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壓蔗出寒漿——中國古人是怎麼吃上蔗糖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中國糖史三巨頭之二:自然恩賜無需加工的天然

蜂蜜以及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糧食產物飴糖,剩下的一位可謂集各家之所長,既適合生啖飲漿,也適合加工製糖,因而歷經時光的考驗,在中華大地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就是蔗糖。

蔗糖蔗糖,顧名思義,肯定離不開甘蔗。確實,蔗糖的最初及主要原料之一正是甘蔗(另外甜菜也是重要的製糖植物),那麼,我們就從甘蔗開始說。


壓蔗出寒漿——中國古人是怎麼吃上蔗糖的


甘蔗的起源之謎

甘蔗在今天早已司空見慣,講究一些的人甚至不願意當眾去咀嚼這種需要吐渣的水果。不過在遠古時期,當人們還只能獲得野生甘蔗的時候,它還是一種比較“金貴”的食品,而且那時候的甘蔗遠沒有現代育種篩選後的這麼高與甜,我們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在漫山遍野的植物群裡無意間發現這種清爽可口的甜草。

壓蔗出寒漿——中國古人是怎麼吃上蔗糖的


那麼,甘蔗的原產地到底是哪呢?直到現在,學術界還沒達成一致結論,西方主要的觀點有這麼幾種:

  • 甘蔗起源於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在當地勇敢的土人航海的作用下,通過海島逐步向外傳播。
  • 甘蔗最早發現於印度,早在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時,就發現當地人生吃一種有著蜂蜜似甜汁的奇怪“蘆葦”。
  • 兩地都產生了野生甘蔗,但品種不同。

事實上,中國與印度同為蔗糖製造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為什麼中國不可能是甘蔗的原產地呢?

當然這也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國學者已經發現了一些本土甘蔗原種;

其次,農史學家梁家勉先生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認為“甘蔗”這個詞來源於“咋”、“咀咋”、“柘”之音。

不過,偌大的地球,在不同的國家地區都有適合甘蔗生長的條件,這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或許甘蔗的起源真的是多元化的也未可知。具體究竟是某地起源後向全球傳播還是說多地同時起源,就只有等待更多的實物證據了。


壓蔗出寒漿——中國古人是怎麼吃上蔗糖的

近代美洲甘蔗種植園


從生啖到榨漿

我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種植各類作物是中華民族的技能點。在中國,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規模種植甘蔗的?最初的中國只有中原地區的部分地方,一直到周宣王時期(前828-783年),適合甘蔗生長的南方地區還是“南蠻”,很少被中原“正統”文獻所記載,所以在西周及之前的史料中我們還沒找到關於甘蔗的文字記載。

一直到春秋初年,王室凋敝,諸侯爭霸,“南蠻”楚國成為強國,反過來以其強勢的文化影響中原,這才發現了關於種蔗的記錄。根據這些文獻可知,那時人們種植甘蔗並不像種麥、稻、黍等農作物一樣普遍,只是把他當成一種瓜果,養在果園裡。隨著產量提升,加工工具的進化,人們才開始研究如何利用剩餘的甘蔗。

壓蔗出寒漿——中國古人是怎麼吃上蔗糖的


到了戰國時代,屈原的名篇《招魂》中有“胹鱉炮羔,有柘漿些”之句,好像字都認不全,不過沒有關係,這句詩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是烹飪佳餚時,放點蔗漿味道更鮮美。(所有支持豆腐腦加糖的“甜黨”想必都是贊同屈原所說的調味方式的)

屈原在這裡的蔗漿,就是用甘蔗所榨的甜汁,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蔗糖的萌芽形態了,但令人疑惑的是,“柘漿”突然消失在文獻裡了,再次出現時已經是200年後的西漢年間,《漢書·禮樂志》提到了一首《郊祀歌》,裡面有“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之語,在這裡,柘漿被用於醒酒。

壓蔗出寒漿——中國古人是怎麼吃上蔗糖的



蔗糖出現前夕

對比上面提到的這兩條文獻,從南方地區的王室貴族烹飪輔料,到西北地區宮廷祭祀所用的解酒用品,可以看出柘漿的保存工藝和品質都有了飛躍性的進步。我們知道,在西漢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地區,本身是無法種植甘蔗的,那麼祭祀所用的柘漿只有兩種辦法,第一是在南方地區做好了柘漿直接運輸到長安;第二是把甘蔗運輸到長安再壓榨。無採取何種方式,當時都沒有各種快遞,所以對於運輸和保存條件的要求都比較高。


壓蔗出寒漿——中國古人是怎麼吃上蔗糖的

漢代漆笥


1979年,我國考古學者在揚州市西郊發現了幾座漢墓,其中出土了漆笥(古代飯盒)若干。每件笥的蓋子上都寫著裡面裝了什麼,如“肉一笥”,“梅一笥”等,令人驚喜的是有一件清楚寫著“諸遮一笥”(諸遮即甘蔗),雖然裡面曾經裝著的東西早已不見蹤影,不知是固體還是液體,但我們找到了蔗糖不斷髮展的軌跡:

直接咀嚼甘蔗食用汁水——食用經過簡單處理的柘漿——食用高品質濃度的柘漿。

由此看來,西漢末年已有蔗糖誕生的土壤,固體蔗糖的出現只是早晚問題。那麼我們的祖先究竟什麼時候吃上了真正的“白糖”或者“冰糖”呢?下一期我們繼續來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