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关羽失荆州,马谡丢街亭,人为因素导致战略要地失去,谁该负责?

大马哈鱼12


这个问题,是喜欢读三国历史的人都考虑过的问题。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谋士的本领,但决策者实际上是决定胜败的主人。袁绍谋士三千兵多将广,一样失败。虽说失荆州丢街亭是主将问题,但用人的刘备才是主因。

第一失荆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蜀国刚立稳脚跟,关羽镇守荆州继续联吴抗魏,可能出于关羽个人原因以及当时人才的欠缺,没有配备合适的助手,以及没能及时调换合适的守将,没有正确经营的策略导致荆州丢失。

现在我们知道一武一文的搭配是很合理且高效的,但是,刘备集团方面机构设置不完善,没有及时学习曹魏方面,在边境重地是施行文官掌政事、武将掌军事、文官节制武将的办法。最终导致关羽一人的决策出现失误,荆襄丢失。



第二件事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笔者理解,从当时情况看,一是诸葛亮年龄问题和事无巨细都要管的行事风格以及逐渐恢复元气有序发展的魏国让他感到时间对蜀国不利;二是蜀国内部矛盾未能理顺,刘禅治理国家能力弱,刘备留下的积蓄也不多而且夷陵之战失败惨重;三是老将逐渐老去,能征善战人才奇缺;四是即便不北伐,魏国一样会首先伐蜀;五是吴蜀联合抗魏停摆,战略支持失效。


北伐的蜀汉就像猪看见屠夫在磨刀一样,想办法挣扎。军事行动必定会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启用大量的人才,但人才不是短时间能培养或者获取,尤其因需要世族势力的帮助选人先要在名门望族中选取,导致范围小可选余地少。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刘备逝世前,曾经告知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得已行险棋选用马谡仓促之间出镇街亭导致街亭丢失。


我们在这里看一下三国时期的力量对比。

1.先说领土。魏国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基本相当于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长江以北,尽归魏国所有。

吴国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荆州与魏国共有,大体而言,吴国的势力范围就是现在的江南和华南,包括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

蜀国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

2、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国灭亡之时的人口数据: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

3、军队的性质。魏国坚持中央集权,把私人武装改编为中央直属,同时推行军屯制,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

吴国则相反,从表面上看,属于中央集权,实际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联合政权。

蜀国的军队,主要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装集团。


文刀十豆


笔者的印象里,关羽失荆州责任在于关羽,毕竟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主将,具有指挥军队的权利,史书大多称赞关羽征伐襄樊,而没有说刘备战略攻略襄樊!

关羽之所以战败,在于没能冷静处理与东吴的关系,若两者合计情况大有不同,加之对刘封傲慢,使之没能及时救援,所以性格决定关羽的结局!

马谡的情况很不同,马谡长期作为参军作为辅佐,在没有统军经验的情况下,诸葛亮任命王平为副将,在有既定战略的情况下,本末倒置以外行领导武将,责任应该归结为诸葛亮。

诸葛亮的战略其实并不稳妥,曹魏本就处于强势,北伐只是以攻代守的冒险,但蜀汉内部早已矛盾重重,兵力少,军粮补给不足,徒然消耗国力!

因此,关羽拥有自主权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必须承担兵败的责任。马谡遵守诸葛亮的命令,虽然更改战略部署,但也只是弥补军队劣势的补救,所以诸葛亮应当承担责任!


多臻贵


谁该负责任?关羽失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呗。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负责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关羽失荆州。最开始,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夺取益州后,荆州是作为进攻基地存在的。在隆中对中,荆州为攻,西川为守。所以,刘备入川的时候。都带了谁?刘备入川的时候带了黄忠,魏延,关平和刘封。军师是庞统。当时的关羽张飞甚至是赵云和诸葛亮,刘备全都留在了荆州。这些顶级将帅刘备一个都没带。在这个时候,荆州这座刘备的金字塔是非常稳固的。后来,庞统死于落凤坡。刘备兵困涪陵,派关平求援。万般无奈下,诸葛亮带了张飞赵云等人星夜驰援。荆州就剩下关羽一人而已。这个时候,荆州这座金字塔已经岌岌可危了。我们说,关羽守荆州,足矣。但让他连手带攻,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关羽攻打襄樊,荆州没有了坐镇的主将了。焉能不败?再加上东吴的白衣渡江。关羽的失败刘备诸葛亮应该可以预测到的。因为自从刘备拿到荆州以后,东吴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不论东吴跟刘备的蜜月期再怎么甜蜜。东吴始终在讨要荆州。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不论是周瑜还是鲁肃。不论是软的还是硬的。对此,刘备诸葛亮心知肚明。因为刘备跟孙权妹妹的婚事就是讨要荆州的油头促成的。而周瑜还死在了讨要荆州的路上。况且,后来孙尚香还跑回东吴去了。这么多的预兆,刘备诸葛亮能不知道?关羽之所以丢失荆州。除了敌对方的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备在夺取益州后,战略方针没有及时的做出调整。这是最主要的。假设一下。刘备在夺取汉中后。让魏延守汉中,张飞守绵阳(梓潼),马超守成都。然后,刘备和诸葛亮带领赵云和黄忠坐镇荆州。之后再放手让关羽攻取襄樊。如此,东吴还敢白衣渡江吗?荆州还能丢吗?所以,关羽丢荆州。刘备诸葛亮的责任最大。接下来再说马谡失街亭。这个好说。就是诸葛亮的错。他哪怕用魏延也行。街亭都丢不了。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刘备、诸葛亮有用人不明之责,关羽和马谡有抗命不尊之罪。荆州四战之地,能守住就不错了,关羽竟敢在没有刘备旨意的情况下私自动兵转守为攻。诸葛亮交待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被他改为“东辱孙权北攻曹操”,罪大莫焉。马谡自作聪明,抗命上山扎营,本意是好的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防守的胜利,却没想到吃喝拉撒的问题,结果黄了。如果他能拿下这个功劳,北伐首功,丞相接班人非他莫属。


化州大叔


关羽失荆州和马谡失街亭应该由蜀国最高决策层负责,他们没有根据三国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战略,导致了这两个事件的悲剧,而关羽和马谡只是具体的执行者。

先说关羽失荆州。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家分了荆州。孙权的隆中对和刘备的隆中对都是要占据荆州和两川。刘备占领两川后,三足鼎立已经形成,吴蜀两国的矛盾日益严重,而且关羽的存在已经威胁到孙权和曹操。诸葛亮制定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环境。赤壁之战后,关羽和鲁肃、吕蒙等在长江对峙,与曹魏也是如此,孙刘联盟已经名存实亡。所以,刘备夺取两川后,没有给关羽增派援兵,也没有与孙权谈判,造成两家失和。而随着刘备地盘的扩大,孙权夺取荆州是必然的结果,不然天下不平衡。后来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刘备也没有给关羽增派援军,也没有跟孙权沟通,最终造成关羽腹背受敌,荆州失守。

再说马谡失街亭,主要原因在诸葛亮。第一,用人不当。马谡没有实际战斗的经验,也不是魏将张颌的对手,此为第一失误。其次,打法失误。街亭无险可守,即使是当道扎营也无法抵挡魏兵。因为匆忙建立防线的蜀军根本无法与魏军的骑兵抗衡,况且魏军数量还大于蜀军。第三,诸葛亮用兵死板。马谡被围后,不是一触即溃,而是奋力死战,已经吸引住了张颌的五万主力。这时候从全局看,诸葛亮占主动位置。如果里应外合,包抄魏军,胜算比较大,因为历史毕竟不能假设。但诸葛亮用兵死板,不懂变通,选择了撤退,致使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

所以,我认为关羽失荆州和马谡失街亭的主要责任在于上层的蜀国统帅部的决策失误。




与你惺惺相惜


关羽失荊州,马谡丢街亭是蜀汉政权的两大军事失利事件,前者的失利倒致<>战略思想彻底破产,后者倒致北伐大业裹足不前。

那么,谁该负这个责任呢?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形成呢?


刘备集团在要被曹操消灭掉时,在赤壁来了一咸鱼翻身站住了脚。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壮丽篇章。

先是在荆州占了一席之地,接下来,收了西川,又平定了汉中。一时间,刘备集团的发展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状。

战事发展的太顺利了,他们的高层一时间还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威险正悄悄来临。其次,战线拉的过长,却没有足够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



当刘备还沉浸在汉中王登基的鼓乐声中吋,他忘了,孙权对荆州的虎视耽耽。关羽虽然从声望和能力上讲的确是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但也仅仅是一棵大树而己。也忘了东三郡刘封和孟达之间的龌龊不断。

一直以来,人们总说荆州的丢失,是关羽的大意造成的,固然其中有这个原因,然而,不要忘了,假如,没有傅士仁,糜芳的叛变断了关羽的后路,即便,关羽失败了,也不致于那么惨。或者说,守南郡和公安的是赵云和黄忠的话,吕蒙的白衣渡江能否得逞呢?



归根结底,是刘备集团太缺乏独挡一面的人才了。这种人才窘迫的局面伴随了蜀汉政权一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派马谡去守街亭同样是如此。

所以,这两个战略要地的丢失,有领导阶层思想上的大意,人才的缺乏才是主因。


一叶小舟168521774


关羽失荆州的主要责任在关羽。

因当时刘备尚未得势,找不到更合适的武将,且诸葛亮给关羽制定了"北拒曹操,东联孙吴″的良策。因关羽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关键时候将之抛于九霄云外,误己误国,无法推责。

不过,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借荆州时曾许诺得西川后归还,后又反复借故赖账,以至失信失仁,实为小家子气,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败笔。如果当时采纳庞统的建议,就不会有后来的火烧连营等后续诸多事情发生,历史也该重写了。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

马谡失街亭。罪在马谡,责在诸葛亮。

马谡虽"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然限于纸上谈兵,并无独挡一面的才能,故可做最好的参军,不能做独立的大将。在决定谁为据守街亭的先锋时,诸葛亮帐下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但却偏用豪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实为诸葛亮的又一败笔!

马谡接受守街亭的重任后,不听实战经验相当丰富的副将王平反复劝阻,一意孤行,身陷死地,以致身败名裂。确实罪无可恕!

先主刘备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实为一针见血。诸葛亮于此役中既忘先主之言,又不量才而用,实无识人之明。因此,此役之败,主要责任在于主帅诸葛亮!


四维求索


刘备。

因为他手下实在没有扶持出更多的能人。

而能人,是决定平衡与失衡的关键中的关键。

若培养个比关羽还靠谱的能臣,比马谡还善战的能臣,不就没事了吗。

他也招不来那种能人,来了也没有人家的的空间。

庞统守哪守不了?搞没了。

马超打哪打不了?搞没了。

私权害公,这就是刘的大局限。


燚阳火


魏吴两路倾国大军杀向关羽,荆州丢失是正常的,因为诸葛亮和刘备不出兵,就是要借刀杀人,以免刘禅日后驾驭不了关羽。马谡守街亭,那里无险可守,也做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马谡两万士兵对付魏国倾国大军,没有后援,是必败的结局,诸葛亮借机除掉了马谡。诸葛亮一生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穷兵黩武,战略失败……诸葛亮不是一个好军师!


用户9552885125178


中国的旧思想还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基本是一把手说了算。领头人自身因素战败,而且是在有优势地形时战败,占据天时、地利,还失败,当然是人的问题。人里最主要的就是头的问题。当然是他们自己负责,两个被砍头,就是为自己的失策负责。只是牺牲了下属,殃及池鱼了。所有要跟对头,站好队,良禽择木而栖,就像项羽乌江自刎,更是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