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序言:十九世紀時,西方有一位大鬍子老頭,他曾說:“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之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後來我才發現這位老頭是錯的,原來事物中不止有矛盾,還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十八班兵器俱全。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背景

公元前207年,秦朝被楚人打敗,項羽大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五年後,在楚的廢墟上,嶄新的大漢王朝誕生了,已經五十多歲的“長者”劉邦被推舉為皇帝。

皇帝,這個從前只秦始皇和二世使用過的頭銜如今落到劉邦頭上。相比於自稱霸王的項羽,稱呼的不同更代表了實際權力的不同,霸王雖然有個霸字,但他歸根結底還只個王,在名義上與十八路諸侯地位是相等的。而皇帝又是什麼呢?賈誼曾經用“執敲撲而鞭笞天下”來形容,皇帝是天下的主人,地位高於諸侯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賈誼.《過秦論》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漢高祖劉邦

既然劉邦是被推舉為皇帝的,必然有其它勢力的存在,所以新政權的組建也必然由所有人來參與,而劉邦就是所有結合的中心,或者說聯繫的紐帶。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人可以來分享勝利的蛋糕。

一、以蕭何曹參為首的豐沛集團在劉邦的帶領下起事於豐沛,是劉邦早期最為倚重和信任的勢力,比較稀奇的是在多年征戰中他們竟沒有發展出一個可以擔當的二號人物,所以他們都以劉邦馬首是瞻。

二、伴隨著戰爭的進行成長起來的劉氏皇權力量脫胎於豐沛,逐漸成為一股獨立的力量。其中劉邦的二哥劉喜獲封代地,弟弟劉交獲封楚地。

如果說劉喜中庸,劉交好文,那麼楚漢戰爭中以兩萬騎燒燬楚軍糧倉,招降項羽大司馬周殷拿下九江,獲封獲荊地的劉賈就是劉氏的一把利劍,而獲封經濟富庶,民風彪悍齊地的劉肥則成為皇權在外的另一道屏障。

將軍劉賈有功,及擇子弟可以為王者。——《漢書》

這些劉氏皇族作為皇權力量的核心,因為他們都具有對皇位的繼承權,所以他們維護的必然是屬於劉氏的周全。

呂氏,此時作為外戚還非常弱小,甚至就連呂雉的一雙兒女都曾有被拋棄的危險,劉邦就想用趙王劉如意取代太子劉盈,呂雉不得不求助於張良,而魯元公主則在劉敬的建議下,差點被嫁到匈奴和親,最後呂雉求助於皇權才得以作罷。此時的外戚只能依附於皇權,慢慢汲取力量。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劉邦、張良


如果說,這三股勢力此時還因為劉邦和呂雉(注意是劉邦和呂雉夫婦兩人)的存在親密無間的話,那麼諸侯王便是遊離在他們控制之外的另一股勢力。

以漢初三將為首的諸侯王,光封地佔據了大漢近半的土地,聚集了當時最能征善戰的將領和士兵。被譽為兵仙的韓信被封為楚王,劉邦稱之為攻必克戰必勝。楚漢戰爭中堅持敵後作戰,堪稱中國最早遊擊將軍的彭越被封在梁地,而被項羽視為左膀右臂,鉅鹿之戰的急先鋒英布在打敗項羽後也被封為淮南王。這些諸侯王之所以跟隨劉邦,目的無一不是利益,關係十分脆弱。

當年還是漢相國的韓信在攻下齊地後,便迫不及待地向劉邦請封齊王,而戰爭末期劉邦急需幫助的時候,彭越也按兵不動,被封為梁王之後才領兵南下,而英布更是被隨何連蒙帶騙,拉到漢營的。

當皇權勢力強大的時候,諸侯王會俯首稱臣,一旦力量衰弱,諸侯王便一哄而上,繼續爭奪霸主之位。之前的霸王項羽便是吃了這個大虧,當年鉅鹿之戰楚軍九戰九捷實力強橫時,“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但是分封完畢後齊國漢地大亂一起,諸侯紛紛倒戈相向,項羽落了個兵敗自殺的下場。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西楚霸王項羽


劉邦可不想學項羽,所以當諸侯王從東北南三個方向虎視眈眈的時候,皇權、軍功和外戚形成了以皇帝皇后為中心的聯盟來面對新的敵人。

果然,燕王臧荼最先挑起叛亂被迅速平定,而後楚、趙、梁、淮南在三方聯合打擊下,迅速灰飛煙滅,諸侯王勢力也最先退出了漢王朝的政治舞臺,到了漢文帝時已經完全沒有異姓諸侯王的存在。

訖於孝文,異姓盡矣。——《漢書.異姓諸侯王表》

所謂“蕭規”代表臣服皇權

按那位老人的話來說,矛盾是不可消滅的,一個主要矛盾的消滅代表另一個次要矛盾將升級為主要矛盾,軍功集團成為了新的焦點。

當初由於過硬的內政處理能力,蕭何從劉邦入主漢中時便開始以丞相位處理相國事,留守巴蜀,安撫百姓,為前線作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勤支援。論功行賞時,蕭何功臣榜高居第一,排在眾多領兵大將之前。韓信伏誅後蕭何被扶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漢相國,人稱“蕭相國”。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為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以許從事;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漢書.蕭何曹參傳》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蕭何

蕭何兢兢業業的辛勞能獲取劉邦的信任嗎?不會,相反形勢越是危急,劉邦對蕭何的猜忌越發旺盛。在與項羽征戰最兇險的時候,劉邦仍不忘多次遣回使者對其名為慰勞實則監視。蕭何只得將自己的同族凡是能上戰場的一併派去劉邦身邊任職才打消疑慮。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

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又開始不放心這位蕭相國了,多次派人打聽蕭何在京城有什麼動作。蕭何這下開始慌了,他對自己的這位主子可是相當瞭解,劉邦一旦開始懷疑某個人,這個人通常是蹦噠不了多久的。雖然他高居功臣榜第一,卻是絲毫沒有反抗能力的,凡是可能借助的力量都被看得死死的。既然這樣,那就只能做出無聲的辯駁了,蕭何自降身段故意向百姓爭奪良田。等到劉邦征戰回來時,竟發現有數千人排隊告蕭何的狀。

劉邦沒有生氣反而十分高興,蕭相國竟然開始追逐富貴榮華,說明他並不存在太大的追求,起碼對更進一步的權力是沒有要求的,所以他不但沒有治蕭何的罪,還讓他自己向百姓解釋。

但是一旦蕭何開始為百姓著想,請求能夠進入上林苑荒地進行耕種時,劉邦便大發雷霆,將蕭何交給廷尉用鐐銬關押起來。在劉邦的眼裡,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軍功集團開始爭取民心便已經是非常危險的信號了,蕭何只得赤腳向劉邦請罪。

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吾苑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漢書.蕭何曹參傳》

可以看得出所謂蕭規,無非就是軍功集團在皇權的打壓下一邊戰戰兢兢地為其服務,一方面忍辱負重地遭受莫其有的懷疑。

如此曹隨,臣於外戚

作為中心點之一的劉邦離世令三大勢力聯盟出現鬆動,雖然劉盈作為劉邦的繼承者迅速填補了空白,但是生性懦弱的他能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而結合點的另一方呂雉一方面控制皇權代表劉盈,一方面迅速擴大自己背後外戚的力量,皇權和軍功集團被壓制到了極致。

劉邦去世後一年,蕭何也跟隨離世。之前惠帝曾問蕭何,若他去世,誰可以接替。蕭何推薦的是功臣榜排名第二,也是軍功集團的第二號人物曹參。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曹參


曹參是什麼人呢?《漢書》曾這樣形容他的軍功,凡下二國,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作為一個能立下赫赫戰功的戰場猛將,他的政治目光絲毫不弱於前輩蕭何。他看出旁落的皇權和外戚再次集中到呂雉的身上,那個曾經藏在劉邦背後的皇后如今已經走到了臺前。

爭是肯定爭不過的,即便是為了皇權,因為劉盈是呂雉的兒子。曹參只能“唉”得一聲,選擇飲酒作樂不思進取,美其名曰“蕭規曹隨”,我什麼都不做,一切就按照原來怎麼樣,現在也怎麼樣唄。

惠帝不明白這位昔日的百勝將軍為何會如此墮落,責怪曹相國不理政事。曹參懟了句:“且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當然也有後來人對曹參的話當做耳旁風,曹參死後,王陵被任命為右丞相。呂雉想要提拔自己的兄弟子侄為王,特意徵詢王陵的意見,王陵以一句“違背“非劉不王”盟誓”的理由拒絕。惱怒之下的呂雉將王陵明升實降趕去當了太傅,由陳平接任右丞相,自己的相好審食其為左丞相。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陳平


陳平就是個政壇大滑頭,之前不僅獻計離間了項羽與范增的關係,還幫助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楚王韓信,此時更將這種圓滑發揮到了極致,呂雉你要封諸呂為王就封吧,反正我鬥不過你,我就一直等。

所謂的曹隨,就是外戚專權下,皇權和軍功集團被壓制到了不敢反抗的地步,只能以“無為而治”來掩蓋自己的無奈。

你方唱罷我登場

終於作為維繫劉氏皇權與呂氏外戚的最後紐帶呂雉也去世了,皇權終於擺脫了呂雉的束縛,權力的天平再次失衡。飽受壓迫的軍功集團迅速與皇權結合開始了對呂氏的復仇。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聯合朱虛侯劉章、齊王勢力將壓制他們多年的呂氏連根拔起。

可是問題來了,呂后之後誰來掌握權力呢?軍功集團迎來了末日的輝煌,雖然已經失去可以一呼百應的領袖,可劉氏也在多年打壓下缺乏對抗軍功集團的能力。既然這樣,那就坐下來商量吧,首先還得劉氏為皇帝,這是皇權最大的底線。與呂氏有血緣的惠帝一脈自然不能再用,一旦呂氏捲土重來,又是一片腥風血雨,於是惠帝的幾個兒子被殺,就連呂雉的外甥魯王(原趙王張敖與魯元公主的兒子)也被免。

從“蕭規曹隨”來解讀漢初政治格局,真是無為而治那麼簡單嗎

呂雉


那麼誅滅呂氏的大功臣齊王呢?不行,軍功集團可不想才出虎穴又入狼窩,齊王不僅勢力強大,那個厲害的母家更令人後怕不已。楚王劉長也不行,劉長是被呂雉撫養長大的,難免會和與呂氏有感情。

所以不明就裡的代王劉恆成為最佳選擇,代王不僅為劉邦在世的長子,而且母家薄氏勢單力薄,不會對雙方造成威脅。於是雙方合議下,代王被迎立為了新的皇帝。

結言

他們的選擇沒有錯,劉恆的即位讓各方勢力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也正是再這種平衡下,漢王朝才開創了真正地無為而治,一直到漢武帝時,皇權才再次崛起打破了這種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