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引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斬龐德,擒于禁,威震天下。孫權背棄孫劉聯盟,偷襲荊州,致使關羽敗走麥城!

兩年後,劉備舉起“給關羽報仇”的旗幟,征伐東吳,發動夷陵之戰。劉備進攻東吳而不是篡位漢室的曹魏,此舉是否有違“匡扶漢室”之嫌?難道劉備真是為了替關羽報仇?

戰爭永遠都是政治的延續,蜀國國內政治形勢,需要劉備發動一場戰爭。下面筆者從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戰略目的為切入點,分析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一、劉備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劉備,四月稱帝,拜百官,立宗廟;五月立皇后,太子;六月封兒子劉理、劉永為王;七月就率軍征伐東吳,是什麼原因讓劉備如此心急火燎的發動一場戰爭?

關於劉備是否會向東吳發動一場戰爭,曹丕集團內部展開了一場爭論,多數人認為關羽死後,劉備缺少像關羽一樣驍勇的上將,短時間內不會討伐東吳。劉曄不贊同眾人觀點,他認為劉備會傾全國之力征伐東吳,征伐東吳的首要戰略目的是“

威武自強”,其次是為關羽報仇。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什麼是“威武自強”?

川蜀地區狹小貧瘠,劉備稱帝后急需向外界釋放一個強大的信號。這個強大的信號傳遞給外界的信息是“蜀地雖小,兵強馬壯”。類似於孩子群裡選出來一個孩子王,孩子王就會帶著孩子門出去撒撒野,告訴別人我們這群人不是好惹的。

劉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劉備四月稱帝,七月興兵除了劉曄所說的“威武自強”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轉移蜀漢內部各政治派系的矛盾。

二、蜀漢內部政治派系之爭

派系之爭,歷朝歷代都存在。作為集團最高統帥,如果利用好派系之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利用不好派系之爭,可能會禍起蕭牆。

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劉邦把得天下的功勞歸於蕭何、張良和韓信三人身上,史稱“

漢初三傑”。這三人又分別代表劉邦集團內部的三個派系,蕭何代表最早追隨劉邦起義的豐沛集團;張良代表半路投靠劉邦的謀士集團;韓信代表出生入死的軍功集團。

大漢王朝剛剛建立時,劉邦需要依靠各個派系來穩定初生的政權,於是劉邦利用獎懲手段,使各派系之間相互制衡,共同服務於大漢王朝。劉邦首先通過分封“異姓王”來拉攏人心,又通過分封“劉姓王”來制衡“異姓王”,制衡術讓劉邦用到了極致。

劉邦堪稱玩派系制衡的高手,劉備又面臨著怎樣的派系關係?劉備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劉備集團內部派系:

①北方派系

北方派系,是指一直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人。主要成員關羽、張飛、趙雲、簡雍,以及在徐州追隨劉備的糜竺兄弟、孫乾、陳到等,都屬於劉備元老派。北方派系是劉備舉事的本錢,也是劉備最信賴的力量。

②荊州派系

荊州派系,是指荊州的本土勢力。主要成員有:諸葛亮、楊儀、黃忠、魏延、蔣琬,費禕等。荊州派系是劉備集團的中堅力量。

③東州派系

東州派系,由劉璋帶入益州的東州兵,劉璋投降後,歸順劉備。主要成員有:法正、李嚴、黃權、吳懿和孟達等。東州派系是劉備努力拉攏的對象。

④益州派系

益州派系,指益州本土勢力。主要成員有: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益州派系對劉備絕非忠心耿耿,多數是在劉備都威嚴下歸順劉備的。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劉備稱帝前各派系之間的關係

①元老級別的北方派系,隨著關羽的遇害影響力也在逐漸衰退,劉備最信賴的力量逐漸消失,對此劉備也無能為力。

②荊州派系還是劉備的中堅力量,但是由於荊州的丟失,使荊州派系很多人失去了家眷,因此荊州派系是征伐東吳呼聲最高的派系。

③東州派系是劉備一直努力拉攏的對象,例如劉備娶吳懿的妹妹,並立為皇后;重用法正,法正還是劉備時代唯一有諡號的大臣。劉備之所以拉攏東州派,是因為東州派一直打壓著益州派,劉備要想在益州站穩腳跟,需要拉攏益州的一個派系,劉備選擇了一直處於上風的東州派。另外,劉備想通過扶持東州派抗衡荊州派。

④益州派系,作為本土派系,在劉焉入益州時就受到東州派的打壓。由於劉備重用東州派,使益州派一直處於打壓狀態。歷史證明劉備的做法是正確的,在劉備、諸葛亮逝世後,益州派得以抬頭,最終將蜀漢託入了滅亡的泥潭,當然這是後話。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劉備雖然沒有漢高祖劉邦的魄力,但是靠著一輩子積攢下來的“仁義”和“匡扶漢室”的口號,牢牢控制著北方派系和荊州派系,靠恩威並施制衡東州派系和益州派系。

由於劉備的稱帝,打破了蜀漢內部各派系之間平衡。首先,劉備稱帝后荊州派系征伐東吳的呼聲變的更高;其次,劉備稱帝后各派系的利益重新劃分。劉備明白人們擁護自己稱帝,無非是為了加官晉爵,有加官晉爵就有此厚彼薄,有此厚彼薄就有矛盾的激化。

劉備對此有著深刻的教訓,當時稱漢中王時,劉備分封四大將軍,關羽就曾對封黃忠為將十分不滿,抱怨道“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抱怨之餘,關羽為了爭功,發動了樊襄之戰。結果折了關羽不算,還丟了荊州。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人性的貪慾在作祟。劉備做不到均,就乾脆不做。可是你不做,有人在盯著你,所以劉備就需要一場戰爭來轉移人們的關注點兒,把政治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中去。

於是劉備正如劉曄所意料的那樣,傾全國之力征伐東吳,不幸的是勢在必勝的劉備碰到了忍辱負重的儒將陸遜。人算不如天算,劉備的政治算盤被陸遜一把火燒了一個精光。最終兵退白帝城,感嘆一聲“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離開了人世。劉備的這場戰爭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政治目的,反而將劉備拖累。

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歷來皆是如此。曹操有兩場戰爭打的就比較蹊蹺,但是結合當時曹操所處的政治背景來分析也就一目瞭然。這兩場戰爭,一是曹操攻張魯時,拿下漢中後沒有一鼓作氣進攻益州;二是曹操濡須口攻東吳,更加詫異的是曹操打敗孫權後,沒有進一步南下,而是班師回朝!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三、曹操的詭異之戰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興兵攻打張魯,欲奪漢中。當時背景為劉備已經取得了益州,漢中作為益州的門戶,劉備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漢中。曹操清楚“如無漢中,則無蜀矣”的道理,搶先一步將大軍開到漢中。

(一)稀裡糊塗的勝利

從關中進入漢中四條道,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曹操選擇了比較謹慎的陳倉故道,雖然如此在陽平關遭到了張魯的弟弟張衛堅強的抵抗。雙方對峙多日,曹操因為糧草因素打算撤軍。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曹操的糧草要從關中運往漢中前線,需要經過連綿的秦嶺。面對糧草的短板,曹操下達了撤軍的命令。夏侯惇、許褚部下士兵撤退時,由於迷路誤入了張衛的軍營。張衛部隊認為曹軍攻入營寨,分寸大亂,於是潰敗,曹操稀裡糊塗的拿下了平陽關。張魯本來就想投降曹操,見張衛一敗,便攜漢中歸順於曹操。

(二)得隴望蜀

曹操得漢中後,擺在曹操面前兩條路:

① 趁勝進軍益州;

②派一員上將駐守漢中,曹操退回關中。

劉曄認為劉備是個英雄,但是反應有點慢,趁劉備初得益州,人心不穩,我軍漢中新勝,士氣正盛,可一鼓作氣拿下益州。若錯失良機,劉備站穩了腳跟,文有諸葛亮相助,武有關羽、張飛勇冠三軍,據險堅守,益州將不可圖。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司馬懿持相同的觀點,勸諫曹操趁劉備內部不穩,進攻益州。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自喻的曹操卻一如反常的跟司馬懿說:“人若不知足,即得漢中,又想得到蜀,太貪心了!”曹操遂撤回了關中。

(三)得隴望蜀,背後的政治因素

張曄、司馬懿考慮的是戰爭戰術的事,曹操作為統帥,考慮的是戰爭背後的政治。曹操攻打張魯戰爭背後的政治邏輯為:

①曹操在外征戰,朝內不穩。曹操出征前,伏皇后和國丈密謀誅殺曹操,事敗後,曹操一口氣殺掉伏家一百口人。所以曹操出征在外,對朝內不放心。

② 曹操攻張魯時,已年過六旬。年過六旬的曹操考慮的是生後的事。曹操此戰的政治目的為了給自己的兒子鋪路,自己好做“周文王”。這一點從曹操回朝後封魏王就可以看出。曹操想封魏王,又要讓漢臣們心服口服,就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戰功。因此“得隴”已完全可以滿足這一政治需求,如果再去攻蜀,背後有孫權支持的劉備,斷不會像張魯容易拿下,如果雙方對峙,最後受損的還是曹操自己的政治利益。

曹操的這些政治算盤是不能跟司馬懿說的,所以搪塞司馬懿“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奏事不稱臣,收詔不拜”這種待遇和稱帝也就差一步之遙了。這剩下的一步之遙,曹操安排了另一場戰爭來服務-濡須口之戰。

四、濡須口之戰-孫權的政治回報

曹操得隴望蜀,賺得了“魏王”稱號,為了進一步增加政治上的砝碼,曹操來到合肥,征戰孫權。孫權堅持“守江必守淮”的原則,歷次攻打合肥,卻很少能佔到便宜。就在前一年,張遼八百壯士在逍遙津硬抗孫權的十萬大軍,還差點俘虜了孫權,這一戰給孫權心理上留下了陰影。所以面對曹操此次征戰,孫權戰不多時,便向曹操求和。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孫權之所於向曹操求和,是因為孫權十分清楚的知道曹操此次征戰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曹操在戰事上攻城略地是次要的,在政治上建功立業才是主要的。所以孫權送給了曹操一個大禮包,“

上表稱臣”。孫權在稱帝以前,都是以漢臣自居,即是漢臣,何來稱臣?所以孫權的“上表稱臣”,不是向漢獻帝稱臣,而是直接向曹操稱臣,等於直接將曹操推到了天子的位置上。

孫權的大禮包完全出乎了曹操的意料。曹操本想找一個能使曹氏家族通往皇位的臺階,沒想到孫權直接將他放到了那個位置上,於是假惺惺的對司馬懿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

曹操通過戰爭終於達到了自己政治目的。漢獻帝賜予曹操王接近天子的待遇,並封曹丕為魏太子。

從夷陵之戰說起,戰爭如何充當政治的延續

總結

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服務於戰爭。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運用得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不當,反而會有適得其反的作用。劉備為了轉移蜀國內部的矛盾,發動了自以為必勝的夷陵之戰,最終由於大意,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病逝白帝城。曹操為了進爵封王,伐張魯,徵孫權,見好就收,最終曹氏替代了漢室天下。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先生傳》;《晉書·宣帝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