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孩子不乖可以打吗?会不会留下阴影?

爱自黑的端子


孩子不乖当然可以打啊,我们90后这一代小时候谁没挨过揍,不过很多时候打是没有明显效果,比如你的这个事例,孩子其实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孩子道歉也只是因为你的威胁(怕巧克力被没收),所以我们还是用其它方法替代打孩子,以免给孩子留下阴影。

这是我提供方法:由于 很多小孩你和他讲道理,他根本不会听,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制定规矩,全家人一起遵守,破坏规矩就得受罚,整个过程中你不需要发脾气,只要语气上让孩子知道你的态度就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规矩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注意⚠️很多时候最先破坏规矩的人会是家长,比如你觉得孩子太可怜这次犯错只让他用道歉来代替惩罚等等,只要家长破坏过一次规矩,那么你制定的规矩以后再也不会有效果了。

惩罚方式建议使用“淘气椅”:

淘气椅的使用规则:

◆ 当孩子有不当行为,给予警告。

◆ 坐淘气椅的时间根据年龄段定,用椅子上的计时器计时。(淘气椅就是普通角落里的椅子➕计时器)

◆ 孩子道歉,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 再次说明孩子的错误。

◆ 拥抱亲吻孩子,并说“相信孩子能做到”。





恩咕vlog


关于孩子不乖可不可以打这个事情,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不可以打。

为什么不可以打孩子呢?因为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都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习得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技能、为人处世的能力。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经验,你生气的时候不经意间说一句粗话,过几天会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了。比如我家小宝现在三岁两个月,有一天晚上睡觉我说要关灯,她不同意,我就说关灯睡觉啊,不听话是吧?我打你。结果过了两天,晚上睡觉时孩子跟我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我突然惊呆了,也慌了 我暗自下决心要注意对孩子的一言一行。

还有一天,我家小宝一大早起来跟我说:“你给我闭嘴”,我就想我从来没有跟她说过这样的话,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然后我就问她:“妹妹,你告诉我刚刚这句话你是哪里听到的?”小宝说:“是姑姑教哥哥的。”孩子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同样,你要是打了孩子,对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会认为原来打人可以解决问题,我生气了可以打别人。那你想想你孩子是不是也会喜欢打人呢?在家打家人,出去打小伙伴,上学打同学,这一连串的问题后果多可怕。或者你打孩子的行为压制了他的情绪,他开始惧怕你了。但是,等他长大一些,到他身高比你高的时候他会报复你,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或者心里特别压抑,甚至会干出杀人的事也是有可能的。打孩子这个事对孩子的影响大小不一样,有轻有重。

那孩子不乖,应该怎么办呢?要看当下孩子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你能接受的?如果还在你的接受范围内,那他不乖可能会造成一些不怎么好的后果,那就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后果 也不需要惩罚他,该怎么样负责任就行,像大人做错了事需要承担责任那样。如果这件事可能会造成人生安全方面的危险,或者会更严重,那就当机立断阻止孩子的行为。跟他说清楚讲道理,我为什么不准你这样做。孩子要是闹也随他,先控制好你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孩子哭闹了自己也跟着毛了,开始乱揍一通。打了孩子你心疼不说孩子还没明白为什么要被打,对谁都没有好处不是吗?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喜欢我的亲请关注我哟!


开心就好昕夕妈咪


不知道现在孩子太矫情,不敢打,有性格,打了还打你,要么自杀的都有,只能说环境变了小孩子知道的信息不全面,多,就像我小时候老爸打我,生气跑了,可是到天黑,在野地里又冷,又饿,又怕,结果自己又偷偷回灶屋睡着了,老爸找一夜,发现我在灶屋里把我抱床上睡,什么都没说反正我是老爸从小打到大的,现在大了懂了,只能说爸爸恨铁不成钢,用心良苦,


你小时候的家


,我是渴望,孩子不乖,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具体情况,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打,这样会对孩子有叛逆心理,打多了,孩子反而更不听话,好孩子大多是鼓励,表扬出来的,我个人深有体会,我家孩子,我老婆从小不听话,爱玩游戏,我老婆每次不是大就是骂,孩子小,他不敢反抗,但现在孩子大了,你说他,他会跟你对他,当然对不听话孩子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兴趣,看你孩子想要什么,有什么爱好,多沟通,多听听听他的想法,我能帮到你吗


渴望274820341


3岁之前可以打,过了3岁就不能打了,孩子会就记住,会仇恨,最近没打儿子,但是邻居来我家,3岁半的他说,爸爸妈妈都不好,都打我了,我讨厌他们,我很惊讶,自己都养了的,他还记得,所以要好好跟他讲讲挨打的原因,还要说对不起


米特紫302


我家就有两个熊娃娃!都说现在的小朋友太玻璃心了,娇弱!的确跟我们以前小时候是没得比的。但有时候还是要有我们大人的原则、毕竟小朋友的是非观是要我们大人去树立的!不能一味的惯着、做错事的话还是要教训一下[呲牙]



宝妈路程有多远


孩子不乖可以打吗?首先我我们先解析一下,这里的不乖,可能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爸爸妈妈指的孩子不乖可能是说孩子都有一个叛逆心里,叫他(她)做什么都不会听话,比如叫他(她)好好吃饭再看电视,他不听不去做。叫他洗完澡再做作业,也不听不做。或者说叫他把垃圾随手丢垃圾桶,他就是把垃圾乱丢等等。我觉得像这些我们可以和他讲道理,多换几种方式。找到孩子愿意去做出改变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有一种大人眼里的不乖是:下雨了,孩子看到地上有水坑,觉得很好玩,去踩上几脚。家人怕把衣服鞋子弄脏,就会去叫他不去玩。孩子不照做。孩子看到地上的糖果有一堆蚂蚁围着。孩子好奇,想观察一下。大人们有时候在赶路,或者说这有什么好玩的。不给看了孩子就哭闹等等,我觉得这种是孩子的一种求知和探索的行为。我们应该陪孩子一起探索,而不是去责怪孩子不乖!

而如果不乖的行为是和同学打架,偷东西等等。我们可以先多次教育讲道理。如果屡教不改,我觉得有时候就可以适当打一下手掌心再配合教育。

所以我的建议是小事不乖,我们尽量多换方式去和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好的生活习惯我相信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如果随便一件小事不乖我们就去打骂小孩。就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和逆反心理。长大后就会很自卑没自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周围的人,他们的童年和家庭,真的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




雪儿阿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我想先问家长一些问题。我们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让孩子听话,还是为了发泄我们的情绪? 还是说家长只是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这个问题当中的妈妈是因为看到孩子把自己饭碗的东西往大碗里滔,说了几次孩子不听,所以就打了孩子。那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因为这件事情打了孩子,孩子当时可能会听话,可是到下一次的时候呢,他是不是真的就能记住呢?所以我觉得解决这件事情打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做法就是跟孩子讲清楚,在饭桌上是不准玩儿食物的,或者给孩子看一些不准在饭桌上玩儿食物的绘本。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刚开始如果孩子不听,家长可以直接把食物端走。一次不听就两次,三次…慢慢儿的孩子就会明白在饭桌上玩食物是非常不文明的事情。记得我儿子小时候也是经常的玩食物,我就跟他说吃饭的时候不准玩食物,因为我家孩子比较听话,所以我说的时候他是能听进去。可是他记不住呀!早起刚说完中午又继续玩,中午说完晚上又玩。就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我都记不清日子了。现在吃饭特别乖。

因为孩子还太小,经历的事情少,所以他们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懂,又什么都特别好奇。有些事情在家长看来不对的事情,不文明、不礼貌的事情,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会非常好奇。所以有时候要允许孩子们好奇一下。等他们好奇完了可以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白这件事情这么做是不对的。把正确的方式方法告诉孩子。

孩子不乖的时候,我不太建议打孩子。

家长在生气的时候劈头盖脸的打孩子,没轻没重。打孩子这只是家长的一种解气方式。对于孩子来说,粗暴的态度及打骂的恐吓会使他们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理障碍。有些三岁前的孩子,会因此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本来可以将某件事做好,却偏偏不做,或者干脆去搞破坏。经常挨打的孩子还会叛逆。父母让干什么,他偏偏不干。三岁前的孩子,他们对父母依恋性很强,如果父母经常打孩子,就会让孩子渐渐的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能发展为仇恨父母。

天下没有不懂事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首先家长要做的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的多。有时候,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不要轻易的去批判孩子的错误行为。有时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煜妈妈


孩子做错了事偶尔打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发现宝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掉孩子的坏习惯。原因出在了妈妈和宝宝的交谈上。

妈妈只是跟宝宝说“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但宝宝并不清楚,“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所以宝宝的回答是:“我没做错”。 你看,宝宝不知道她哪里做错了,又怎么会改正呢?!

现在宝宝只是被妈妈恐吓到了:“我必须要听话,要不然妈妈就没收我的巧克力了”,如果家长长期使用恐吓的方式强行让宝宝改正,那这样宝宝心理一定会留下阴影。

对于这种情况,我通常是给宝宝分析的更具体些:“宝贝,把自己碗里的饭舀到别人碗里是不礼貌的,为什么不礼貌呢?我们每个人的嘴里都有小细菌,你吃过的饭里啊就沾了你的小细菌,所以每个人都吃自己碗里的饭,而不能把饭舀来舀去。” 这样说宝宝就能理解了, 如果她在理解的基础上依然调皮做出不礼貌的行为,这时你再拿出母亲的威严给她一点武力教训,让孩子长长记性。

总结:所以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需要先动手,而且先问其原因,然后告诉她不应该这样做的具体理由。如果在确定孩子能够完全听懂你的解释后她依然不听,再采取行动。




Neil妈咪育儿经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