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殲10在發展到C型之後還有繼續改進的必要嗎?直接研發一種中型四代機怎麼樣?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殲-10戰機是中國第一款國產三代機,目前已經發展出多個型號,包括殲-10A、殲-10B、殲-10C、殲-10S,甚至可能還有殲-10D,在去年航展上還出現一架特殊的殲-10BTVC戰機。目前殲-10系列戰機的裝備數量非常龐大,其中殲-10A戰機的裝備數量超過200架,殲-10B擁有50多架量產機,而殲-10C的裝備數量可能已接近100架,還在迅速量產裝備中,另外殲-10S的裝備數量也不少。

從殲-10戰機龐大的裝備數量和龐大的家族成員就足以看出這款戰機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了。那麼,殲-10系列戰機的性能水平究竟如何呢?我們可以將其和殲-11系列戰機進行對比談論。

眾所周知,殲-10系列戰機屬於比較典型的中型戰鬥機,而殲-11系列戰機擁有16噸左右的空重,比殲-10系列戰機重了差不多7噸,屬於典型的重型戰鬥機。在理論上來說,雙發的殲-11系列戰機應該對單發的殲-10系列戰機擁有比較明顯的多方面性能優勢。

但真相卻讓人大跌眼鏡,殲-11A/B戰機雖然擁有載重,航程等方面的優勢。但是它也存在機體結構強度低,沒有重載掛點,無法掛載重型對地打擊武器等問題,甚至連副油箱都無法掛載。加上殲-11系列戰機特別是殲-11A戰機的航電系統頗為落後,無法使用精確制導彈藥。一般情況下,殲-11系列戰機只能使用無制導火箭彈/普通炸彈進行對地攻擊。要知道,中國空軍裝備了數百架殲-11系列戰機/蘇-27系列重型戰機。但它們卻無法執行精確對地打擊任務,這無疑是非常浪費和遺憾的。

殲-10系列戰機雖然機體較小,航程短,載重較低。但其電子設備比較先進,裝備比較先進的航電系統。作為一款作為自主研發的三代機,殲-10系列戰機在掛載使用國產先進彈藥方面也擁有先天上的巨大優勢。所以,殲-10系列戰機不僅承擔空戰任務,還越來越多的承擔起精確對地打擊任務。例如殲-10系列戰機早就具備使用雷霆-2激光制導炸彈、鷹擊-91導彈、天戈250、GB250制導炸彈等先進制導彈藥的能力,遠程精確打擊能力遠遠超過殲-11系列戰機/蘇-27系列重型戰機。

簡而言之,殲-10系列戰機在服役後不僅分擔了蘇-27/殲-11系列戰機的空防重任,還極大提升了中國空軍的精確打擊能力,所以其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來看,在全球所有中型戰鬥機中,在發展改型數量和升級潛力方面,中國的殲-10系列戰機僅次於美國的F-16系列戰機,畢竟美國航空體系實力更加強勁。不過,中國最新的殲-10C戰機已經足以和美國最新的F-16Block70戰機比肩,除發動機以外在其他方面都絲毫不落下風。殲-10系列戰機已成為中國最為經典的一款三代機,未來其發展改進以及作戰任務轉變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科羅廖夫


成飛籌劃的一款低成本隱身四代機就是半埋式彈倉,單發動力,就是在殲十c基礎上通過隱身修型,應用隱身塗料,大幅度的使用複合材料提高隱形能力而成,畢竟殲十c的隱身性能已經做的不錯,反射面積網傳0.5平方米,在其基礎上把彈藥隱藏起來,就可以將隱身能力再提一大步。而且換裝大推力的渦扇15,為做好矢量技術和紅外抑制做好動力儲備。就可以做出不錯的雷達,紅外,紫外全光譜隱身,而且具有超機動。遠距、近距格鬥性能都不錯的隱形戰鬥機,還有低成本和鴨式佈局等先天優勢,對付f35肥電應該沒問題,將與殲20形成今天殲十與殲十一的搭配格局。


伽利略視野


修修改改繼續使用是軍事裝備使用的常態,如今美國研製的F-16戰鬥機都在往F-16V發展了,而且還不僅僅是新生產的型號,包括老舊的F-16A/B型都能使用F-16V升級套件進行改裝。


殲-10戰鬥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款三代戰鬥機,目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大量裝備了這款機型。而現在最新的改進型號是殲-10C系禮。

目前我國對殲-10戰鬥機還是處在直接使用生產新型號的階段。未來不排除利用現有的機體進行改進,而改進的方式與美國的F-16V類似,利用成熟的套件進行改進。


除了殲-10之外,我軍已經裝備了殲-20這款具備隱身能力的戰鬥機,目前已經在作戰部隊有部署。殲-20戰鬥機是一款拳頭兵器,殲-10C戰鬥機與之相比有很大的技術差距。


航空視界


J10C會不會繼續改進取決於如下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是J10的先天設計基礎。由於未來改進的方向側重於載重量和電子設備提升上。J10C的設計側重於空戰機動性,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飛行阻力較大,載重量和掛載能力提升空間有限,需要對氣動佈局做較大的調整,代價過大,目前,加掛類似於F16I的一體化油箱的改型方案似乎還在進行中,進度如何不得而知。

隨著新型發動機的裝備,J10的主要性能能否得到明顯提升,取決於基礎設計

其次是型號競爭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國內在研的戰機項目眾多,比如,J31的出現和成熟很可能會導致放棄對J10的進一步改型。J10與同代的F16相比,F16已經大規模裝備各國空軍,市場上和體制上沒有先發優勢,因此,國際市場空間不大,也就缺乏多代改進的空間,目前國內僅有不到600架的裝備規模,與F16的6000架的裝備規模相距甚遠,不具備F16持續40多年的多代改進的條件。

J31等機型的研發進展可能會影響J10的改進

F16出現眾多改型在於其強烈而長期的市場需求,多次改進迭代的結果是作為三代機的F16的改進空間被挖掘殆盡,需要適時否定,J10面臨同樣的問題


第三,未來空軍技術的發展趨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空軍裝備的發展方向會出現大的調整,無人機和隱形空軍是大趨勢。在空軍技術面臨技術變革的前夜,而三代機已經出現了半個世紀,新概念空軍技術不斷出現,J10很可能喪失F16類似的多代改進的可能。

面對周邊大規模裝備的F35,優雅靈動的J10C是否有壓力?

當然,J10C的改進會不斷進行,主要是調整性能以適應新的作戰環境,面對周邊普遍裝備的F35,還有多大時間和空間留給J10的發展呢?追趕中的我們需要危機感。


鶇飛天


按照我國軍方的劃代標準,殲10C屬於三代改進型(三代半)戰鬥機,題主說的“四代機”是俄羅斯的標準,儒道之主一向以我軍方的劃代標準計,本文亦如此。按照殲10系列已發展出多個子型號,屬於作戰序列的有三個型號:殲10A、B、C。不考慮非作戰用機(比如八一飛行表演隊裝備的殲10AY、殲10A的雙座教練型殲10S等)的情況下,正在生產的只有一型殲10C戰鬥機。


裝備矢量發動機的殲10B戰鬥機(編號1034)

殲10A、B兩型都已停產,其中殲10B是殲10A的大改型,殲10C是殲10B的大改型。雖然殲10A也被稱為多用途戰鬥機,但實際上直到殲10C才具備真正的對空、對地、對海作戰能力。之前的殲10使用的都是俄製AL-31-F發動機,後來才用上了國產的渦扇10發動機——不再受制於人。還有一點:殲10C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及新型電子設備,並改進了進氣道設計,等等。綜合來說,殲10系列戰鬥機發展到殲10C才真正成熟起來。從殲10系列自身的技術水平、作戰性能等方面來說,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殲10B、C的對比圖

從發展趨勢上來看,在未來,我國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必將替代現有的三代及三代半戰鬥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但卻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目標(可參考美國第四代戰機F22、F35的整個服役歷程)。目前,我國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有兩型(可以稱為高低搭配):雙發重型的殲20、雙發中型的殲31。目前的現狀是:殲20已經服役,但發動機是其一大短板,尚未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殲31卻仍在研製之中,何時能夠定型仍然未知,更不用說什麼替代現有的二代、三代機了。



很多人也許會說“那不如干脆全部換裝成殲20算了”,來看看美國:F22只生產了8架驗證機+187架量產型,F35正在夜以繼日的製造之中,F35將來的裝備數量將是F22的10倍以上。F22的戰鬥力是公認的世界第一,美國空軍為什麼不全部換裝為F22?答案只有一個:沒那麼多的錢。總而言之,單從我國空軍的需求、發展上來說,殲10C在很長時間內仍有用武之地,現在說其沒有繼續發展的必要還言之過早。2018年11月6日開幕的珠海航展,中航展出了一款專門針對國際市場的殲10CE戰鬥機。


殲10CE就是在殲10C的基礎上發展出的外貿型,或者說是殲10C的外貿版。很顯然,除了我國空軍自用,殲10C還將對外出口。實際上,殲10C在航程、作戰半徑、載彈量、動力上還有很大的不足,還遠未到“沒有必要改進”的地步。實際上,殲10C最主要的作戰任務就是國土防空,它不僅能夠勝任這一任務,而且所需費用要比重型戰機低很多——我國空軍需要殲10C這類型的戰機。再有就是換裝四代機的時間問題,我國目前仍有近700架殲7、殲8系列等二代機急需替換,還有就是引進的蘇27、早期仿製生產的殲11需要替換。



也就是說:等著退役的戰機比新造出來的戰機數量要高,這也是沈飛重啟殲11B生產線最重要的原因。殲10C於去年才正式服役,短期之內還輪不到替換它——樂觀估計,那也得需要十幾至二十年的時間。因此,綜合目前的這些情況來看,殲10C仍有繼續發展的必要。再來說說題主的第二個問題:直接研發一種中型四代機怎麼樣?儒道之主的個人看法:這個問題是真不怎麼樣,絕對是一個餿主意!題主想必是不清楚:研製一款新型戰機的難度、風險以及所耗費的時間、物力等。



雖然對目前的成飛、沈飛來說,研製一款中型三代半戰機不存在著技術上的問題,但所需的時間、耗費的資源等卻少不了,而且風險也更大。更重要的是:出生就意味著落後,連出口的可能性都沒有。殲10C本已成熟,在它的基礎上繼續改進,不僅是沒什麼風險、難度,而且所花費的時間、資源等也要少得多。就我國戰鬥機的發展現狀來看,再去研製一款中型三代機,純屬是:脫褲子放屁!


儒道之主


殲10在發展到C型之後還有繼續改進的必要嗎?我的答案是:沒有必要繼續改進了,理由有三。

一、隱形時代已經來臨,四代機標準是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超常動力、超視距進攻;機身設計是扁平化,而殲10沒有一項適應四代機潮流、符合四代機硬指標,與其正好相反,復下大大進氣口,無法設置隱形彈倉,高高單垂尾和下尾翼、都是隱形戰機大忌,典型的上世紀產物;更致命的缺陷是實際外掛點和續航能力都是三代機裡最差的飛機。

二、殲10C是2015年公開露面,僅僅才列裝三年,不久前公佈執行戰備執勤任務,不可能繼續燒錢再改;殲10C作為殲7、殲8及國土防禦的替換者,批量生產作為補充,是現有條件下不錯的選擇,我們只有集中精力發展隱形戰機、無人駕駛飛機才是中國空軍發展的方向。

三、越來越強大的中國國土防禦基本上是靠防控導彈部隊,飛機真正防禦領地應該是走向深海,深入境外、深入島鏈,跨區域、跨地域縱深保護經濟動脈、重要航道航線及島嶼。因此,發展重型殲擊機、重型殲擊轟炸機是未來幾年的重點。

總而言之,空軍的發展核心是離不開國家發展利益,殲10畢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思維,即便是殲10C大改後,雖然火控雷達系統等比較先進,但骨子裡的小航程、少外掛的缺陷還是無法挽回,也就是說微型麵包車怎麼也改不成商務麵包車。研發新機型或殲31(據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是相匹配新型發動機)是頂替殲10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選擇。


沉語八卦


我國有五代機中型機啊,那就是殲31,雖然殲31主要面對的是出口市場,但是都已經有兩架驗證機在試飛的殲31,完全不能說是沒有五代中型機吧。至於殲10C型往後會不會發展一種單發的五代機,我想是會的,但是肯定不是中型五代機,而會是輕型五代機。

圖為腹部進氣式的單發五代機,而且是帶鴨翼的版本,看上去就和殲10的五代型似的。


中型五代機過去是要解決重型五代機過於昂貴,且產量有限的問題,與其費勁的大量生產重型五代機,不如先大量生產中型五代機取得對其他國家四代機的絕對優勢,這是美國研發F35戰鬥機的初衷之一,但是在實踐中,F35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最高時甚至超過了F22的1.1億美元,達到了1.2億美元一架,現在雖然價格已經通過大量生產降低了,但是也還是有8000萬美元一架的單價,仍然昂貴。

然而再小的五代機也還是需要一個彈倉的,所以腹部進氣的五代機基本不會存在。


另外,中型五代機的重量不斷的提高,比如F35實際上最大滿載下的起飛噸位已經接近了30噸,所以已經達到了重型飛機的重量,只是還有一箇中型飛機的尺寸和名義了。所以有人指出,中型五代機的概念並不符合實際,實踐中也不存在,如果要大量裝備輕便、廉價的五代機,先取得數量優勢,增加五代機的部署密度和數量,那麼就應該大量生產一種輕型五代機。

圖為隱身設計的腹部進氣、單發、帶鴨翼五代機,確實和殲10挺像。


輕型五代機肯定不能再採用雙發作為動力了,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提出採用單發的形式製造五代機,比如巴基斯坦的AZM計劃,就是一架單發五代機,根據巴基斯坦消息,巴基斯坦選擇了我國作為AZM五代機研發計劃的合作方,這就意味著我國也會進行單發輕型五代機的研發工作,因此很可能會在現在有的技術上進行發展。

中型五代機的話,我國現在就有殲31.


殲10C的基礎很好,但是輕型五代機肯定不是殲10C改進而來的,因為五代機需要對設計進行較大的修改,比如取消腹部進氣道,挖出腹部彈倉,改變整個氣動佈局,提高隱身能力,所以本來就算是從殲10C的基礎設計出發,那也最終會大改出一架並非殲10系列的新型殲擊機。

圖為韓國的KFX五代機計劃,但是因為外掛武器,實際上還是個中型四代半戰鬥機,不是五代機。


因此,殲10C之後也還能改進,比如增加保形油箱提高航程,增加結構強度強化掛載,研發對地型,但是如果用他改出五代機,還是不可能的,五代機必須是新設計的,不然一定不會是五代機,總會留下隱身不好之類的缺陷的。


海事先鋒


美國有了F22、F35也沒有說就不發展F16、F15的改進型了啊!軍事裝備是一個體系,既要有最先進的裝備佔領優勢,也要有次先進裝備講究效費比,甚至有一些落後裝備用於訓練和對付落後國家,沒有哪個國家是發展了一種新裝備,就一次性淘汰所有舊裝備。

科技再往前發展,原來最先進的又變成了次先進的,此時加速淘汰最落後的,原來的次先進的開始逐步退役。第一因為先進裝備價格高,一次性裝備不起即使最富有的美國也一樣。第二,新武器的產量也沒有那麼大,要在實際使用中不斷髮現和解決問題,然後逐步提高產量。第三,操作武器的人員也有一個培訓和適應的過程,新武器的加入部隊的戰術戰法訓練大綱也要修改。


兔波波


個人以為殲十不過是美國F16以色列變種的中國延續的變種,基礎已經決定了高度。但殲十是中國必須下大力氣進行研發和改進的機型,因為這是中國接觸和掌握西式戰機必由之路。但這款戰機又可以說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因為原型機大量的配件無法獲得,那麼從以色列技術交換獲得的資料只是頁面的東西,而進行開發不啻於從頭做起,不過是少走了彎路,也有人說獅式和殲十沒有直接關係,但兩者原型機高度相似性無法解釋,上了年紀的人如果是軍迷一定知道那是我國和以色列關於殲十戰機的合作被美國製止的新聞。也有人說陣風和獅式也很像,遇到這樣的人只有鄙視的一笑而過。殲十必須繼續研發,首先得健全不同的技術儲備,其次作為前線戰機低值易耗高性能是不斷的追求。研發新戰機是必須的,但在技術沒有獲得突破前沒必要立項,相比F35就算我們立項了,對比殲十新機型也就在隱身性有領先優勢,其它性能比殲十強不到哪裡去。有殲20殲敵境外,殲十做好殲敵國門之外的準備,把有限的資金用於發動機,雷達以及飛控系統的研發才是黨務之急。


浪漫的祿來福來


當然有改進的必要。在2018珠海國際航展上,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就派出了換裝推力矢量控制發動機的殲-10B TVC參展,並在開幕式上做了非常精彩的飛行表演,包括以前只有蘇-27系列戰鬥機能做出來的“落葉飄”超機動特技動作,有力地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航空發動機的巨大進步。

據悉,此次殲-10B TVC換裝的渦扇發動機是國產“太行”渦扇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控制版,發動機尾噴管可以上下偏轉,能夠實現失速條件下的超機動,可以在空中快速改變機頭指向,在近距格鬥和規避導彈時相比裝備普通發動機的戰鬥機更具優勢。從機頭空速管和尾部的尾旋傘安裝基座來看,這次展示的殲-10B TVC還是一款帶有試驗性質的技術驗證機,會不會量產還需要根據作戰部隊的需求來確定。

單就技術層面來講,目前我軍列裝的殲-10C,還不算最強的“完整體”殲-10。殲-10C相比殲-10A有了大幅升級,但動力系統還是採用的俄製AL-31FN發動機,而非“太行”。此次中航工業大方展出TVC版“太行”,表明我國的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可以用於量產型號。這也就意味著,殲-10C還有改進的空間,比如換裝TVC版“太行”發動機,讓戰力全面提升的殲-10C“如虎添翼”。

至於直接研發一款中四(按俄標應該是五代機),這裡面牽扯的東西太多了,研發資金、研製週期、產能都是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從立項到論證通過再到投產,可能得十年時間,這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