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百里桥西


应该说,在明金战争的初期,明朝对后金具有绝对的优势,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方面,包括军事,明军也有着更多的后备兵员。然而历史上,这些优势最终丧失,大明也沦落到被八旗军压着肆意摩擦的地步了。

明朝对后金的第一次失策,就是萨尔浒之战的轻敌冒进,没有对敌我形势作出合理的判断。对于明朝而言,只需把六万帝国精锐压在辽东,然后高筑墙、广积粮,跟后金耗就完事了,对于一个军事资源已经超过了生产力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的新兴部落帝国来说,只要让他占不到便宜,后金不是被逼北上就是原地解体。


然而明军最终还是出击了,而且采用了没路都比努尔哈赤的大军少的分兵之计,在古代通讯不方便的情况下,面对高机动性的敌军,却还要将人数优势分裂成局部劣势去攻击,无异于送死。

不过就算是萨尔浒战败了,明军仍然有着极高的优势,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熊廷弼经略辽东之后,辽东战局已从沈阳之败中缓和过来。熊廷弼所构建的广宁防线,可以说真真切切的挡住了努尔哈赤南下的脚步,面对固守的明军,攻城能力薄弱的后金可以说毫无办法。而熊廷弼指挥下的明军则开始在战力上有所回升,只要再过个两三年,想彻底消灭后金不是问题。


然而此时的大明朝局混乱不堪,朝内党争不断,像熊廷弼这种属于楚党,又脾气古怪、心高气傲的人,自然是成了那帮阴谋家眼中的钉子,在和巡抚王化祯几次冲突之后,辽东的平衡被打破了,构建了许久的广宁防线因为熊廷弼一时赌气毁于一旦,而明朝也直接丧失了整个辽东。

当然,事实证明,当时的努尔哈赤尚不足以吞并整个辽东,所以对于辽西地区,即便是被明军所抛弃,后金也没能力直接占领,归根结底还是被人口限制住了。所以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明朝除了花了不少钱以外,并没有费太大的功夫,就重新又把战线推回到了锦州,重新拿下整个辽西。


虽说孙承宗的关锦防线十分烧钱,而且当时明政府的财政问题已经非常短促,但是仅是维持现状,撑个几十年是不成问题的。相比之下,后金这些年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建树并不咋地,只要战争停止,后金抢不到东西,那么最终避免不了分裂。

虽说关锦防线中间波折了几次,但最终还是十分奏效的挡住了后金的步伐,即使是更有头脑的皇太极,在初期也是对关锦防线没什么好的办法。然而就是这么个日渐好转的形势下,袁崇焕却安耐不住的想要搞一些大手笔来迎合崇祯皇帝复辽的意愿。即联合喀喇沁和部分科尔沁部落、还有朝鲜,并策反叶赫部,对后金形成一个战略性的包围圈。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袁崇焕干了两件事,二就是这两件事,间接的葬送了大明。


一个是为了联合喀喇沁,而向察哈尔贩卖粮草,但是1628年的冬天异常寒冷,整个关外颗粒无收,如果后金当时不能从明朝获得大量的粮草,那就只能北上西伯利亚打猎去了。如此一来后金不攻自破,但是把大量的粮草贩卖给了没有城墙保护的察哈尔,无异于给皇太极设定了打击目标。果不其然,1628年,皇太极击败喀喇沁,满载而归,后金渡过难关,而且还扩大了地盘,打通了通往关内的第二条路线。

另一个就是整治皮岛,当时的东江镇,已经被后金打的只剩下了皮岛一地,为了生存,毛文龙只能是一面用粮草去换后金的皮草,然后到关内在高价卖出,买更多的粮食,留有己用后在贩卖个皇太极,去换取更多的皮草,然后重复整个过程。袁崇焕的天降一刀,可以说砍断了皮岛贸易线,后金从毛文龙这里得不到粮食,也就只能另寻他出,正好察哈尔有粮食,就又回到了上段的故事。

而且除掉毛文龙之后,袁崇焕并没有整顿好毛文龙的旧部(虽然给的待遇很高),逐渐的皮岛军心涣散,一些兵痞出逃登州,其中就有后来的叛将孔有德,可以说后来的吴桥兵变,袁崇焕也要为自己的考虑不周背上这个锅。而吴桥兵变之后,孔有德降金,并将明军几年来积攒下的火器成果义兵送给了后金。从此,明朝对后金的优势天平出现了快速倾倒的趋势,终究是明朝自己葬送了自己。


火器工坊


不才数年前曾经读过一部通俗说史的作品《如果这是宋史》,其中一段关于女真灭契丹的评论非常精辟,大意是说:......女真的完颜部只是一个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部落,而辽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作为超级大国,要玩死小部落,有无数种方法,最简单的就是利用体量和经济的优势,封锁与拖延并用,兵不血刃耗死对手......

明朝月建州女真之间的情况,与当年辽国与女真何其相似。当时的明朝,已经日薄西山,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在卫所制和军户制的摧残之下,明朝军队已经相当疲敝,战斗力大为降低;而明朝的财政紧缺以及官员腐败,又造成了军队粮饷被层层克扣之状况,军队士气低落;而女真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权,且处于东北,常年渔猎,其战斗力极高,同时女真军队中战利品在一定程度上归本人处置的策略,大大激发了其军队的士气,可以说,明朝与建州女真对峙初期,明朝拥有除军事之外的其他优势。明朝最为正确的做法,便是坚壁清野,完全断绝与女真的贸易,使之经济持续奔溃;同时暗中联合与建州女真为敌的其他女真,蒙古部落,使之不断消耗努尔哈赤。如此行事,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建州女真也可保数年甚至十数年之内,建州女真不会疯狂成长。



但明朝偏偏选择了最为愚蠢的做法——直接出兵。萨尔浒之战,可以说是明朝最昏的一部棋。本身自己的军事就不占优势,非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不仅如此,面对机动性极强且熟悉地形的女真,,明朝居然选择了分兵的策略,这无疑白白送给女者逐个击破的机会。不出意外,萨尔浒之战明军被全歼。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的主动权实际上已经彻底丧失,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已经陷于完全的被动。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明朝内部,流民问题愈发严重。天启年间,最终颠覆明朝的西北民变开始爆发,并且在短时间内已成气候,明朝正式开始面对内忧外患共同的威胁。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左支右绌,疲于应付。

有人认为,如果明朝固守孙承宗等人所构建的关宁锦防线,便可以耗尽后金的国力,最终取得胜利。其实不然。关宁锦防线构筑之时,后金实际上已成气候,其已近从关内俘虏了大量中原的各种工匠和知识分子,大大加固了其经济基础,单单想通过一条防线困住后金,已经非常不易;另一方面,关宁锦防线的维护,守军的军饷,以及不断构筑的堡垒,均须明朝大量的财政支出。而明朝当时内部危机严峻,财政入不敷出,想要支持东北的军事行动,则必须要预征收赋税,这无疑加大了内地百姓的负担,造成叛乱的进一步增加,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明朝在萨尔浒失败之后,其优势已经完全丧失,再无翻盘的可能。


庭州行者


其实大明的灭亡并不在于后金,而是农民起义,直至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大明的精锐还是存在的。

大明后期的时候,大明可谓是四面楚歌,经过前几位皇帝的折腾,以及朱元璋数量庞大的子孙寄生虫一样的腐蚀,还有文官集团的结党营私,大明的根基早已经非常脆弱,这个时候农民起义不断,天灾横行,中原就是一个烂摊子,大明政府要处理这样的烂摊子还要腾出手来抵抗努尔哈赤的铁蹄可谓捉襟见肘,但是即使这样困难,大明依然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让八旗损失惨重。

而担纲这个神圣任务的就是令八旗闻之胆寒的关宁铁骑。

皇太极上位后,带着八旗精锐进犯辽东,在宁远城下和袁崇焕展开决战,皇太极老爹努尔哈赤就是吃了明朝红衣大炮的亏,所以这次皇太极有备而来,据他观察,大炮虽然杀伤力大,但是也是有弱点的,只要自己的部队能够冲锋到大炮无法触及的地方,那么自己的八旗劲旅就可以把明军吃掉,但是万没有想到,在付出惨重的伤亡之后刚刚到达宁愿城下的战壕,战壕后面就冲出了如狼似虎的明军,抡起大刀就和后金军队拼命。皇太极傻了,从来也没有明军敢跟自己肉搏战啊,他哪里知道,这些士兵就是按照袁崇焕孙承宗“辽人守辽土”思想建立的关宁铁骑,这些士兵都是当地人,背后就是他们的家,你要来人家家里撒野那还不和你拼命啊。所以不管后金军队怎么不要命的往前冲,这些士兵都会更加不要命的抵挡,后金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而城楼上开炮的明军也毫不懈怠,他们把炮口稍稍抬高一些,对准八旗的后方部队开轰,每一发炮弹下去都是血肉横飞,皇太极真是急红了眼,自己带来的几个亲贵都负了重伤,进还进不了,退还没面子,可真是急煞人。

但是袁崇焕送给皇太极的惊喜远不止这些,就在宁远城下激战的时候,锦州城外皇太极的大本营乱成了一团,原来锦州城突然城门大开,主帅赵率教率领一支队伍冲杀出来,冲进皇太极的大营一顿乱砍,切菜一般,等到蒙头转向的后金军队反应过来刚想组织起反抗,赵率教呼哨一声,领着军队风驰电掣一般退回城里,城门紧闭,大炮侍候了。

皇太极接到这个战报真是死的心都有了,老爹被一炮轰死在宁远城下,自己也败的这么惨,看来宁远城真是爱新觉罗氏的伤心之地,没办法,带上尸体,回老家吧。皇太极和他的部下灰溜溜地撤军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宁锦大捷。

后来,在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时候,吴三桂手里还有十万的关宁劲旅,只不过主将卖国投敌,断送了关宁铁骑的光荣传统,还帮助多尔衮残酷镇压南明朝廷,成为让人不齿的汉奸。

综上所述,大明即使在末期,对后金的战斗也是有尊严的。




月轮皎皎


  无论何时,明朝对于后金都有压倒性的优势,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占据先机,然而明朝君臣还是把这一切在自己的手中葬送。反而,后金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最终形成了对明朝的战略包围,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努尔哈赤是镇守辽东多年的名将李成良的义子。在李成梁病死之后诺尔哈赤然袭击抚顺,当时后金军队的战力已经十分惊人,追击的明军过程当中也成功斩杀一万多人,举国震动。

  

  由此,对后金势力的发展明朝开始策划包围计划,当时建州女真所在的位置处于蒙古辽东和朝鲜之间,非常利于三个方面包围,为此明朝政府从军事角度出发开始了这一战略部署。当时的努尔哈赤部队只有五六万之重,无法应对明朝的三面夹击,当时明朝在当地就可调用的兵力不下十万之众,而当时的满洲人也都与内地汉人相同实行耕种定居,这也给明军围困后金势力,提供了便利,如果是草原民族,那么这一战略将无法实施。

  

  此外明朝所一直推行的分化战略也符合明朝对建州女真的围剿,当时的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对于明朝的围剿战略也很有帮助,面对四面包围,明朝可谓占尽先机。然而细想之下,这四种势力,实际上无法支撑明朝的包围行动,首先朝鲜的战力自不必说被日本入侵之后,朝鲜一直没有缓过劲儿来,几乎所有的军事力量都在与日军作战中被消灭,对于围剿建筑女真的计划,朝鲜也只能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当时的海西女贞虽然与建州女真有些仇怨,但在实力上依然无法与建州女真相提并论,这一包围战略最终失败。当然,起初联军的进展也十分顺利,但努尔哈赤在内线集中兵力将分散进攻,联军一一击溃,反而努尔哈赤在这场战略当中兼并了整个海西女真向北方扩大自己的势力。在战略上成功,但在战术上失败的联军不得不转入防守,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动摇明朝政府对于东北局势的控制。

  

  为了挽回颓势,明朝政府还找到了当时的蒙古部落企图进行第二次战略围剿,明朝政府希望蒙古骑兵不断骚扰满洲的西部边界,同时号召后金控制区的汉人起来造反企图内外夹击,并在海上已岛屿为基地,分散后金的注意力,双管齐下,并不在于一战灭掉后经金,而是让后金疲于奔命,无暇攻击明朝,战略谋划虽好,但明朝政府却又不肯为自己的谋划出力,各地的盟军已经准备就绪。

  

  但明朝拒不提供白银经费,致使内部损耗过甚,双方反而大打出手,明朝加深了对于蒙古部落的不信任,拒绝给予任何形式上的帮助,后金再一次展开对蒙古部落的游说,反而瓦解了明朝对于自身的战略包围,明朝官员不知事态之严重,依然对蒙古部落采取强硬态度,致使林丹汗彻底激怒,在危难关头绝出兵帮助作战,反而为后金军牵头。

  

  此后围剿战略依然继续实施,而最终由于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而宣告失败。后金在与明朝纵横的过程当中学会了邦交,并吸取了明朝政府所犯下的所有错误,团结女真各部之后,稳住朝鲜联合蒙古,反而完成了对于明朝的战略包围。


世界史图鉴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一步一步的丧失。

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用13副铠甲起兵反明。明军辽东各部战斗力下滑的很快,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对手,只能依靠城池坚守避战。但是明军总体上对于后金还是进攻为主,后金对于明军只是小规模袭击而已。




明朝对于后金战争处于守势的决定战争是萨尔许之战,11万明军对6万八旗军,但是由于明军分兵冒进,6万明军被歼灭,明朝对于后金的决定优势便丧失了,以后的明军对于后金变成了全面防御战争。


百花争艳只为你


\t一直到了崇祯皇帝自杀之前,我认为明朝对后金依旧还是有优势的。明朝最大的失误,是错误地估计了李自成势力的影响力,导致对方在最短时间内打入了北京城。至于对后金的防备政策,其实从来没有松懈过。

\t萨尔浒战败,是明朝的一次重大损失,战前明朝是有巨大优势的。

可以说萨尔浒之战前,万历皇帝操控辽东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他完全可以利用辽东女真各大部落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内部斗争,从而减缓辽东的战争压力。可是到了万历晚年的时候,他似乎没什么耐心跟努尔哈赤玩了,防守辽东的军费实在太贵,万历有些心疼,所以想要一口气将这个强大的女真部落给吞并掉。

\t萨尔浒之战就是为了吞并建州女真,除了明军以外,还有叶赫女真以及朝鲜军队。这三路人马的总兵力号称二十万之多,声势浩大,而努尔哈赤这边满打满算,也就只有6万人马。

令人想不到的是,战争的结果是明军备斩杀5万之众,叶赫女真被灭族,朝鲜再也不敢管明朝和后金的事情。其实万历皇帝完全可以采取防守政策,让女真内部先打一阵子再说,直接参战是最愚蠢的做法。

\t就算萨尔浒战败,有孙承宗在,明朝对后金依旧是有优势的。

萨尔浒战败的消息传入北京,万历皇帝没多久就被气死了。他死了以后,辽东的军备依旧还要严加防守,所以朝廷派遣了孙承宗前去接管这个烂摊子。

让孙承宗意想不到的是,后金压根就没有能力占领整个辽东地区。所以孙承宗立刻将大军开拔到了锦州前线,想要构筑一条关宁锦防线。在天启四年的时候,宁远城修筑完工,一切都准备妥当以后,孙承宗告诉天启皇帝,咱们现在可以转守为攻了。

\t承宗在关四年,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后叙宁远功,廕子锦衣世千户。---《明史》

\t这时候的明朝军队,对后金依旧是有优势的。孙承宗磨刀霍霍,兵器都已经打造好了,可就是在跟皇帝要军饷的时候,受到了阻挠。他跟朝廷要二十四万两白银作为军饷,却遭到了兵部的否决。所以孙承宗在辽东并没有对后金发起过进攻,一切只有防守。不过这也为大明朝省了不少钱,只能说有利有弊。



\t阉党上台,孙承宗和袁可立相继被罢免,明朝对后金还是有优势。

天启六年,知道孙承宗被撤了以后,努尔哈赤心里非常高兴,立刻带兵前来攻打宁远。宁远是孙承宗刚修筑的城池,所以十分坚固。

努尔哈赤没想到孙承宗虽然走了,可是他的弟子袁崇焕还在。袁崇焕跟同事们歃血为盟,一定要守住宁远。所以在一顿炮轰之下,努尔哈赤大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在宁远大捷的时候,大明朝对后金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t宁远大捷以后,袁崇焕逐渐掌握了辽东内外的大权。一旦掌权,人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他将部分跟自己意见不和的同事都给辞退了,在辽东独断专行。在皇太极攻打朝鲜的时候,袁崇焕居然没有派兵围剿皇太极的老巢,使得明朝错失了一次消灭后金的绝好机会。

而后金和朝鲜联合起来对付毛文龙的时候,袁崇焕这才动身前来搭救,最终击败皇太极的军队。皇太极恼羞成怒之下,带兵攻打锦州,被袁崇焕再次击败。所以这个时候大明朝对后金来说还是很有优势的。

\t袁崇焕被杀以后,明廷的优势渐渐消失。

历史有很多岔路口,其实对明廷来说,袁崇焕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可是崇祯皇帝逐渐不再信任袁崇焕。他不仅将袁崇焕撤职查办,甚至将他杀掉。从这儿开始明廷的官兵们便逐渐开始投降满清。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崇祯杀掉了两次击败满清军队的袁崇焕,对于有功之臣他尚且如此,那对于下面那些小喽啰,他还不是想杀就杀?正是这一举动,使得整个辽东地区的军官们都寒了心。

\t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辽东地区袁崇焕昔日的战友们,都相继投降了满清。比如说作战勇猛的祖大寿,蓟辽总督洪承畴。这些都是明朝非常重要的官员,却一个个投降了满清。难道崇祯皇帝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他没有反思,依旧是一意孤行,到了临死的时候,甚至都不知悔改地说,自己没有错,是手底下那些大臣耽误了自己,这简直就是千年笑话。所以明朝的优势在崇祯皇帝上吊之后,便荡然无存了。

\t总结:明朝直到灭亡之前,对满清都是有优势的。

崇祯皇帝自杀这件事,使得吴三桂失去了重要的后盾。而吴三桂手里的关宁铁骑,其实也能挡住满清一阵子。多尔衮一直想要收买吴三桂,想了各种办法,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吴三桂所镇守的山海关,他们打不过来!

\t可惜崇祯皇帝低估了内部的李自成,使得自己的战略部署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所以当崇祯上吊自杀以后,吴三桂压根就没心思镇守山海关了,他只是在想该投靠谁会更好一些。明朝对满清的优势,也就完全消失了。


江湖小晓生


明朝对后金唯一的优势也就是体量优势,但是明朝也没有运用好这一优势。

明朝在面对周边威胁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拖字诀,也就是利用体量优势把对手耗死。最典型的就是抗倭援朝之役,明朝利用体量优势把日本拖在朝鲜,最终熬死了丰臣秀吉,日本撤军回国。
那么,明朝这一优势在对付后金的时候效果如何呢?可以说是很差劲,反而给满洲人提供了便利。

满洲人在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实力?根据张士樽先生考证,在努尔哈齐同明朝决裂之前,努尔哈齐治下总人口不到二十万,根据丁口比一比五的比例换算,努尔哈齐只有不到四万的壮丁。可以说这是小国寡民,跟明朝没法比。更何况这些人口不全是满洲人,还有大量投奔到努尔哈齐麾下的汉人、蒙古人和高丽人。
好了,这里就要说满洲人的一大优势了,那就是八旗制度行政效率高。

八旗制度,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军事制度,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政治制度,更可以将其理解为经济制度。原因无他,因为后金人口少,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来管理,这也是后金的优势。


因为人少,所以八旗制度的管理方式也十分简单,而且还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学的一个原则,就是管理层级
低。八旗制度的管理层级,也就是大汗(皇帝)、固山、甲喇、牛鹿这四级管理结构。因此八旗制度的行政效率更高,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简政放权。

而明朝有个庞大臃肿的官僚集团,任何事经过各级行政机构的层层转手,能不能变味不说,基本上到了中央那里黄花菜都凉了。而这在战争方面就决定了,满洲人虽然体量小,但是再短时间内可以集中大量的资源去应对战争。而明朝空有庞大的体量,却无法快速集中,反而让满洲人先发制人。


同时,满洲人另一个方面的优势在于
,部队战斗力高,纪律性强。这是因为东北的自然条件不像今天还不错,在明末清初,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可是恶劣,粮食作物一年只能熟一季,对于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的满洲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满洲人必须以狩猎、采集等方式来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用来获得食品以及兽皮、山货等产品用来交换。

所以,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围猎活动也锻炼了满洲人尚武、坚韧、服从性强的特质,每个满洲男丁天生都要接受军事训练,而且满洲妇女也要练习弓马骑射鼓励父兄、丈夫、子弟练习武艺。而且据我所知,满族《摇篮曲》里面也有鼓励孩子练习武艺,因为歌词里有一句,将来长大了就去跟你阿玛练武,有了战功都是你们爷俩的。所以,满洲人天生就是战士。


而且,满洲人纪律性强也来自于同恶劣的大自然博弈。因为满洲人围猎其实就是军事演习,通过围猎来锻炼壮丁的服从性和纪律性。比如说八旗军进攻辽阳的时候,八旗火器兵可以在距离敌军只有二三十步的距离齐射,一千明军仅有七人幸存。而明军基本上远远的望见了满洲人就乒乓一顿乱打,根本就打不死人,等到满洲人冲到明军眼皮底下明军几乎只有作鸟兽散的选择了,经常有明军枪炮齐发而八旗不损一人。我看过关于萨尔浒大战的记录,明军枪炮齐发仅仅射穿了几个倒霉蛋的头盔和面甲。结果也只是仅伤皮肉,顶多是破相而已。

反观明军,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喝兵血等优良传统对军士们的压榨剥削,明军战斗力衰弱的十分迅速。道理很明显,就是明朝无法让军士们的付出获得应有的回报。反而明军在跳槽投了满洲人之后战斗力倍增,明清之际经常有军士集体反水投了满洲大汗的记录,原因无他,就是满洲大汗能让劳动获得应有的回报。

所以,满洲人在入关之前凭借这两点优势至少消灭了三十万明军,其中不乏明军精锐部队。而明朝空有庞大的体量,却因为明朝行政效率的低下以及部队战斗力的下降,对满洲人无可奈何。最终的结果就是,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缔造了中国古典时代最后的辉煌。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万历三大征,明军骑兵精锐消耗殆尽。

天启、崇祯均为军事白痴,只知火器威力,不知骑乘机动性、重骑冲击力优势。

袁崇焕为明末军事第一人,实施塔攻压制+铁骑机动。关宁铁骑1比1战力不落八旗下风,假以时日上个3万规模,八旗唯有凉凉。

崇祯生剐袁崇焕,3分关宁骑,亲手掐灭明军翻盘的最后希望。从此,投入辽东的巨额军费只能维持守势,永远无法形成进攻力量!

八旗军实为全员骑乘升级版明军,以机动性优势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分散明军,战略并不出奇。八旗军早期有火枪和中小型火炮,但无远程重型火炮,擅长野战拙于攻城。

崇祯生剐袁崇焕后,反而错误提拔皮岛兵匪,掌控明军最为精锐的葡式火炮部队,天真地幻想以皮岛系制衡关宁系。皮匪三顺降清,清军解锁重型火炮技术。

野战铁骑+阵地红夷,八旗军得以实现兵种上的强强联合,野战不败、攻城必克。天下,只是一篮子等着碰石头的鸡蛋,多又何益!


白马非马1001


被打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