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编者按:19世纪中叶,作为东北亚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都受到西方列强海上入侵的威胁,面临"数百年未见之变局",被迫开启国门走上近代化之路。在这一背景下,中日两国都在西方影响下创建了近代海军力量,以实现御敌于海上的国家战略目标。在19世纪后半叶的东亚战略博弈中,中日两国海军互为对手,竞相发展,最终在1894年的甲午战场上迎来碰撞!北洋舰队的覆灭使中国海军的发展陷入了长期的低谷,而日本海军由此加速壮大,至一战结束已跃居世界第三。

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在二战中落败的日本失去了庞大的海军,在美国的卵翼之下重建海上力量,虽实力不俗却难复昔日荣光。中国海军在新中国成立后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并在21世纪实现了弯道超车式的迅猛发展,在实力上已与日本海上自卫队拉开了差距。由于中日两国存在历史问题和领海主权争议,日本方面对于中国海军的发展高度关注,其中也包括对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深入研究,那么当今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晚清时期的中国海军呢?本文源自日本某军事杂志的专题文章,现翻译成文,或许可以提供某些答案。

1、近代海军建设的黎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王朝更替与分裂屡屡发生,但总的来说,无论经济实力,还是政治文化,中国都是东亚世界的中心,特别是17世纪初由满族建立的大清帝国,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完成形态,与之相符的统治制度完善而强大,一度极尽繁荣。

1840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败北。在西洋的坚船利炮下,清政府被迫打开封闭了两百多年的国门。从此,清朝开始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是学习西方的集中表现,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也由此开始。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这幅画作表现了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水师的木制战舰被英军的西式战舰击沉。

清朝自17世纪建立以来,实行八旗绿营并行分立的军事制度,在这一体制下设有称为"水师"的水军,负责各地海岸和河川的防备。不过,清朝水师的木制兵船不能与西欧强国的军舰抗衡。于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政府于1866年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引进学习

法国近代造船技术,开始仿造西式舰船,同时还设立了船政学堂,推行西式海事教育。清政府的海防重点在于防备由南方而来的欧洲列强,建造的舰艇主要配备给福建、广东两支舰队。

1875年5月,日本出兵台湾,清政府无力驱逐,被迫赔偿50万两白银,并在琉球归属问题上做出让步。当时的日本对于清朝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而面对小国的挑衅行为却没有应对的手段,这一事实令清廷朝野震动。

清朝海军并非近代意义上统一的海军,而是分别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多支舰队,而且舰队及沿岸炮台的整修维护、造船厂的管理、武器装备的购买等事宜均由海防股掌管。海防股是清廷中央负责外交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的下属机构,并无真正的决策权,所有决策仍由上级部门做出,海军股只是领命执行而已。同一时期,日本的军政体制同样是军政军令未分,仍在不断地摸索尝试,纠错修正,但是清朝在制度建设上更为混乱,未臻成形。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设立于1861年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正门,这里也是晚清创建近代海军的领导机关。

1871年,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掌管北洋舰队。他认识到日本的迅速崛起,视为"永久大患",建议调整以南方为重心的海防政策,加强对日本的防备。清廷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议,于1875年5月批准购买铁甲舰。尽管如此,购入最新型铁甲舰的庞大开支对于清政府而言难以负担,于是李鸿章先向英国订购了4艘300吨级的小型炮艇("龙骧"、"虎威"、"飞霆"、"策电"——编者注),至1879年陆续交付,配备北洋舰队。

1880年7月,渴望获得更强战舰的清政府向德国下达了订购最新铁甲舰的订单,这就是排水量达7335吨的"定远"号,随后又于1883年追加订购了"镇远"号和防护巡洋舰"济远"号,上述三舰于1885年抵达中国,全部编入北洋舰队,其中"定远"和"镇远"号是东亚地区最强大的战舰,两舰的加入使清朝海军一举雄踞东亚之首。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晚清名臣,洋务派领袖,北洋舰队的创建者李鸿章。

清政府之所以决定订购两艘铁甲舰,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于1879年设置冲绳县(意味着正式吞并琉球)以及日本强行插手朝鲜政局,从而促使其增强海军实力。从清朝的角度看,日本应该是称臣纳贡的藩属之国,而站在日本的角度,必须在清朝海军实力完备之前加紧强化自身的地位。总之,两国相互较劲,彼此试探,谁先示弱就等于退出角逐。

在此期间,清朝海军在组织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福建舰队几乎覆灭,清政府终于意识到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海军管理机构。1885年,海防股从总理衙门独立出来,成为专管海军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铁甲舰,它的服役使北洋舰队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

尽管设立了独立的海军领导机构,但要整合全国的舰队仍要面临政治上的困难。海军衙门决定从李鸿章执掌的北洋舰队入手进行重点建设,遂向英国订购了"致远"和"靖远"号巡洋舰,向德国订购了"经远"和"来远"号巡洋舰,力图以北洋舰队作为范本,提升清朝海军的整体实力。通过一番努力,北洋舰队于1888年正式成军,清朝海军在装备上达到巅峰。在制度方面,海军军官的任用和教育制度尚不完善,但在衔级制度方面,仿效英国海军制度制定了海军章程,后勤保障也逐步走上正轨。此外,船政学堂也得到扩大,进行初级海军军官的培养,同时派遣众多人员赴欧洲留学。1889年,清政府以北洋舰队为主导,编入南洋舰队的6艘舰艇,临时编成联合舰队,实施了经元山到海参崴的远洋航海训练。

2、清朝舰队到访日本

清朝海军的发展壮大让日本深感危机。1886年7月,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指挥"定远"、"镇远"等6艘军舰前往海参崴,迎接参加中俄勘界谈判的使团,在返程时含"定远"、"镇远"在内的4艘军舰停靠日本长崎港。当时,中国已在大沽、福州等地设立了海军维修设施,但上述基地的船坞较小,无法容纳定远级。在整个亚洲范围内,除了新加坡外,只有日本三菱长崎造船厂的船坞能够容纳定远级。北洋舰队此次停靠长崎,希望能在此进行维修和补充燃料。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并排停泊的"镇远"舰和"定远"舰,这两艘战舰的存在给日本造成巨大的压力。

8月13日及15日,上岸休息的中国水兵与日本警察和长崎市民发生流血冲突,造成双方超过80人死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崎事件",虽然是一次偶发事件,但最后升级为两国的外交争端。在初步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李鸿章向日本驻天津领事发出强硬表态,声称日本没有如北洋舰队这样"船坚炮利"的舰队,不介意向日本开上一炮。李鸿章一时之言暴露了对日本的轻蔑态度,日本方面从北洋舰队最高领导者的言辞中清楚地认识到清朝舰队停靠日本的真实目的在于炮舰外交,含有威慑日本的意图。"长崎事件"让日本人联想到未来屈服于清帝国的图景,激发了全体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此次事件最终以日本支付赔偿金而平息(实际上中方也支付了一定数量的赔偿金——编者注),但日本舆论界对中国充满敌视,此次事件是促使日本扩充海军的契机。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描绘1886年长崎事件中清朝水兵与日本浪人发生冲突的画作。

长崎事件五年后的1891年及次年,北洋舰队所属舰船都曾到访日本,均为北洋舰队与南洋舰队进行联合远航训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清政府对长崎事件进行反省后,企图改善两国关系的礼节性访问。日本方面对此表示接受,在下关、濑户内海沿岸各地直至东京都举行了各种交流活动。在横滨港,皇族成员、政府高官、新闻记者、各国武官应邀聚集于"定远"号,参加宴会,并可以在舰内随意参观。丁汝昌提督希望通过向日方开放自己的旗舰以彰显清朝的大度,以改变日方的对华态度,但日本方面依然将此举当作是清朝向外界夸耀北洋舰队威仪,对日本进行威吓的行为。

3、甲午战争的挫折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经过黄海海战与威海卫之战,几乎等同于清朝海军整体的北洋舰队被击溃。次年3月,甲午战争以日本获胜而告终。此次战争的经过从略,就结果而言,清朝海军在主力舰艇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凌驾于日本舰队,却最终落败,在世界海军界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同样从零开始创建近代海军的日本最终取得了胜利,两相比较,导致清朝海军战败的弱点相当明显。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日本人绘制的威海卫乞降图,记录了北洋舰队覆灭之际清朝官员向日军投降的画面。

日本方面通过公开透明的征兵制度和志愿兵制确保兵员,通过以海军兵学校为首的教育机构为初级军官打开晋升之路。在清朝方面,诚然海军舰长和各部门长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有过留学经历的人才,但辅佐舰长等各级指挥官的人都是他们的亲朋故旧,在人事上任人唯亲。从17世纪开国以来,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日渐腐朽,武官世代相袭,独占官位,积弊丛生,恶习难除,比如虚报士兵数量、贪污军饷被服等等。为了防止类似事件,海军衙门时常进行审核检查,但每逢查验舰队军官就会临时招募士兵,或者向其他军舰借调士兵充数,以蒙混过关。在这种状态下,高强度的训练和统一高效的指挥都无法实现。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舰上水兵和外籍教官在一起,日本人认为北洋舰队在人事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

其次,舰队体制的分立。李鸿章为了推进舰队的整合,多次组织北洋舰队与南洋舰队进行联合演习及远洋航海训练。但是,以北洋舰队为主的舰队统合计划遭到以刘坤一为代表的南洋官僚的反对,在甲午战争之前南北舰队的联合训练已经被迫停止了。主要舰队的分立从国家的视点观察只能是资源的浪费,但是分权统制与权力制衡是清朝政治结构的根基。因此,在军队体制上,不论海军还是陆军,军队的统御和财政维持均由地方负责,同时在满清朝廷看来,将海军指挥权集中于李鸿章一人之手同样会造成政治上的不安隐患。而且,各舰队的官兵在不同地区征募训练,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战术水平参差不齐,舰队之间也不易融合。

日本视角:中日海军同时从零开始,为何甲午之战中国惨败?

■今日在威海刘公岛的甲午战争纪念馆内展示的"定远"舰模型。

更有甚者,1891年北洋舰队停靠日本之际,竟然忽视保密,将"定远"号等主力舰的关键部位向外人公开展示,实在是最大的失误。日本海军军官在看到清朝水兵在舰内公然吸食鸦片、沉溺赌博,内心暗暗吃惊,同时也认识到在人员的教育和训练方面日本海军要优于清朝海军,从而确立了优势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