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每只腾空而起黑天鹅的背后,都藏着视而不见的黑犀牛

每只腾空而起黑天鹅的背后,都藏着视而不见的黑犀牛 | IIR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在真相与谣言、愤怒与悲伤量子纠缠的局点,困顿与疯狂、魔幻与荒诞摇摆的边缘,我们似乎需要适应另一种“新常态”:不可预测。


出品 | 机构投资者评论


二月“围城”,虚拟“解药”


2003年的SARS没有挡住中国前进的步伐,2020年,新冠一声令下,中国经济踩下急刹车,公司存亡、裁员失业、经济停摆。那些原先当作茶余饭后谈资的地缘政治、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一切声音仿佛在我们身边戛然而止。“疫区国“的我们,似乎终于明白,当灾难来临时,没有人可以是孤岛。


为了控制疫情,中国付出极大代价。就在中国疫情渐趋平缓之时,全球疫情却开始蔓延。停靠在日本的钻石公主号、韩国的超级传播者和5天30倍新冠大爆发,伊朗副总统玛苏梅·埃卜特卡尔(Masoumeh Ebtekar)的确诊(确诊前一日还与总统鲁哈尼(中)共同出席内阁会议),意大利的告急与封城,全美“吹哨人”的曝光和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警告与全面疫情准备(虽然特朗普2月25日周二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仍说,新冠病毒“在我们国家得到很好控制。”),所有人对于2020的美好期冀、系统预测均被这场疫情打乱。

每只腾空而起黑天鹅的背后,都藏着视而不见的黑犀牛 | IIR

疫情数据实时地图(以下链接可查询全球数据):

https://www.arcgis.com/apps/opsdashboard/index.html#/bda7594740fd40299423467b48e9ecf6


在封城的荒聊中,让人们走出二月围城“不详”困境的,除了抖音与游戏,似乎就是沉醉于与实体经济“挂钩”的“虚拟”股市上了。开户,似乎是受灾情围堵广大民众们唯一“蓄谋已久”的意图。

每只腾空而起黑天鹅的背后,都藏着视而不见的黑犀牛 | IIR

每只腾空而起黑天鹅的背后,都藏着视而不见的黑犀牛 | IIR

说明:自2月3日股市开盘起,在百度上搜索“股票开户”的数量激增,而在武汉,搜索“股票开户”的人,在过去的7天,排全国第一


正当我们足不出户1天买出陈光明1200亿基金、喜悦于飘红的A股账户时,非理性繁荣很快赌完筹码,回到全球下跌的序列(截至2月28日收盘,上证指数跌3.71%,深圳成指跌4.80%,创业板指数跌5.70%)。


截至2月27日,道指跌近1200点跌破26000点,标普失守3000点关口创2011年8月18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三大股指跌幅均超4%悉数进入回调区间;欧股三大股指收盘重挫,法国CAC 40指数跌3.32%,英国富时100指数收跌3.5%,德国DAX指数收跌3.16%。中概股、科技股也未能幸免。


特朗普非正式经济顾问摩尔(Stephen Moore)表示,“白宫现在的看法是,(新冠肺炎)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控制住美国公共卫生的现况。” “特朗普对连任努力,跟股市和经济强健与否息息相关,任何会导致成长脱离正轨的事件、都是隐忧,但我想白宫官员认定,这起事件会受到控制。”“一旦疫情被控制下来,股市就会立刻反弹。”


有个很值得关注的事实:过去80年当中发生的20多次跨国界重大疫情里,约60%发生在本世纪,有8次爆发于最近10年(见下图)。


每只腾空而起黑天鹅的背后,都藏着视而不见的黑犀牛 | IIR


不由生问:这场你我正深处其中的全球流行性病毒灾难,以及全球经济潜伏的巨大危机,到底是腾空而起的“黑天鹅“,还是视而不见的”灰犀牛“?


胡舒立曾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今日,IIR只想分享这两本与危机相关著名书籍中的论述,以期在这个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荒诞不经里,对照查找“这次不一样“下的“同类项“。


黑天鹅


1.

没有人能够看透历史。你看到了结果,但却看不到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幕后原因,而这些原因却恰恰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助推器。你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把握有片面性,是因为你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以及整个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对待历史问题,人类思维会犯三个毛病,我称之为三重迷雾。它们是:1.假象的理解,也就是人们都以为自己知道在一个超出他们认知的更为复杂(或更具随机性)的世界中正在发生什么。2.反省的偏差,也就是我们只能在事后评价事物,就像只能从后视镜里看东西(历史在历史书中比在经验现实中显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3.高估事实性信息的价值,同时权威和饱学之士本身有缺陷,尤其是在他们进行分类的时候,也就是进行“柏拉图化”的时候。


事后合理性在表面上降低了事件的稀有性,并使事件看上去可以理解。


引自 第一章:自我欺骗的人类


2.

人类在对随机事件的认识上容易犯不对称的错误。我们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在我们控制之外的事物,比如随机性。对好结果我们感到有功劳,对坏结果却不感到有责任。


因变化而需要知识的事物,通常是没有专家的,而不变的事物似乎会有专家。


不论任何人告诉你任何事,对专家思考过程的错误率提出疑问都是有好处的。


引自 第十章:预测之耻


3.

人类不是复印机。所以具有传染性的思想一定是那些我们准备要相信的,甚至是天生要相信的。要获得传播,一种思想必须与我们的本性相符。


在平均斯坦,我们受到集体事件、常规事件、已知事件和已预测到事件的统治;而在极端斯坦,受到单个事件、意外事件、未知事件和未预测到事件的统治。


引自 第十四章:从平均斯坦到极端斯坦,再回到平均斯坦


4.

理论就像药物:经常无用,有时必要,总是自助,偶尔致命。所以必须小心,谨慎地使用,并且要有成人的监督。


引自 第十七章:洛克的疯子——在错误的地方出现的钟形曲线


5.

我们可以通过负面例子而不是正面证据接近真相。

有时大量信息会变得毫无意义,而少量信息却具有非凡的意义。


引自 第五章:不能只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


6.

我们习惯于在一个黑天鹅现象发生之后,立即忘记所有黑天鹅现象的存在,因为它们太抽象了;相反,我们只注意到容易进入我们思维的精确而生动的具体事件。


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也就是减少事情的影响因素)。


没有人会花1美元购买某个无聊的大学讲座的抽象统计学讲义。我们喜欢听故事,而这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我们应该更彻底地审视故事是否对事实做了严重扭曲。有没有可能虚构作品揭示了真相,而非虚构作品是撒谎者的港湾呢?


报纸努力发现完美的事实,但用一种试图表现出因果关系(以及知识)的方式叙述。有人负责核实事实,却没有人负责核实真理。


我们从重复中学习,但忽略了从未发生过的时间。不可重复的事件在发生之前是被忽视的,在发生之后则被过度估计(只是一时)。某个黑天鹅时间之后,比如2001年9月11日的事件,人们预期它会再发生,而实际上再发生的概率已经降低了。我们喜欢考虑具体和已知的黑天鹅现象,而随机性的本质在于抽象性。


之所以出现这种谬误,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过度解释,偏好简洁的故事,而不是原始真相。它严重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思维反应,在稀有事件上尤为严重。


引自 第六章:叙述谬误


7.

在正统经济学中,理性成了一件紧身衣。柏拉图化的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可能喜欢别的东西胜过喜欢最大化他们的经济利益。这导致一些数学技巧的诞生,比如“最大化”或“最优化”,保罗·萨缪尔森的大部分工作正是基于此。最优化是指为一个经济问题找到数学上的最优解决方案。例如,不同股票的“最优”购买数量是多少?它涉及复杂的数学,因此对非数学学者设立了进入障碍。这种最优化把社会科学从一个需要思考和沉思的学科降低为一种“精确的科学”,而我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人。

“精确的科学”指的是那些假装热爱物理学或患有物理嫉妒病的人从事的二流工程问题。换句话说,它是智力骗局。


引自 第十一章 怎样寻找鸟粪


8.

在一个短暂时期里经历全部痛苦胜过在很长的时间里分散这些痛苦。


引自 第七章 活在希望的小屋里


9.

做决策时,你只需要了解事件的影响(这是你能知道的),不需要了解事件的可能性(这是你不可能知道的),这一思想就是不确定的核心思想。


最终推动我们的是历史,而我们却一直以为我们自己才是推动力。


引自 第十三章:假如你不会预测怎么办


10.

我把塔勒布和巴菲特的共同经验总结成应对黑天鹅事件的5个基本原则:

1. 不要预测;2. 谨慎预防;3. 危中取机;4. 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充足冗余;5. 不要负债。


引自 序言:专家推荐


11.

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活着本身就是极大的运气,一个可能性微小的事件,一个极大的偶然。


想象一下一个10亿倍于地球的行星边上的一粒尘埃。这粒尘埃就代表你出生的概率,庞大的行星则代表相反的概率。所以不要再为小事烦恼了。不要再像一个忘恩负义者,得到一座城堡,还要介意浴室里的霉菌。不要再检查别人赠与你的马匹的牙齿,请记住,你就是黑天鹅。


引自 结语:一半对一半——如何与黑天鹅打成平手


灰犀牛


1.

因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而得名的多恩布什法则:“危机向我们一步一步地走来,这个时间远比我们想的要长很多,但是它一旦来到我们面前,其发动攻击的速度就比我们认为的要快很多。”


这个墨西哥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危机的形成是漫长的、积年累月的事情,但是危机的爆发却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引自 第六章:恐慌


2.

黑天鹅事件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事件。灰犀牛事件是我们本来应该看到但却没有看到的危险,又或者是我们有意忽视了的危险。


灰犀牛事件是这样一些事件:其发出的信号不是太模糊,而是其接受者决心忽略这些信号;我们的体制纵容我们的不作为态度,而且当作一种正常现象来认可和接受。尽管塔勒布(《黑天鹅》作者)不认为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是世界上已经发生的大多数事件表明它们本身都是高概率的事件。摆在领导者面前的不是低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而是高概率的灰犀牛事件。


如果对于灰犀牛性质的潜在危险,人们的第一个阶段是“否认”,通常“否认”之后是“混日子”阶段,或者叫做“得过且过”阶段:想方设法把问题推给将来。我们想掌控局面,于是有了第三个阶段。在该阶段,我们对灰犀牛性质的危险做了一些有用的回应,如果这些回应是迟缓的、判断性的行为,那么就会最终演变成对于什么是正确防御的争吵。灰犀牛危机的第四个阶段:惊恐阶段。第五阶段,即最后阶段:行动阶段或是崩溃阶段。有时候,这两种反应是同时存在的。


灰犀牛威胁论的核心矛盾:当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会感觉手头紧迫,无暇顾及,所以致使防范措施搁浅;当危险真正来临,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此刻,我们虽然有应对灾难的财力物力了,但无论我们是想减少损失,还是想时候收拾残局,其费用都会是天文数字。


事故之所以最终会发生,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正视它。我们不做任何进一步的追问,因为我们不愿意知道答案。我们害怕知道答案后,就不得不去处理各种麻烦棘手的问题。更害怕事情不能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往好的方向发展。面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过于乐观,无视十拿九稳的事情也可能出错的事实。


我们不断地失误,看不到那些非常明显的危险,因为没能阻止那些高概率的破坏性极强的灾难的发生:那些我们本来有能力、有机会阻止的灾难。


在新闻行业里,“无流血,不头条”。那些不作为或是滥作为导致危机升级为灾难的事件,我们都能看到详尽的报道。被成功消除的危险是不会成为新闻头条的。但是,正是这些消除危险的成功经验,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助于消除未来灾难的有益经验。


引自 第一章:遭遇灰犀牛,段落有删节


3.

当我们常规认知外的新观点出现时,我们的情绪会变得非常复杂。


不论这些非常规思想结果是对还是错,我们都会本能地拒绝。这种反应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被打败。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预先安排那些能够证明巩固我们原有想法和假设的各种信息。过度拒绝考虑更广泛的可能性,会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必须有“局外人”来挑战我们在预测方面的盲从盲信。


引自 第二章:预测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抵触和否认情绪


4.

即使决策者度过了抵触否认阶段,他们也很可能会什么都做,就是不去采取果断行动,阻止灾难发生。我们之所以会得过且过,是因为采取行动避免更大灾难发生所做的微小牺牲,是无法不去顾及的;而不作为的成本和代价,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就是不作为的损失和作为的损失之间的较量。

我们之所以会得过且过,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很神奇的文化思维,即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会在最后出现。我们之所以会得过且过,是因为我们认为:一旦做出错误决定,我们的结局会很悲惨,远比不作为的结局要悲惨得多。


一旦涉及巨额的投资和修缮费用,例如对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入,人们就会一拖再拖。你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没有这笔钱,因为我们有更紧迫的短期的投资需求。这样的逻辑毫无疑问会产生恶性循环。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那样,拒绝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其可怕代价就是让我们无法抵抗突发灾难,在灾难面前总是不堪一击,并且进入一个永无止境的得过且过的泥潭。


引自 第四章:得过且过,段落有删节


5.

人们通常只在大难临头时才会行动起来,而这时人们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未雨绸缪总比事后的亡羊补牢要更好。这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战略,实际上是在同时间赛跑。


引自 第七章 行动:顿悟之时


6.

几乎所有的危机在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有远见和行动力,早早建立起应对方案的人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危机问题的这个独特之处,并且把它们作为机遇来面对,这样才能做到不仅仅躲避灾难的袭击,而且能从中受益。


引自 第五章:诊断


7.

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越过恐慌期,并且尽快从判断期进入行动期。


引自 第六章:恐慌


8.

战胜群体思维。形成一个愿意接受危险预警信号的文化氛围。确保抉择者中包括各种想法的人,他们必须是不愿意接受传统想法的人,必须不是在危险面前盲目自信乐观的人。在政府部门里、企业和社会机构里,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体制,鼓励人们能发现危险,并最终能有效地应对风险,针对危险采取必要及时的行动。


引自 第三章:否认


9.

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过往的事件,更取决于我们在事件中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更取决于我们给了它什么。

无情和同情能成就一个于灾难中屹立不倒的恒久团结的集体。


引自 第四章:得过且过


10.

有时候,我们无法避免灾难的打击。因此,灾后恢复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灾后是建立防御未来危机体系的最佳手段。要激励人们行动起来,你就需要把困难变成机遇。你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我们必须成为全社会都能接受的共享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一国政府能够顺利地推行改革的各项措施,不是因为它能更容易、更有力地压制异议,而是因为它能更加自由地、不受任何约束地、更好地确定实施改革的时间。但是,如果没有不同的声音也是存在风险的:领导人可能会得不到全面的重要信息,就会错过必要的提示和指引,就很有可能走弯路。

在苏联,戈尔巴乔夫很有先见之明地用“开放和重组”方法在苏联实施改革,但是他没能有效控制改革的时间点。他最初对于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而且他实施改革的速度比我们所说的“拖拖拉拉”要迅捷得多。但是,他同早期的法国、俄国和伊朗的领导人一样,没有控制好改革的时间点,其部分原因是误读了公众的异议,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解体。


引自 第二章-第七章 灰犀牛的五个阶段,段落有删节


11.

中国对于重要但是非紧急任务的持续关注令人印象深刻。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到今天的五年计划,都非常恰当地整合了现代战略和制度。专注于研究五年计划中具体的、可预计的结果,而不是像苏联那样采取高压行动,中国政府把五年计划的概念从一个苏联创造的词汇变成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复杂的管理手段,使中国迅速崛起,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一直以来的、不断预测的“中国危机”的预言还会继续下去。认为中国会取得无限成功的想法是不明智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对待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策略上汲取有益的经验。中国政府重新定义了五年计划,建立了一整套目标,让企业自行决定如何实现这些既定目标,而不是像苏联那样,在不清楚其想法的具体后果的情况下,给企业规定具体行为。


那些愿意同大多数人背道而驰,愿意推翻错误的体制,愿意激励他人一同行动的人。他们是那些看起来有一点点疯狂的人。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挺身而出、牺牲自我,无论是作为公司的一部分,或是世界上的、一个国家里的、一个社区里的居民,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行为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遭受灾难重创之后,人们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即避免反应过度和无动于衷。是否能战胜挑战完全取决于领导人和机构如何看待危险和安全问题,同时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在明知自己可能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情况下,还会赌上财政资金去做正确的事情。


引自 第八章—第十章,段落有删节


12.

当你学会了辨认危机的各个阶段,你就能清楚地看到明显危机中每个阶段里的陷阱和机遇: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行动计划,避开恐慌阶段,尽快进入行动阶段,如果不幸被灾难重创,也能够做到重整旗鼓,重塑辉煌。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在这里把“灰犀牛游猎攻略”提供给大家:应对未来的、明显的、概率高的和影响大的危机事件六个阶段的一系列原则。换句话说,如何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袭击。(1)承认危机的存在 (2)定义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性质 (3)不要静立不动 (4)不要浪费危机 (5)站在顺风处 (6)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的人,成为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


引自 第十章 结论:如何避险


结语


“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活着本身就是极大的运气,一个可能性微小的事件,一个极大的偶然。”


这不由让我想起,遭遇个人人生最大黑天鹅的陶勇医生,已经醒了。醒来后的他,和我们共同见证了全人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又一危机。


“我还是我,我个人的未来幸福不幸福、我高兴不高兴,其实跟他(犯罪嫌疑人崔某)没什么关系,我能想得开这件事。如果我不停地把自己陷入到仇恨中去,绕不出来,甚至去报复他人和社会,那我就变成了第二个他,那就是传染病。如果我‌‌还是这种水平的大夫的话,我会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如果有一天能再见到他,我想让他看看我背上腰椎手术留下的伤口,我想告诉他,当时我们给他做手术,包括给他省钱,对他真的是仁至义尽。我想让他知道,其实这个社会没有他想的那么黑暗。”(以上引自《南方人物周刊》对陶勇医生的采访)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或许,这正是我们应对每一个黑天鹅或是灰犀牛,最应有的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