投擲榴彈,再加上當時的榴彈本身就安全性較差,所以擲彈兵的傷亡率也是非常高的,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擲彈兵也必定是最勇敢的軍人。在當時只有最優秀的軍人才有資格成為擲彈兵,就這樣慢慢的擲彈兵就成為步兵的一種榮譽稱謂。



戰略論


擲彈兵就是個老稱呼。最早用黑火藥時候威力不行,做個炸彈十幾斤重,一般人扔不動,必須選些大漢,這些人就叫擲彈兵。

後來炸藥威力上來了,一個手榴彈幾兩重,誰都能扔,這個兵種就消亡了。

二戰的時候,德國人打到一半後繼無力了,咋辦呢?

你說先進武器什麼的都要錢,想點別的辦法吧。於是元首做主,把腓特烈大帝時候有名的擲彈兵檢出來了。

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裡面那些乘車機動的伴隨步兵,其他國家就叫機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德國覺得不夠威風,叫裝甲步兵。

現在戰局不利,裝甲步兵也吃不開了,那就改叫裝甲擲彈兵。

雖然人還是一樣的人,傢伙還是一樣的傢伙,但聽起來不一樣,寫戰報的時候好像非常高大上似的。

但這其實沒有什麼卵用,該打不贏的還是打不贏。大本營想了想覺得裝甲步兵攏共能有多少?其他步兵還是叫步兵,不夠精銳啊,必須大家都精銳。

所以後來索性步兵統統擲彈兵了,叫國民擲彈兵。這下什麼65歲以上老頭,16歲以下小孩,聾子和肺結核患者都擲彈兵了。

然而還是沒有什麼卵用——不對,還是有用的,至少即使過了七八十年還有不少人被唬住,真以為他們要擲個什麼不得了的彈呢。





老槍與戰線


擲彈兵 (grenadier, 德文拼作 grenadiere) ,起源於十七世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個高大上的存在。比如,英國的著名軍歌《擲彈兵進行曲》幾乎見證了日不落帝國的每場戰役,至今仍是英聯邦國家閱兵必演曲目。
我上課時也提到過擲彈兵高大上的地位,結果,同學們都表示很不屑——“不就是個扔手榴彈的嘛。”

實際上,在滑膛槍配黑火藥(前裝槍,沒膛線,不好瞄準,速度也慢)的熱兵器時代,要當擲彈兵,得滿足三個條件:1、身材高大威猛;2、有一定的知識素養和應變能力;3、心理素質好,膽識過人。

所以,在西方的近代軍事活動中,幾個世紀以來,擲彈兵幾乎等同了精銳部隊的概念,甚至某些情形下,擲彈兵就是一種榮譽稱號,並不指的是真用來投彈的士兵。

直到20世紀,武器性能早已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擲彈兵的建制一直傳承了下來,還跟機械化作戰兵器結合在了一起。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二戰的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1943年後還加了個“大”字,叫“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

二戰中,德軍為了激勵士氣,將許多部隊改編為擲彈兵師(畢竟,直接叫”步兵“顯得老土,而且給人一種無所謂的“炮灰”的感覺)。

不過,國防軍中的“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的確稱得上是精銳之師,由魏瑪共和國時代的柏林衛戍團擴編而成,戰績相當不錯,與黨衛軍的“帝國師”平列為德軍中獲得榮譽最多的師級部隊。要講“擲彈兵”跟步兵什麼個區別,照實說,幾乎就是步兵改了個名字;而所謂的“裝甲擲彈兵”,那就是機械化步兵,搭乘裝甲戰車作戰,跟“擲彈”沒什麼特別的關聯。

1942年初,德國兵敗莫斯科城下,德軍第一次產生了“挫敗感”。此時,古典主義情節嚴重的小鬍子,為了鼓舞陸軍士氣,鼓勵國防軍與黨衛軍的繼續合作,同時表彰波蘭和法國戰役中步兵的英勇戰績,特別下令,將“大德意志團”中的步兵師,改編成“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

既然是裝甲擲彈兵,那就得像電影中“演的”或者照片“擺拍”的那樣,穿著筆挺的制服夾克,威風凜凜立在一系列的老虎( 虎式 虎王、獵虎),熊,象,豹,黃鼠狼(步兵戰車)上才對。

而實際情況是,這裡不開玩笑,除了這些動物名的裝甲武器,大量“裝甲擲彈兵”炫酷的“裝甲戰車”總是伴隨著大量貨真價實的動物,比如騾子、馬,還有驢.....這種現象,越到戰爭後期,越明顯。給裝甲擲彈兵補給的往往是畜力車。比如電影《兄弟連》最後一集,美軍接受大批德軍投降,美國大兵穿的不講究,但都是坐機動車,德軍士兵穿的挺講究,卻趕著畜力車。

造成此種情況,跟德國的戰爭潛力,尤其是資源和補給有很大關係。

整個戰爭中,除了德軍的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產量一直都不能滿足軍隊的需求,油料的運輸補給都是問題(資源、生產能力、過長的戰線和游擊隊的破壞等等),大部分的擲彈兵還是依靠卡車進行機動作戰的,不是特別著急的就火車運送。這種情況,在東線更為明顯,到了聚集地下車,再靠11路,或者畜力車繼續前進。

所以,二戰中,德軍的"擲彈兵" 大部分只是用11路慢慢走的 "步兵" 的同義詞罷了。

此時,只有擲彈兵中的“精銳部隊”~裝甲擲彈兵,才能做到機械化戰鬥,不過,還是畜力車補給。

只要有德軍的地方,總是會隱約見到畜力車的身影。裝甲擲彈兵明顯比普通“擲彈兵”佔據了非常大的機動和火力上優勢。裝甲擲彈兵是乘坐半履帶裝甲車上進行機動作戰的,這意味著他們擁有更強的機動能力和防護能力。此外由於裝甲擲彈兵班比步兵班多一到兩挺機槍,在火力上也要強於普通步兵。然而,到了戰爭的中後期,德國缺車、缺油、缺駕駛員,部分裝甲擲彈兵很多時候,也淪落的坐火車或者畜力車了。

另外,除了國防軍外,黨衛軍也很流行搞擲彈兵師。最著名的有,柏林戰役中,議會大廈保衛戰的主角——武裝黨衛軍“諾德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主要由來自北歐和少量法國、荷蘭的志願者組織。打起仗來,比德國人還要玩命,讓紅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不過,黨衛軍中的擲彈兵師也有混飯吃的“廢柴部隊”。比如,主要由烏克蘭人組成的加里西亞武裝擲彈兵師,初登戰場就險遭滅亡,最後還臨陣倒戈。就這麼著,竟受到了當今烏克蘭青年的頂禮膜拜。

下圖,2012年,烏克蘭,成百名當地新納粹成員上街遊行,紀念二戰中納粹黨衛軍的烏克蘭師成立69週年。作為被納粹屠殺了無數同胞的國家,居然還有人如此崇拜其理念,民族的仇人反而成為了偶像和精神領袖....

到這兒,事還沒完,從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仍健在的烏克蘭黨衛軍“擲彈兵”,開始向德國政府討要“養老金”。

因為,在第三帝國時期,希特勒曾經頒佈過政令——“無論國籍,黨衛軍成員都可以像其他國防軍軍人一樣有權獲得養老金”。加之,西歐、北歐的那些“戰友”們到了一定年齡,還真的按時拿著了現在聯邦德國政府發的養老金,於是,他們也去討說法。據說,這個願望已經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滿足。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17世紀,由於歐洲武器裝備革命,出現了鐵殼手拋火藥炸彈,也是今天手榴彈的雛形,歐洲軍隊中也出現了專門的“擲彈兵”。他們必須膂力過人,在步兵方陣隊列最前方,將炸彈投向敵人陣線,試圖用炸彈殺傷敵人或者引起敵軍恐慌,使得敵軍戰線出現混亂和缺口,利於己方戰友進行突破與衝擊。第一個將"擲彈兵”作為陸軍常備兵種的即是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法國陸軍每一個步兵營中都配備了一個擲彈兵連。

隨著燧發槍,尖頭子彈等技術的普及,作戰時雙方開火的距離越來越遠,已經逐漸脫離了手拋炸彈的攻擊距離,但“擲彈兵”作為對精銳陸軍士兵的榮譽稱號卻保留了下來,比如普魯士國王的波茨坦擲彈兵團,拿破崙的近衛軍擲彈兵團,英國皇家擲彈兵團,俄羅斯的皇家近衛擲彈兵團等等。

第三帝國納粹政權建立後,迅速開始了重新武裝,按照“閃電戰”的理念,步兵必須與戰車部隊一起推進,才能獲得更大的威力,並擴大戰果,所以1937至1939年間,納粹德國首先建立了4個機械化步兵師,標準編制16445人,配備492輛軍用卡車和1600輛以上其他車輛,1323輛摩托車,由於在閃擊歐洲的戰鬥中卓有成效,1940年下半年又有八個機械化步兵師被建立,然後武裝黨衛軍也建立了三個機械化步兵師,分別是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帝國師以及後來的“維京師”

1942年6月,面對東線逐漸不利的戰爭局勢,希特勒為了鼓舞士氣,用舊普魯士時代陸軍的榮譽感激發士兵的戰鬥精神,宣佈將裝甲師內配屬的機械化步兵以及機械化步兵改稱為“裝甲擲彈兵”,而機械化步兵師則稱為“裝甲擲彈兵師”

1943年式國防軍裝甲擲彈兵師,每個師都增配了一個自行反坦克營和一個突擊炮營,增配了40多輛坦克殲擊車和40多輛突擊炮,另外由於德軍逐漸失去了制空權,每個裝甲擲彈兵師都配備了大量的防空火力,包括42門20毫米輕型高射炮和8門88毫米重型高射炮。

而武裝黨衛軍的裝甲擲彈兵師,裝備則更為“豪華”。以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為例,它擁有兩個裝甲擲彈兵團,以及一個裝甲(戰車)團,和一個突擊炮大隊。以及一個炮兵團(兩個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營和一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營)和一個高射炮大隊。每個裝甲擲彈兵團包括三個擲彈兵連,一個機槍連和一個重火力連。

到了1943年,前期被改編為裝甲擲彈兵師的幾個武裝黨衛軍師很快“升格”成了裝甲師,戰鬥力更升一級,隨著在東線戰場逐漸處於守勢,德軍更傾向於將有限的機械化兵力集中使用。1945年3月,瀕臨失敗的德軍最高統帥部決定把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編制合併統一,軍事研究者稱之為1945年式裝甲師,理論編制為一個裝甲團,兩個裝甲擲彈兵團,以及一個裝甲炮兵團,以及一個反坦克營。兵員和裝備缺乏的師則被編制為1945年式裝甲戰鬥群,包括一個裝甲團,一個裝甲擲彈兵團,一個炮兵團。實際上,當時德國絕大多數裝甲擲彈兵師和戰鬥集群都已經變成了兵源裝備不足的空架子。

截止戰爭末期,德軍組建過的裝甲擲彈兵師和裝甲擲彈兵集群包括

國防軍:

第3,10,14,15,16,18,20,25,29,60,90,233裝甲擲彈兵師,勃蘭登堡,大德意志,統帥堂,庫馬克裝甲擲彈兵師

黨衛軍:

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第2“帝國”師,第3“髑髏”師,第4“警察”師,第5“維京”師,第9“霍亨斯陶芬”師,第10“福隆德斯伯格”師,第11“北地”師,第16“全國黨衛隊領袖”師,第17“古茲.馮.伯利辛根”師,第18“霍爾斯特.威賽爾”師,第23“尼德蘭”師,第28“瓦隆人”師

戰術:

裝甲擲彈兵的基本戰術是緊緊跟隨戰車突破敵人防線上的薄弱地段,然後向兩側內卷擴大突破口,分割敵人各據點之間的聯繫,及時消滅敵人的反坦克火力。裝甲擲彈兵戰鬥的基本單位即步兵班,由12到14人組成,乘坐一輛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一個班又分為兩個組,包括4到6名使用步槍基本武器的擲彈兵,以及使用MP40/44衝鋒槍的指揮官(班長以及副班長),以及一到兩個個由兩名機槍手組成的機槍組。當乘坐sdkfz251半履帶裝甲運兵車行進時,班長負責車頭部位的7.92毫米MG42機槍,副班長在車尾負責艙門的開閉。裝甲運兵車距離戰車一般保持150米的距離,由於自身防護性有限,在攻堅戰鬥時基本不會駛到距離敵人陣地400米的距離,車輛之間的間距必須保持在50米左右。

一旦到達400米距離,擲彈兵必須迅速下車成為步兵作戰,運兵車的停留時間一般不超過15秒,此時戰車則作為重火力支援,班長一般指揮機槍組進行近距離火力壓制,副班長指揮其他擲彈兵前進攻擊,如果戰鬥需要兩位班長同時指揮近距離肉搏,那麼機槍組則由軍銜最高的一等機槍兵指揮。

在步行行軍時,擲彈兵或排成間距5步的一路縱隊開進,如果處於隨時遇敵狀態,那麼會以散兵隊形前進,全員以機槍手為中心,前半部分由班長帶領,負責警戒隊伍的右方至前方,副班長率領後半部分,警戒隊伍的左方與後方。

在攻擊地段寬度方面,一般是班級負責100米正面,排級負責200米正面,連級200到400,營級400到1000米。在主攻點上進攻的部隊被稱為核心部隊,擁有最多的武器支援,一旦突破成功後,其他部隊的行動必須尾隨核心部隊進行,每當一個戰鬥時段結束後,向敵軍陣線內部滲透最多的部隊,自動稱為“核心部隊”,而友鄰其他部隊則必須全力對其進行支援,並由其指引行動,這就是德軍中行之有效的“自由換形戰術”


用戶69792950182


古代擲彈兵需要投擲大鐵殼子炸彈,丟的前面還需要點火,所以一手持彈,一手持火,身上還要揹著另外幾顆沉重的炸彈,這樣這些士兵就不但需要力氣,還需要勇氣,衝陣時死亡率很高,多選戰場經驗豐富的老兵,不過這種擲彈兵一衝上來,那麼戰鬥也可以結束了,沒人能擋住炸彈,所以擲彈兵是一個用勇氣和犧牲,贏得光榮戰功和榮譽的兵種。

二戰德國發明瞭坦克大規模裝甲集群突擊戰術,這種戰術當然也需要坦克後面跟隨步兵,這些步兵就是擲彈兵,當時德國普通步兵也只達到騾馬化的水平。



但是跟隨坦克突擊的步兵,靠騾馬化肯定跟不上坦克突擊速度,所以出現靠卡車拉著跟隨坦克進攻的摩托話步兵,以及乘坐裝甲車伴隨坦克進攻的機械化步兵,希特勒為紀念腓特烈大帝,把這兩種步兵都改稱擲彈兵,摩托化部隊是普通擲彈兵,機械化部隊是裝甲擲彈兵,裝甲擲彈兵步兵班組都有自己的裝甲車,所以跟普通德國步兵班組只有一挺機槍不同,每個班有兩挺機槍。

德國撕布機吃子彈太厲害,普通步兵班,擲彈兵班所有人都要幫機槍手背子彈,還是不夠它造,裝甲擲彈兵有兩挺機槍,但也從來不遠離自己的裝甲車。擲彈兵都是德國老牌軍團,以及黨衛軍改編而來,裝備,戰鬥經驗,戰鬥意志都高於普通步兵,那是肯定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近代意義上產生的擲彈兵起源於17世紀中葉的歐洲陸軍,由於早期的手榴彈沉重,所以需要臂力過人身材高大的士兵來投擲,因此擲彈兵不光光是負責投擲手榴彈的,而是一種精銳部隊的代稱,擲彈兵可以視作線列步兵中的佼佼者。

而在德國的歷史上,擲彈兵更是一種榮譽與英勇的象徵,普魯士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手下有一支波茨坦巨人衛隊,也就是他的巨人擲彈兵團(第六步兵團),士兵的最低標準為188公分,而最高者達到了217公分。而腓特烈大帝在洛伊騰戰役中可怕的擲彈兵團的運用更是讓奧軍心有餘悸。

精通德國曆史的希特勒自然清楚擲彈兵的榮耀地位。因此在1942年7月5日將機械化步兵團改成更高大上的裝甲擲彈兵團。


而二戰時的德國裝甲擲彈兵,通常裝備有機槍,步槍,手榴彈,小口徑迫擊炮,反坦克火箭筒等武器,乘坐裝甲車或者步行作戰。而德國的裝甲擲彈兵師本質上也是一種實現部分機械化的步兵師,通常具備較高的機動能力和不錯的火力,但在攻防能力上自然相對於裝甲師火力不足。


相對普通步兵團而言,裝甲擲彈兵擁有更多的反坦克武器,因此在攻堅突破時擁有更強的能力當然由於德軍的裝甲生產能力有限,所以實際裝備及作戰能力彼此間差距不小。裝甲擲彈兵的任務通常包括給坦克清除前線敵軍反坦克武器,協助坦克進行突破,阻滯敵人優勢兵力的集結,防禦敵人反突擊。



而裝甲擲彈兵可以被授予銅級的步兵突擊章,兵種色為草綠色。


(一些裝甲擲彈兵師的番號和領章)


普魯士之魂


其實擲彈兵就是步兵,換成現在,有個更通俗的名字,叫做機械化步兵,再往前一點就是摩托化步兵。並不是專門投擲手榴彈的部隊,就像遊騎兵一樣,以為遊騎兵現在還騎馬麼?

早期的擲彈兵,其實就是投彈的。德國的擲彈兵戰功卓著,希特勒其實是為了紀念腓特烈大帝的,為了鼓舞德軍士氣,特地將這些裝甲師中的步兵部隊稱作擲彈兵的。

德國的擲彈兵其實還是分兩種,一種是機械化步兵,一種是摩托化步兵,這兩個都被稱作是擲彈兵,機械化的那個叫裝甲擲彈兵。這些部隊,其實是伴隨坦克作戰的部隊。

當時德軍並沒有完全做到機械化,更多的還是騾馬化。騾馬化的部隊,根本就跟不上德軍裝甲部隊的突進速度,為了應對這一個問題,德軍將裝甲車摩托車集中,組建摩托化步兵師和機械化步兵師。這樣做大大提高了作戰的效率和推進速度。

相比較於普通的步兵,擲彈兵一個班是配備兩挺機槍的,這就說明了擲彈兵在德軍中的重要程度。無論是黨衛軍還是國防軍,精銳都是裝甲擲彈兵師,沒有裝甲車半履帶車,這些精銳也精銳不起來。

裝甲擲彈兵師和裝甲師又不是一回事,裝甲擲彈兵屬於支援坦克作戰的,作戰中彌補坦克的不足。可以說,裝甲擲彈兵師是現代的機械化步兵的一個先驅。

德國的裝甲擲彈兵可以說是德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步兵部隊,畢竟裝備在那裡呢,騾馬化的部隊和機械化的部隊,根本就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軍武文齋


在德意志民族的歷史中,擲彈兵出現於18世紀中葉,隨著火藥武器的發展,歐洲陸軍出現一個新的兵種,這就是擲彈兵。至於擲彈兵最先出現於德國還是法國,至今沒人說的清楚,兩國都說擲彈兵起源於自己的民族,誰也不肯認輸。不過民間普遍認同於起源德國說。

(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擲彈兵▲)

顧名思義,所謂的擲彈就是將手榴彈丟擲到對方陣地的士兵。不過當時的手榴彈並沒有現在小巧,也不具備現代手榴彈的威力,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危險係數高,稍有不慎,手榴彈還沒等丟擲出去就先行爆炸。更麻煩的問題是當時的手榴彈個頭比較大,因此也比較重,需要人高馬大的壯漢才能勝任這份工作。

(二戰時期德國擲彈兵師官兵▲)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擲彈兵成為步兵中的精銳兵種,但也是死亡率很高的兵種。首先你要時刻小心手榴彈自行爆炸,另外投擲這種重量的手榴彈,就必須要冒著槍林彈雨接近敵方陣地或者防禦設施,只有達到有效距離才可以投擲,距離遠了除了浪費彈藥外,起不到任何殺傷作用。

(二戰時期,第16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師低階軍官和士兵,他們身穿帥氣的迷彩軍服,配備手榴彈及短刀。▲)

直到一戰時期,擲彈兵依舊存在,但過渡二戰之時,擲彈兵基本不作為一個單獨軍種存在。而是改編為“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由“非洲軍團”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步兵師改編而成。這些都是德國的老牌師團,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一個標準的“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的機槍班,由一名下士(手持望遠鏡者)帶領,有一名機槍手、一名觀測員及一名通訊員。▲)

1943年6月23日,德國統帥部成立第25裝甲擲彈兵師團,該師由精銳組成,組成即日起便擔負重任,調派至庫爾斯克突出部陣地北翼戰線的最北端,防範蘇軍在該戰線發起的攻勢。

1943年9月,第25裝甲擲彈兵師在德國新魯平軍事學院以由北非戰場撤退的第五戰車團殘部為骨幹,成立新第五戰車營,該營有四個戰車連和一個補充運輸連。

(柏林戰役結束,兩輛裝甲擲彈兵師士兵的屍體被發現在一輛被擊毀的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旁,從裝甲運兵車身上的閃電標誌可看出該兩名士兵隸屬黨衛軍。▲)

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戰績彪炳,曾經協同裝甲師在東線戰場多次擊退發動“第二次斯大林突擊”的蘇軍坦克軍團,更轉戰至西線戰場,轉屬B集團軍,擊退盟軍的猛烈攻勢,阻止美軍第三軍團對德國本土的進攻。

((法國戰場)美軍士兵正檢視一輛被擊毀的四號突擊炮戰車。四號突擊炮戰車是西線德軍裝甲擲彈兵師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曾經跟隨B集團軍裝甲師進入科坦登半島,嘗試阻截美軍第101空降師佔領諾曼底以南的據點。▲)

由於是精銳部隊的緣故,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配備先進的坦克及反坦克武器,當中包括虎一型及虎二型重型坦克、豹式坦克、後期型三號突擊炮戰車、四號突擊炮戰車、黃蜂自走炮戰車、野蜂自走炮戰車等。這在當時的戰場上無疑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師團。不過無論多麼強大,勝利依舊不屬於德國。

士兵迷茫的眼神▲

柏林戰役後,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幾乎全軍覆滅。同盟國最終贏得勝利,德國的這些強大裝備被瓜分,從此德國強大的擲彈兵師被寫入歷史之中。


大獅


沒不同,只是小鬍子出於對腓特烈的敬意,而且擲彈兵在17/18世紀時候本身只能由身材高大,一身蠻力,悍不畏死的精英組成,因此納粹在1935年重新擴軍時,乾脆將擲彈兵(Grenadier)這個充滿榮耀的名字丟到了所有吃瓜步兵頭上。(但普遍指國防軍陸軍,一些其他職務,比如空降兵一般會稱之為Jager-獵兵,炮手則稱之為Kanonier)


但一般來說,沒人會特地把最普通的吃瓜步兵稱之為擲彈兵。所以單純的擲彈兵在二戰不多聽,人們普遍只是把德國的機械化步兵稱之為裝甲擲彈兵(Panzer-grenadier)。


所以說,二戰時候擲彈兵=步兵, 裝甲擲彈兵=機械化步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