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劍閣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鍾會、鄧艾、諸葛緒和姜維。故事梗概如下: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蜀漢輔國大將軍董厥聽說魏軍大舉入侵,連忙率領二萬兵馬在劍閣下寨。沒過多久,突然發現遠處塵土飛揚,懷疑是魏軍前來,急令部下守住關口,董厥親自領兵前去查看,發現原來是姜維、廖化率部趕到。董厥大喜,將姜維等人接入劍閣。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不久後,魏將諸葛緒領兵殺到劍閣。姜維大怒,率領五千兵馬出戰迎敵,並將諸葛緒擊敗。諸葛緒被迫退軍十里下寨,並前往鍾會營寨請罪。鍾會大怒,指責諸葛緒擅自進兵,導致圍殲姜維計劃破產,下令將其斬首。監軍衛瓘出面阻止,認為諸葛緒是鄧艾的部下,殺了諸葛緒將會影響鐘會與鄧艾的關係。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於是,鍾會下令將諸葛緒用囚車押送至洛陽,交由司馬昭處理,並將諸葛緒的兵馬收為己用。鄧艾聞訊後大怒,想要前去興師問罪,卻遭到兒子鄧忠的勸阻。於是,鄧艾強壓怒火,來到鍾會營寨,商議下一步的作戰部署。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兩人見面之後,鍾會提出應該儘早拿下劍閣,但鄧艾卻提出率部經陰平小路直取德陽亭及奪取成都的作戰計劃。鍾會當面表態支持鄧艾的這一計劃,但在鄧艾離開後卻對部下表示,陰平小路皆為高山峻嶺,只要蜀軍守住險要之處並切斷鄧艾的退路,鄧艾將活活餓死。鍾會下令,集中全力向劍閣發動猛攻。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小說中提到的蜀漢輔國大將軍董厥駐紮劍閣並與姜維會合之事,並非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伐蜀之戰爆發後,後主劉禪命董厥與張翼一起增援陽安關。當董厥率部進至陰平郡時,突然得知魏將諸葛緒率部進攻建威,便停止前進並在當地紮營。此後,董厥與張翼等人在白水地區與姜維會合,一同來到劍閣固守。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小說中提到的諸葛緒兵敗劍閣,也不是歷史的真實。按照戰前部署,諸葛緒率領的中路大軍一共有三萬兵力,經祁山向武街、橋頭攻擊前進,目標是切斷姜維的退路並阻止蜀漢援軍對姜維的增援。因此,諸葛緒所部並沒有出現在劍閣一帶,自然也就不可能與姜維爆發戰鬥。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諸葛緒被逮捕並送往洛陽治罪的情節,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但卻不是由鍾會出手將其逮捕,而是鍾會與鄧艾兩人聯手所為。究其原因,問題出在諸葛緒自己身上,也怨不得鍾會和鄧艾。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上面提到,諸葛緒原本的主要任務是切斷姜維的退路,以便鍾會大軍將姜維殲滅在沓中一帶。不過,戰事開始後,姜維察覺了魏軍的意圖,立即率部離開沓中向橋頭、孔函谷、陰平一帶運動,打算突破諸葛緒的側翼防線。此時,諸葛緒出現致命失誤,下令全軍向北撤退,致使防線出現巨大缺口,令姜維跳出了包圍圈,全軍安全撤退,導致魏軍的圍殲計劃徹底破產。諸葛緒的指揮失誤,令鍾會非常惱火。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此後,諸葛緒又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令鄧艾忍無可忍。當鍾會大軍圍攻劍閣受阻後,戰事陷入膠著。此時,鄧艾提出經陰平小道突入漢中的戰術計劃,並要求諸葛玄與自己一起進軍。不過,諸葛緒卻認為,在當初的作戰計劃中,自己的任務只是攔截姜維,並沒有隨鄧艾一起西進的任務。因此,他對鄧艾的請求置之不理,轉而率部來到白水與鍾會的東路軍會師。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對於諸葛緒的舉動,鄧艾憤怒不已,隨即將情況向鍾會通報。隨後,鍾會以自己和鄧艾的名義密報司馬昭。司馬昭大怒,下令撤銷諸葛緒的職務,將其押往洛陽治罪,諸葛緒所部交由鍾會指揮。就這樣,伐蜀大軍統帥之一的諸葛緒離開了戰場。不過,諸葛緒卻因此因禍得福,不僅沒有被司馬昭處死,反而在西晉建國後重返朝堂,擔任過太常、衛尉這樣的要職,他也成了伐蜀大軍三大統帥當中結局最好的一位。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