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大戰役,東吳參與的兩場全勝,為何還是三國最弱?

被稱為神


首先魏最強沒有任何爭議,而蜀吳卻各自有支持者,但以國力來看,最弱的恰恰是演義猛如虎的蜀漢,東吳雖然實力不及曹魏,但卻也遠勝於蜀漢!

首先,三國三大戰役是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結果眾所周知,相同點是,進攻者失敗,防守方獲勝,其中官渡和赤壁都是防守方以少勝多,而夷陵之戰卻不是,夷陵之戰劉備自帶4萬人,加一萬蠻兵,總數5萬左右,而孫權給陸遜的就有5萬人,再加上東吳的前線邊防部隊,總數是要多於進攻方的劉備的。官渡之戰沒有東吳的直接參與,所以這裡不做討論,分別看下赤壁和夷陵。

赤壁之戰

不要被《三國演義》左右,七八十萬的大軍在整個三國都沒有出現過的,不過赤壁之戰仍然是三國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了,赤壁之戰曹軍大概有十七八萬,而東吳和劉備聯軍人數有5萬左右。這個只是統計人數,但實際能投入戰鬥的數量並沒有這麼多,曹操收降荊州劉琮的降兵有6,7萬,這一部分人的戰力相當有限,剛剛投降的人馬想送到前線當炮灰是不現實的,不然很有可能譁變,所以這一部分只能作為形勢,參戰的很少,曹軍的主力仍然是從中原帶來的北方兵,那問題就出現了。

北兵不善水戰,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曹軍出現了瘟疫,而且曹軍當時的確算是勞師遠征了,所以曹軍的戰力跟正常水平相比已經打了折扣了,因為赤壁是水戰,所以曹軍擅長的騎兵部隊(如虎豹騎)基本也用不上,就算曹軍的實力不打對摺,不過差不多也只有6成吧,那十萬人大概就相當於6萬人左右。

孫權給周瑜的軍隊是3萬,不過這完全是投入前線的3萬人,而且是保家衛國的軍隊,劉備還有大概2萬人的軍隊對曹軍有牽制,所以赤壁之戰雖然曹軍人數上有優勢,但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而這些完全可以抵消掉人數上的優勢,所以赤壁之戰東吳勝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以此說明東吳有多強。

夷陵之戰

如前所說,夷陵之戰東吳防守的人數是要超過劉備進攻的人數的,兵法常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就算雙方人數差距不大,但是攻守之勢不同,東吳仍然是佔據有利地形的,而且實際上東吳的兵力要比劉備的多不少,因為劉備還分給黃權約1萬人在江北防衛曹魏,所以劉備實際能用的兵大概只有3萬蜀兵和一萬沙摩柯的蠻兵。少於陸遜的約6萬人的兵馬,而陸遜其人又相當老到,所以夷陵之戰東吳勝是理所當然,並非是逆轉了什麼。

雖然勝了兩次,但是東吳得到了什麼?

雖然赤壁、夷陵東吳都勝了,但是東吳並沒有得到什麼具體的利益,赤壁之戰勝利了,荊州的南四郡被劉備收了,南郡又借給劉備了,南陽郡還在曹操手裡,東吳僅僅得了一個江夏郡,赤壁雖勝,但是自身一定也有不小損失,僅僅得到了一個江夏恐怕都不夠彌補損失的,所以赤壁之戰勝利,東吳並沒有得到具體利益,甚至還有點虧損。至於後來湘水劃界又得2郡,襲殺關羽,獲得荊州另外3郡那是後話了。

夷陵之戰就更是賠本的了,夷陵之戰前東吳連敗幾陣,已經有了不小損失,雖然後來把劉備殺的比較慘,但是自身的損失也是有一定的,所以夷陵之戰東吳、蜀漢都是失敗者,曹魏才是做的漁翁之利的,東吳和蜀漢都有不小損失。所以夷陵雖然勝了,但是還是陪葬了不少兵力,物資。

所以雖然三大戰役東吳參與的兩次都勝利了,但是對實力的影響並不大,對東吳的國力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增長,所以這個並不能拿來作為評論國力的標準。

實力國力靠什麼證明?人口,財富,兵力,地盤。這一點對比很明顯,如上所述的這幾樣全部都是曹魏>東吳>蜀漢。所以蜀漢也是三國中第一個滅國的,不是什麼湊巧,真的是實力所致。


胡侃解密三國


首先,東吳始終不能算最弱的,蜀漢和曹魏都比東吳的消亡要早。

其次,所謂的三大戰役也是見仁見智,包括赤壁之戰,吳蜀勝利;猇亭之戰東吳又勝;但官渡之戰發生在曹操和袁紹之間,東吳與此戰無甚關聯;因此東吳三大戰役參與其二。三場戰役東吳

再次,東吳的大帝孫權雖然稱帝較晚,但在位時間卻是魏蜀吳各帝王間最長的,他把吳國治理得還不錯。

最後,東吳不能認為是最弱的,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佔有天下九州中的揚州、荊州和交州。





延慶卅三年


孫權為人寬厚,聰明仁義,容賢蓄眾,人道助信,孫策交位給孫權的時候,就告誡孫權“打戰你不如我,但是守住疆土,發展生產,治國安民,我不如你。”,所以孫權較為保守,東吳高層也就比較保守。

孫權自知自己的優勢在哪,所以把重心都放在防守,贏得幾場戰役也都是被動而為,並沒有太大的野心,只想守住祖宗們打下的疆土,讓百姓過的舒適,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穩定發展,但東吳多年來積蓄的能力和資源,卻因為兒子之間的皇位之爭,一散而空,在厚積薄發的關鍵時期陷入內亂,被晉朝司馬家所滅。


吞天曆史


東吳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