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張義潮歸唐”:探尋一個幾乎被正史遺忘了的民族英雄


“張義潮歸唐”:探尋一個幾乎被正史遺忘了的民族英雄

安史之亂髮生在唐玄宗末年,給整個國家造成了無法癒合的創傷,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的兵馬一直遠征到中亞,收復了大片武周時的失土,各大節度使聽從中央號令,積極開開拓邊疆。然而你經過喪亂之後,節度使們轉過來對抗中央,河北方鎮忽順忽叛;而西部的疆土也日漸被吐蕃蠶食,大唐帝國從擴張轉向了收縮,並且有瓦解之勢。

唐代宗的時候,回紇洗劫了洛陽,吐蕃則佔領長安,河西大片領土被兩國侵佔。之後即使出現“元和中興”與“會昌中興”,唐朝都無力收復西土。直到末年,唐宣宗時期,淪陷了一百多年的隴右故土才忽然重新回到大唐的版圖之中。完成這項偉業的是隴右人張義朝以及由他率領的歸義軍。

“張義潮歸唐”:探尋一個幾乎被正史遺忘了的民族英雄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

正史中的“張義潮歸唐”

關於唐朝的正史有兩部,一是《舊唐書》,一是《新唐書》。《舊唐書》因史料殘缺的關係,對唐武宗會昌年後的事情記載得很簡略,所以有關張義朝的事蹟僅見於《宣宗紀》和《懿宗紀》。

《宣宗紀》記載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八月時,張義朝派人來長安獻地:

“沙洲刺史張義潮遣兄亦澤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戶口來獻,自河、隴陷蕃百餘年,至是悉復隴右故地。以義潮為瓜沙等州節度使。”

之後,十一月份,朝廷又在沙州設歸義軍,以張義朝為節度使,總領其事。《懿宗紀》又繼續說在鹹通七年七月的時候,沙州節度使張義潮向朝廷進獻方物,其中有兩名吐蕃女子;次月,張義潮又上奏朝廷彙報了與吐蕃的戰果,他說自己派回鶻首領僕固俊斬殺了吐蕃大將尚恐熱,並且傳首京師,取得重大勝利。《舊唐書》關於張義潮的事蹟僅限於此,不僅沒有給他列傳,而且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相關記載。由於最關鍵的《吐蕃傳》敘事截止於大中三年,所以沒有說到後來張義潮歸唐的事。

薛居正修的《舊五代史》距《舊唐書》成稿僅二十多年,也沒有發掘出更多的史料。在《外國列傳》說到吐蕃時未提及張義潮,只說安史之亂,唐肅宗在靈武,下令將河西的戍卒全部調往東方平叛,吐蕃乘機吞食河西、隴右之地,導致“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的慘劇。《舊五代史》寫道:

“開成時,朝廷嘗遣使至西域,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吐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吐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

開成是唐文宗的年號,時間在張義潮歸唐之前十餘年。之後《舊五代史》跳過了唐末,直接講述五代時吐蕃衰微,涼、瓜、沙三州將吏猶稱唐官,數來請命,中原皇帝都善待他們等事。到了周世宗時只有瓜、沙二州還保持聯絡,朝廷在隴右仍設有歸義軍。

從《舊唐書》與《舊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人對“張義潮歸唐”的事蹟瞭解不多,原因在於“史皆失其紀”。直到北宋建立,平定了多年的戰亂,在和平年代,許多史料被重新收集和發掘,關於張義潮的事蹟才逐漸清晰起來。

“張義潮歸唐”:探尋一個幾乎被正史遺忘了的民族英雄

“安史之亂”後吐蕃蠶食唐朝西部大片疆土

《新唐書》與《新五代史》中的張義潮

宋仁宗年間出現了兩部重要的史書,一部是有官方背景的《新唐書》,另一部是歐陽修私下自己寫的《新五代史》。這兩部史書記載到吐蕃的地方,都對“張義潮歸唐”之事進行了補充。

《新唐書》說張掖人張義潮歸附的時間是十月而非舊書的八月,《地理志》中還特別說明:

“五年,張義潮以瓜、沙、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十一州來歸,而宣、懿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

說明張義潮率領隴右諸州歸附後,仍保持很大的獨立性,中央並不直接管轄。《吐蕃傳》則記載了張義潮歸唐的整個過程:大中時期的吐蕃因尚恐熱之亂,國勢衰微,失去了對隴右的控制力。沙州首領張義潮暗地裡交接許多渴望歸附唐朝的豪傑,一天他們披甲帶劍圍攻州府大門,漢人見狀紛紛響應,吐蕃的官員急忙逃走,張義潮等遂光復沙州。他們又繼續收攏甲兵,且耕且戰,逐漸佔領了隴右的其它州縣。於是張義潮命十多個人,攜帶降表,越過重重險阻,千里跋涉,逃到內蒙古地區的唐朝天德軍投誠。防禦使知道後,急忙上奏朝廷。宣宗遂任命張義潮為沙州防禦使。

這年年底,張義潮發兵略定周邊十州,派遣其兄奉隴右十一州圖籍入朝面聖,於是淪陷了百年的河、湟之地重新回到大唐帝國的版圖之中。朝廷設歸義軍於沙州,升張義潮為節度使,命曹義金為長史。根據《舊五代史》的記載,在後唐時期,曹義金繼承了張義潮的位置,成為新的歸義軍節度使。

唐懿宗鹹通四年,張義潮出兵七千人克復涼州;七年又派僕固俊斬殺吐蕃大將尚恐熱,傳首京師,盡取西州、輪臺等地;次年,張義潮自隴右入京面聖,唐懿宗拜他為右神武統軍,賜給他住宅與田地,至此張義潮便終老長安,五年後才死去。隴右地區最初由他的族子張淮深駐守,之後才換成曹義金。

《新五代史》說五代時期,中原多故,朝命不及隴右。回鶻率先佔領了甘州,党項又兼併了涼州,其他的州縣也多為羌、胡所據,周世宗時僅剩瓜、沙二州。北宋建立後,党項日益強大,阻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繫,使宋朝失去了這片故地。

“張義潮歸唐”:探尋一個幾乎被正史遺忘了的民族英雄

張義潮光復隴右十一州

正史為什麼“遺忘”了張義潮?

在有關唐末的四部史書中,沒有一本為張義潮立傳,關於他的記載僅寥寥數筆。正史之所以會遺忘這麼一個重要人物,主要是因為史料殘缺的緣故。唐朝末年發生了黃巢之亂,使大明宮中的史館遭焚,造成唐武宗以後的官方史料大多都散失了。五代人難以通過史料來了解“張義潮歸唐”的事。

根據《舊五代史》記載,唐朝滅亡後,吐蕃亦自衰弱,族種分散。但諸部依然佔領了靈、夏各地,再次阻斷涼州與中原的聯繫。五代後唐時期,西涼府留後孫超派使者進京拜見唐明宗,中原人才知道涼州之地尚有許多漢人在,但由於吐蕃阻斷,所以雙方日漸失聯。到了後周時,涼州亦不復命帥。既然無史料可考,又因吐蕃阻斷而無法取得聯繫,中原人也就無法瞭解隴右的歷史,因此不能詳細記載“張義潮歸唐”的事。

此外,歸義軍雖然名義上歸附唐朝,但中央並不直接管轄該地,既沒有派遣眾多的官員和使者,也沒有下達大量的命令,所以雙邊交流很少。朝廷只能從歸義軍的上表中瞭解情況,彼此相對疏遠。此後,歸義軍淪陷於党項、回鶻之手,五代與宋朝沒有再佔領這塊地盤,也就無法從當地取得資料來編寫史書。故而,四本史書裡,關於“張義潮歸唐”的事都記載得很簡略。

現代,除了正史之外,我們在甘肅地區發現了許多碑文、書籍,並相繼編成《敦煌掇瑣》、《敦煌變文集》等書。其中《敦煌變文集》有兩篇關於張義潮的史料,分別是《張義潮變文》和《張淮深變文》

“張義潮歸唐”:探尋一個幾乎被正史遺忘了的民族英雄

張義潮歸唐

敦煌文獻中的張義潮

《張義潮變文》記載了在光復瓜沙後,義軍抵抗吐蕃來侵襲的戰爭。當時有間諜來彙報,說吐蕃軍要趁夜偷襲沙州,張義潮便先發制人,率領漢軍主動出擊。吐蕃軍聞訊大亂,只得撤退。漢軍一直窮究不捨,直到越過邊境,才分兵兩道、合圍四方,殲滅了敵軍。故變文中說:“

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得勝之後,歸義軍軍唱著大陣樂,收兵回營。

大中十年六月六日,張義潮又再次領兵出擊回鶻及吐蕃,保衛了伊州。《張義潮變文》中寫道:“聖主委令權右地,但是兇奴盡總讎”,透露出張義潮統領隴右十一州,具有很大實權。

《張淮深變文》則記載,張義潮入京後,他的族子張淮深留守隴右。曾在戰爭中大破回鶻,上表向朝廷獻捷。皇帝下詔褒獎,張惟深讀過詔書後,“東望帝鄉,不覺流涕”。之後,中原的使者來參觀了隴右十一州,發現這些地方因淪陷於吐蕃達百餘年,故而風俗也變得胡化了,當地人穿衣服都是左衽,唯有張義潮曾經在的沙州依然是“人物風華,一同內地”。張惟深又引使者入開元寺,親拜唐玄宗聖容。使者不禁淚流滿面,說:“嘆念燉煌雖百年阻漢,沒落西戎,尚敬本朝,餘留帝像。”可見張義潮父子對大唐故國的思戀。

張義潮父子自幼生長在淪陷區,卻能不忘故國,不化胡俗。並且通過起義,光復了隴右的十一個州,維護唐朝的統一,其功績亦偉矣!然而他們的事蹟卻不多見於正史,也沒寫入歷史教科書中,導致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張義潮歸唐”的事,可惜可嘆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