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在女性靠自己就能經濟獨立的2020年,沒人喜歡“剩女”的稱號。


但“女人就該早早結婚,相夫教子”的觀念,仍然深深紮根在社會大眾心中。


令人窒息。


《中國剩女》這部紀錄片,最近很多人看,無論結婚的、沒結婚的,還是男性朋友、女性朋友。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影片由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歷時四年拍攝,講述3位中國”剩女“的故事。


她們周旋於相親、婚禮和約會的各個場合,面對父母、親友的壓力,尋求愛情和婚姻的答案。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0 1

女律師的眼淚


邱花梅生於山東農村,有4個姐姐。她心裡明白,在思想很傳統的老家,女兒多,意味著父母一直想生個兒子。


花梅很努力,從小成績優異,考到了北京,畢業後她留了下來,成為一名律師。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事業順利,但因34歲還沒結婚,一回到老家,她就得面對全家聲討。


父親說他很愁,搬出女兒的專業來說服花梅:法律說20歲就可以結婚了,你30多了咋還不結婚?到外面人家一問,我都沒法說。


媽媽用“苦肉計”,因為你這事我去年鬧病了,結完婚生完娃我就了了這個心了。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姐姐的“策略”是擺出現實結果:不結婚你就不幸福,以後生病了出事了誰管你?


父母姐妹在催婚上很一致,分工精細、步步為營,傳統觀念對待“剩女”有多不能忍可見一斑。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但倔強的花梅不為所動,一一反擊。當然,她也有過不了的坎,家人的愛。


“你為啥這樣,爸爸一直為你感到自豪,就這個事兒不行了,從小你想要啥我都依著你,去北京上大學咱們沒錢我也供你,賣血也要供你,每天辛苦幹農活就是為了你……”


父親這番話,包含了讚美、無私付出、失望,還有傷心,花梅哭了,我也哭了。


家庭關係裡的愛與牽絆,一下子爆發。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花梅的朋友認為,對付“我為你好”和“綁架人生”的逼婚策略必須態度堅決,要嗆到對方說不出話。


可是,大部分女性還是會糾結:我想找到一個對的人再結婚難道不是對自己的負責嗎?可是我不結婚鬧得爸媽心情不好身體不好,我該如何是好?


像花梅說的,父母的憂慮因我而起,也應該由我去解決。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0 2

與父母的溝通


很多年輕人,一直被教育要有責任感,要自強不息。我們在父母的辛勤付出下長大成人,自然而然也想通過努力讓他們過得好、開心。


常常要等到二三十歲,才開始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需求,以及對生活對愛情的願景。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當自己的追求與父母的期待產生矛盾,就很容易陷入無盡的爭吵和糾纏。


父母批評我們不孝順,我們覺得父母蠻橫,不願意理解我們。


婚姻問題上的分歧,是兩代人溝通無力的一種體現。


紀錄片中的另一位女性,北京人,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是一位播音主持。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她在相親網站上按條件篩選男生,其中一條就是對方必須是北京人。


隨著故事發展,我們才知道這並非她的本意,女孩曾談過一個南京男朋友,因為媽媽的反對分開了。


媽媽的意見,對她的婚姻選擇有決定性影響。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女孩去做心理諮詢,講出了小時候如果不聽話媽媽就把她扔下的經歷,眼淚嘩嘩地流,在諮詢師的引導下,她擁抱童年的創傷。


諮詢師告訴她,“不聽話就意味著被媽媽拋棄,這是媽媽做的不對,不是你的錯”。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女孩嘗試向媽媽大膽表達:

“從小你一直控制我,我吵不過你,就自己忍了……你不尊重我……我是因為怕你才長大的……南京人有什麼不好?”


乖乖女的突然反抗,讓母親始料不及,勃然大怒:“我們給你高價上的幼兒園,上學,買房,買車,你一點面子都不給,苦大仇深的,把我說得一無是處……”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雖然這場談話以女兒哭泣和媽媽離開結束,但對這位播音女孩來說,是一次進步,一次真誠的表達,至少她讓母親瞭解自己真實的想法。


不表達,就會永遠被壓抑。


如果遵從母親的要求,忽視自己的感受,能有幸福的愛情、婚姻嗎?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0 3

學會說“不”


用語言表達來反抗主流、反抗落後婚姻觀念的例子,在女律師邱花梅身上更加明顯。


面對相親對象,她會問男方,如果你的成長環境是母親依從父親,以後你結婚了也會認同男性主導一切嗎?


比起房和車,花梅選擇去關心對方的思想和觀念,是否尊重女性,以及婚後權力如何分配。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在婚介所,紅娘用銷售套路來說服她,“你年齡大了,性格需要再柔和一點”。


花梅沒有被紅娘的商業技巧套路,鎮定反駁,“我34歲,正是很好的年紀啊”。


比起表現出乖巧禮貌,花梅選擇在語言上制止他人對自己自尊心的踐踏。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這種直接的提問方式,雖然會讓有些男性產生被侵略的感受,但這其實是女性的自愛,和對婚姻的負責。


掙扎在被催婚的旋渦中,花梅不迴避自己的真實感受。


她會調侃“剩女”之類的詞彙:


“剩女像以前中國女人要穿小腳鞋一樣,對於腳太大的,喜歡亂跑的,對自己的人生還有很多夢想的,就穿不進去,穿進去就夾腳......”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也會用詩意形象的比喻表達自己的痛苦:


“就像在大海里溺水了的感覺,四面八方忽然湧上來,我隨時可能會掉下去淹死,心底裡很恐怖。從海平面逃出來是一回事,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逃到陸地上,逃到岸邊,我還是要奮力地奔跑,就像逃生一樣。我很不安,要不停地奔跑和戰鬥,對方卻是千軍萬馬,就因為不結婚,要過著戰鬥的生活,逃亡的生活。”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研究發現,給自己的情緒貼上“憤怒”和“恐懼”的標籤,大腦中負責情緒的杏仁核活動會減少,而負責思維的部分會有更多的活動。


描述你的經歷,命名你的情緒,表達出來,你會療愈自己。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除了剩女,胖女孩、新手媽媽、中年女性……很多群體都會受到主流意見的批評和歧視。


沉默是給他人踐踏我們的機會。


而語言,是我們天生的反抗工具,也沒有人,比你更適合為自己代言。


當你被壓迫,感到不開心、不公平、很委屈,請不要放棄表達,不卑不亢,不退不讓。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參與拍攝這部紀錄片的三位女孩,把自己的傷疤揭開來,既是在勇敢表達自己的反抗,也是為整個弱勢群體發聲。


也許在某個偏遠小鎮,一位正在經歷著性別歧視、催婚壓力、情感抑鬱的女性朋友,看了她們的故事,會獲得力量,堅定自己的立場:


瞧,花梅和我面對同樣的壓力,而她不顧一切選擇去歐洲讀法律碩士,繼續書寫精彩人生,我,是不是也可以繼續戰鬥下去?


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剩女」經歷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