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被10萬志願軍包圍的美軍,不僅成建制突圍,還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後面臨的一次嚴峻考驗,志願軍面對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的美國聯軍,打出了新中國的尊嚴。當時抗美援朝的戰場十分殘酷,戰鬥遠比我們想象得要艱難,勝利來之不易。

迂迴穿插、分割包圍是我軍所擅長的戰術,這一招在解放戰爭中經常使用,並消滅了敵人有生力量,為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抗美援朝的戰場,這一招依舊拿過來用,但是實際證明,這一招在美軍身上並不奏效。

被10萬志願軍包圍的美軍,不僅成建制突圍,還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比如,當時成建制消滅美軍人數最多的是在長津湖一戰,美軍第七步兵師一個團被我軍全殲,再有就是在剛入朝不久發動的第一次戰役中,美軍第一騎兵師的一個營被全殲,此外再很難找到成建制殲滅美軍的機會,這與解放戰爭中整旅整師甚至整軍地殲滅敵人大不相同。

還是以長津湖戰役為例,時間發生在1950年11月底,志願軍第九兵團約十萬人,將美軍第一師分割包圍,如果在解放戰爭中,敵人的裝備和火力再先進,也難逃被全殲的命運,但是美軍的戰術和戰鬥力卻並不簡單。

被10萬志願軍包圍的美軍,不僅成建制突圍,還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美軍第一師師長是長期泡在戰場的老手,面對包圍,他很冷靜地收縮兵力,而且還戰場抗命,沒有聽從上級丟掉重武器的建議,而是成建制地與志願軍對抗,一邊打一邊撤,最後撤到興南,登上軍艦逃跑。在此期間,美軍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來,美軍的戰法並不僵化,美國大兵也並非槍一響就跑的慫貨,其戰鬥意志也很堅強,尤其是經歷過太平洋戰爭和歐洲戰場的老兵。

被10萬志願軍包圍的美軍,不僅成建制突圍,還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美軍指揮官也根據戰場情況對戰術及時做出調整。比如接任麥克阿瑟的李奇薇,在認真分析美軍幾次失敗的戰役後,立馬調整戰術,建立起縱深防禦體系,對與前線部隊也做出了調整。這樣部署是很有效果的,此後志願軍的戰鬥比以前更加艱苦。

此外,美軍的教育程度比較高,單兵綜合素質比較強,最重要的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雄厚,科技發達,武器裝備精良,海陸空三軍齊全,配合緊密,這些都是美軍的優勢。面對優勢美軍,志願軍又是如何扭轉戰局的呢?

被10萬志願軍包圍的美軍,不僅成建制突圍,還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一是因為美軍在戰略方面的問題,比如麥克阿瑟狂妄自大,輕視志願軍,結果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暈頭轉向,在戰略上可以做到揚長避短,出其不意的戰略戰術經常讓美軍事後才明白過來。

二是美軍兵力有限。由於冷戰的原因,當時美國的戰略重心放在歐洲,很多精銳兵團都放在歐洲防備蘇聯,所以整體上投入朝鮮戰場的兵力相對有限。其他聯合國軍隊比如土耳其甚至還有埃塞爾比亞的軍隊基本就是去打醬油的,主要還是靠韓國軍隊,但是韓國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弱,志願軍經常以韓國軍隊為突破口,迅速打開局面,消滅美軍有生力量。

被10萬志願軍包圍的美軍,不僅成建制突圍,還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三是志願軍的戰術和戰鬥素質。可以這麼說,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志願軍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軍隊之一,經過十幾年戰爭的磨鍊,志願軍無論從指揮上還是戰術上都非常成熟,士兵戰鬥意志和素質也都非常高。

雖然美軍擁有火力上的優勢,但是志願軍可以揚長避短,組織紀律性更強,相互配合更加緊密,經常打破常規,戰術非常靈活,常常讓美軍不知所措。而且到了後期,大批蘇制裝備開始裝備志願軍,讓這支威武之師更加如虎添翼。

被10萬志願軍包圍的美軍,不僅成建制突圍,還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們這些年來得以一心一意謀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試想如果沒有當年志願軍將士的英勇犧牲,現在的和平發展都只能是一個幻想,反面例子在國際上比比皆是。再次向老前輩和志願軍戰士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