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漢中之戰,不可一世的曹操為何最終慘敗於剛剛崛起的劉備?

沁嶼


決定三國鼎立的著名戰役——漢中之戰,從公元217年打到219年,兩年多的時間,最終實力強大的曹操敗退,實力相對較小的劉備勝利。

自古以來,戰爭的勝負,其決定因素往往並不完全是實力的強弱,漢中之戰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當時的劉備可以說在曹操眼裡都不算個威脅,然而就是這個實力弱小於曹操的劉備最後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那麼其中有哪些原由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漢中之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劉備當時拿下了益州,按照當年諸葛亮的分析,三國鼎立的局勢基本成型。

曹操率先攻打張魯,佔據漢中,欲圖遏制劉備向北發展的勢頭。漢中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對於劉備所在地的崇山峻嶺來說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軍隊中轉站。北上的軍隊,就能夠在這裡駐紮調整,進行糧草補給。張魯兵敗投降曹操時,劉備正和孫權因為荊州的事討價還價呢。劉備一聽張魯投降,那麼益州北方門戶大開,稍有差池益州不保,於是趕忙歸還孫權部分荊州地塊,並和孫權議和,雙方在湘水劃界。

和孫權議和之後劉備積極準備,調動了張飛、馬超、魏延等名將,在公元217年對曹操宣戰開始攻打漢中。

曹操這邊也是沒把劉備放在眼裡,拿下漢中後曹操就回許昌了,留下了夏侯淵、曹休、張郃等人坐守此地。

劉備和曹操的漢中之戰共打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一開始曹操這邊主帥夏侯淵憑藉天險地利,多次擊退劉備的進攻,雙方形成對峙。之後劉備決定舉國作戰,甚至達到了男子戰、女子運的地步,終於擊破夏侯淵,撕開了漢中的大門。曹操聽聞夏侯淵戰死,意識到劉備這是拼了老命了,擔心漢中不保,於是趕緊親自帶軍支援漢中。

此時雙方換了個位置,改為曹操進攻而劉備防守,兩方互相掐了一頓後又陷入了僵持。對劉備來說還好,因為背後就是益州大本營,物資糧草補給問題不大。但是對於曹操來說可就犯了難,如果從長安調動軍資糧草,中間隔著秦嶺,不但路長,而且非常難走。曹操覺得天天耗著也不是個事,最終在公元219年決定全軍撤出了漢中,就這樣劉備稀裡糊塗地,就奪取了漢中。

可以看出劉備和曹操的漢中之戰,是劉備主動發起的一次戰役,那麼實力雄厚的曹操為何會敗給劉備呢?我認為無非就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戰爭初期兵力差距,劉備當時對漢中發軍約9萬餘人,差不多把自己能用的兵力都用上了。曹操撤退後,只留下了5萬左右的人馬。這也導致了劉備在曹操支援之前就攻下了部分漢中,為後續和曹操僵持創造了環境。

二、對漢中的重視程度,劉備知道漢中對於自己的重要性,對於攻取漢中勢在必得。而曹操工作重心不在這邊,所以導致劉備軍處處贏得先機,讓曹操很被動。

三、軍隊士氣差距,雖然夏侯淵成功防禦了劉備的幾次進攻,但是並沒有傷及劉備軍元氣。而法正黃忠聯手誘殺夏侯淵,大破曹操軍漢中防守要道,主帥被斬,導致在這場戰爭中曹操軍的士氣和信心比劉備軍低迷不少。

四、曹操打不起消耗戰,劉備背靠老家,輕車熟路,而曹操卻跋山涉水奔赴前線作戰。如果強行攻打,劉備憑藉天險,曹操未必能取得勝利,長期對峙下去,又會有大量的的物資在運輸過程中被消耗。而且劉備還一直騷擾曹操的運輸糧道,這種賠本的買賣曹操不會願意買單。

五、其他戰線牽扯,劉備畢竟是領土小,麻煩少,東邊和孫權談和以後,一門心思撲在漢中上。就像撒潑一樣,光著膀子往漢中一坐,你愛走不走,反正我不走。曹操不一樣,北方邊境常年受到異族侵擾需要派兵鎮壓,漢朝舊臣侯音造反需要派兵鎮壓。同時關羽也配合劉備的漢中之戰,也開始蠢蠢欲動,進攻曹操,一度進展順利,甚至水淹七軍斬殺龐德,這也導致曹操疲於奔命乾脆放棄漢中。

六、其實還有一則有意思的典故,這也涉及到楊修之死:

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這就是關於“雞肋”的記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漢中對於曹操來講,也確實如此,如果僅僅是為了遏制劉備,漢中確實有益。但是加上攻取成本和防守成本,以及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利益的話,就不划算了。

所以,曹操權衡再三,並不是說敗給了劉備,而是耗不起。為了一塊“雞肋”之地,長期駐紮大量軍隊,不如把這些軍隊派往更加有意義的地方,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漢中之戰異常慘烈,相對於說曹操慘敗於劉備,不如說是劉備慘勝曹操。因為曹操撤軍時帶走了當時最重要的人口資源,可以說劉備得其地卻未得其民,忙活了兩年只得了一座空城。

或許真的應了那句話,“要想使其滅亡,先讓其瘋狂”。佔據漢中之地的劉備,越加狂妄,同時狂妄起來的還有關羽,正因為此,丟了荊州。後來的劉備名義上是為了替關羽報仇,實際上不過是找了一條滅亡孫權的藉口。可惜天不遂人願,夷陵一場大火,讓劉備辛辛苦苦積攢幾十年的力量,毀於一旦。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假如劉備沒有這麼快獲得漢中,那麼荊州是不是就不會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