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垂直起降實戰意義有多大,我國的殲20可以設計成垂直起降嗎?

神風之主~羅


短距垂直起降戰機一般用於航母或兩棲攻擊艦上,如美軍計劃將其9艘黃蜂級與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全部進行航母化改裝,最多可搭載約20架F-35B短距垂直起降隱形戰機,形成美國第二航母艦隊。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裸奔一年後,F-35B成為其唯一選擇。此外,土耳其、日本、韓國都有計劃將F-35B配置在其直通式甲板軍艦上,形成類似航母作戰功能。

如果英國、土耳其、日本、韓國為擁有航母而選擇F-35B,是無奈的唯一選擇,情有可原。那麼,美國海軍陸戰隊瘋狂改裝其9艘兩棲攻擊艦,有點與美軍海軍搶軍費的嫌疑。航母化的兩棲攻擊艦,不管是從艦載機數量,還是艦載的航程,其戰力肯定比不上真正意義的滑躍與彈射航母,也不能作為航母的有效補缺。

雅克141、海鷂、F-35B等短距垂直起降戰機由於安裝了升力風扇,飛機死重大幅增加,航程與飛行速度都將受到限制,雅克還略顯苗條,海鷂與F-35B完全就是戰機界矮胖挫的代表。F-35A作戰半徑達到1160公里,而F-35B只有840公里,兩個2500磅的掛點也縮小到了1500磅,可以說,F-35B是F-35家族最弱的一個。

兩棲攻擊艦有兩種用法,搭載短距垂直起降戰機,替代航母的部分作戰功能;搭載武裝、運輸直升機與兩棲裝甲車,進行登陸突擊作戰。作為計劃建造若干艘航母的國家,基本沒有必要再去搞準航母。作為登陸作戰的核心裝備,我國未來的兩棲攻擊艦,完全形成戰力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現階段也就沒有必要去搞短距垂直起降戰機。

細長機身、複雜舵面氣動佈局的殲-20,除了隱身能力以外,超音速與超機動性能同樣出色。如果勉強改裝成垂直起降飛機的話,必然破壞其啟動性,筆者完全接受不了胖墩殲-20。加上發動機推力一直就是短板,航程與載彈量將進一步變小。所以說,殲-20改裝成垂直起降戰機,完全不可行。


紅龍軍團長


我國還沒有垂直起降的戰鬥機,但不缺類似飛行器,如圖,VD200,“朱雀”,“飛鴻”,成飛“旋龍”和“躍龍”等等,不管哪家,無論大小,都在尋求在無人機上有所突破,可見垂直起降無人機,成為我們無法繞過去的一型裝備。如網友所想,殲-20也可展開相關實驗,只有實驗了才知道。說到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意義,可以方便部署未來小平頂,做為制空和制海利器,然在技術上存在過於複雜,不易操縱等難題。英國發展之路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鷂”式作為第一款真正投入使用的垂直起降型號,用了多年,退出現役,美國買去技術產權,仍在兩棲攻擊艦上使用,現在研製出第一款垂直起降的第五代戰鬥機,英國共購買了40多架,用於自已的女王級航母上。仿效者,如意大利、日本和韓國等,都有購買F-35B的計劃。

前蘇聯的努力

西方垂直起降戰機風靡,前蘇聯以其國力強大,先後研製出兩款,一是雅克-38“鐵匠”,已經部署使用,性能要比“鷂”式差一點;一是雅克-141,因遭遇帝國解體,項目無法進行下去,其技術被美國F-35B有所借鑑。垂直起降戰鬥機,世上能研製者不多,目前只有美國一家。印度買了20多架“鷂”式用於航母,現在摔得幾乎一架不剩。美國購買“鷂”式以後,一直在改進,駕駛風險有增無減。可見這種機型並不好搗鼓。F-35B如何?也是百病纏身,正在坐困愁城。

曙光就在前頭

我國研製垂直起降戰機,並沒有公開的消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接觸英國“鷂”式,因價格昂貴,我們無福消受。傳說中的4號任務,實現難度過大,也以下馬了事。以後就再沒有類似消息。香港媒體曝料,我們購買了雅克141的發動機,也從沒有得到官方證實。不過,魂舞大漠倒在是2018年的珠海,看到了加裝了矢推的殲-10B驗證機,如果技術成熟後再做進一步發展,向F-135矢推努力,並非遙不可及,當然要視我們需要而定。致於是否以殲-20為基礎,就不是我們所能想到的了,沒有殲-31就可以。只是要研製此種機型,做為第一次,為求穩妥,不妨全新來打造一款,以免影響到其它機型進展,不失為一個可靠的辦法。


魂舞大漠


垂直起降,網上已經說過它們的利弊啦。看上去好像是很先進很高大上的樣子,其實就是前半部分加一個超大型的風扇,可以在慢速升降的情況下,保持跟後面的發動機推力一致,但是這種設計還是會有一定的弊端,造成現在這種垂直起降的戰績還沒有普及。

第一個,垂直起降的戰機,要在前半部分加一臺大型的風扇。這樣子確實是可以讓航母可以容納更多的戰機,有限的空間,減去長長的跑道,理論上如果每一臺戰績都可以垂直起降的話,就不需要起飛跑道了。但是大家想一下,在前面加裝一臺超大推力的風扇,佔用了戰機太多的空間,也會增加了重量,戰機本身重量的每1斤每一兩都是相當珍貴的,這樣的設計在真正的戰鬥中會嚴重拖慢戰機的速度和戰鬥力,佔用了太多的空間,而這些空間只是在上升和下降的時候有用,其他的時候都是沒有用的。

價格這種戰績設計起來在本土短程戰鬥中還是有點用的。但是設計太過複雜,也讓他的推力有所減少。有報道分析說,當年英國帶著這些戰機到馬島去參戰的時候根本就不敢明目張膽的跟美國戰機抗爭,因為過於笨重,不夠靈巧,而且耗油量過大,飛不遠,根本就不敢隨便跟傳統的戰機正面對抗。


中小學英語精修


垂直起降戰機相比常規的正常起降飛機,本質上就是犧牲飛機的飛行性能,作戰能力換取飛機對機場的適應力。冷戰時期中美蘇為了提高戰爭環境下飛機的出勤率,曾經提出個很多腦洞大開的方案。

比如攜帶升力風扇的殲6垂直起降型方案。類似的例子很多,但是冷戰結束後世界總體和平的背景下,這種費力不討好,邊際效應嚴重的技術就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美國人搞F-35B主要還是為了滿足四等人苛刻的需求。說到底,裝備垂直起降戰機的國家無非兩種,一種是窮的只能玩準航母的,比如日本。另一種是美國,富的能讓海軍陸戰隊玩準航母。至於英國人拿著65000噸的正規航母,能玩正經的F-35C卻選擇了F-35B,能用彈射器卻選擇了滑躍甲板,那是腦子不好使!

至於殲20,把這玩意改裝成垂直起降戰機的難度,不亞於把055改成準航母。懂我意思吧?

參考F-35B,既然要垂直起降那麼得安裝升力風扇吧?

看看殲20,如果你要安裝升力風扇,那麼要麼減少彈倉長度,要麼要麼把彈倉後移。減少彈倉長度意味著該機現有的配套彈藥全部都要重新研發,而且只能用射程降級的導彈。如果彈倉後移,彈倉後面緊跟著就是發動機艙,發動機也得後移,飛機的重心,結構幾乎要完全推倒重來。這麼玩下來,這工程量不亞於重新設計一架飛機,所以殲20改垂直起降這種事情想都沒法想。


戰鬥機解說家


改造垂直起降飛機,還不如重新研製一款,上世紀60年代開流行的垂直/短距起降機型,一度成為世界航空大國追捧的方向。冷戰開啟,面對第一波核武進攻或大規模常規進攻,機場成為第一輪重點打擊對象。如果有一款能夠實現垂直/短距起降機型,對於首輪攻擊之後的反攻作戰尤為重要,所以成就了英國鷂式戰鬥機。以及後來者蘇聯米格-21PD、雅克-38、雅克141和美國F-35戰鬥機,還有我國的四號任務等。

大家會發現,只要是在原有機型上改型的最後都失敗,成功的都是從一開始設計就明確目標定位。其實垂直起降飛機原理很簡單,難就難在如何有效實現,特別對於飛控系統的要求相當高,而且還得擁有成熟穩定、高效大推力發動機。從下面幾個方面概括:

首先,對於發動機的要求偏高,垂直起降飛機和常規起飛戰機相比。沒有長跑道可用於助跑上升,而是直接通過改變發動機噴口方向垂直升空,這對於發動機的動力以及可靠性等提出很高要求。

其次、飛行控制系統相當複雜,在垂起起降過程需要控制發動機噴口合適方向,難度不亞於航天火箭發射的姿態調整。在早期電子計算機還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由人工參與會發生很多不確定因素。包括上面提到的鷂式戰鬥機,實際服役過程就有多起墜機事故,問題就來自過於複雜的操控系統。

最後,垂直起降飛機和常規起降機型之間存在很大不同,在燃油以及載荷方面受到極大制約。因為垂直起降要消耗大量燃油,雖然起降方便了但滯空時間和彈藥攜帶量下降,戰鬥力自然受限制。還是以鷂式為例,英國人除了垂直起降作業外,還以短距起降作為備用,可以適當提高作戰性能。

回到主題中的殲-20戰鬥機,這是一款定位於隱身大型四代機,包括設計思路,以及航電設備、武器配備都有其對應位置。就算改為艦載機都有難度,更不用說改為垂直起降戰鬥機,包括升力風扇、主發動機偏轉(噴口)、姿態調整飛控系統等,無一不是難題。未來最現實的作法,就是有客觀需要那就從頭研發。


河東三叔


這個問題要從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發展歷程綜合來看待,雖然看起來似乎很高大上,但殲-20設計成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反而適得其反。

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最早出現和航母起飛方式息息相關,英國人和前蘇聯分別設計了“鷂”式和雅克-38/141,法國人也曾意圖在幻影-Ⅱ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垂直/短距起降戰機,這項技術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風靡一時。

提出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初衷在於解決傳統戰機起降極度依賴較長的飛行甲板,尤其是進入噴氣發動機時代,戰機起降距離增加至上千米,是螺旋槳戰機的數倍之多;這對於航母這種飛行甲板長度極為有限的艦艇作用極為突出,同時可以極大增加航母艦載機數量,降低航母艦載機起飛的門檻。

對於沒有安裝彈射器的航母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尤為重要,可有效解決艦載機航母起降能力。為此英過率先研發了“鷂”式戰機運用於航母小噸位航母之上;前蘇聯航母發展有別於歐美國家,主推載機巡洋艦的發展,航母上安裝大量的導彈設備佔據大量寶貴的甲板空間,從第一代“莫斯科”級持續到第三代“庫茲涅佐夫”級都有明顯的載機巡洋艦特徵;為了解決艦載機航母起飛問題,前蘇聯先後研發了雅克-38和雅克-141兩型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美軍F-35B的“三軸承旋轉噴管”技術和前蘇聯雅克-141有諸多相似之處,上世紀90年代美國曾在俄羅斯獲取過相關戰機的技術。

由此可見,短距/垂直起降戰機誕生的初衷主要還是運用於航母,至於現在的兩棲攻擊艦載機運用都是後話,是特定的作戰需求所催生的運用拓展。

殲-20垂直/短距起降改裝理論上可行,設計牽一髮動全身

目前,國際上垂直/短距起降技術主要有“鷂”式和F-35B的“三軸承旋轉噴管”兩種。英國“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技術原理實現主要得益於“飛馬”發動機,將發動機的主軸延長,驅動可以傾斜旋轉的四臺離心式壓縮機產生垂直升力,主發動機噴口也用百葉窗導流板,將剩餘推力用於垂直起落,最終實現戰機垂直起降。

F-35B的“三軸承旋轉噴管”技術有別於“鷂”式和法國人曾專注的立式垂直起降戰機設計。三軸承旋轉噴管(3BSD)的尾噴管分成三段,接面都呈一定角度,通過三個密封圓形軸承連接起來。外部電機通過驅動旋轉段上的齒輪來讓尾噴管向下彎曲,在這個過程中前段和後段保持不動,只是中段旋轉180度。最前端的軸承負責偏航控制,可以在垂直起降模式中對噴管進行橫向偏擺,從而實現了垂直起降能力。

從技術角度來看,F-35B性能更勝一籌,殲-20要改裝的話自然選用該項技術更符合殲-20的高大上,這種方案也是諸多軍迷最想看到的。單純的從氣動佈局這單一角度來看,殲-20使用的我國獨創的“小展弦比升力體邊條鴨翼式”氣動佈局,將鴨翼通過邊條與機翼實現完美過渡融合,機身長寬比設計也是所有同類機型中最大的,修長的機身最大限度的考慮超音速巡航能力。

參照F-35B設計原理,除了尾部發動機艙需要改裝之外,其機身前部需要在背部開一大口子安裝F-35B類似的風扇升力結構,這將意味著殲-20現有的機身佈局、進氣道、內置彈倉都固有設計全部推翻進行重新設計,內部原有管道線路都需要重新佈置,這個工作量不亞於一款新機型的設計;另外機身的隱形處理和發動機都需要進行相應技術改裝,尤其是殲-20是雙發戰機,這就需要對兩臺發動機都進行改裝,還會給噴口操縱帶來遠非單發戰機可比擬的技術難度,整個現有的飛控系統也需要全新設計。

如此看來,殲-20改裝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就是顛覆原先所有設計,重頭再來一次,更確切的說是設計一款新型戰機,而且很難保證殲-20現在的技術特點能夠保留下來,畢竟技術擁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存在。

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缺陷明顯,殲-20並不適合改裝

理論上,只有戰機推重比足夠大或者而說發動機推力足夠大就可以大幅縮短戰機起降距離,對於諸多典型五代機都具有類似的特性;比如美國F-22的成名動作“旱地拔蔥”就充分的將其強大的發動機推力和優異的短距起降性能表現的淋漓盡致;俄羅斯的蘇-57使用兩臺產品-30大推重比發動機,其短距起降也縮短至300-400米。殲-20只要解決發動機推力問題,結合優異的氣動佈局設計完全具備類似的起降性能。

當前現役的“鷂”式和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機都有一個與身俱來的缺陷就是:太費油,導致作戰半徑太小。原本戰機上天原理是主要藉助空氣動力學,通過機翼構造和加速度來實現,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則不同,通過改變發動機噴口方向產生向下的推力以能量輸出來實現這種類似直升機的起降能力,對於機載燃油的消耗是巨大,畢竟將一款二三十噸重的飛機垂直推上天,這種能量之巨大是可想而知的。起飛階段消耗了大量的燃油,作戰航程隨之縮短是必然的。

戰機發展到第三代,世界各國空軍對於戰機作戰航程和載彈量的追求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除了絞盡腦汁挖掘戰機自身載油和製造材料學潛力的同時,還研製了空中加油技術和相配套的空中加油機,併成為衡量戰略空軍的重要指標之一。垂直/短距起降戰機與身俱來的短腿、小載彈量的缺陷變得尤為明顯,最終淪落至部分國家兩棲攻擊艦載機也是必然趨勢。

殲-20在同類機型中以作戰航程大而著稱,參照F-35B高大上的垂直起降改裝,其技術部件大幅度佔據了殲-20 機身寶貴空間,使得殲-20自身載油量大幅度降低是必然的結果,畢竟機身空間本身就是有限的;同時殲-20機身長度達20.3米,改裝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機身顯得太長了,這顯然不適合兩棲攻擊艦使用,也就沒有了改裝的先決條件。

此外,美國人研發F-35B的初衷主要是供其獨立的海軍陸戰隊來使用,也就是說主要是用於兩棲打擊群使用,作戰任務也主要以戰場前線支援為主,兼具一定的制空作戰。這和其海軍陸戰隊是獨立軍種有直接關係,美國海軍陸戰隊是美軍第四軍種,並不屬於海軍作戰序列,因此其海軍陸戰隊獨立作戰就需要迫切的獨立制空作戰、前線支援作戰需求,我國並沒有類似的需求,我國兩棲作戰力量能夠得到海軍的掩護和火力支持。

綜合上述,殲-20改裝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技術上有可行性,但實際操作中毫無意義。一味的追求所謂的技術高大上,反而會使一款較為成功的戰機淪落為雞肋產品。


鷹鴿分析


垂直和短距起降飛機,簡稱垂短起降機,現在對我國來說,價值還是很高的!但是,與主戰裝備,比如最重要的殲-20,去共用一個平臺,這實在太不合適了。前車之鑑,就是F-35!具體如何呢?




垂短起降戰機,曾經還被認為,是未來戰機重要發展方向!畢竟他可以垂直或短距起飛,航母或者機場,跑道可以節省出來,所以航母、機場可大大縮小!經濟成本和戰備保障,控制很好!但是,一分錢一分貨,垂短起降機弱點也明顯,尤其為了多快好省的起降性能,在載彈、載油、極速、設備等方面,性能代價太大了!換句話說,帶彈少,飛不遠,飈不起速度,雷達、電子戰系統能不帶就不帶……這還能剩點啥戰鬥力?這真的不是施瓦辛格,在《真實的謊言》裡,開個"海鷂"垂短戰機,耍的那麼帥!



舉個例子,比如蘇聯雅克-38(ЯК-38)飛機,油少作戰半徑小,而且連雷達都帶不動,只能使用P-60M紅外格鬥導彈;飛行性能就這樣,還是很差,僅相當於在他10多年前出現的,米格-17ПФ型輕型殲擊機。除了在低空轉圈圈,跑到其他地方,速度也上不去,眼睛也瞎,根本不是當時美國海軍的二代機對手,比如F-4型重型戰機,以及F-8型輕型戰機。碰上更加先進、強大的F-14,就更別說了!下面就是雅克-38!


雖然垂短起降機不堪大用,但是作為一種支援武器,還是不錯的。灘頭平坦暴露,敵軍防禦不足,垂短起降機去打也很容易。而且距離近,方便!更重要的是,美軍和英軍陸戰隊,都有"機場工程分隊",在先頭部隊登陸後,使用預置鋼板,在灘頭附近鋪設小型機場,讓垂短起降機從此出擊,由此灘頭陣地更鞏固!美英軍戰鬥條令裡,這種要求很重要,所以,美國陸戰隊乾脆又搞了個F-35B,垂短起降的隱形4代機!而且陰錯陽差,這種飛機又衍生出A/C型,又被美國國防部,選成四代中型飛機通用平臺!


這樣一來就尷尬了!本來美國陸戰隊,自己搞一個小型號,自娛自樂挺好。但是,這下忽然通用了,美國空軍和海軍大航母,跟你陸戰隊兩棲攻擊艦要求又不一樣,用一樣的型號基礎,哪能好受呢?但是,這次就是國防部的硬性要求,沒有辦法;而且,F-35很快又成了北約通用,把美國盟友都坑了!性能上,F-35是陸戰隊垂短起降飛機出身,體格太小了,專用性又太強,搞通用以後,馬上就出現各種問題,而且無法解決——"機載設備密度,人類飛行器歷史上第一","機艙內溫度,人類飛行器歷史上第一",飛行性能達不到要求,供氧系統三天兩頭故障……




所以,這就是個前車之鑑,F-35飛機,強行海、空、陸戰隊通用,再把盟友坑了(雖然美國這次,本就是想坑盟友)。這種操作,我們真不能學美國,殲-20可是國之重器,該幹啥幹啥去,就別"強行通用"了!


軍事作家陳曦


實戰意義可以說是非常的大,垂直起降技術可以讓戰機垂直起降。

這在戰時尤其是機場跑道被敵人轟炸後,戰機仍可以升空作戰。

並且可以在一些其它的地點升降,靈活性,效率和適應性都非常強。

世界上的航空大國從很早就開始著手研製垂直起降技術,因為它們很早就意識到了惡劣戰場下戰機如何確保作戰能力。



如英國的鷂式,蘇聯的雅克38,雅克141,德國的垂直起降運輸機,美國的f35都採用了垂直起降技術。



不僅可以在簡陋機場起降,甚至可以在直升機停機坪和兩棲登陸艦上起降。

這大大增加了作戰的靈活性,甚至增加了戰場生存的機會。

那優點過後肯定就會有缺點,垂直起降技術現在可以說非常不成熟。

短距起降時耗油大載重有限都是缺點,甚至作戰半徑也不及普通戰機。



如果說這些都可以克服,那最大的問題就是發動機的壽命以及機身的穩定性能。

以現在的技術來看,偏轉發動機尾噴口以及結構的開口都會極大的損耗整機壽命和穩定性。



那麼殲二十到底能不能設計成垂直起降戰機呢?

答案是不能。因為殲二十是重型殲擊機,所有的設計都圍繞著常規和重型戰機來設計。

改成垂直起降無異於重新設計一架新戰機,並且新戰機圍繞著垂直起降設計性能和質量要比殲二十改更好。



殲二十的設計都是經過數據採集的,而這些數據是根據機型設計的模型。

改動的話就等於推倒重來,結構開口,發動機甚至材料都要更換。

重要的是要平衡性能,這些理論數據都要重新建立。



航空發動機大國美國也沒敢把f35設計成重型戰機,中國的發動機要弱於美國,所以更不會把殲二十這麼大的傢伙弄成垂直起降。



所以不會改的,有這種重新設計的工作量和資金投入,還不如參考殲二十的性能重新設計一架戰機。



而且要考慮發動機和載重,所以未來的垂直起降戰機肯定要小於美國的f35。


南極爆冰


垂直起降技術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軍事界認為在戰爭爆發的初期,己方機場很可能會因為受到敵方導彈的突襲而無法使用,如果飛機可以垂直起降的話,飛機不需要在跑道上滑跑就可以進行起飛和著陸。這樣飛機對機場條件的要求就會變低,可以部署在前沿地區或大型航母等軍艦上,便於及時給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掩護和近距離支援。垂直起降飛機的熱潮在50-60年代到達了高潮,英國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實用化垂直起降戰鬥機,隨後它被美國引進,部署在兩棲攻擊艦上,而且蘇聯也推出了自己的垂直起降戰鬥機——雅克38以及雅克141。如今,美國也專門為海軍陸戰隊設計了F35B垂直起降戰機。

(英國海鷂戰鬥機是世界第一種實用化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垂直起降戰機的優點在於可以不依賴跑道就能完成起飛和降落,特別適合部署在前線野戰機場或軍艦上。不過它的缺點也很明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發動機技術複雜。垂直起降戰機之所以可以做到垂直起飛和降落,主要是通過改變發動機的噴口方向。這對發動機技術的要求很高,發動機技術本就有工業皇冠之稱,這種垂直起降用發動機技術則更為複雜。例如,英國的海鷂戰鬥機採用的是羅羅公司研製的飛馬MK104渦扇發動機。垂直起飛時,發動機的前後四個噴管轉到垂直方向,以便產生向上的推力,達到飛機垂直起飛的目的;在需要短距滑跑起飛時,發動機噴管水平向後噴氣產生向前的推力,使飛機向前加速,隨後再將噴管向下轉動60度,使飛機獲得上升的推力,進而達到飛機短距起飛的目的;此外,發動機噴管還可以向前偏轉8度,從而產生反推力以剎車,甚至在空中可以使飛機倒退飛行。由此可見,這種垂直起降發動機的技術非常複雜。

(海鷂戰鬥機採用的飛馬發動機使用示意圖)

第二、飛行控制技術會變得複雜。由於垂直起降戰鬥機需要控制發動機的噴口方向,其控制系統也會變得極為複雜,畢竟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墜機事故。例如:海鷂戰鬥機在進行垂直起飛時需要進行一系列複雜操作,來改變發動機的噴口位置,一旦操作順序有誤,就可能引發機毀人亡事故。英國飛行員一度將海鷂稱為“寡婦製造者”,當然類似的問題在雅克38上也時有發生。

(海鷂戰鬥機操作比較複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墜機事故)

第三、飛機的整體性能與常規起降飛機存在差距。由於採用垂直起飛方式,飛機的重量會受到嚴格的限制,武器載荷和內部攜帶的燃油也會受限。然而垂直起飛階段會大量消耗機內燃油,這直接的後果就是影響飛機的航程和留空時間。例如:海鷂戰鬥機在起飛階段會消耗機內近三分之一的燃油,這使得飛作戰半徑要短上很多。此外,由於重量的限制,它不能攜帶大量武器彈藥,而且在降落時如果重量超限,也需要丟棄部分武器。同樣,蘇聯的雅克38為了達到垂直起降的目的,也犧牲了作戰半徑和飛行性能。其作戰半徑僅為100 公里,載彈量僅有2000千克,部署在蘇聯航母上的作用非常有限,是名副其實的“桅杆保衛者”。

雅克38戰鬥機是名副其實的桅杆保衛者

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英國“無敵號”和“競技神”號航母搭載的海鷂戰鬥機,在性能上完全不是阿根廷“幻影”戰鬥機的對手。不過由於阿根廷缺乏遠海作戰能力,“海鷂”反而擊落了21架阿軍戰機,一時名聲大噪。但大家對垂直起降戰機的缺陷還是看在眼裡,與常規起降戰機相比,垂直起降戰機的載彈量、航程和整體性能都有著比較大的差距,而且對技術水平的要求又很高。所以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都已經放棄了研製新型垂直起降飛機。

(阿根廷空軍的幻影3戰鬥機)

美國的F35B在研製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它甚至號稱是設計難度最大的飛機。F35B的體積和重量都比“海鷂”大,採用兩級對轉升力風扇提供垂直升力。它安裝在駕駛艙後部,可提供附加推力。但由於技術過於複雜,F35B戰機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投入使用。

(F35B戰鬥機)

我國在1968年也曾設想在殲6的基礎上開發一款垂直起降飛機。但由於技術問題,該項目沒有進行下去。我國雖然有垂直起降戰機的需要,但我國沒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使用經驗,也沒有相關的設計經驗。垂直起降戰機不僅要解決發動機噴口轉向問題,還要保證推力、飛機的控制及性能滿足實際需要。這些對我國來說,其中的技術難度和風險非常高。對於殲20來說,它從設計上就是一款常規起降戰鬥機,因此要改成垂直起降戰鬥機,其難度已經接近於重新設計一款戰鬥機了。目前,我們需要的是可以同世界一流空軍看齊的空中作戰能力,從這方面來看,將殲20改裝為垂直起降戰機也是得不償失。

(殲6垂直起降型戰機模型)

(殲20戰鬥機)

綜合來看,垂直起降技術帶來的好處遠遠不能抵消它的缺點和風險,因此沒有必要將殲20設計為垂直起降飛機。


戰情解碼


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價值還是很大的,但是過高的技術門檻和研發成本導致如今世界上的新型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只有F35B這一款。至於殲20,已經無法設計成垂直短距起降了。 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最大優勢就是起飛場地要求低,哪怕是很小的場地,也能完成起飛,這對於戰時機場損毀或者海上部署時有著很大的優點的。而常規戰機,一旦機場受到攻擊而損壞,就不能起飛了,只能任人宰割。 而像兩棲攻擊艦等特殊艦種,通過裝備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也能獲得更強有力的打擊能力,同時也能讓兩棲攻擊艦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型航母。美軍早些年就從英國引進了鷂式戰機,用來裝備到兩棲攻擊艦上,如今也測試過將F35B部署到兩棲攻擊艦上,使其瞬間成為了準航母。

不過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內部結構十分複雜,往往需要在戰機原始設計階段就進行考慮,F35項目一開始就有F35B這個垂直短距起降型,甚至為此讓A型和C型有了一定的犧牲。而殲20早已研製成功並已進入部隊服役,已經不可能改為垂直短距起降,只能從頭設計一款全新的型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